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 要: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曾经提到: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获取到的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因此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此进行有效学习,学到有用的知识。为了可以满足对幼儿的个性化教学条件,并且可以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园对教学活动也进行了拓展,本文主要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需要,对在幼儿园教学课程中实践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跨班式;自主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4-0084-04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ter-class Autonomous Game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s
XU Qian (Kunshan Huaqia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ity Xinyuan Kindergarten, China)
【Abstract】It was mentioned in the "Guide to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 experience gained in games and daily life is the basis of children's learning. Therefore, learning by playing, 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by life are the main ways for children to learn. At the same time, this way of learning can also make children feel the joy of learning, so that they can learn effectively and learn useful knowledge. In order to meet th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conditions for children and provide them with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the kindergarten has also expanded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mainly combines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children to practice cross-class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teaching curriculum. Explore and study autonomous game activities.
【Keywords】Kindergarten; Inter-class style; Autonomous games
著名教育家曾说:“与成年人不同,幼儿天生好动,好玩是其重要的心理特点。因此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更能调动幼儿情绪,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更有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从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情况来看,举办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单一乏味的游戏内容并不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兴趣,缺乏专业的游戏指导也是造成游戏具有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幼儿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本园的自主游戏活动模式。
1.幼儿学习特点
我国针对幼儿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为了创建绿色园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阶段相关教育者要充分完成对《3-6随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贯彻落实《指南》中的教育精神,结合幼儿园的相关背景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进行探索。第一步就是要把握住幼儿的學习特点,以此展开教学。
(1)兴趣性
兴趣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能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来自于兴趣。教师如果只是传统的输出知识点,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而不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则会导致幼儿没有情感的参与,也缺少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如果幼儿园能够发掘并创新出不同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充分调动出幼儿的兴趣,通过自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度,幼儿通过努力,全神贯注在游戏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结合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累积下来的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游戏活动,并对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找出该内容中所包含的学习价值和元素。教师要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等给予充分鼓励和支持,为幼儿提供轻松愉悦地学习和游戏环境。
(2)参与性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3-6岁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让幼儿学习他应该学习的东西,做应该去做的事情,还给幼儿真正拥有幸福和快乐的童年。独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幼儿所具备的,幼儿对周围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和学习欲望。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幼儿的独特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用幼儿的优势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幼儿自身的兴趣、需要与独特的学习方式,支持和引导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幼儿是主动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每位幼儿都拥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即使学习进程相似,但是同一阶段中不同幼儿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幼儿的学习与自身兴趣和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幼儿的认知活动更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使其素质获得更良好的发展。
