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皖辉
曾希圣(1904—1968年),曾用名曾勉,湖南兴宁人。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入黄埔军校,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从上海前往中央苏区,不久任军委二局局长,负责情报侦察工作,是我党我军情报工作的开拓者,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七师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继续转战南北,先后担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中原野战军副参谋长、豫西军区司令员等职,驰骋于山东、河南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他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水利专家。对治水,他有智慧,有胆略,有魄力,有经验,更有其特殊的情结。翻开安徽水利建设史,毫不夸张地说,曾希圣治水有方、治水有策、治水有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活动于皖江地区(安徽省境内长江沿岸)的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的第十九旅及挺进团,组成新四军第七师。张鼎丞任师长(未到职),曾希圣任政治委员,全师仅2000余人。为了解决七师的粮食问题,曾希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为彻底改变皖江圩田易旱易涝的状况,加强长江堤坝的建设,即使在皖中根据地军民反“扫荡”、反“清剿”斗争的严重关头,他们也把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摆上议事日程。除了重建无为境内3闸工程(季家闸、黄桥闸、陈家闸)、开辟黄泥岗河道、开凿湖东的大新圩之外,着重展开位于无为东乡的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的建設。
黄丝滩江堤位于长江北岸,是无为东乡的一段大堤,素有“一线单堤、七邑生命”之称,直接关系到皖中7县300余万人口、400余万亩良田的安全。历代统治者都只知借修堤向人民派捐要款,却不予认真修整。民国初年和1931年,这段大堤先后两次出现险情,无为、含山、巢县、庐江、舒城、和县、合肥7县洼地尽成泽国,人民惨遭浪劫。为了根除这一水患,在曾希圣的支持下,由吕惠生主持了黄丝滩大堤的退建工程。
吕惠生是无为知名人士,曾任无为县政府建设科科长,后在家乡兴办教育,办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共产党和新四军身上,吕惠生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1938年底,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来到江北,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张云逸曾专门拜访吕惠生,与之共商抗日大计,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翌年,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四处奔走募捐,不遗余力地为新四军筹集粮饷弹药。因积极参加抗日工作,他被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列入黑名单。1940年4月底,吕惠生被任命为淮南抗日根据地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文教科长。1941年4月,新四军第七师开辟皖中根据地。吕惠生奉命调任无为县县长,负责组建无为县民主政府。1942年7月,新成立的皖中参议会决定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被任命为行署主任。
1943年,无为东乡的黄丝滩江堤由于年久失修再次面临全线崩塌的危险。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生产、巩固皖中抗日根据地,吕惠生当机立断,组织并领导了黄丝滩新堤的建设。由于无为与被日伪占据的芜湖隔江相对,敌机时常在头顶盘旋,敌军也时而偷袭,要在这种严峻境况下修建江堤是十分危险的。对此,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伊始,新四军七师便及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武装保卫修堤。有曾希圣的支持,吕惠生放手大胆地工作。1943年7月,皖中行署成立了皖中水利委员会,吕惠生兼任委员会主任。10月,皖中各县水利代表大会召开,成立黄丝滩江堤退建工程委员会,下设工程局,作为施工管理机构,提出了“少压农田、拉直堤线、退建新堤”的施工方案,先后动员了无为、临江、湖东、含巢等有关地区民工21万人,山区群众和远在江南的铜陵、繁昌两县人民也踊跃支援。工程于1943年10月动工,至翌年5月初胜利竣工,历时210多天,费工100余万,挑土40余万方。江堤全长6.5公里,高约6.5米,底宽约40米,被曾希圣称赞为皖中劳动人民的惊人奇迹。在修建大堤期间,日伪军不断进行骚扰,企图破坏大堤工程建设。新四军七师不仅多次击退了敌伪的武装进犯,更派出大批部队参与修堤,军民肩并肩,同心协力,艰苦奋斗,保证了修堤工程的胜利完成。当时延安的《解放日报》以“华中各地大兴水利,皖中黄丝滩大堤竣工”为题,对此作了长篇报道,称通过此项工程,抗日民主政府在皖中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更崇高的威望。为了表彰吕惠生为兴建大堤所作的杰出贡献,皖中党和人民将这条大堤命名为“惠生堤”。黄丝滩江堤,是抗战以来全国范围兴修的最大水利工程。据水利部门估计,今天建同等规模的水利工程,至少要5个亿。这一工程的顺利竣工,皖中抗日根据地党和人民有功,吕惠生有功,新四军七师有功,曾希圣有功。
