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帕木竹巴时期藏传佛教造像莲座之演变

2022-03-21 17:38周才加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

摘要:莲花座作为佛教造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初真实的莲瓣样式演变为藏传佛教中极其繁缛和具有装饰性的莲座样式。分析和研究莲花座可以較为清晰地辨识造像的流派、风格或是造像师的手法。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研究和图像对比的方式分析帕木竹巴时期较为典型和主流的金铜造像风格,对这些金铜造像的莲花座有哪些不同的艺术特征、这些不同的艺术特征为多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交融起到了哪些作用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说明。

关键词:帕木竹巴时期;金铜造像;莲花座;风格特征

一、莲花座的研究趋势与探源分析

谈到莲花座,人们必然会联想到佛教,那么佛教的莲花座是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究竟有什么含义?笔者在总结归纳现阶段对佛教莲花座研究的基础上,从佛教莲花座的起源开始,分析和探究莲花座形成的原因、莲花在佛教中代表的含义、莲花图案与莲花座之间的关联等一系列问题。

(一)研究趋势

关于帕木竹巴时期佛教造像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是对造像莲花座的描述内容较少且不全面,尤其对帕竹时期造像莲座的专题性研究成果寥寥。所以,笔者查找古籍文献中的线索,试图通过图像对比和分析的形式对帕竹时期的代表性金铜造像进行分类,再分析和梳理不同风格之间的莲花座有哪些特殊形制,以便在对造像进行辨识时能准确抓住局部特点。

(二)莲花座的起源与莲花图案的意义

按照现阶段的考古发掘,最早发现的佛陀像是在公元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伽时期的金币上,此像没有莲座。印度现存最早的佛教艺术遗存位于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塔和巴尔胡特大塔,尤其是桑奇大塔遗址保存情况良好,在这两处遗址的石雕图案中也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佛教造像,出现的都是动物、花卉、武士、药叉等,还有几尊于莲花座上或站或坐的女神像,她是印度民间信仰中的甘迦拉克西米。齐默尔·海因里希在文章中提到,莲花是拉克西米的植物符号,她是保佑土壤丰产的女神,所以与水又有一定的关联,女神的本质与莲花的意义似乎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后来,莲花又成为梵天王的支座,他出生于毗湿奴肚脐长出的金莲之中,所以,他既是女神拉克西米的雄性版本,又是莲花的拥有者。那么,佛教的莲花座又是何时出现的呢?张同标在《论印度佛像莲花座起源于龙树时代》中提到,佛教文化中的莲花座是“诸佛随世俗故,于宝花上结跏趺坐”,说明佛教为了更好地融入世俗信仰,吸收更多的信徒,将莲花运用于佛座的设计。

莲花的含义在佛教中举足轻重,比如释迦牟尼刚诞生就会走路,在没有扶持的情况下朝四方各行七步,从而有了步步生莲的故事,佛教中有很多重要的经典都以莲花命名,说明莲花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其主要意义是清净、纯洁,更代表走向解脱之道。

二、帕木竹巴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金铜造像风格及其莲花座样式

藏传佛教造像从萨迦时期孕育并逐渐发展,出现了具有西藏地方特色和严格遵守《造像度量经》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帕木竹巴时期,因为得到了元、明两朝朝廷的认可和扶持,佛教造像艺术达到鼎盛,尤其金铜造像更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笔者为了精练地讲述帕木竹巴时期的佛教造像莲座风格,选择了几种较为典型的金铜造像风格样式,从它们的莲花座形制展开分析,讨论每种风格的独特之处和演变过程。

