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化配置研究

2022-03-22 21:21王星李怀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资优质精准

王星 李怀龙

摘      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发展至今,“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教育信息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在深度推进,如何进一步从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配置视角提高教育均衡发展的层次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因此,提出了精准化配置的研究思路:首先,概述了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配置发展阶段,包括传统教师资源配置、网络教师资源配置、教师资源精准配置三个阶段;其次,提出了师资精准配置模式,包括夯实基础,即构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流转师资信息库,设计载体,即依托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流转平台,规划路径,即形成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实施机制;最后,从配置主体、配置方式、配置动力和配置设计方面提出了精准配置的优化策略。系统研究优质师资精准化配置能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创新研究思路。

关 键 词 教育信息化2.0  区域基础教育  师资配置  教育均衡

引用格式 王星,李怀龙.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化配置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09):23-27.

教育信息化2.0阶段,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革命性影响逐步显现,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新诉求[1]。“有学上”的“兜底”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智慧教育发展新阶段,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对于优质、公平教育的追求同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2]。

教师是供给侧均等化的关键性要素,相比于纯粹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师作为一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推动教师资源的精准化配置,以实现教师资源效益的最优化产出,成为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从教师的视角,通过深入调研以探究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配置的发展阶段,构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模式,提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优化策略,以便从教师的维度为教育信息化2.0建设新阶段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配置发展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学段、全课程的网络教学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为教师资源的网络化配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传统教师资源配置、网络化教师资源配置等多种配置方式共存,厘清教师资源配置的发展阶段,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不同配置方式的协同效应,也为精准化教师资源配置提供优化发展的方向。具体来看,教师资源配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传统教师资源配置:多措并举的教师实体化流转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组成要素,课堂中师生面对面授课,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教师进行言传身教,师生进行知识、情感等的多元交流,仍然是最理想的授课方式。针对偏远乡村,特别是三州三区等地方,已经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师资短缺、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一是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改善学校的软硬件配置,有效提高现存教师的教学效益,并采取多种措施更好地留住教师、吸引教师;二是优先提高教育财政投入,增加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提高教师各项补贴待遇,并在教师获得编制、职称评审等方面出台更优惠措施;三是深入挖掘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校际合作,城市学校向乡村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教师短期支教,乡村学校教师参与优质教研等活动;四是对于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开展以师范类高校为主的各类教师培训,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五是探索实行以免费师范生为主的多项政策,从根本上拓展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提升的长效机制。

通过多种举措并举,一方面主动吸引优秀教师去教育薄弱地区任教,另一方面从政策层面进行统筹流动。毫无疑问,教师资源的实体化流转仍然是解决当前教师配置问题的最根本措施,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教育均衡问题是发展的内在问题,尽管在传统教师配置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配置效益不显著等问题,但是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阶段,都需要将实体教师资源配置贯穿教师资源配置工作的始终,以便朝向真正均等化的教师资源配置目标进行无限接近。

2.网络教师资源配置:教师本地化的定向虚擬流转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促进育人方式转变,集中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重塑上。一是打破了空间的固囿,异地终端也可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接入,利用5G技术还可打造全息课堂,即便是在方寸教室,世界任意空间均可呈现眼前;二是创新了多种交互方式,随即带来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三是基于学习分析技术,教学变得精准化、个性化等。课堂层面的教师资源配置产生了“三个课堂”模式[3]:一是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针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点缺少师资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等形式,保证开出、开足、开好规定课程;二是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针对教学能力薄弱、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采用网络共同体研修等形式,发挥名师名课的示范效应;三是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针对校际、城乡、区域间教育质量差距问题,通过网络学校、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共享[3]。“互联网+在地化课堂”是当前这一阶段的创新结构,有利于区域内的城镇中心学校同乡村教学点实现协同发展[4]。

基于网络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一方面避免了教师流转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乡村学校加快信息化建设,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弯道加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加快应用会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但长远来看,在教师资源配置中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全面提升教育均衡的发展层次,将使教育均衡弥合的速度超越发展差距的拉大速度,实现创新性发展。