以曾希圣为书记的中共皖北区委成立时,解放军百万大军正陈兵江北,准备渡江。当时皖北区委首要任务是支援大军渡江作战,“其支援任务的艰巨,超过于淮海战役”,同时还要领导皖北人民生产救灾。由于皖北地区的淮河干支流长久失修,处在“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的境况。1949年6月,曾希圣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皖北有1800万人口,4000多万亩耕地。1949年春,灾民270余万,断炊之虑者50余万……我们要高度重视1800万人民的生活和200余万灾民救死求生工作。”为此中共皖北区委制定了“生产不荒地,救灾不死人”的方针,发动全民节约救灾、互帮互助,通过发动灾民挑野菜、挖葛根、捕鱼和政府不宽余的救济共渡难关。同时发动全民抢修圩堤、疏河开渠,以抗衡水灾。
1950年夏季,安徽、河南交界连降大雨,淮河流域又遇到数十年未有的严重洪灾,豫、皖境内淹地4000余万亩,受灾1300多万人。据1950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社论《为根治淮河而斗争》记述:“今年淮河流域雨量既大,并且降雨的时间比1931年更为集中。自6月26日至7月底,蚌埠降雨量537公厘,超过1931年111公厘;正阳关降雨量657公厘,超过1931年161公厘。蚌埠及其上游的水位,超过1931年7公寸至1公尺,河道堤防不能容泄,于是到处漫溢溃决。各支流和沿河低洼,因为排水不畅,也随地成灾。虽然经过豫、皖两省地方政府和水利机关全力抢救,减小一部分灾害,但是灾情仍然十分严重。”
水灾发生后,曾希圣等人共同研究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一封反映皖北灾情的调查报告。8月5日,电报送到中南海,送到毛泽东的案头。
电报中对灾情这样陈述:“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四百八十九人。”
毛泽东看到电报,心情非常沉重,且十分焦急,看着看着不禁落下了伤心的热泪。他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当他看到“被毒蛇咬死者”“翻船而死者,统计四百八十九人”时,用笔重重地画了横线。严重的灾情、民众的疾苦,深深地烙在了人民领袖的心上。毛泽东看完电报后,当即批给了周恩来,并“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
对于这场灾害的严重性,周恩来在9月14日指出:“今年皖北淮河一个水灾,3100万亩土地淹没了,900万人口遭灾,加上河南等地有六七千万亩。毛主席说从明年起一定要把水害一条条地治下去,把水害变为水利。”
曾希圣如实报告灾情,让毛泽东、周恩来及时了解了水災的真实情况,了解了灾害的程度、灾民的痛苦,促成了治理淮河工程的全面启动。对此,曾希圣是有功的。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关系全局。曾希圣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他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省情资料,认识到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必须兴修水利。而安徽水利的关键又在于淮河治理,淮河安澜,皖北人民方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
1950年,治淮委员会(简称淮委)成立,曾山任主任,曾希圣为副主任,不久改为曾希圣任主任。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年5月16日,当各项治淮工程在全流域展开的时候,由邵力子率领的中央治淮视察团,赴治淮工地视察,慰问治淮民工及干部。中央治淮视察团在蚌埠举行授旗典礼,邵力子将绣有毛泽东亲笔题词的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时,曾希圣代表淮委接受了锦旗,并致答谢词。曾希圣说:“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确是一个伟大而严肃的号召,重大而光荣的任务。它的‘伟大’在:‘根治淮河’是千百年来所不能举办的事业,历代统治者所不敢也不能提出的问题,而我们中央人民政府,在毛主席领导下,胜利刚刚一年,一面要粉碎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一面又掀起与大自然的斗争,这是何等雄伟的壮举;它的‘严肃’在:治淮毫不苟且,不潦草塞责,不半途而废,‘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是何等坚决的态度;它的‘重大’在:淮河历代失修,且遭受反动统治者的长期破坏,而我们在短短的数年内要将其修好,这是何等艰巨的事情;它的‘光荣’在:治好淮河,征服自然,不仅克服当前灾难,且为子孙万代谋幸福,发扬革命胜利的果实,这是何等高尚的奋斗目标。毛主席以这样伟大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来办,我们不仅感觉荣幸,而且具有无限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誓以最大决心,为把淮河修好而奋斗,我们要求治淮视察团诸先生把我们的决心与信心转报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我们保证以尽可能的速度,及可靠的标准,完成毛主席所给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一番话既阐明了根治淮河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表达了治淮委员会和沿淮数千万人民根治淮河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曾希圣坚定地站在治淮最前线,以主要精力筹划指导了几项大型治淮工程:一是润河集分水闸工程;二是淮河中游干支流分流工程;三是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等工程。
