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骁将与巴蜀丹漆 朱然墓的文物解读

2022-03-21 00:40王俊
大众考古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季札孙权漆器

文 图/王俊

我 与朱然墓结下不解之缘,源于1984 年秋安徽大学文博班老师在课上的介绍,当时我正在安徽大学文博班读书。朱然墓位于马鞍山市雨山乡安民村,是1984 年马鞍山市纺织厂施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马鞍山市文化局负责抢救性发掘,墓主是三国时名将,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在当时已发掘的300 余座三国吴墓中,墓主身份最高。出土140 余件文物,其中的漆木器是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同年《人民中国(日文版)》对朱然墓的考古发掘和漆木器作了大幅报道,在日本引起极大轰动,随后木屐、漆槅等6 件文物赴日展览,日本民众为一睹三国名将墓葬的风采,在博物馆前排起了长龙。

当时,我刚了解文物的一些基础知识,对古墓葬的发掘和文物充满好奇,向往能到发掘现场看看和触摸那些带有古老气息的墓砖。由于未能看到朱然墓发掘的过程,我心中略感遗憾。4 年后,我调到朱然墓园工作。当时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墓地周围环绕着树木、菜地、水塘和荒地,只有一条窄窄的坑坑洼洼的田埂路通向墓园,墓园里只有一幢保护性建筑和四间简易平房,十分低矮,每间不足10 平方米,这就是我们的办公室。我们平时的工作重点是看护朱然墓,及时排除渗透到墓室的地下水,确保文物的安全,偶尔也接待一些研究六朝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闲暇之余我开始阅读《三国志》和有关六朝墓葬的书籍,了解朱然及朱然生活的三国时代。

墓葬及墓主生平

朱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人,本姓施,是东汉吴郡太守朱治的外甥,13 岁时由孙策作主,过继给舅舅朱治当儿子。朱然与孙权同龄,他们在一起读书学习,《三国志·朱然传》用“同学书,结恩爱”来描述孙权和朱然的交情。孙权执掌江东后,就任用19 岁的朱然为余姚长。朱然也不负孙权的重托,在三国争雄中,北抗曹魏,西拒蜀汉,镇守江陵,以少胜多,名震曹魏。夷陵之战,朱然作为急先锋,与陆逊合力“火烧连营七百里”拒蜀军。朱然一生征战,屡建战功,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晚年生病,孙权昼为减膳,夜不能寐。赤乌十二年(249年),68 岁的朱然去世,孙权为朱然素服举哀。

朱然墓背靠雨山,南对开阔平地,正符合六朝墓葬制度中“背依山峰,面临平原”的风水观,是理想的归葬之地。墓葬平面呈“吕”字形,分前、后两室,是夫妻合葬墓。青砖垒砌的墓壁上清晰模印出“富且贵、至万世”“富贵万世”的篆字吉语,彰显着主人昔日的荣华富贵。前室为“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后室为券顶。“四隅券进式”穹窿顶流行于较高等级的三国吴宗室和贵族墓葬中。从力学角度来看,“四隅券进式”可以将墓顶上封土的重量均匀传向四壁,有效提高了抗压能力。

考古人常说文物所处的墓葬环境是“干千年,湿千年,不干不湿就半年”。马鞍山地处长江下游,属于“不干不湿”的地区,漆木器等易损的文物是难以保存下来的。但朱然墓早期被盗,雨水和泥土在墓室中形成非常厚的淤泥,将文物包裹在里面。漆木器等文物与空气隔绝,大多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出土时漆器上的绘画色泽鲜艳如新。朱然墓共出土文物140 余件,主要有漆木器、瓷器、陶器、铜器。其中,漆木器填补了我国东汉末年至六朝时期漆器工艺史上的空白,对六朝美术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典型器物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器约80 件,其中有14 枚长条形木片,形制大小相同,长24.8 厘米,宽3.4 厘米,厚0.5 厘米。这些长条形木片就是“名刺”,可以说是现代名片的鼻祖。名刺正面直行墨书隶体,内容分为三种:“弟子朱然再拜 问起居 字义封”“故鄣朱然再拜 问起居 字义封”“丹阳朱然再拜 问起居 故鄣字义封”。