3.教师资源精准配置:教师常态化的虚实融合流转

基于网络的定向教师资源流转,正在深入参与学校虚拟师资建设,解决了乡村薄弱学校,特别是教学点基本的开课问题,并且能有较高质量的授课效果。通过调研诸多网络化教学,以及网络教师流转的相关研究,均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实践效应,网络化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这就为常态化的网络教师流转奠定了基础。从顶层设计角度擘划常态化的流转模式,能够有效克服局部单独试点的孤立弊端,具有发展的长期性。具体来看:一是实体化教师流转与网络化教师流转各有优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侧重,通过统筹流转,有利于发挥最优化配置效益;二是乡村薄弱学校师资问题更多的是微观“点”的问题,进行网络化按需流转可以提高师资利用率,扩大受益学校覆盖范围;三是乡村学校师资通常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对于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优质师资配置模式具有灵活性,能够动态性满足不同学校的变化需求。

教师资源精准配置是网络化教师配置的高级阶段,在此阶段不只是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受益,在打通所有学校流转通道后,将以薄弱学科为单位,使所有学校共同受益。实现精准化配置一方面需要参与学校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软、硬件设备,并有较好的网络通道,另一方面需要从系统的视角去进行统筹规划、沟通协调,真正把富余的教师资源挖掘出来,充分覆盖薄弱学校。

二、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化配置模式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是以共建共享、共同受益为指导原则,汇聚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充分激活区域教育发展内生潜力,发挥优质教师资源配置的协同效应。信息技术在精准化配置过程中应起到基础性作用,精准化配置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不断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配置方式的阶段性提质增效、优化升级,另一方面需要协调好实体化教师流转与网络化教师流转以实现配置效益最优化。

1.夯实基础:构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流转师资信息库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的基础,即是统筹建设师资流转信息库。信息库的建设将打破教师所在学校的限制,使优质教师资源实现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信息库的设计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即优质师资流转不能损害输出学校的办学水平,不能影响其正常的教学秩序,要以富余优质师资配置为主,需要进行科学统筹、系统评估。二是优质性原则,即不能为了流转而不加筛选的输出,流转的师资不仅要能解决开不出课的问题,还要保障教学流转的质量。三是动态性原则,减少流转双方因人员变动而导致的长时间中断现象,能够及时动态调配,保障常态化流转教学的正常开展。四是在地化原则,即匹配双方所在地域以就近优先,减少因地域差异带来的教学不适等。

信息库的构建需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优质流转教师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全覆盖区域优质富余师资,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修正,同时动态掌控乡村薄弱学校的师资短缺问题,一方面补充不足的教师,另一方面缓解、逐步解决薄弱学校超数量兼带课的问题。二是着力提升优质师资流转效益,在解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一方面转向薄弱课程的优质师资供给,另一方面将高水平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进行整体输出,全面提高乡村薄弱学校的办学软实力。三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加强对于乡村薄弱学校师资发展的预测性评估,使优质师资的匹配更加适切,匹配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四是基于网络优质师资匹配情况,为实体师资的流转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2.设计载体:依托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流转平台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流转落地的关键在平台建设。在技术开发应用上,要多采用面向未来的前沿、主流技术,为平台的提质增效预留发展空间。在实现功能上,以优质师资流转为主,持续进行功能扩展,继续发展成为区域教师发展的核心载体。在具体操作层面,要简单、易学,切合不同教学形式实际。具体来说,流转平台可以开展以下教学形式:一是同步专递式教学,即优质教师通过网络给薄弱乡村学校学生进行同步视频课堂授课,乡村学校教师起到辅助课堂的作用。二是混合课堂教学,即优质教师同时给本地和异地课堂学生进行授课,以本地授课为主,异地授课为辅,使异地课堂参与到优质课堂教学中来,異地教师也起到辅助教师的作用[5]。三是研讨式教学,一方面由异地一个终端或多个终端的优质教师常态化观摩薄弱乡村学校教师授课,并进行课后及时指导,另一方面优质教师进行本地授课,异地一个终端或多个终端的薄弱教师进行常态化观摩学习,以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基于以上典型优质教师流转形式,根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实际需求的变化,优化生成多种因地制宜的流转形式,真正起到补充师资、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作用。同时需要提供灵活多样的教研空间,基于平台既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性研讨,教师也可以自发组织进行共同体研讨,研讨形式可以是文字、语音或视频等多种媒体。在加强课堂层面流转实施基础上,集中更为广泛的优质教师资源,需要在课后学生辅导上进行协同发展。借鉴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6]等项目的成功经验,基于智能技术的精准诊断、个性化推荐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匹配的优质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实现从课堂级的群体化教学到个体层次的个性化辅导全覆盖,真正开发教育自身的巨大发展潜力。