淮河中游干支流分流工程是淮河中游五河县以下干流、支流河道分流工程,又称内外水分流工程。从1950年秋冬开始施工,到1954年6月完工正式放水,前后动员民工60余万人,共完成6000万立方米土和6万立方米石子的任务。内外水分流工程完成后,淮河内外水位降低2米左右。淮河大水年份,内外水位差更大,分流工程避免了淮河洪水的倒灌。这样就使淮河平原有200万亩农田可直接受益、1000万亩农田间接受益。该工程被称为治淮杰作。
佛子岭水库是曾希圣率领淮委在霍山县境内的淠河上游新建的一座水库。1951年10月10日,成立了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部,由水利专家、淮委工程部部长汪胡桢任指挥。佛子岭水库的主体工程是一座全长510米、高74.4米的混凝土连拱坝,中央长413.5米的一大段为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内由21个拱圈和20个垛墙组成,东西两端为混凝土重力坝,东端长30.1米,西端长66.4米。除拦河坝外,拱里设有水电站,在东岸山口里设有坝外溢洪道。整个水库工程量巨大,其中导流土石工程计226万立方米(围堰、引河等),坝基灌浆孔总长为16万米,混凝土19.4万立方米。参加工程的干部最多时达1380人、技工1.05万人、民工8000人。水库建成后,控制流域面积1840平方公里,库容4.96亿立方米,对于控制山区洪水、削减洪峰流量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可以发电和供下游灌溉、通航、生活用水,是个综合性利用的工程。
继佛子岭水库之后,曾希圣领导淮委又先后指导修建了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这4座山谷水库总库容为57.41亿立方米,其中响洪甸水库总库容26.31亿立方米,梅山水库总库容22.75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两座最大的水库。这些水库的修建,对于拦蓄山区洪水、减轻淮河洪水压力起了很大作用,并兼有发电和为城市供水的功效。
曾希圣善于思考,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善于把经验上升为指导实践的思想和理论。他提出治理淮河必须坚持“蓄泄兼顾”的治水方针,强调5个“结合”:即必须使治洪水与治内涝相结合;治干流与治支流相结合;治点、线与保面相结合;防洪与防旱相结合;治水与改种相结合。同时,他主张农业“三改”:即改变夏秋两季收成的比重,扩大夏季作物面积;改种耐水作物和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实行精耕细作。他提出的这些治淮方略、治水方针,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得到毛泽东的赞赏。
淠史杭灌区工程建设是治理淮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是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灌区由6大水库、3大渠首、2.5万公里7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它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3大水系,横跨江淮两大流域,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使昔日千里赤地、贫瘠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富饶之地、鱼米之乡。其受益范围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六安、合肥、淮南、信阳)17个县区,设计灌溉面积1198万亩,实灌面积1060万亩(2018年),灌区内人口1330万。它是全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世界7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被中外专家誉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被誉为“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淠史杭灌区的最初设想是利用山谷水库的尾水进行农田灌溉。1952年,佛子岭水库开工以后,六安专区治淮指挥部编报了《淠右灌溉工程初步计划》,计划灌溉109万亩。由于淠右灌溉工程的方案仅考虑了六安局部情况,并且灌溉面积有限,未能得到曾希圣和省委的肯定。此后,曾希圣等省委领导从宏观和全省大局出发,设想在佛子岭和响洪甸两大水库下游、东西淠河交汇处的两河口再建一座水库,然后把水引到皖东。省委的设想给了六安地委很大启发,经过研究,地委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将史河、淠河、杭埠河沟通,增加淠河总干渠的水量输向皖东。1954年至1958年,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水库相继建成,水库发电后的尾水为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淮委于1957年制订的《巢、滁、皖流域规划》中又提出了兴建龙河口水库,对开发杭埠河灌区进行了研究。