朱然墓出土的谒有3 件,长方形,形制大小相同,长24.8 厘米,宽9.5 厘米,厚3.4 厘米。谒行文相同,隶书,正面顶端中央墨书“谒”字,右起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再拜”。

六朝时期在墓中放置刺和谒是流行的习俗,这虽是供墓主在阴间使用的明器,但形制一如生前实用名刺。迄今为止,刺和谒共出的六朝墓葬,也仅见朱然墓。刺的出土,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确切证据,特别是朱然墓谒和刺同时出土,不仅佐证了史籍中朱然的籍贯和官爵信息,而且还为探讨研究古代谒、刺的使用差别和古代“名片”形制、规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谒内容较刺略复杂,包括官爵、籍贯、姓名、问候语。顶端中央单独书写“谒”字,以示尊敬,应是下属拜谒上级所用。根据文献记载,谒可能出现于春秋时期,秦汉时期谒的使用已较普遍。《史记》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谒书“贺万钱”娶吕后的故事。《陔余丛考》记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由此可见,从谒到刺,二者的作用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刺自汉代以后经唐宋,沿用至明清,在名称上也往往刺、谒混用。明清时期盛行官场拜谒,望门投刺。刺和谒的使用,是来访者先将谒或刺交给侍者通报,主人阅后再决定是否接见或用什么礼节接待。

朱然墓出土漆器上的绘画,内容丰实,题材广泛,按内容可分为历史故事画,包括《季札挂剑图》《百里奚会故妻图》《伯榆悲亲图》;描写现实生活的画,包括《宫闱宴乐图》《贵族生活图》《童子对棍图》;祥瑞图,包括漆槅和锥刻戗金盒盖中的神禽、神兽。

朱然墓出土的刺

彩绘《宫闱宴乐图》漆案,长82 厘米,宽56.5 厘米,高3.9 厘米

彩绘《宫闱宴乐图》漆案,长方形,四角及边缘间隔镶嵌有鎏金铜皮。正面主体图案为宫闱宴乐场面。绘55 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人物大多有榜题。帷帐中,皇帝与嫔妃并坐交谈,而皇后、侯爵及夫人们有的在交谈,有的似在争论,有的嬉笑玩耍,还有的相拥一起窃窃私语。两男子抬着“大官食具”,女使捧盘穿行其中,给宾客提供食物。宫中勇士持钺而立,皇帝的禁卫军持弓守立,一派忙碌的宴请场景。最为精彩的是百戏表演。百戏,原称“角抵”,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兴盛,东汉以后,将各种超常的技艺魔术、马戏等统称“百戏”。漆案中一场为皇家举行的盛大演出正在进行,从左往右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男伎在跳跃中熟练地抛接五把短剑。另一男伎利用手中的竹竿,将盘子飞速地旋转。武(舞)女也摆开动作。从上往下,中间一男伎边走边跳,将手中的五颗弹丸相继抛在空中。一壮汉手持十字形寻橦,寻橦上有一圆盘,盘上一伎正在做以腹承盘旋转的腹旋表演。两侧各有一少年用脚勾挂在横杆上,其后是马戏表演。地毯上四个男伎,随着音乐的敲打,双手着地,双脚随着身体向前弯曲,做连倒动作。右侧是一组乐队,艺人跽坐持桴敲击建鼓,建鼓可以边击边舞。另二人随着鼓点吹乐。

案底正中篆书一朱红“官”字,可见是为宫廷制作的漆器。它应是东吴王族用具,出现在朱然墓中很可能是孙权赐予朱然以示恩荣。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盘径24.8 厘米