(一)丹萨替造像莲座样式

丹萨替金铜造像是在尼泊尔风格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西藏本土特色的造像样式,在14—15世纪,丹萨替造像样式达到了巅峰,本文单从造像的莲花座进行分析,丹萨替造像莲座(图一)分为双层和单层莲座,双层莲座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仰覆莲座,整体较为扁平,莲瓣短小而圆润,内层似水滴状凸出,莲瓣排列较为紧密,顶部外翻,束腰较浅,莲座顶部和底部都有一串排列整齐的连珠纹,有时还配有台基,上有缠枝和卷草纹,这种莲瓣样式有时也以单层莲座的形式出现。第二种是双层仰莲式,从底部(根部)往上有两层莲瓣,形似碗状,因背面须贴到塔上,所以呈半圆形,背面没有任何图案,莲瓣内层有凸起的装饰物,形状较小而十分饱满,凸起的边缘有简单的卷草纹进行点缀,莲瓣外层宽大而扁平,每个莲瓣之间的间隙较大,上层莲瓣从下层莲瓣的间隙处生长,且每个莲瓣的形状及样式一致。单层莲座的主要特征是,这种莲座因为是以45°角向上倾斜,所以显得较为扁平,但每个莲瓣又显得宽大而厚重,莲瓣内层边缘的装饰图案也较为繁缛,是较为复杂的卷草纹样式,同时卷草纹顶部外翻,莲瓣顶部非常宽厚且向外翻出。经分析丹萨替造像的莲座是按时代前后从简洁向繁缛逐渐转变,随着时代的推进莲瓣内层的卷草纹变得更加复杂,越到后期与同时期的其他造像莲座越是相似。

(二)瑠琼玛造像莲座样式

瑠琼巴是15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他制作的造像与永宣造像颇具相似性,按照扎雅·洛登喜绕在《西藏宗教艺术》中对瑠琼玛造像的描述,“双排的莲花环绕法座形成一个莲花团;两排莲花之间的连接处嵌入较深;花瓣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这与实际造像相差无几。

接下来细致分析造像莲座的具体样式(图二),这类造像多呈仰覆莲座(少有单层莲座),仰覆莲瓣上下对称,束腰和莲瓣大小适中,莲瓣外层圆润鼓起,边缘有一条浅沟,顶部稍稍外翻;莲瓣内层凸出,似水滴状圆润饱满,内层边缘有卷草纹;每个莲瓣之间有一个小小的花萼,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萼片上都有两条平行的直线和卷草纹,这是瑠琼玛造像的一个独有特点和辨别线索;莲座上下都有一串连珠环绕其身,上部颗粒较大而饱满,下部颗粒细小而入微;多数造像覆莲下方台座上有錾刻纹样。瑠琼玛造像的莲座非常特殊,对比同时期其他造像,与部分丹萨替造像有些许相似之处,但细致观察之下仍有区别。

(三)俄尔寺造像莲座

在15—16世纪的西藏金铜造像中有一套非镀金造像群,这类造像制作精美、风格独特,而且现存数量也较多,这群造像的人物分别有萨迦“五祖”、萨迦派“道果传承”上师、印度大成就者和萨迦派知名高僧等,与萨迦派有很大的关联。这些造像群最大的共同点除了不镀金以外,还有眼部嵌银(西藏西部风格)、整体铸造,具有独特的莲座样式。将造像年代、地域和历史背景等综合起来判断,大概是俄钦·贡噶桑布时期制作的,为什么这群造像既有尼泊尔风格又有典型的西藏西部风格?这要从俄钦·贡噶桑布的传记说起,俄钦贡噶桑布数次前往阿里弘法,弘法的时间比较长,他在阿里卡切觉沃前点过很多酥油灯为民祈福,种种迹象表明,贡噶桑布有理由在回到俄尔寺后让尼泊尔工匠按照自己的要求制作这些造像。这种造像的莲花座(图二)一般都是仰覆莲座,上下莲瓣对称,束腰适中且每个莲瓣都比较细长;莲瓣外层为平坦的叶瓣状,顶部稍微发尖且有时外翻;莲瓣内层为长条状,从束腰部位逐渐向外延伸变宽,形制圆润饱满,边缘被一条细线包裹,直至顶部向两侧翻卷;每个莲瓣之间都有一个小的花萼;莲座上下都有一圈圆润饱满的连珠装饰,最下方的台座上一般都会有题记。这种样式的莲花座一般都出现在15—16世纪的金铜造像上,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后期相同形制的莲座多仿此类。

三、帕木竹巴时期影响西藏的佛教造像及其莲座

帕木竹巴时期西藏与周边民族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十分密切,尤其汉藏佛教艺术的交流、交融最为显著,同时尼泊尔造像风格也是当时影响西藏中部造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大明永宣宫廷造像风格莲座