3.规划路径:形成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实施机制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的有效实施,需要进行切实可行的路径规划,以确保流转的可持续性,不断提升流转的效益和水平,形成可供推广的流转方案。具体来说,需要做到四个协同:一是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协同,信息化建设在保障数据流转畅通的基础上,需要因地制宜,即配套软硬件设备既要注重效率、直接引入,也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主动设计订制。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也需要及时得到提高,以适应因设备更新而产生的新的教学情境。二是实体流转与网络流转的协同,根据各地实际教育需求,研究实体流转与网络流转相结合的综合配置方案,并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方案调整。三是流转教学与网络教研的协同,一方面,从流转教学本身来看,开展配套的及时、深度教研,有助于乡村薄弱学校教师更好地进行角色定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改善乡村薄弱学校师资的根本还是薄弱学校自身师资水平的提高,教研实践有助于提高乡村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四是网络培训与集中培训的协同,超越“标体化”的传统培训,培训目标需要更具“高素质、专业性、创新性”[7],可以基于平台开展大规模、连续的在线培训,针对薄弱乡村学校的教师发展需求,也需要开展集中性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形成网络分散与阶段性集中相结合,国家级、省市级、县区级、校级等多层次的系统培训模式。

三、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优化策略

1.配置主体:政府主管、企业主建、学校主用的多主体协同配合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主体优势,促进配置机制不断优化,实现阶段性提升、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主管。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规划,在师资配置不同发展阶段按需出台相适应的政策文件,引导配置体系不断完善,实现良性发展,同时在各个主体之间起到管理与协调作用,加强与企业合作,监督平台建设与运维,优化资金投入,同时优化治理机制,实现科学、高效地对参与学校及企业进行管理。二是企业主建。企业全过程、全时段参与平台的建设与运维,保障平台的建设效益与安全,一方面与政府密切合作,将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持续调研把握参与学校的诉求,不断提高平台建设质量。三是学校主用。城市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将优质师资精准化配置工作纳入学校常态化工作之中,城市优质学校需要重新整合学校师资,合理化抽调优质教师参与到配置工作之中,乡村薄弱学校也要正视发展实际,以开放的态度主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全面参与到配置工作中。

