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嘉奕
【摘 要】在媒介融合、万物皆媒的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着内容形式刻板、精神感染力不足等问题和困境。传统媒体、新媒体多元的传播渠道、丰富的交互方式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跨媒介叙事成为传播领域的焦点论题。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觉醒年代》热播“破圈”引发热议,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为国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唤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本文以《觉醒年代》的叙事文本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人物形象在影视、书籍等不同媒介中的叙事呈现,观察新媒体语境下红色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以期为中国红色文化的跨媒介叙事实践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红色文化;觉醒年代
2021年12月6日,“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强国有我”等词入选。《觉醒年代》作为一部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呈现出比教科书上更鲜活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还将陈延年、陈乔年等不为大众熟知的英雄人物,以最生动的方式推送到观众面前,在年轻观众群体中掀起了追剧浪潮,收获了很高的关注度和传播力。
日益丰富的传播手段、多种媒介的融合呈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从影视、书籍、报刊等多种媒介中陈延年、陈乔年的文本叙事,到“延乔路”等物质实体的符号强化,体现出跨媒介叙事独特的传播优势,使历史故事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亨利·詹金斯指出,跨媒体叙事是指一种通过多媒体平台传播故事并吸引受众通过多媒体平台积极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接收、改编和传播过程中去的叙事策略。[1]本文以《觉醒年代》中的人物陈延年、陈乔年为例,从跨媒介叙事角度来探讨其历史叙事经验,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些参考。
一、影视话语:符号赋能和精神传递
在所有符号代码中,语言是最适合讲述故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叙事,《觉醒年代》以多条叙事线同时发展实现叙事内容的多元表达,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副线。
影视剧中的视听语言由多种因素构成,比如人物语言、对白、旁白、解说词等,配合画面传达叙事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在第一集中,从陈独秀和友人的短暂谈话中交代了家庭情况,镜头顺势直接引出陈家兄弟出场。“上海法租界搬运站”“陈延年 陈独秀长子”等字幕配合画面说明活动场所和主要人物,人物身体特写、与工人一同唱民歌、为受伤工友出头等体现出兄弟俩吃苦耐劳、正直仗义的青年形象。陈乔年掉裤子的情节,体现出青年的可爱单纯。姨妈高君曼给兄弟俩送包子,乔年先用眼神看了看哥哥,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才敢吃两口,体现了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的兄弟情谊。
影像叙事是纪实性和故事性的有机结合。作为现代青年,陈延年看不惯父亲陈独秀的“封建家长制”作风,并与之展开斗争;另一方面,他痴迷于无政府主义,制定“六不”戒律,政见上与父亲发生冲突,这些情节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此外,剧中还穿插一些父子“相爱相杀”的生活场面,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接地气,在提升故事性的同时,也展现了父子同样“倔强”的性格特点,以及自立自强、不畏牺牲、爱国救国的坚定意志。陈独秀支持延年办工读互助社,尊重兄弟俩信仰上的独立选择,兄弟二人也支持《新青年》的工作,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矛盾背后是割不断的血缘亲情,为后期双方实现和解、成为革命战友埋下伏笔。
影视剧中倒叙、插叙、闪回、时间交错等叙事技巧,有利于实现更深层次内容表达。陈独秀送别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赴法留学的场景中,上一秒兄弟俩还在和父亲拥抱告别,意气风发走上寻找理想的道路,下一幕却满身伤痕,戴着沉重的脚镣出现在冷峻严酷的刑场。穿越时空的脚步重叠,以蒙太奇手法叠印兄弟俩壮烈牺牲、含笑面对死亡的画面,悲怆的音乐加上“陈延年宁死不跪,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的字幕说明,视觉上形成极大冲击,仿佛穿越历史与无数革命先烈隔空对视,也让许多年轻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新青年”的精神力量。
剧集中除了通过道具、建筑、服装、场景等构建出更直观的视觉感受之外,音乐、有声对话等符号也丰富了内容的表达,引发共鸣。《觉醒年代》中对《夕歌》《青春》等歌曲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指涉了人物的精神内涵。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会,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師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互助社俭洁食堂成立,陈延年兄弟和成员们欢快地唱起这首《夕歌》,体现出青年的干净纯粹和蓬勃朝气。第一实验小组解散那晚的流泪合唱,以及陈延年和柳眉道别的场景中,同一首歌前后形成的强烈对比,反映出他们在革命探索途中的艰辛与迷茫。