帕木竹巴时期,大明王朝为了对西藏实行多封众建制度,以藏传佛教艺术题材和造像样式为原型,制作了很多具有中原汉地风格的皇家宫廷造像,这类造像的莲座,按照扎雅·诺丹西绕的描述,“双排莲花组成莲花座,在莲花的上缘和下边都嵌有珍珠,但有的佛像莲花座边缘并不镶嵌珍珠。”这段描述简略地分析了永宣造像基本的莲座形式。莲花座大致皆为仰覆莲式(图三),莲瓣上下对称且束腰较深、顶部外扬。莲瓣样式分为两种,第一种莲瓣是细长型,这类莲瓣排列较为紧密,环绕其内层的卷草纹样式简洁,这种莲座皆在永乐时期出现,所以笔者推断其年代相对较早。另一种莲瓣是宽厚型,这类莲瓣大小适中、排列整齐,环绕其内层的卷草纹样式新颖,形制复杂优美,这类莲座在永乐和宣德时期皆有出现,所以年代应该相对较晚。莲瓣上下都有一串颗粒饱满的连珠环绕其身。永宣造像在吸收藏式佛像的基础上运用汉式的面相和服饰表现手法刻画了唯美的人物形象,而它的出现又对15—16世纪的藏式佛像影响较深。

(二)尼泊尔风格造像莲座

尼泊尔绘塑艺术对西藏中部地区的佛教艺术影响深远,因为尼泊尔地区与后藏接壤,所以很多尼泊尔艺人经常到西藏从事佛教绘塑艺术的制作,在长期的艺术交流中双方的艺术风格相互交融。通过观察尼泊尔14—16世纪的造像,莲花座样式稍微复杂一点,但在多数造像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造像莲座(图三)有仰覆莲式、单层仰莲和单层覆莲三种类型;莲瓣分为两种样式,一种是细密型,莲瓣排列较为紧密,莲瓣内层似水滴状圆润饱满,边缘的卷草纹形制简洁,外层较厚,顶部稍外扬。另一种是厚重型,这种莲瓣内层凸起,似放置在外层莲瓣之上,两者有种分离的感觉,内层边缘的卷纹也相对简洁,外层十分厚重,顶部外扬。多数莲座有上下两层连珠环绕,但有时只有上方的连珠。尼泊尔工匠极度追求造像人物的自然形态,但在造像莲座的细节上似乎并没有中原汉地和西藏本土造像对华丽和完美的苛求。可以看出,尼泊尔造像莲座与丹萨替早期造像莲座具备一定的相似性。

四、结论

从帕木竹巴时期开始,藏传佛教造像随着本土化而急剧转变,造像技艺不断提升,造像莲座变得繁缛、精致和优美。本文描述的造像,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其莲花座的形制也在随之变化,比如早期的丹薩替造像极受尼泊尔莲座的影响,而到了中后期逐渐形成了本土样式,这与瑠琼玛造像独特的莲花座、俄尔寺造像中的莲花座性质都是一致的,无一不透露出本土化倾向,此时已经没有纯粹的外来风格。藏地艺术家的吸收、化用,将各种风格的造像式样融合到本土雕塑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藏式佛像。

基金项目

本项目由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9-GSP-S074)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周才加,1988年4月生,男,藏族,青海黄南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西藏雕塑史论。

参考文献

[1]张同标.论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佛像的莲花座渊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5-143,156.

[2](德)齐默尔·海因里希.莲饰的象征[J].李建雄,张亚莎,译.西藏艺术研究,1994(3):56-61.

[3]张同标.论印度佛像莲花座起源于龙树时代[J].艺术探索,2016(4):89-97.

[4]桑吉平措.贡噶桑布传记[Z].长条木刻板书(电子版):39.

[5]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M].谢继胜,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140.

[6]王家鹏.藏传佛教造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罗文华.藏传佛教造像[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8](瑞士)艾米·海勒.西藏佛教艺术[M].赵能,廖旸,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9]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
基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浅析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节奏与风格特征的把握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