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宁
王东宁 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师。
广场夜景 © 宁之境
2021年六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中国院康凯的电话,说荣成少年宫的灯光大体安装完成,可以去现场调试效果了。回想从四年前照明设计概念提案讨论,到两年前落实照明布局及复核灯具,再到今年现场指导调光,历经四年的酝酿,终于到了最后亮相的时刻。
四名照明设计师驻场调试一周,7月2日,效果初现。当晚,我迫不及待发了微信朋友圈,不到一个小时就收获了百余条留言和点赞。其中一条来自我们参与的深圳某文化项目甲方,夸赞清水混凝土最终呈现的效果很好;设计同行留言说树影很有意境;美国的照明设计同行在夸赞照明效果好的同时,还直接问了埋地灯的品牌;更有好友留言:“恬静的建筑+柔美的灯光,青少年成长的驿站”。很高兴能够得到这么多专业人士的肯定,同时,我也感叹数字媒介的传播力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看天下。
长久以来,人们对一个城市最直观的印象往往来源于其标识性建筑。由这些建筑衍生的或具象或抽象的艺术画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名片。其中灯光刻画的建筑夜景形象尤其引人瞩茩,比较经典的案例有:天安门城楼、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等。
近些年,国内夜景观照明发展很快,并从注重外在向有内涵、以人为本和绿色生态方向演进。照明的图景式表达以“显”的方式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而由眼观达至内心的情感触动及对空间环境的体验更多来自照明设计中润物细无声的“隐”。从这个角度来说,简单的照亮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光塑造空间氛围,让人们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产生赏心悦茩的感受才应该是照明设计追求的终极茩标。
如崔愷院士所说:“荣成少年宫建筑的立意始于童趣。”从照明的角度解读,即营造“发现”的空间。不同于自然光线,人工照明可以在夜晚重塑空间观看的方式及视觉焦点,创造蕴含想象的空间,以无形的感召力引人入胜,激起观众(特别是孩童)的共鸣和对空间的想象力。“童之趣,乃好玩、好动、好看。”这句话也要求照明不能简单地、平铺直叙地表现整体,也不能只是关注各个分离的细节,而需要在空间上做整体构思。力求视觉呈现上好看,同时空间让人感觉轻松好玩。
匍匐于地面的建筑在面向城市的一侧缓缓隆起形成混凝土立面,其上散布深浅不一、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圆洞,形态各异的入口及广场塑造了建筑面对城市界面的第一印象。
白天,阳光穿过圆洞进入室内,夜晚这些洞又成为内部发光的开口,吸引人们看向室内空间。立面照明以室内光与室外光一体的方式组织。主要视点的立面投光采用多灯头组合灯杆,灯具选用逸散光较少的中角度配光灯具。通过调整投射在立面上的光晕位置,与内部发光的窗口一同形成节奏变化。这种变化也为清水混凝土增添了如织物般的特殊光感。
主入口位于建筑面向城市主干路的立面转角处。这里的照明以“水与镜”的主题展开。入口左侧有巨型内凹高反射曲面玻璃幕墙,地面设置镜水池,并用桥连接前广场与室内大厅,一侧的室内光从曲面玻璃幕墙透出来,与周围环境光的镜像混合在一起,形成镜的意象。入口顶棚处暗藏水纹灯照向圆洞底面,这些人工制造的涟漪与镜水池中的水下灯光相映成趣,让人们看不出哪处是灯光,哪处是反射的水光。
水光向广场一侧延伸,穿过连接入口的桥,就变成了散落的“水滴”——由小尺寸柔光地埋灯形成。进到广场,人们循着这些光点就会发现入口所在。
记得之前在做景德镇老城区照明规划时,方案聚焦在如何以保持部分的暗来做照明设计。汇报后甲方董事长对提案表示认同,并点评道:“隐处即秀处”。自唐代开始,中国人就有诗画一体的艺术观念。朱良志教授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些都为表达内心,重视创造境界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基础”,这句讲述中国艺术观念的话对照明设计很有启发。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尤其是鼓励夜间经济政策的落地实施,各地的亮化工程方兴未艾。但很多照亮工程简单粗暴,使得各城市的夜景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亮度高、色彩艳丽的灯光湮没了城市人文之美。如果将照明设计比照绵延千年的传统诗画,我们是否应更加重视创造意境,在无形处多著文章。
在项目中,我们尝试用影子来做照明设计。在朝向海一侧的广场,通过控制立面照明,不与星光相争,让人们在都市中仍能感受到寂静夜空的美,同时突出深处的圆拱空间。广场绿地上有几株造型优美的大树被灯光照亮,构成从广场看向建筑的前景,树影轻轻洒在临近的建筑立面,晕染出朦胧的图底,营造了诗意化的氛围。视觉焦点落在层层叠叠的圆拱深处,引导人们进入共享空间。