《夕歌》中“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像是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也像是革命路上高呼的口号。第三十八集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带领学生登居庸关长城这场戏,陈延年等人合诵《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如同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对话,引发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和时代共鸣。
二、文本叙事:还原历史和形象建构
《觉醒年代》的编剧龙平平从事党史研究,花了七年时间写这个剧本。他多次表示,《觉醒年代》中他最想写、最推崇的就是陈延年。龙平平说:“早些年,在参与《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创作中,我受一位老领导的启发开始研究陈延年,他生活过的地方我几乎都去过。在我心里,他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纯粹的人’。”[2]
剧集中对百年前陈延年、陈乔年等“新青年”形象的塑造,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电视剧极高的热度也推进了《细说觉醒年代》《觉醒年代》同名长篇历史小说的诞生。
《细说觉醒年代》以剧集为载体,聚焦深受青少年关注的49个重大党史主题进行具体诠释。书中有几个小节围绕陈延年、陈乔年的人物形象做了补充描述:陈延年自幼身体壮实,皮肤粗糙黝黑,性格内向,脾气像父亲一样倔强,平时沉默寡言,看上去不像读书人,家中人因此戏称他为“黑面武生”;陈乔年生性比较活泼,喜欢唱京剧,还会拉京胡,小时候喜欢把两个手背在后面,高声朗读诗词。[3]可以看出,文本叙事更注重还原历史,展现出更真实、更生活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觉醒年代》是在剧本基础上改写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基本人物都没有改动,改动的是表现形式,是对剧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特别是思想性的丰富与升华。电视剧是表演艺术,重在展现人物和故事的状态;而小说则不仅描述过程,还可以通过文字多角度、多层次、集中完整地描述人物和故事状态的由来、结果,形成完整的叙述链条。例如小说中指出陈独秀的家事很“复杂”,对陈家父子和高君曼的人物关系进行详细的背景描述,读者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文本,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去阅读,来理解“两个儿子记恨陈独秀”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通过文字的细腻分析和评论,更加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本质含义,引导和启发读者对历史、对人物的认识与思考。例如“陈独秀北上”这一章节中增加送行的情节,陈延年虽没来,高君曼却说“昨天早上我收拾他睡的床铺,发现他的枕头是湿的,说明他心里很痛苦,很伤心。”侧面反映陈延年的内心情感;乔年躲在电线杆后被汪孟邹发现,不好意思地说:“我想去送送他,又怕我哥说我。”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走近父亲,陈独秀爱怜地摸摸他的头,这次乔年没有拒绝。[4]体现出乔年夹在父亲和兄长冲突之间的矛盾心理。
小说中陈独秀在震旦大学演讲的章节有这样一段文字——陈独秀的眼睛凝视着远方,他看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三个人的目光一碰撞,陈独秀立刻表现出异样的激动,提高了嗓门:“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是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我辈青年,应该是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的新青年;应该是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的新青年。”[5]这是他对陈延年兄弟二人的期盼,也让读者对“青年”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长尾效应:从历史演绎到物质转化
历史的叙事,经历了从口述到书写,从手稿到印刷,从书本到多媒体,从舞台到动画的转变,每一次技术革新都释放了新的叙事能量,开拓了新的可能性。[6]《觉醒年代》一举斩获白玉兰奖最佳导演、最佳原创、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它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新闻平台,被官媒多次“点名表扬”,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中,“青年”“作为”“理想”都成为了高频词,这与《觉醒年代》的许多台词不谋而合。
除了在电视上播出,《觉醒年代》剧集还在优酷、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线,剧中的经典画面被剪辑成短视频后在微博、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二次传播,网友多次将“觉醒年代yyds”推上微博热搜,“做有为青年”“吾辈自强”等成为年轻观众弹幕和评论里的高频词汇,跨媒介传播有效提高了互动性和内容的感染力,至今热度不减。