(3)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借助动作来帮助思维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部分教师不会充分给予幼儿信任,担心其秩序混乱,不能良好的完成活动,所以选择自己先示范,再讓幼儿进行操作,幼儿因此缺少许多实验、尝试的机会,不利于其思维的发展。幼儿教师应该要相信幼儿,给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以幼儿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让其完成自主探索,通过亲身体验获取学习经验。幼儿教育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渗透与整合,要把儿童的发展视作整体,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某一部分的发展。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整体性,要融合多种学习方式与内容,将整合观念渗透在教学课程中,让幼儿在学习中达成身心整合,最后促进幼儿在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完整和谐的发展。
幼儿主要通过感知来了解世界,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所以一些艳丽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更适宜幼儿。对于这个特点,教师要利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去引领幼儿,图形,玩具等是利于幼儿理解领悟的教学用具,而一些大道理反而会导致幼儿听不懂、不理解。幼儿的注意力十分短暂,一般3岁为3到5分钟,到了6岁会发展到10钟左右,所以在教授幼儿学习时,要善于吸引幼儿注意力,用儿童化的方式去教学,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让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教学方式要循序渐进,将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如道理与故事结合,跳绳的时候学学数数,相信幼儿会很感兴趣。当然,言传身教的作用巨大,幼儿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具有吸收性心智,会学习外界他们所看到的一切知识,作为家长与幼儿日夜待在一起,幼儿的言行举止会受家长很大的影响,教师与家长要树立好榜样,正确运用奖惩方式,有利于幼儿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2.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作用
与普通的换班学习活动不同,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利用不同班级的资源与空间创设的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环境和游戏内容。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环境和游戏人群自主完成知识探索,充分观察,靠自己或者与他人合作来解决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幼儿园生活和教育活动的学习主体。
(1)开放性的活动空间
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作为游戏的主体,开放的环境与空间才能激发出幼儿学习上的潜能,教师可以扩大活动场地,采取跨班的活动方式,例如选择六间教室,每间教室都设定成不同的游戏主题,并搭配上相应的游戏活动内容。如艺术创想、小小工程师、科学探索、巧手生活坊、益智乐园、畅所欲言等,创设各种不同的游戏活动场景促使幼儿真实体验各种有趣而有意义的学习游戏。教师要将每一间活动室中所需要的专业多样的游戏材料或者活动工具有层次地投放进活动室内,努力给幼儿打造出无压力状态下的自主、自发学习探索空间。与此同时,通过跨班的方式使幼儿的活动面积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少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了幼儿活动的专注度,有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而且也给幼儿小团体的互动活动带来了便利。
(2)延续性的游戏时间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3-6随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呈现的发展“阶梯”更是告诫教师要记住用一把 “尺子”来衡量每个幼儿的发展,特别是尊重同一年龄段中在相似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个体差异。以科学活动“好玩的影子”为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改变原来由先认识影子——再探索谁有影子——最后实验影子怎么会动等一系列递进式的集体教育活动方式,而是直接在“探索发现室”的暗房中提供与影子实验有关的所有材料,如电筒、手影的图片、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各种材质的瓶子、盒子(玻璃、塑料、瓷质、金属类、纸质)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究。尝试将原来一天的集体活动时间拓展至三周。在这三周的每一天,教师也许会看到有来了一会儿之后又走的身影,也会有在门口张望的身影,更有同样身影反复地出现。教师在推一推、等一等、问一问中给幼儿有更多的观察、比较与分析的机会,使幼儿对影子的形成有了自己的感悟。试验结束后,教师就会在小组的交流中聆听到了“影子不只有黑色,有很多的颜色。”“影子是会动的,还会变形。”“影子有大也有小。”等结果讨论。这种连续性的自主游戏活动探索使幼儿园活动在跟随幼儿发展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幼儿自主性的学习需求也得以满足。
(3)和谐性的师生关系
《3-6随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领域中提出“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未来的社会面临“地球村、全球化”的趋势,每个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人类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是幼儿阶段。班级就是个小型社会,幼儿园在幼儿眼里就是个大型社会,这对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年龄偏大的幼儿来说更符合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需要。这改变了幼儿长期接受固定教师的互动模式,班级中有限的交往范围,跨班式的活动使幼儿能接触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不同个性的幼儿群体,特别是增进对自己、他人的认识,不断地学习或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良好的个性。
3.实施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对策
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正确实施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前提。教师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懂得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正当的行为,只有创设自由、开放的游戏环境,才能促进幼儿全面自主的发展。教师要给予幼儿信任,明确幼儿本身就是游戏的专家,教师要学会做游戏的观察者和调控者,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
(1)明确活动目标与内容
想要更好的实施并完成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首先要以《指南》为活动方针,明确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指南》中从五个领域分别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而且每个领域的概述部分简要说明了该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价值、教育要点和特别注意事项。要遵循幼兒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规律,以建立绿色教育园为蓝本,以《指南》五大领域内容为指导,修缮原课程主题:以兼顾教师个人教学专长设计活动区域,成立幼儿活动功能室:以尊重幼儿自愿选择为方式,实行每天跨班活动。 其次教师要从尊重不同幼儿学习特点出发,幼儿园要尝试对活动准备环节进行改革。幼儿先在班级领取和带上自己的胸卡,然后按自己的计划结伴进入其他活动室,但是每个活动室同时开展几个不同内容与材料的区域,所以幼儿可以有自我选择了解活动区域内容的权利。可以安静聆听教师对重点活动简要的介绍和要点,也可以利用区域中的步骤图熟悉内容,更可以对新材料的添进要求教师进行指导等等。通过对区域中幼儿实际操作情况的观察,教师适时介入,尽量留给幼儿更多体验和操作的时间。