1958年,六安专区普遭大旱,70多天未下过雨,因旱成灾500多万亩,土地干裂,人畜饮水都成问题,群众心急如焚。不解决严重缺水这一实际问题,提高全区粮食产量只是一句空话。
迫于旱情,1958年8月19日,淠河灌区横排头枢纽工程破土动工,由此拉开了淠史杭工程建设的序幕。总干渠上的切岭、填方等重点工程也提前开工。11月,史河灌区红石咀枢纽等工程也相继开工。这样逐步扩大,最终形成了淠史杭沟通综合治理工程的规划:范围1.3万多平方公里,在淮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淠河、史河、杭埠河上兴建渠首,提高老河水位,开挖多级渠道,引水上岗,与这一地区中、小型水库、沟塘堰坝联结起来,以大支小,以余补缺,来水能蓄,遇旱能灌,水多能排,水少能给。在江淮丘陵平原地区形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能够很好地解决水利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在季节上降雨分布不均的矛盾,有效提高水利资源的利用率,增强防灾抗灾的能力。
淠史杭工程,是曾希圣主持规划并且拍板定夺的工程。从设想、初步编制设计书,到灌溉工程规划,从审批、下拨资金到视察工地,曾希圣倾注了大量心血。
淠史杭工程上马伊始,完全是白手起家,没有现代化建筑材料,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没有现代化施工机械。在这种情形下,曾希圣对工程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六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曾希圣与淠史杭工程》一文中,记载了这样几个史实:开工之初,投资困难,曾希圣把时任省水利厅厅长的张祚荫找来,对他说:“六安的淠史杭工程有困难,你要支持。”在曾希圣亲自过问下,省水利厅在淠史杭第一期工程快要结束之时,下拨1100万元,这笔资金勉强保证了横排头、红石咀、龙河口3个渠首工程关键部位所必须的投资。龙河口水库梅岭进水闸施工时,民工在悬崖峭壁上用钢钎打石头,1米多长的钢钎用不了几天就剩下几十公分了。眼见人工开石实在费时费力,六安专区行署专员赵子厚心里着急,没有办法只好再去找曾希圣。曾希圣毫不犹豫,又把张祚荫找来,提出六安有困难,要想办法调一些开山机支持。省水利厅随后给工地调来十几台开山机。1959年6月2日,曾希圣到龙河口水库工地视察,只见工地上人拉肩扛,号声震天。面对数万民工战天斗地、艰苦卓绝的劳动场景,他万分感动,亲笔题词:“劈山引水灌溉良田千万顷,兴利除害造福子孙亿兆年。”回到合肥,他批拨平板车1000辆、汽车1辆。之后不久,省长黄岩又批拨了500辆胶轮车。有了这1500辆车子和1部汽车,工程进展速度明显加快。到1960年2月前,东西大坝终于合拢。
1959年国庆之后,全国水利水电施工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曾希圣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宣传淠史杭工程建设的机会。他给省水利厅打招呼,让赵子厚参会。赵子厚不负曾希圣的期望和重托,在会场上把灌区的全图挂在墙上,发表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演讲,让与会者了解了淠史杭工程的精妙构思和宏大气魄,也赢得了国家的重视。水利部当即作出决定,为淠史杭工程投资4500万元、钢材200吨。这是淠史杭工程争取到的第一笔国家投资,并在国家计委立上了项目。淠史杭工程建设迈出这一步,曾希圣有审时度势之功,有察人用人之功。
工程建设中期,遇上3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皖西人民在生活十分困苦、建筑物资器材非常缺乏的条件下,积极创造条件,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自制炸药和采用代用材料,仍然继续坚持施工。但当时也有人提出,动用这么大民力,压了这么多土地,是劳民伤财,不能再往下干了。在这个关键时候,曾希圣给予了坚决的支持。一天,曾希圣到六安检查工作,先察看了六安县淠东的麦田,由于得淠史杭灌溉之利,小麦长势良好,一派丰收景象;再看紧邻的肥西县的农作物,因缺水而相形见绌。曾希圣对赵子厚等人说:“淠史杭工程不但不能停下来,还要尽快送水过肥西,把水送到合肥和皖东。劳力不足,我给你们调。”当淠史杭第二期工程进入关键阶段时,兼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又从山东调来1万民工,承担大潜山干渠的土方施工;6月初,省委从合肥15所大专院校和17家工厂调集师生职工1.27万人到大潜山干渠参加义务劳动;8月中旬,省水利电力厅管教第一、三支队也被调到淠史杭工地,承担深切岭、高填方等工程。有资料显示,施工高潮时期,工人、解放军指战员、高等院校师生、机关干部纷纷支援,上工人数最多时达80万人。今天,我们用夙夜在公、呕心沥血、千方百计这些词语,来形容曾希圣对淠史杭工程的关切和支持,是不为过的。
曾希圣作为皖鲁两省的省委第一书记,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养成的工作作风。在那段日子里,一到周末,他总是想法摆脱一般性事务,带着夫人和孩子到淠史杭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不打招呼,不惊動地方,更不要新闻记者跟随采访。
曾希圣对安徽有着深厚的感情,离开安徽后,他也经常了解和询问安徽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还深情地惦记着安徽,惦记着安徽的淠史杭工程,惦记着安徽的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惦记着安徽人民的生活。其治水之才、治水之德、治水之功,将永载史册!
(责任编辑:钱海峰)
339850058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