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玉作为最早的一批留学画家之一,除了风格独特的裸体人物画,其遗作中还有大量的静物瓶花作品,这些作品兼有其人物画的简约特点,以独到的现代情调结合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古典气质,形成了其笔下“静观万物,抒写四时”的虚静景象。文章从常玉笔下的静物花卉题材入手,对常玉花卉作品中“瓶花”意象以及该意象所传递的思想内容进行解读。通过对其作品中“瓶花”的研究,探索“瓶花”题材的花鸟画在现代语境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静物画;瓶花;虚静之景
瓶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喜好的审美客体之一,或为补景之物,或为案头博古清供,或为笔墨游戏,借物言志,寄雅兴,含诗意,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好,多为中国花鸟画绘画题材之一。瓶花不仅有着形式上的美感,更有其深刻意蕴。
常玉作为最早的一批留学画家之一,其美术成就享誉中外。他在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同时,不断地吸取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精华。他的静物花卉从中国传统花鸟画出发,以油画畅快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结合“瓶花”独到的趣味性和中国画传统文人气的艺术表现,将中国传统花卉的人文内涵转化为具有现代情调的油画意境。他用独特的东方盆景描绘出“静观万物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人间悲喜。本文从常玉的“瓶花”作品着眼,力图对常玉的绘画思想、绘画风格和绘画技法作详细的解读。第一部分对常玉个人情况以及其静物花卉作品中的“瓶花”作详解,分析常玉的大量静物画作品中瓶花的象征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常玉笔下瓶花画的风格特征,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传统花卉美术作了对比。由于不同的文化结构和审美心理,西方传统绘画十分注重花卉形态的逼真刻画,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则更注重花卉的人文内涵;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常玉瓶花作品中的虚静气质,以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古典气质结合西方现代绘画情调,形成了其笔下“静观万物,抒写四时”的虚静景象。
一、常玉与“瓶花”
常玉的一生多处于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自小随父学画,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其父是当地较为有名的画师。受其二哥的影响,常玉1917年左右至上海,1918年赴日学习。彼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处于与西方艺术的接轨时期,这让常玉对绘画的认知有了新的方向,开始接触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等西方现代流派。这些都使常玉萌生了去西方留学的念头,于是在20世纪早期,他奔赴法国留学。与他同时期赴法留学的还有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但是常玉与他们所走的艺术道路却是完全不同的,到达巴黎后,常玉并没有进入正统的美术院校学习,而是完全融入巴黎的生活,感受巴黎的现代艺术潮流与这座城市的浪漫气息,西方现代主义思想不断冲击着常玉的绘画风格,常玉在西方绘画的殿堂里自由地吸收养分,丰富自己。
常玉的作品中,广为人知的是其风格独特的裸体人物画,但在遗作中还有大量的静物花卉作品。相较于其他题材的画作,常玉的静物花卉作品更具有融贯中西且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画家的独特气质,仔细观摩常玉笔下的静物花卉,不难发现其作品多以“瓶花”为题材。常玉对瓶花题材的选择有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常玉早年富裕的家庭环境使他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以画狮子和马闻名的父亲更是给予他艺术上的启蒙,内里依旧保有文人心性和对花鸟画的钟爱;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的西方绘画逐渐向东方绘画的写意性靠拢,常玉一直尝试着以中国笔墨的表现形式与西方绘画线条结合,从而在形式上达到写意的效果。常玉在对于静物花卉画有一定认识前,先接触的是传统花鸟画。与西方静物花卉画相比,中国传统的花鸟画更注重内在“理”的表达,也更偏向于用花卉、草木等组合来表达清雅的心境。常玉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融合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常玉的成功既表现出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体悟,又展现了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认同与借鉴。
二、常玉瓶花作品形式之中西融合
常玉的绘画作品对比同时期的赴法画家来说无疑是独特的,这种气质的形成除了与其自身的心性有关,更与其所处的特殊的时代和艺术环境密不可分。常玉处于20世纪绘画风格的变革之际,他抛弃学院派的正统教育,选择了更为自由、随性的创作道路。现代主义的绘画与常玉内心深处的文人气息和传统的花鸟画气质并不矛盾,反之,常玉能将中西理念融合,使其静物花卉作品的创作道路由现代绘画语言内转向表达文人花鸟画的独特意蕴。
常玉的瓶花作品大部分都带有浓郁的东方格调,但这种东方格调又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中国画,更与传统文人花鸟画相去甚远。其瓶花作品多以油画形式描绘,作品中带有明显的西方现代性绘画语言。以西方绘画之形式传达出独特的东方雅趣,是常玉在绘画形式上的中西融合。在新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常玉尝试创作水墨裸女画,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来表现西方人体艺术,将毛笔的功力与对线条的掌握融为一体,以更为洗练且新颖的手法进行绘画。这样娴熟的手法同样见于其瓶花作品,如《枯梅》《蜡梅》。从这两幅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其笔法的简练与利落,既有现代绘画的抽象提炼,又带有传统中国书法用笔的干脆。这是常玉在笔墨形式语言上所探索出的中西融合之道。
