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要素,在求同寻异中拔节而长

2022-03-21 22:29陆静怡
格言·校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白鹭要素事物

陆静怡

语文单元要素的面世,经历了从单篇个性到群文共性的归整,它是求同式的化零为整。那单元要素的落地,是否就是简单地对群文共性的求同式的公式化教学?不,那无疑是狭隘肤浅的解读。语文单元要素的教学,不仅是求同,也是寻异,蕴含着辩证统一的哲思。

一、在单元统整中求同

在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作为一条线索,有机地纵向分布在各册教材、单元、课文之中。它常以一两句话作为统领出现在单元导读部分,极为凝练地涵盖了每单元的语文素养培养要求。

如五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编者据此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白鹭》一课,作者郭沫若通过对白鹭的诗意描绘,表达了他对白鹭的欣赏与赞美。《落花生》一文,作者许地山借助对花生特点的议论来表明“要做有用的人”的价值追求。《桂花雨》中琦君回忆了关于桂花的童年记忆,倾吐了思乡怀恋之情。不难发现,三篇精读课文的作者都是借助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很多文章在表达情感方面常用的方法。将这几课组合在一个单元,编者自然是将阅读教学的目光投向了单元统整的序列上,成为我们在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时的主导方向、重要依托,从而引领学生学习、感悟、发现三篇课文的表达共性——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

落实语文要素,就是一种异中求同,使学生解码每单元同类课文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言语形式等方面的共通之处,从而触类旁通,达成学习迁移,夯实语文素养。

二、在单课有别中存异

统编教材中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虽为统一,但在单元每篇课文中的呈现方式却也有唯一性,因为经典文章在言语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别具一格,也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差异,使得单元语文要素这条纵向经线上又侧生出条条横向纬线,于是建构起一单元经纬交织、合纵连横的语文要素之网,同中有异,立体而丰富。同中寻异,就是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挖掘单元要素在单篇课文中的独特呈现方式,再进行深入教学,使语文要素不仅能落地,更能掷地有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提升。

如五上第一单元的课文虽为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所统整,但在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范畴里也各有特点。《白鹭》作为本单元首篇精读课文,无疑是借物抒情文章的经典入门级范本,作者紧扣首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极为生动地描写了它外形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独特韵味,学生从首尾两句直抒胸臆的句子便能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至极。《落花生》一文作者颇具匠心地抓住花生这一寻常事物,选取了过花生节这件事展开叙述,却在父亲与子女的对话中褒赞花生默默奉献、谦逊朴实的品质,并论及为人之道,寄予了期望。《桂花雨》更是构思巧妙,以摇花乐为主场景,将桂花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将作者的情感源头与聚焦点相融合,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的眷恋。

落实语文要素,更是一种同中存异,要引导学生在单元统整的要素中解密每一课的独特之处,从而寻根究底,推进深度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三、在求同寻异中提升语文要素

求同寻异的教学实施就是把课文阅读、“交流平台”以及习作教学都统整在单元语文要素的视域之下,除了完成基础性的语文阅读学习,获得对单元要素的阅读认知之外,还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各课进行比较梳理提炼,直至迁移运用。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目标集中、实践充分、过程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单元要素教学才能真正落地,提升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落实。

(一)在比较分析中进阶

同一要素,在不同文章中的呈现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感知单元语文要素之后再往前迈一步,进行同单元各课语文要素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课文在呈现要素时的独特之处,体会各自行文的巧妙,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同时引向更高阶层。

如在学完三篇精读课文之后,学生已对本单元要素有了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对几篇课文进行比较分析,乘势追问:这几篇文章中,作者又是怎样分别借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在这样的问题导引之下,学生的思维开始爬坡,聚焦于要素之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予以支架助学——从具体事物的出现方式和作者情感的抒发方式来考虑。学生在比较中分析每一课借物抒情方面的独一性,于是便有了深入的发现:《落花生》和《白鹭》不同,虽是写物,却没有像《白鹭》那样直接描述物之外形、活动等,而是通过议花生这件事例来间接表达;虽是抒发情感,却以议论的方式暗含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继续比较分析,还发现了《桂花雨》虽然和《落花生》一样也将桂花置于摇桂花这样的特定场景之中,但又以处处点染的桂花香為隐含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桂花的芳香四溢,营造了诗意氛围。

如此种种,就是隐含在单元要素后面的富有个性的单课经典写法。学生领悟发现了这些单课要素的独特性后,就对单元要素有了深入认知,思维也不再停留于浅表的感知、理解阶段,更为接下来的评价、创造铺设了一条探索之路。

(二)在比较评价中进阶

学生在比较中明晰了单元要素在单课的不同呈现形式,高阶思维有了高品质的向上拔节,随后再进一步探求,在比较中评价单课有别的个性表达之效果。如此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学生就能在比较评价的过程中助推高阶思维进一步向上生长。

在上述比较分析之后,教师继续以问题导引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既然都是借助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何作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再次合作探究,借助教师给予的学习支架——将所写事物与表达情感的方式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同时在关联比较后发现:就《白鹭》而言,作者欣赏它的外在美,所以指向外形至活动的描写,仅是以物写物。这篇经典之作可谓借物抒情的基础版,面向的是大多数同学。《落花生》借花生所表达的是其内在美以及对做人之道的感悟,更含父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所以巧妙地将物与典型事例、关键人物相结合,这是一篇由物及人的升级版的借物抒情的文章。《桂花雨》一课借桂花想要传递的是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恋,因此作者不仅凸显了童年时代摇花乐的场景,更将桂花香这一情感源头贯穿全文,成为一条纽带,一头牵着作者,一头牵起故乡的人、景、物。

以上通过引导学生再次合作探究,在比较中分析评价单课要素呈现的表达效果,从而顿悟,这几堂课抒发情感的形式不同,其实都源于作者情感表达的不同内涵及需求。这样的学习将深度思维在单课有别的比较评价中向纵深处引领,实现递进式提升。

(三)在比较创造中进阶

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最终指向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求同存异中达成这一最终目标?练笔创作,无疑是一条绝佳路径。

《落花生》课后有道小练笔“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竹子、梅花……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细细揣摩编者用意,不就是本着学以致用的阅读教学目标吗?但为何在本课之后安排练笔,不也是因为这一课在要素共性之上的独特的表达情感方式吗?于比较中凸显花生内隐的品质之美,此为单元之共“同”,又由物及人触通为人之道,此为本课之特“异”。如若再与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相联系,便是一次要素与习作之间最好的衔接与转化的机会。学完课文后进行练笔,指导学生模仿议花生一段的表达,将所写事物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它的独特内涵品质,然后再由物及人,表达感悟。

经历比较、分析之后的创造,落实了从阅读理解到习得写法,直至自我创作的思维过程,无疑是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能力提升的大力开发,从而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升级进阶,也让形成的语文素养获得新的生长。

求同寻异,从语文阅读方法的学习到运用,再至方法指引下的自我创作,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提升。这样的教学实施把阅读与写作统整在单元要素视阈之下,又不囿于单一,使得语文要素学习的推进性得到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持续发展。求同又寻异,让我们找到学生学习生长的原点和远点,也让单元要素教学实现多元进阶式迈进。

2327500520339

猜你喜欢
白鹭要素事物
单独中的洞见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