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倚, 陈亚颦, 焦 敏, 杨 强
(1.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空间错位是指多种具有密切关联的要素间的重心在空间上表现出分离、不重合的状态。该理论是约翰·凯恩(John Kai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有关城市空间重构对弱势群体居住与就业空间机会影响的理论假设[1],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激发了大量检验这一假设的实证研究[2],形成较为系统理论体系后逐渐应用在地理学、规划学以及社会学[3-5]等领域。对旅游空间错位的研究,在尺度上早期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如邓祖涛[6]、朱竑[7]、王美红[8]等探讨了全国层面的各种旅游要素间的空间错位问题。此后虽然出现了较多以具体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的中微观尺度研究,但研究内容集中在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9-11]、地区旅游发展空间错位[12-14]、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15-17]等方面。旅游景区是吸引旅游客流的主要场所,入境旅游是测度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测度二者发展是否同步可为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文化中心,全省旅游业收入占GDP比重过半(2018年),入境过夜游客人数位居全国第3(2018年),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还未有对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进行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借助重力模型及二维矩阵方法分析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问题,并根据二者组合情况将其归纳为不同的错位类型,总结各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解决措施,以实现云南省入境旅游的提质增效。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数据来自2019年10月更新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的《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入境游客人数与旅游外汇收入来自云南省统计局公布的《云南统计年鉴2020》和《云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地市州的行政中心经度纬度坐标通过Google Earth及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系统获取。
1.2.1 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 A级旅游景区指数能够衡量某一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及质量好坏,也可以反映地区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弱。因旅游景区是经开发后可直接利用的旅游资源,其评定体系已涵盖了资源品位、接待设施、区位等多项自然经济指标,并且由政府旅游部门严格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准进行评定,故本研究将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合式(1)进行无量纲处理后,参考卞显红[18]的研究成果赋予各级旅游景区(5A/4A/3A/2A/A)不同的权重来测算旅游景区丰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Kij=(Dij-MinDj)/(MaxDj-MinDj)
(1)
Ti=5.0Ki5+2.5Ki4+1.75Ki3+0.5Ki2+0.25Ki1
(2)
式(1)中,Kij表示云南省i市州的j级别旅游景区(j=1,2,3,4,5)的归一化数值,Dij为i地州市的j级别景区的原始个数,MinDj和MaxDj分别为j级别旅游景区数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式(2)中,Ti表示云南省i市州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Ki5,…,Ki1依次为i市州5A至1A级旅游景区的归一化数值[19]。
1.2.2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 旅游流流量和流质是评价旅游流的主要指标[20],流质即旅游流质量的优劣,常用一定规模的游客是否能带来相应的资金流来判定。本文用入境旅游流流质数Qi来衡量入境旅游流质量,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为区域入境旅游收入的市场占比份额与入境旅游人数的市场占比份额的比值[21],计算公式如下:
(3)
式(3)中,Qi表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xi和yi分别为i市州入境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次,n表示区域地市州的总数。
1.3.1 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是指空间中的点在各方向的力量可以整体上维持均衡,常被运用于分析相关要素的空间错位[22]。空间错位是具有密切联系要素的重心在空间上出现分离的现象[8]。本研究通过重力模型计算旅游景区重心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是否重合来判定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两者发展是否同步。A级景区重心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计算公式分别如式(4)和式(5):
(4)
(5)
式中,N为某要素值重心的纬度坐标,E为某要素值重心的经度坐标,Ti为i市州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Qi为i市州的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Ei、Ni分别为i市州行政中心的经度和纬度。
1.3.2 二维组合矩阵分析方法 二维矩阵实质上是一个二维数表[23],由于重力模型只能宏观地展现要素的空间错位程度,所以结合云南省各地市州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将其转换成相位图进行分析,便于直观地展示结果并划分其空间错位类型[12]。如表1所示,表中横向为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分为X1X2X3……Xn个层级,表示不同地市州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纵向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分为Y1Y2Y3…… Yn个层级,表示不同地市州的入境旅游流质量。表中,位于对角线上的是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城市,而位于右上方区域的为顺向错位城市,左下方区域的为逆向错位城市。
表1 二维矩阵分析模型
依据2019年云南省各地市州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入境旅游人数、外汇收入,按公式(1)和(2)计算得到云南省16个地市州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再利用公式(3)计算出各地市州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云南省各地市州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情况
依据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结合云南省16个地市州行政中心位置坐标,通过公式(4)和(5)分别计算出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为(101.24E°,25.06N°),入境旅游质量重心为(101.35E°,24.75N°),二者重心错位0.11个经度,0.31个纬度。为直观展示空间错位程度,应用ArcGis 10.2绘制了其重心分布图(图2)。
图2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分布图
由图2可知,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与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产生了空间错位,相较于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A级旅游景区重心偏向西北,表明云南省现有A级旅游景区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不匹配。空间错位理论认为,区域内要素的重心位置能够呈现此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要素的重心位置向要素值高的区域偏移[21]。从整体上看,云南省西部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整体较高,旅游资源丰富。全省共4个地州市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大于5,其中有2个(大理州和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南全省共8个5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9年10月),滇西北就有4个。再结合入境旅游流质指数,指数值大于1的地市州按降序排列分别是曲靖市、怒江州、西双版纳州、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临沧市,这7个地市州中有4个位于滇东及滇南,最高入境旅游流质指数值的曲靖市地处滇东,在几何拉动作用下,导致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相较于入境旅游质量重心位置偏西北。