除此之外,常玉在花卉的選择上也有一定的范围,相较于蔷薇、波斯菊等西方静物画中常出现的花卉,常玉更多地选择枯枝、菊、梅等中国花鸟画中常出现的花卉种类。这种情况在其绘画的“战后时期”尤为明显。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即常玉的“粉色时期”,创作了少量更具有西方强烈表达色彩的瓶花作品,如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瓶花,虽然在瓶身、背景的部分有平面处理,但在花卉处理上带有明显的野兽主义、表现主义风格。这样的描绘在战后就不复存在了。大概是因为战后法国的经济萧条,艺术市场也不如之前景气。这一时期常玉的大哥去世,使常玉失去家庭的经济支撑,以常玉的文人风骨和无欲无求的性格,很难屈服于市场需要。于是,常玉的经济状况变得十分艰难。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其心性发生了变化,创作阶段也由“粉色时期”过渡到“战后时期”。这一时期的瓶花画中,难见绚丽多彩的繁花,更多的是凄切的枯枝与盆景,以纯色的背景搭配,更添萧瑟氛围。且花木多带有文人品赏自然花木的特质,虽是静物花卉作品,但这一时期的作品本质更接近中国传统花鸟画,更像是文人画家心郁时的“逸笔草草”,以求自娱,以表心境。
三、常玉瓶花画中的虚静之景
明张丑《瓶花谱》云:“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瓶花作品与其他绘画作品不同,瓶花画是“作品的作品”,故而在探究常玉瓶花画时,除了分析其艺术形式上的表达,更要透过艺术形式深入探究常玉笔下瓶花所营造的意境氛围,这样才算解读到位。
(一)瓶与花
“瓶花”二字可拆解为“瓶”与“花”,就像中国绘画中没有风景画这一概念,而是拆解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在传统中国美学中,万事万物的“理”都逃不过类似“阴阳”的相对范畴。在传统中国画中能经常看到这样的自然观念: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一石一木尽藏自然之理。
常玉的瓶花作品透过一花一木、一器一物这种随处可见的物体,从中探究世间万物间微妙的关系。其笔下的瓶花之所以气质独特,与其在“瓶”与“画”的选择上是分不开的。首先,花卉之于中西方绘画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西方宗教圣像画中的玫瑰花象征着圣母玛利亚;而中国传统花鸟画中,以梅、兰、竹、菊比喻自身气节之清高。常玉在花卉的选择上也多倾向于带有文人气质的花卉枝干,这使常玉的瓶画作品虽是油画形式但又有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气质(图一)。其次,常玉的花卉作品中很少看见自然花卉,多是以盆景为主的瓶花。细窄的花瓶或盆中伸出的一二枝干配三五花朵,更像是离开故土的常玉,借瓶花以容器装载少许土壤从而活下去表达自身漂泊异乡的辛酸。在常玉瓶花画中的“瓶”上经常可以看到宋代理学家程颢的诗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同时还带有朱印。像这样绘画、诗句以及朱印的空间结合与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有着必然的关联,这样的组合充分调动了意象语言,同时也拓展了观者的视觉体验与想象空间。
(二)瓶花之虚静
瓶花画是“作品的作品”,故而观者欣赏常玉的瓶花画时,也是在欣赏常玉内心的心性之花。常玉的瓶花给观者最直观的感觉是孤独冷清,反映了常玉本性中的孤傲与高雅。
对于瓶花意境的解读,首先是对植物的解读,观察花卉的生命韵律,找出花卉与花卉、花卉与器皿之间的环境关系。这些安排都是创作者的着意安排,同样也是创作者独抒心境的载体。常玉的花,是凋零的,是残败的,是强撑姿色的残花败韵,如失去母亲的孩子般孤单寂寥,无依无靠。除了画中以实体出现的瓶花,观者能注意到的还有大面积的纯色背景,或深色或淡色,较之瓶花的“有”,背景的处理对应的正是平面的“无”。但这样的“无”并不意味着空虚,也不是空白,而是一种被压抑的“有”,一种沉默的响亮,像是透过残败的花、寂静的瓶吞噬掉一切寂寥。常玉以景抒情,将自己内心的独白转化为艺术语言呈现于画布之上,以静至虚,抒写万物之景象。
常玉瓶花作品中的虚静之景,是其艺术形式的空间组合与其独特心性的结合,从而营造了一种至静至虚的艺术境界。故而观者欣赏常玉的瓶花作品,也是在观赏常玉的心象之花,那是常玉内心境地的一面镜子,孤独无力,凄冷寂寥,“残月伴秋寒,冷冷清清”。但这种凄清又不破坏其作品的静与虚,那是一种带有孤傲的自怜,这种带有矛盾的情绪在其画中与中西交融的形式结合,才有了常玉笔下的虚静之景。
四、结语
常玉是中国现代绘画孤独的耕耘者,他的瓶花作品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枯萎凋零,他以瓶花为依托,道尽人生苦楚,使观者能通过其作品直观地感到他漂泊异乡的孤独无依。他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表达结合,用西方现代绘画的方式重新演绎并加以呈现,他的作品不仅展现出中国文人画家对笔墨意趣的精准把握,也体现了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精神的独到见解。他根植于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抒情达意的追求,又积极探索着现代艺术形式,使作品有着现代感与传统绘画意境的结合之美。常玉完美地融合了中西的花卉画,他的花卉作品独具风格,既充满现代感,又饱含着东方文化的深刻内涵。
作者简介
邓婧,1997年11月生女,汉族,湖南,在读硕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顾跃.先锋·颓废—常玉与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的另类视角[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衣淑凡.常玉油画全集[M].伊夫·哈皮利,吴日曦,译.台北:财团法人国巨文教基金会,2001.
[3]周武忠.中国花文化史[M].深圳:天海出版社,2015.
[4]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周积寅.中国画学精读与析要[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6]孙可,李响.中国插花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7]朱晴.赵无极传[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8]赵宪章.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顾跃.常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10]吴冠中.吳冠中文集·第三卷:生平自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28995017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