“《觉醒年代》的续集就是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这句话给无数人带来巨大的触动,编剧龙平平也表示将拍摄以陈延年为主角的电影。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收获了不少年轻“粉丝”,线下以他们姓名命名的“延乔路”也引来市民纷纷打卡。延乔路上一所小学也更名为延乔路小学;延乔路按照“三园、一线、两延展”规划思路实施提升工程,启动相关纪念雕像制作工作;合肥市在延乔路拍摄MV《唱给你听》,邀请剧中陈延年、陈乔年的扮演者参演;安庆一中创设党史学习教育校本化特色课程项目“延乔班”……剧集播出后的长尾效应彰显出“红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在过去,受众感受红色文化需要走进展厅、展馆,以文字阅读、参观展品的方式了解红色文化故事。在融媒体时代下,《觉醒年代》通过多媒体平台传播革命故事,并吸引受众通过各类平台积极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接收、改编和传播过程中,从“跨媒介叙事”、“话语传达”到“受众接收”,让一些抽象的精神符号得到生动演绎,并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转向主动传播。此外,《觉醒年代》文创产品热卖、《觉醒年代》研学游兴起……线上线下联动传播又促进了线下红色资源的物质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 “双赢”。
四、跨媒介叙事:多元叙事强化精神内核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新机遇,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绝佳平台。《觉醒年代》不同形态的媒介叙事在形塑和展現精神内核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故事世界,拉近心理距离。《觉醒年代》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剧情更贴近现实,跨媒介叙事通过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相结合,将枯燥的历史概念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演员的演绎更具感染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历史与现实之间文本叙事的相互勾连,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又具有真实感的故事世界。
整合媒介资源,打破沟通壁垒。媒介叙事决定了信息接收的感知模式,《觉醒年代》通过多种媒介互补叙事,使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加丰满,以“年轻态”的表达传播方式,打通传播内容和受众之间的壁垒,增强传播的交互性和参与感,让红色文化不断入脑、入心。
抓住时代共性,拓展故事外延。跨媒介打破过去单一介质对内容生产的限制,创造了媒介融合时代故事生产与延展的新空间。[7]《觉醒年代》发掘不同时代的精神共性,打造鲜明的主题形象,增强了红色文化受众黏性。结合新的时代特性,探索文化市场,拓展故事外延,促进红色文化新时代的价值实现。
结语
“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要完成一代人的使命。”百年前,《觉醒年代》的“新青年”用青春热血点燃了思想的炬火;百年后,当代青年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同样也需要扛起这份责任担当,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那么如何把历史故事“讲”出新意,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呢?在笔者看来,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播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制作精益求精,坚持内容为王;打破刻板印象,强化核心价值;注重媒介融合,更新技术手段;关注时代需求,丰富叙事内涵;继承创新并重,发扬红色精神。要从历史中提取优质的文化资源,结合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表达,融合创新传播叙事形式,顺应时代发展,传递精神内核,讲好红色故事,答好时代考题。
注释:
[1]顾洁.新闻传播的“跨媒体叙事”:一种前景的分析[J].编辑学刊,2013(06):93-97.
[2]上观.《觉醒年代》作者龙平平:我不认可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是冤家对头[EB/OL].(2021-10-8),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10358.html.
[3]龙平平,李占才.细说觉醒年代[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21:200-212.
[4][5]龙平平.觉醒年代[N].解放日报,2021-11-2.
[6]玛丽·劳尔·瑞安.跨媒介叙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326.
[7]曹霞.以跨媒介叙事能力提升中国故事影响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30(12).
参考文献:
[1]苏士梅,白志如.从物质到符号:红旗渠的跨媒介叙事与跨时空传播(1960-2020)[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8-16.
(作者单位:安徽新媒体集团)
责编:项贤勇
296650170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