在屋顶平台,我们尝试以低高度、连续的光线营造一个浪漫雅致的场所。扶手下暗装线型灯,只照向地面,不易看到光源。在漫天星空之下,时间也慢了下来,人们感受到灯光的纯粹和温暖,静静地站在这里看下面喧嚣的城市。
塑造空间的功能光是隐匿的,它自然地“长”在建筑上,这既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实践。崔总在荣成市少年宫的建筑展中特别提到:“建筑终于砼趣,以工匠精神筑就本土构形,追求永恒。”建筑始于充满童趣的天马行空,完成于以混凝土为素材的空间构筑,内外(表里)如一的朴素质感散发出“砼“趣。诚然,达成“砼之趣”对设计落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贯穿其中的是各专业间默契的配合。照明设计作为全链条的一环,需从建筑概念设计阶段即加入,将头脑中的想象不断可视化。在这里,功能照明被尽量隐匿,到施工图阶段,光就成了建筑的材料,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具体实施策略和节点要求更高。
游泳馆空间光效随时间变化。白天,人们透过窗口观景,感受光线的变化;正午,阳光穿过戏水池正中水滴柱的孔洞洒向水面;夜晚,灯光透过孔洞漫射进来,带来一抹仿若“月光”的轻柔。馆顶分布大小不同的圆盘,其中有的是天窗的开口,有的是灯光装置。它们在外观上并无二致,都由柔光膜做底面。圆盘中央的高光及扩散的光晕为顶棚增添活跃的元素。
图书馆、剧场、科技馆、文化馆和游泳馆五个功能空间地面层联通,因此采用连贯的照明方式,以照亮拱壁的形式为交通空间和共享空间提供环境照明。各交通空间没有布置惯常的照向头顶的下照明,人们徜徉其中,视线不受压抑,感受惬意放松的氛围。
从海边看向城市,建筑隐形于一个缓慢升起的巨大绿坡之下,沿喧嚣热闹的城市界面划出世外桃源般的静谧空间。我们希望在屋面营造有温度的开放共享空间。
广阔的绿坡上散落着一些圆洞和深坑。圆洞是室内空间的采光窗,白天采光,晚上透光,形成光洞。选几处天窗在室内沿边缘设置投光灯照亮穹盖,强化光自内向外溢出的效果,使之成为绿坡上熠熠生辉的“露珠”。有些圆坑穿透至地面,沿地面展开形成广场。这些由拱壁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是人们乐享的城市客厅。依每个空间的不同特质,确定不同的照明主题和氛围,采用多层次的照明营造温馨、温暖的空间感受。
蜿蜒曲折的小径沿屋面盘亘交错,并在高处汇聚围拢形成观景平台。小径扶手栏杆暗藏灯光,向下照亮栈道,在保证行走安全的同时,将人们的视线拉向远方,空间开合变化,步移景异。路侧的植物和发光“草”形艺术灯具相映成趣,丰富了照明层次,让夜景更有魅力。
我曾读过《Scientist》2018年刊登的一篇关于光污威胁染生态系统的文章,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电气照明在过去一百年中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态系统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我们对夜的认识。人们通常通过卫星拍摄的地球夜晚亮点区域的大小来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情况。未来,在此基础上恐怕还要加上评价光污染控制水平的“光文明指数”。越来越亮的夜让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漫天星光。其实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悟到“天地玄黄”,正如韦羲在《照夜白》中提到:黑夜让我们的眼睛有机会穿透大气层的盖子,看到宇宙的深度,知道黑是天的本色。
除了照亮夜空的光污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议题也频频提到照明。在项目中我们希望做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在照明设计实践中,以减法做文章。坚守“该亮的地方亮,不该亮的地方不能亮”。从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减少光对生态的影响。景观照明布局中以路径为主要基底,降低照明强度,照明方向朝下,减少对天空的光污染。选取有特点的绿植个体突出照亮,与周围景观及建筑形成掩映效果,既丰富了照明的空间层次,又减少了照明的数量。考虑到光源光谱中紫外部分对于动植物的不利影响,项目选用LED光源,色温不超过3 000K。
照明设计始于建筑师关于光和空间的奇思妙想,终于工程实践,收官于调光调试。在这个过程中,光从建筑师的想象转译为图稿中的二维图像和信息,最后化有形为无形,融于整体建筑系统。从视觉到体验,在光构筑的建筑空间中,人们感受情感、温度和建筑散发的文化气息。
1,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2-4,6 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 鸟瞰夜景
2 屋顶景观小径
3 屋顶平台
4 通道拱壁照明
5 入口广场夜景
6 游泳馆发光圆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