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工作对老年病进行护理所取得的保健功能。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5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较大且有实际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病患者中进行心理干预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全面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老年病;护理
当前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病逐渐成为社会一项巨大的难题。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较差,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各项功能都在不断的减退,预后效果较差,很容易使老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引发身体应激反应,不利于后期的康复治疗。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及时与老年患者沟通,了解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N=50)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在70岁—80岁;研究组(N=50)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平均年龄在71岁—81岁之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性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2.2研究组
研究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具体而言:
(1)分析老年人心理特点。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容易产生抵抗力差的问题,身体上的不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患者的心理压力,如焦虑不安,惶恐等。此外,医院不熟悉的环境也会引发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变得坐立不安,烦躁等,引发失眠、暴躁等,有时还会加快身体机能的减退,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2)心理干预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患者住院之后,医护工作人员应要告知患者住院相关注意事项,带给患者温暖,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并耐心讲解患者的问题,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检查,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需求。
(3)优质的护理服务。相关工作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洁工作,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需要帮助患者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1]。此外,也需要做好病房巡视工作,为患者提高更加优质的服务,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
(4)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住院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要告知患者药物用药剂量,服用方法等,对过敏、服药禁忌等也要嘱咐患者。此外,也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时间,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患者空暇实践可以通过老年画画、字板康复等方式,排忧解闷,并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让患者对疾病有详细的了解,进而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1.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分析
本文通过焦虑质量表(SAS)和抑郁自评(SDS)表对患者心理干预护理进行分析,文章 所使用到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版本,组间计量一般使用“ ”表示,计量资料通常使用t进行检验。若两组之间存在P<0.05,则表示两组之间有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中,抑郁评分SDS區间在44.75—55.15,焦虑评分SAS区间在45.31—57.23;研究组50例患者的抑郁评分SDS区间在32.61—37.22,焦虑评分SAS区间在28.41—34.61。两组 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经济的稳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导致老年疾病患病率在不断的提升。大多数的老年疾病均是慢性疾病,患者在长久的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诸多不良情绪,对周围环境敏感,不愿与其他人沟通,有焦虑不安、抑郁等情绪,对预后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当前阶段,如何促使老年病患者护理质量的提升,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促使患者依从性的提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俨然成为人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老年病患者往往缺少对病情的详细了解,很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导致负面情绪的出现。因此,在整个老年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改变患者不良习惯,使患者拥有战胜病情的信心,进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入院指导,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从而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心态[2]。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心理情绪、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减少患者抑郁不安、失落感等情绪的出现,提升免疫力,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另外,在患者早期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应要告知患者及时就诊,并加之适当地锻炼,从而减少老年疾病的出现。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的观念,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应对病情。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饮食搭配情况,从而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发现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
总而言之,老年患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心理十分脆弱,极易出现负面情绪。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更为细心、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心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依从性,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治疗中,在提高预后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的保健功能,值得全面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华丽.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中的保健功能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11):80.DOI:10.19738/j.cnki.psy.2020.11.055.
[2]李小燕,刘思琦,王俊萍.探讨心理干预在老年病护理过程中的保健功能[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5):150+179.
作者简介:王燕,1978年7月1日,女,汉,安徽省霍邱县,大专,护师,老年病护理方面,北京卫戍区丰台第十二离职干部休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