2.配置方式:贯穿实体化、创新网络化、试验仿真化的层次体系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将面临形式多样的实际问题,需要创新融合多种配置方式做到因地制宜,才能满足不同的配置需求。在进行不同配置模式应用过程中,不能盲目跟风,过多地选取高技术方式,也不能过度单一化,排斥其他配置方式,造成畸形化发展。因此,需要准确把握不同配置方式的特征与优势,形成层次化的配置体系。一是贯穿实体化配置。为乡村薄弱学校配置足够的教师、配置更好的教师应是根本的政策取向,也是保障实质性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和公平的根本举措,实体化配置应当始终是配置的基础性方式。二是创新网络化配置。网络化配置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趋势,能够高效快速进行更加精准的优质教师精准化配置,成为当前大力发展的配置方式,但是需要根据技术发展不断创新配置形式,避免惯性的机械式发展,同时研究配套的教学实施模式与教学理论,真正带来原有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学变革。三是试验仿真化配置。虚拟现实(VR,Virtuarl Reality)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技术领域[8],同数理逻辑和科学实验一起成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9],有研究表明VR对学习成效具有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正向影响[10],杨玉辉等研究了哈佛大学与浙江大学基于VR联通的远程教学[11],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为探索基于VR环境的优质师资高阶配置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3.配置动力:建设激励、使用激励、工作激励相结合的动力机制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结合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正常教学来说属于一件新生事物,师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对于网络教学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再加上无论从准备过程,还是实施过程来看,都需要牵手学校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配置机制的实现只是搭建起了桥梁,真正高效运转还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一是建设激励,面向企业。配置效果的好坏与依托平台建设质量密切相关,政府需要建立阶段性考评机制,考评人员应包括使用学校师生代表,对于不符合建设需求的情况,引入退出机制,鼓励企业间的阶段性良性竞争,对于阶段性评估获得好评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使用激励,面向参与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应坚持“以生为本”、秉承“器为人用”[12],对于优质城市学校与薄弱乡村学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平台使用考评标准,从使用频次、参与教师、参与班级、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划拨数量挂钩,增加使用良好学校的划拨比例,减少使用情况不好学校的划拨比例,例如采用“教育信息券”的用户使用激励机制[13]。三是工作激励,面向教师。将参与配置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单独计算,进行一定比例的加权,并且在评优、评奖、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进行优先考虑等。

4.配置设计:因地制宜、质量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精准配置涉及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再加上地域性文化、经济等发展的差异,实际的发展模式往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因此,不能盲目照搬,或盲目推广实施较好地域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按照“按部就班、稳中求变、积小成大”的原则[14],因地制宜发展创新。一是在发展理念上,要正视区域间发展的差异,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采纳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同时注重区域联动,探索“优势互补、共享互惠”的建设新思路。二是发展速度上,既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发展的获得感,又要充分考虑区域教育、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平衡,在教育优先发展的可控区间内保持一定的发展进度。三是发展规模上,既要注重扩大覆盖范围,特别是充分挖掘优质师资存量,同时把薄弱乡村学校尽快覆盖进去,又要遵循质量优先的原则,确保网络化精准配置的实施能够见实效,切实解决燃眉之急、促进长远发展。四是发展投入上,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要保障[15],需要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经费投入比例,同时加强教师培训以及落实奖励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入教育类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利用社会性教育资源,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推动优质教师资源精准配置的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5-13.

[2]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21-

03/13/c_1127205564.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3/t20

200316_431659.html.

[4] 王继新,田俊,王萱,等.基于教学行为数据分析的“互联网+在地化课堂”优化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93-101.

[5] 王继新,施枫,吴秀圆.“互联网+”教学点:新城镇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86-94.

[6] 陈玲,余胜泉,杨丹.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双师服务”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2-8.

[7] 杜亚丽,丁娟.优质均衡发展视域下城乡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重困境与路径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21(02):93-97.

[8] 赵沁平.从虚拟现实技术管窥新兴工科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9(09):7-9.

[9] 张志松,李福华.虚拟现实心理放松系统干预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2):88-93.

[10] Avci SK, Coklar AN, Istanbullu A. The Effect of Three Dimensional Virtual Environments and Augmented Reality Applications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Study[J]. EGITIM VE BILIM-EDUCATION AND SCIENCE, 2019, 44 (198): 149-182.

[11] 楊玉辉,董榕,张宇燕,等.基于虚拟现实的远程教学空间的创建与应用——以哈佛大学与浙江大学的跨国VR远程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1):87-93.

[12] 司晓宏,樊莲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的理性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20,41(11):83-90.

[13] 江星玲,熊才平,杨文正,等.教育信息资源用户使用激励机制的数学模型与仿真——基于“教育信息券”的构想与使用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1):80-86.

[14] 朱月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政策的演变路径及展望——基于渐进主义模型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0(01):5-11.

[15] 雷励华,张子石,金义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反思与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47-53.

[作者:王星(1986-),男,山东泰安人,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讲师,硕士,西南大学博士生;李怀龙(1962-),男,安徽肥东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师资优质精准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