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金融服务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2022-03-21 19:08周林洁傅帅雄
金融发展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时期

周林洁 傅帅雄

摘   要: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乡村振兴在2020年也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过程中,金融需求也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为更好发挥金融服务在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本文从基于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2)02-0068-06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2.02.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2020年底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继提出,是党中央着眼于“共同富裕”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高强,2019)[1]。

金融服务在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又有相应的重点调整(周孟亮,2020)[2]。在脱贫攻坚中,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以政策性支持为主,市场化为辅(赵忠世,2018)[3]。在金融扶贫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随着服务范围和产品体系的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比重会不断增加,但同时,金融资源仍然需要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就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李创和吴国清,2018;王营等,2020)[4,5],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金融服务重点的新调整

新形势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会呈现出综合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和新局面。

一是金融服务于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金融服务于产业兴旺,需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产业和领域,培育农村金融产品业务体系,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合理布局乡村农业产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农村创业创新园建设,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和农村康养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二是金融服务于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金融服务于生态宜居,需要坚持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制定金融资源配置方案,在绿色环保、土壤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实行差异化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的绿色环保发展。

三是金融服务于乡村文明。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金融服务于乡村文明,需要支持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等建设,在配置金融资源时,将提升乡村文明的因素作为重要参数并给予一定倾斜,比如推出“文明家庭贷”等,推动提升乡村文明的整体水平。

四是金融服务于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金融服务于治理有效,需要不断完善乡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大力支持村庄规划管理,不断完善基层金融人员配置,推进综合服务站的建设,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供有力支持。

五是金融服务于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金融服务于生活富裕,需要充分激活农村的要素资源,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畅通要素流转通道,释放农村各类资源财产权能(郑寿明,2020)[6],比如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等,满足农民在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所带来的金融新需求

在新的形势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金融服务的重点将根据乡村振兴需求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需要不断夯实农业生产能力,通过构建和完善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不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而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金融新需求

“民以食为天”。国家粮食安全是涉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国家粮食安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要实现高水平的提质增量,离不开资金、科技、人才的支持,特别是重点支撑粮食供给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其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过程中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因此,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资本与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机配套的有效对接,保障金融机构对粮食增产、现代种业、农机自动化、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投入和支持。

2. 需要充分利用国内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低息贷款,加大对重点水利建设、农村土地整治、耕地提质改造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安全仓储能力。

3. 需要结合粮食收储制度及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做好粮食收储的金融支持工作,研究多元市场主体市场化粮食收购模式,重点支持流通骨干企业参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产品市场建设,提供多元的农产品收储金融服务。

4. 需要综合利用金融工具,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手段大力支持农机装备的信息化转型升级,支持农机装备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在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和推广农机装备机械化和智能化,整体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5. 需要金融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重大工程,包括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数字化监测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和智慧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设粮食安全储备和应急调控体系等。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金融新需求

1. 需要金融支持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金融服务应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加快土地金融服务创新(冯兴元等,2019)[7],比如,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优化与农村土地相关的抵押贷款机制设计,完善抵押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等。

2. 需要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包括加快农垦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改革、培育壮大农垦国有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计划等。需要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领跑者”。根据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和提升農村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需要创新信贷产品,支持农民创业就业,通过简化流程,推广农户创业专属信贷产品,大力发展免担保等小额信用贷款,运用互联网线上贷款产品,支持农村创业青年、大学生农创客、农业科技人员创业发展;需要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更多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支持开发推广免抵押、低利率的农村青年创业金融产品。

3. 需要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乡村新模式,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发展。鼓励互联网支付机构在农村地区延伸服务网络,深度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农民钱包等金融模式,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获取成本。围绕提高农户和农村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和便利性,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线上金融产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4. 需要金融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在金融服务小农户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需要从过去以扶贫为重点的特惠金融政策稳步向普惠金融政策转化,并逐步扩大普惠金融试点范围和数量,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既实现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意图和目标,又能从市场效率的角度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普惠金融的优势在于推动金融服务在乡村不断下沉,真正让农民享受到金融服务 (谢琳,2020)[8]。随着普惠金融的服务群体不断扩大,乡村金融支持的力度不断提升,必然会有效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推动金融服务下沉乡村,可以打造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景点、菜市场、零售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拓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的金融新需求