《指南》提出:学习品质不是孤立存在,需要在幼儿的实际生活、游戏中长期培养。在跨班式自主学习中的操作环节是整个活动时间最长的环节,在这段时间内幼儿需要带着任务尽量完成自选区的所有操作,所以需要幼儿有节奏地调配操作活动。真实情景中的受干扰、操作中的不顺利、同伴间的配合没有默契等一系列的小困难都为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铺设了自然历练的路程。能够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直至完成,这是每个幼儿心中的目标。操作之后,教师需要在幼儿的胸卡上记录幼儿活动的情况,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了解材料投放的适宜情况,另一方面也方便让该幼儿的本班教师及时了解情况。虽然此环节中还会有少数幼儿未能完成所有操作或是未尽兴,但他可以保留自己半成品明天继续活动,真正让幼儿享受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
最后教师要针对活动要求幼儿进行自我反思,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幼儿学习品质养成的重要标志,它要求幼儿能对先前的经验进行思考,有所发现、创造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尝试给予幼儿不同环节与形式的自我反思。例如活动开始时邀请幼儿提问谈谈自己想知道些什么,区域中允许幼儿之间小声地交流,活动后幼儿可以相互点评,说说自己的快乐或是困惑,幼儿可以带自己的成果带回教室继续分享等。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幼儿从中不断地汲取智慧,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专利也是幼儿的专利。
(2)幼儿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实践应用
有位教授在讲课时提到了一个故事:美国的幼儿园举办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活动,其中一位美国的幼儿便拿着紫色画笔为橘子涂色,来访的中国教师看到这个举动对带班的美国教师进行提醒:“幼儿的颜色图错了。”而美国教师却认为幼儿正在游戏,可是中国教师又说:“这正是在游戏中教会幼儿使用颜色的机会!”这个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对游戏的发展意义的看法是对立的。两位教师都没有错,只是美国教师更注重对幼儿自主性的培养,中国教师更注重知识的教育。因此为了让幼儿不仅能够有自主的游戏体验并能在游戏中有所学,教师可以采用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形式帮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乐趣与知识。由于处在相同年龄层的幼儿性格特点具有普遍性,而且发展区域相近,更容易展开跨班模式的实践活动。所以相同年龄层的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打破班级界限开展自由交往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及时捕捉教育要点,给予幼儿合适的指导,以此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主题博物馆”为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案例,“主题博物馆”是开展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载体,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方式。这个游戏主题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获取到的活动灵感。
例如,某个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制作了许多主题海报,“探秘侏罗纪”,“虫虫王国”,“风筝奇缘”,“绳子世界”“树木博览”等,每个主题展板上,都有幼儿的问题、探索轨迹和小小展品,让人忍不住走近一探究竟。所有主题都来源于幼儿最想了解的,最关注和感兴趣的,汇聚成多彩世界。富有个性奇思妙想的班级主题探索博物馆,就建在幼儿每天生活的活动室里,生动立体地呈现,每一处都有丰富的想象和主动探索空间。走进绳子博物馆,绳子可以用来干什么?每一种材质的绳子牢固度如何?这些问题都在幼儿玩绳子的过程中得到解释。幼儿用它们来织网、做救援工具、作画、搭建,玩得不亦乐乎,也留下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带着儿童印记的独特展品。小博物馆里这些来自孩子们搜集、调查、创作的展品,让每一位参观体验者流连忘返。真正的学习就发生在探究中、发生在游戏中。“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为幼儿打开学习的边界、让儿童的学习更加主动”前瞻的课程理念在博物馆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传统的东西总是散发着永恒的味道,传统民间游戏亦是如此。其中,踢毽子、跳房子、抽乌龟、跳皮筋、套圈、抖空竹等不同的游戏均来自各个家庭智慧——通过前期的“民间传统游戏亲子大搜集”,幼儿采访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经评选推荐产生,由教师精心准备和组织。活动现场,一场场简单、情趣的游戏唤醒了祖辈父辈们童年的美好回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兴奋的游戏热情,在主题博物馆的探索过程中,幼儿在不断营造环境中越来越深入了解传统民间游戏,各个领域相互融合,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往,实现文化的传承,主题博物馆也成了幼儿最喜爱的游戏场所。不同年龄层与不同班级之间也能实施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不同年龄层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可以为不同阶段的幼儿提供自由探索和学习的空间,让幼儿体会到群体交往乐趣。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相交换则是以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视情况而定,可以选择每两个月开展一次新的主题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不同年龄层和不同班级之间的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拓展,每种活动方式都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教师可以结合《指南》五大领域的幼儿年龄特点和目标要求完成在不同年龄层或不同班级的跨班活动,以拓展舒适、合理的混龄活动空间,开展生动、趣味的混龄区域项目,创设科学、丰富的混龄区域材料,培养愉快、友善的混龄伙伴交往,进行科学、准确的混龄活动指导为原则,不但可以增进亲子间的交往与互动,还可以扩大不同年龄层交往的维度。而在班级与班级户型交换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的能力以及综合主题探究的能力都进一步提高,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相交换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主题博物馆真正成为幼儿快乐童年的百科全书。
综上所述,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模式打破了班级界限,扩大了幼儿交往范围,幼儿可以认识接触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其他幼儿,增进幼儿交往乐趣。跨班式的活动模式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了资源互补。因此幼儿教育部门及相关教育者应加大对跨班式自主游戏活动的探索研究,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认知体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清燕.浅谈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有效方法[J].学苑教育,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