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芳芳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教师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活动方式者有其独特性,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情感陶冶活动模式的概念、组织指导过程、案例分析
(一)概念
情感陶冶活动模式是指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前儿童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学前儿童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做出反应,从而使学前儿童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做出亲社会行为。
(二)组织指导过程
1.情感激发
情感激发也叫认知提示,指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学前儿童通过讨论、绘画、唱歌、表演等形式,帮助学前儿童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学前儿童辨别他人的表情,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前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2.情绪追忆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学前儿童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
3.情感换位
情感换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让学前儿童分析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使学前儿童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
4.实际行动
实际行动是组织学前儿童将自己移情的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再由学前儿童或教师小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话语或将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
应用性操练: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学前儿童抒发感情、做出积极行为的情境,让学前儿童实际做一遍。
表演性练习:表演性练习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让学前儿童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学前儿童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表演,从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教师应鼓励学前儿童用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练习,使所学新知逐步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对点案例分析
关心生病的小朋友(大班)
活动目标:
1.体验生病的小朋友的情绪、情感。
2.学习用各种方式关心、帮助生病的同伴。
活动准备:
录音机、空白磁带、信笺、笔、制作礼品的材料等。
活动过程:
1.引出情境
(1)用“点名”的方法让幼儿意识到某个小朋友缺席。
(2)请幼儿猜测小朋友缺席的原因。
(3)此时,事先安排好的一位教师来班告知小朋友因缺席请假一周的消息。
2.启发提问
(1)你生病时是怎么样的的?心里会感到怎么样?会想些什么?为什么?
(2)现在小朋友生病在家,他心里会怎么样?
(3)人在生病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3.分组讨论:怎样帮助生病的小朋友
4.请幼儿按意愿选择“关心病人”的方式,参加相应的小组活动。
(1)幼儿口述,教师代笔,共同给病人写一封问候信,送上大家的祝福。
(2)把自己想與病人说的话录音,通过录音带把问候和快乐传递给病人。
(3)为病人制作一些有趣的小礼品,祝他早日康复。
5.教师把写好的信读给学前儿童听,并让学前儿童听录音、看礼品,对孩子们的每一种“关心”予以表扬和鼓励。
6.活动结束,推举一名学前儿童代表随有关教师把信、录音带、小礼品转送给生病的小朋友。
案例分析:
该活动改变了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说教的形式,巧妙地运用情感陶冶活动模式引导学前儿童结合实际生活事件设身处地地体会生病的同伴的心情,为生病的同伴着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认知提示点让学前儿童知道某个同伴因生病没能到幼儿园参加活动,并用情绪追忆引导学前儿童回忆自己生病的经历或想象生病时的心情及想做的事,促使学前儿童实现情感换位,即转换角色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情感和事件并产生移情;做到急生病小朋友之所急,想生病小朋友之所想,在理解生病同伴心情的基础上,纷纷表示愿意通过写信、送礼品、说安慰话等实际行动来关心生病的同伴。最后,教师运用巩固深化的方法,让学前儿童把想法付诸实践,强化行为练习,使学前儿童正确对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二、角色扮演活动模式的概念、组织指导过程、案例分析
(一)概念
角色扮演活动模式是指帮助学前儿童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和想象力,使学前儿童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
(二)组织指导过程
1.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应力求真实、生动、有人有景,可以用电化教具相配合,也可以用画板或口技代替。场景布置及道具应尽量简单,化妆只要突出人物身份的主要特点,能使幼儿看懂就行。
2.情境表演
为了使全体幼儿看清楚表演内容,表演者要面向大家,表演速度适中;可以完整表演,也可以分段表演。
3.组织讨论
观看表演后,教师应围绕活动目标有重点地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评价表演中人物的言行,激发种情感,提出今后行为的选择建议,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
4.学习表演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组织全班幼儿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从而巩固在活动中获得的行为规范。
(三)对点案例分析
对点案例:小记者(大班)
活动目标:
1.提高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2.养成与人交往时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乐意了解和关心自己能理解的社会新闻。
活动准备:
1.事先排练“记者采访”的情境表演。
2.与全班学前儿童人数配套的玩具小话筒、各种社会角色服饰。
活动过程:
1.学前儿童观看表演,初步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的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使用礼貌用语。
(1)向学前儿童提出观看要求。
(2)学前儿童观看情境表演“记者采访”。
(3)教师围绕表演内容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儿童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做好一名记者。