根据各指数值高低位序,将A级旅游景区丰度值分割成高(≥5),偏高(4-5),中等(3-4),偏低(2-3),低(≤2)5个层级对应横轴。将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分割成高(≥1.3),偏高(1.1-1.3),中等(0.9-1.1),偏低(0.7-0.9),低(≤0.7)5个层级对应纵轴,对应数据后形成表2。
表2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质量空间错位关系表
依据表2中数据把云南省16个地市州的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分为发生明显空间错位、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和未发生空间错位3种类型:位于对角线之上区域的市州表明其未发生空间错位,有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普洱市、玉溪市,占云南省市州总数的25%;紧邻对角线两侧区域的市州为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如昭通市,占总数的6.25%;而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则为远离对角线的市州,如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文山州、曲靖市、怒江州、保山市、迪庆州、楚雄州、临沧市、德宏州,占总数的68.75%。借助ArcGIS 10.2将3种错位类型的地市州可视化(图3),便于直观地呈现空间错位情况。
图3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空间错位图
由图3可知,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市州数量较多,集中连片形成了一条贯穿整个省区的东西向带状区域,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地市州呈块状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市州位于云南东北部。为详细区分各州市空间错位的不同内部结构,结合王美红[8]等的分区标准,将各市州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的高低组合划分成双高区、双低区、中等区、顺向错位区和逆向错位区5种类型。双高区即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均为高或偏高的市州,双低区即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均为低或偏低的市州,中等区即中等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和中等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的市州,高或偏高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但低或偏低的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的州市为顺向错位,反之,低或偏低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但高或偏高的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的州市则属于逆向错位。结合上文二维矩阵表分析结果,把16个地市州归为不同类型后,通过ArcGIS 10.2进行了可视化表达(图4)。
图4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质量空间错位类型
从图4可以看出,双高区为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结合表2,西双版纳州的A级旅游景区丰度指数及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值均为高,表明其A级旅游景区与旅游业发展水平匹配度为省内最高,较好地将旅游资源转换为了对应的经济效益。红河州虽然没有5A级旅游景区,但是景区数量为全省之最,其凭借着近代国际交流窗口的历史和沿边的地缘优势实现了外汇的较高创收,所以双指数均为较高。双低区为普洱市、玉溪市和昭通市,3市均没有5A级旅游景区且无论是A级旅游景区总数还是高A级景区数量,与其他地市州相比都偏少,其中昭通市A级旅游景区总量为11个,却仅有1个4A级旅游景区,3地入境旅游收入仅占云南省入境旅游收入的1.78%。顺向错位区的地市州有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和楚雄州,这些地市州除楚雄州外均有5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虽然吸引了大量入境旅游游客,但创造的旅游外汇收入相对较少。逆向错位区有怒江州、德宏州、临沧市、曲靖市和文山州,这些地市州旅游资源相对较为贫瘠,但单位入境旅游游客带来的外汇收入较高。据二维矩阵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不存在中等区类型的地市州。
以云南省16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1)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流质量发生空间错位,A级旅游景区重心(101.24E°,25.06N°)与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101.35E°,24.75N°)错位0.11个经度,0.31个纬度。A级旅游景区重心相较于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位置偏东北。
(2)根据二维矩阵分析结果将云南省内部各地市州划分为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区、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区和未发生空间错位区3种类型。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市州有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文山州、曲靖市、怒江州、保山市、迪庆州、楚雄州、临沧市、德宏州,占云南地市州总数的68.5%,集中连片分布呈东西向条带状贯穿整个省区;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只有位于东北部的昭通市;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州市为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普洱市、玉溪市,占比25%,呈团块状集中分布于云南南部。
(3)根据A级旅游景区丰度和入境旅游流流质的高低组合,把云南省16个地市州归为双高区、中等区、双低区、顺向错位区和逆向错位区5种类型。西双版纳州和红河州为双高区;普洱市、玉溪市、昭通市为双低区;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楚雄州为顺向错位;逆向错位市州为怒江州、德宏州、临沧市、曲靖市、文山州;无中等区。
(1)以云南省16个地市州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旅游要素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并不能代表各市州错位情况,虽然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重心以及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的错位程度较相关研究偏小,但通过二维矩阵分析后发现内部各区域要素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却较大。这是由于重心反映的是要素在空间中的平衡关系,而要素的重心位置会受到各区域要素值空间分布的影响。云南省各市州要素高值区呈多中心而非单中心分布格局,因此要素的重心位置会受到来自各个高值区方向的综合扭力影响,A级旅游景区丰度值高的昆明市、丽江市、大理州、西双版纳州相对于周边其他数值较低的市州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一个高值三角,而这个三角形的重心就刚好在楚雄州境内。同理,入境旅游流指数的高值市州也是呈多中心环绕四周分布,因此重心位置均位于楚雄州境内。
(2)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云南入境旅游发展给出以下建议:双高区的西双版纳州应该着眼于自身热带景观及民族风情,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双高区的红河州应在现有众多4A级旅游景区之中重点选择区位较好、知名度较高的景区大力申报5A级旅游景区;顺向错位的昆明市、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保山市、楚雄州,除昆明市外,都具有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应结合地方特色,综合国外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偏好,发掘一些高附加值的旅游体验服务及特色旅游产品,增加旅游外汇收入;双低区及逆向错位的玉溪市、普洱市、昭通市、怒江州、德宏州、文山州、曲靖市、临沧市,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实施“旅游+扶贫”模式,围绕农业、民族文化等方面推进全域旅游。
(3)旅游要素的空间错位对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为云南省入境旅游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协调发展。但本文仅探讨了A级旅游景区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后续研究应对发生空间错位原因以及空间错位的动态演化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