《童子对棍图》漆盘,盘径14 厘米

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圆形。盘中间表现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季札挂剑徐君冢树的历史故事。画面左方绘一棵树,树上挂一把剑,树前有三人。穿红袍者当为季札,向树而立,两手举于胸前,神情哀惋悲怆,似在思念故人。身后两随从正在对话,仿佛表达对季札此举的不解。远处的山峦中有二人相对,似再现了季札与徐君生前交谈的情景。同时利用云气、山体,烘托着与故人已天各一方。盘心季札挂剑主图下面画了两只追逐奔跑的兔子,前面的兔子回首张望紧随其后的另一只兔子,让观者感到眼前的画面是对于瞬间的捕捉,且与盘外围的莲蓬、鲤鱼、鳜鱼、白鹭啄鱼、童子戏鱼等动感图案装饰相呼应。还利用红、黑、金色的色差,表现鱼儿的灵动。口沿处,绘动感强烈的狩猎图。底部用朱红漆书“蜀郡造作牢”五字铭,字体在篆隶之间,表明这件漆盘产自蜀郡。

《童子对棍图》漆盘,圆形,出土时基本完整,色泽如新,是极为难得的三国时期风俗画珍品。构图虽然简洁,但对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了翔实的描绘。远处的山、近处的山坡,山前空地上两童子持棍对舞。童子的头部特别大,四肢丰腴,符合人们对儿童的审美要求。以金色、灰色来表现鱼从腹到脊的色差变化,立体感极强,将鱼灵动逼真的姿态呈现在眼前,甚至可以辨识其种属。整件器物从构图到上漆,精心细致,充满生活情趣。底部朱红漆铭“蜀郡作牢”,字体在篆隶之间。有关漆器上铭文“牢”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是“坚牢耐用之意”;或“杯圈”,泛指圆形的漆器;或盛放祭祀的器皿。从朱然墓出土的漆盘来看,其含义可能是牢固之意或圆形的漆器。

季札,春秋时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这则故事一直以重诺守信的含义广为流传。

《季札挂剑图》漆盘、《童子对棍图》漆盘背面分别有“蜀郡造作牢”和“蜀郡作牢”铭文,是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交往的见证。三国期间,吴、蜀各据东西,虽有战事摩擦,但总体关系以联合为主,赤壁之战前鲁肃劝说孙权、刘备结盟,共同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争夺荆州,吴、蜀双方既有摩擦也有联盟,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以巩固同盟关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派邓芝赴吴,与孙权重申旧好。邓芝携带良马200 匹、蜀锦1000 匹,以及蜀国的特产作为礼物。刘备在世时孙权也派使者郑泉到白帝城与刘备讲和。朱然墓出土6000 多枚铜钱,其中有蜀汉铸造的“直百五铢”“太平百钱”等,蜀钱在吴地的大量发现,也佐证了吴、蜀之间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朱然墓出土的漆器是吴、蜀之间通过贸易或赠送,从长江水道由巴蜀传到吴地的。

“蜀郡造作牢”铭文

犀皮黄口羽觞,高2.4 厘米,长径9.6 厘米,短径5.6 厘米

羽觞为古代饮酒之器,其形作椭圆形,多为平底,两端上翘如舟,因其左右两侧有耳,可双手执耳而饮,故又称耳杯。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羽觞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大量使用,隋唐以后逐渐被酒杯取代,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称酒杯为“羽觞”或“觞”。在考古发掘中,常有不同质地的羽觞出土,包括铜、瓷、陶、玉、漆等,其中六朝以前多为漆羽觞,且纹样精美。

犀皮,又作“西皮”或“犀毗”,是中国古代漆器的一种装饰工艺。它先将不同颜色的漆料堆涂在器胎上,待干燥后进行打磨。从而产生色泽亮丽、表面光滑、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

犀皮黄口羽觞,皮胎,髹黑漆。口呈椭圆形,平底,月牙形双耳,耳与口沿镶鎏金铜扣。羽觞整体器表光滑,正面花纹不显著,背面纹饰黑、红、黄三色相间,花纹自由流畅,如行云流水,可谓“气韵生动”。该羽觞属“黑面红中黄底片云纹犀皮工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犀皮漆器,比文献记载要早600 余年。

朱然墓以其出土文物珍贵、墓主身份明确,成为20 世纪80 年代初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朱然家族墓地2001 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如今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占地15 亩,整体为一组仿汉风格的建筑群,内涵丰富的遗迹和精美绝伦的文物,吸引着海内外人士来此领略独具风采的三国遗韵。

猜你喜欢
季札孙权漆器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
漆器收藏三问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漆器匠人坂本雅彦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