需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水平,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其中,农业科技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现代科技创新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优势和制度优势,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其中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如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差异化信贷政策,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全力推动实施专项产品,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园的金融服务力度。农业科技园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型机器设备采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二是针对不同发展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其对于信贷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三是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体,农业科技园区具有高风险、高产出的特点,对于风险投资资金有一定需求;四是受自然灾害、疫情传播影响较大的农业科技项目,对农业生产保险和养殖保险都有较强的需求意愿。

三、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带来的金融新需求

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支持落地县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统筹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支持下,还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

第一,需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予以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在主板、中小板、科创板和新三板挂牌上市,提升直接融资能力。鼓励大型农业企业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科技实力,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二,需要稳步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债(含资产支持证券)融资,优化融资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驱动力。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自身经营财务特点和融资需求情况,自主灵活选择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等基础债券产品,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积极探索双创票据、供应链票据等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第三,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体系。鉴于自然灾害和流行瘟疫的严重破坏性,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财政对保费的补贴力度,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涉农、涉牧、涉渔等保险产品的研发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加强创新,除传统成本类保险外,创新农业保证保险、农业订单保险、农机保险等新型产品,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功能作用,以满足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保障需求。

第四,需要金融资源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普通农户所形成的紧密型利益联结体,探索新型农业收益分享模式(张洁妍和陈玉梅,2018)[9]。通过“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按照订单分红或者入股分红形式,共享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各个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金融机构要立足农村资源要素、农业产业链条、农村地域特点,积极研发新型涉农金融产品,为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金融新需求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各地区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管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还是维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都需要金融资源的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需要金融的中长期支持,主要包括棚户区改造贷款、农村交通贷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城乡一体化建设贷款和农村路网建设贷款等。需要拓宽乡村振兴债券融资渠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发行债券融资产品,支持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领域,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直接融资渠道。乡村振兴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项目,可以尝试运用公募REITs模式进行试点,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再不断扩大范围。

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主要内容相对应的是绿色金融的服务范畴。将绿色金融服务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在推行绿色金融理念和服务中,金融机构需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绿色发展要求,推动乡村生活方式绿色化、传统产业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化,以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家园;需要将推行绿色金融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内容紧密相连,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管理体系,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寻找环境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绿化行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并提供相应方案,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五、政策建议

(一)做好衔接期间的统筹兼顾并完善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

1. 完善滚动式战略规划的制定,保持金融扶贫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不断完善,既要做好过渡期政策措施的衔接,保持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源投入力度不变、帮扶政策力度不减,又要对未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全面的前瞻规划,并且按照3~5年的频率,做好滚动式战略规划的制定,保持金融扶贫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系统性和前后一致性(余春苗和任常青,2021)[10],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2. 做好统筹兼顾,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衔接与过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原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金融服务和支持方面,在有效衔接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做好各项金融政策、制度和服务的总体稳定和持续推进,将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将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有效结合,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保证金融有效支持巩固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二)构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金融组织体系

乡村振兴中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组织体系中每个子体系的优势,从每个子体系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国家战略、市场运作、保本微利的优势;中国农业银行可以强化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战略定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发挥好网点网络优势、资金优势和丰富的小额贷款专营经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坚持服务县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可以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证券公司和私募投资公司等可以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和挂牌融资,推动加快设立支农基金,为涉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将这些子体系的优势整合起来,凝成合力,就会形成金融组织体系整体的优势,点面结合,体现出金融组织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征。

(三)打造机制灵活的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为: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机构改革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需要有效协调政策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的关系,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定价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机制灵活的金融市场体系。

1. 银行信贷市场。银行信贷市场是提供金融资源的主要市场化渠道。根据乡村振兴资金需求的特点,加大创新力度,提供有针对性的银行信贷产品;加大信贷资金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投放力度;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模式,降低涉农企业融资成本。