2.引发学前儿童学习当小记者的兴趣,并乐意向别人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新闻。
(1)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想采访哪方面的新闻”引发学前儿童学习的兴趣。
(2)请个别学前儿童学做小记者进行采访。
(3)师生共同评价学前儿童的采访表现。
3.开展“小记者团”实践活动,提高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1)学前儿童分组扮演小记者及各种社会角色进行采访活动。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前儿童都参与活动。
(2)全体学前儿童扮演小记者,对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采访。
4.小结活动情况。
活动延伸:
1.在角色区中让学前儿童玩“小小记者”游戏。
2.在语言区开展“新闻发布会”活动。
案例分析:
该活动运用角色扮演活动模式,以学前儿童观看教师活动开始,通过情境表演,让学前儿童直观地初步了解记者职业及采访基本过程,懂得与人交往时要主动并使用礼貌用语,如“你好”“请问”......然后,教师围绕表演内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前儿童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做好一名记者。交流后,教师以“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想采访哪方面的新闻”引发学前儿童学习当小记者的兴趣,激发学前儿童乐意向别人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新闻的情感,再进行学习表演,请个别学前儿童学做小记者。让全体学前儿童分组扮演小记者及各种社会角色进行采访活动,这使全班学前儿童都有实践机会,提高了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实现了活动目标。最后,全体学前儿童扮演小记者,对现场听课教师采访,再次锻炼了学前儿童当小记者的能力,使学前儿童获得的知识得到巩固。
三、艺术感染活动模式的概念、组织指导过程、案例分析
(一)概念
艺术感染活动模式是指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即诗歌、故事、散文等,使幼儿理解和掌握寓于艺术作品中的健康心理知识和行为要求。
(二)组织指导过程
1.欣赏艺术作品
活动一开始,教师给幼儿生动流畅地讲述故事或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歌,使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受到感染。讲述故事或朗诵散文时,教师可配以挂图、幻灯、实物、图片及音乐等,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内容
2.讨论小结
欣赏艺术作品后,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提些问题,让幼儿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明白蕴藏在作品中的某个道理,激发良好的情感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
3.联想深化
教师要适当地拓宽活动内容,达到开阔视野、发展思维的目的,从内容、形式、范围多角度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对一些知识和能力进行巩固。
4.创作实践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教师可组织他们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创作实践活动,让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培养良好的行为。
(三)对点案例分析
对点案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中班)
活动目标:
1.激发学前儿童爱妈妈的情感,初步懂得妈妈关心自己,自己更关心妈妈。
2.鼓励学前儿童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熟悉童话《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2.学前儿童操作材料《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3.布置一个妈妈照片栏。
4.自制好送给妈妈的礼物。
活动过程:
1.组织学前儿童欣赏故事。
(1)引发学前儿童对故事的興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生病吗?可是有三只小狗却想生病,他们为什么想生病呢?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
2.组织学前儿童看操作材料。
引导学前儿童讨论故事中三只小狗的行为要求:小狗为什么想生病?他们生病了,狗妈妈是怎么照顾他们的?结果狗妈妈怎么啦?他们这样做对吗?小狗妈妈病倒发后,这三只狗又是怎样想的呢?他们是怎样做的?
3.引导学前儿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感情地讲述自己应如何去关心妈妈。
(1)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照顾你的,为你做了哪些事?
(2)妈妈这么爱我们,我们应该怎样爱妈妈呢?如妈妈上班累了,回到了家,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妈妈?
4.为妈妈开个“小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儿童唱有关妈妈的歌。
5.将自制的礼物布置在妈妈照片旁。
活动建议:
活动前布置墙饰,贴上每个学前儿童和家里人一起活动的照片(如为孩子过生日、陪孩子在公园玩等),从而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
(1)要求学前儿童回家表演节目给妈妈看。
(2)在美工活动时,制作一件礼物给妈妈或其他关心过自己的人。
案例分析:
学会关心、学会爱是做社会人的基础。爱是一种崇高的内心体验,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靠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在“三只想生病的小狗”活动中,教师运用艺术感染的活动模式,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及讨论使幼儿的情感随小狗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三只小狗很想得到妈妈加倍关心而想生病,但看到妈妈忙于照顾生病的小狗是多么辛苦;妈妈因为过度劳累而生病又是多么痛苦。三只可爱的小狗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妈妈,因而自己懂得也要关心妈妈。学前儿童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懂得妈妈很关心自己,自己也应学会关心妈妈。因此,三只小狗再也不想生病了。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三种模式,既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又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与幼儿的具体形象性的心理特点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唐冰瑶,刘伟.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