熊一蓉
鸟儿鸣唱不一定为了求偶,有时候只是因为“爱唱”
自发驱动力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于本能的神经反射和生理调节——饿了要吃、困了要睡,自发驱动力让我们对更为复杂的世界产生好奇、进行探索。同时,基于哺乳动物的研究指出,“越做越想做”和“没做但想做”在大脑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神经活动过程,受制于不同的神经递质:“越做越想做”受到阿片肽的影响,而“没做但想做”则被多巴胺调控。
然而,这种神奇的驱动力并不为灵长类所独享,另一进化枝顶端的鸟类同样受到这种能力的驱使,它们无目的性的鸣唱就是证据之一。一般来说,雄性鸟类在面对雌性时,会一展歌喉鸣唱求偶;但在没有雌性、甚至“孤身一鸟”时,它们也会进行无目的的鸣唱——就是“爱唱”!如果在短期内“禁止”這类鸣唱,在“撤销禁令”后,它们会更加迅速且急切地唱起来。
那么,鸟类的这种驱动力是否也受到相同神经递质的调控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找来了一批雄性斑胸草雀,通过关掉笼内的灯以禁止它们鸣唱,在“禁唱”较长时间后,分别向1/3的斑胸草雀脑内注入阿片肽拮抗物、多巴胺拮抗物和安慰剂(拮抗物可减弱对应递质的作用)。结果发现,只有被注入多巴胺拮抗物的斑胸草雀在“撤销禁令”后没有出现鸣唱反弹。这项研究证明:无论是鸟类还是哺乳类,多巴胺都是促使“想要”过程的重要诱因。
105350118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