2. 保险市场。加强产品和机制创新,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满足乡村振兴中多元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开发保险融资功能,推动农业保险与涉农信贷合作,发挥农业保险的融资增信功能。

3. 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拓展乡村振兴中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不断提高乡村振兴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主要包括股权市场融资和债券市场融资。一是鼓励涉农企业上市和挂牌融资,通过股权融资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二是鼓励通过债券市场的创新,拓展乡村振兴领域中企业的融资渠道,比如发行“三农”专项融资债券、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等。

4. 期货市场。发挥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功能,丰富农产品期货的交易品种,完善交易、交割规则,丰富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

(四)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務体系

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金融产品服务主要包括银行信贷产品、保险产品、IPO、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债券产品、期货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乡村振兴金融产品服务应该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针对性是指这些产品和服务应针对的是乡村振兴中所产生的具有特性的需求,能够满足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特定方面;系统性是指这些金融产品服务所构成的整个体系,应该以达到满足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整体需求为目标;创新性是指能够有突破和预见性地设计新的产品和服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以银行信贷产品为例:一是要使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和重点领域的发展。比如: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大基础项目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等,这就需要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起,配置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诸如多元化的农产品收储金融服务、基础项目建设贷款、农业项目贷款、国际结算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二是形成系统性的产品服务链条。比如,在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方面,银行信贷产品既要能够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又要能够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要能够促进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因此,银行信贷产品的设计就需要重点研究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整体需求,从而形成能够覆盖需求的系统性产品服务链条。三是加大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比如,积极拓宽质押物范围,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等信贷业务,形成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优化信贷模型,积极拓展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加强其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

(五)优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建设

1. 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监督管理环境和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发挥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监督管理环境,加大对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适度提高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以考核为导向,增加涉农貸款的总量并优化贷款结构,同时要合理控制好资产质量。在贷款结构方面,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将信贷资源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普惠金融型农户和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以及农户信用贷款等方面倾斜,以支持乡村振兴重要领域和重要项目的发展。

2.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担保机制和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1)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一是统一农村信用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流程,增强评定结果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宽农村信用信息覆盖面,探索建立覆盖数据采集、共享和更新等流程的可行的数据应用机制。三是加大农村信用文化宣传力度,普及农村金融和信用知识,提升农村居民信用理念。四是支持新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对优质农户发放信用贷款,并根据信用等级在贷款额度和利率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2)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担保机制。一是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投入和财政奖补贴息力度。二是推广融资担保基金、产业互助基金等信贷增信模式,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三是发挥农业保险作用,引导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开发适应需求的险种,切实降低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风险。(3)加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的建设,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基本能做到地域范围全覆盖、业务功能全覆盖、农村服务群体全覆盖;根据多层次的需要,服务点加载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满足民生的多样化基础服务功能,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向“一站式、多功能、全方位”发展;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形成以智能点、综合点和支付点为代表的多层次服务点布局,满足农村地区不同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3. 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和制度建设。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特别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紧密相连,“两权”抵押贷款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有效支持相关业务的发展,盘活农民土地用益物权的财产属性,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等相关市场和法律法规。建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做好“两权”价值评估,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加强“两权”抵押、流转、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完善抵押物处置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在保证农户承包权和基本住房权利前提下,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处置抵押物,完善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关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等的协调配合力度。

参考文献:

[1]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与政策安排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周孟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金融扶贫供给侧改革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1).

[3]赵忠世.金融扶贫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 [J].清华金融评论,2018,(07).

[4]李创,吴国清.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思路探究 [J].西南金融,2018,(06).

[5]王营,梁海涛,连宁.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J].金融发展研究,2020,(05).

[6]郑寿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J].福建金融,2020,(09).

[7]冯兴元,孙同全,韦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 [J].社会科学战线,2019,(02).

[8]谢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功能性分析 [J].湖北社会科学,2020,(08).

[9]张洁妍,陈玉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研究 [J].学习与探索,2018,(12).

[10]余春苗,任常青.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经验和乡村振兴启示 [J].经济学家,2021,(02).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时期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