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傩俗中的女权城邦社会记忆

2022-03-21 17:17李新吾田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2期

李新吾 田彦

摘 要:梅山傩俗是在古梅山峒区封闭环境下民间传承的祭祀祖先的活态化习俗,历史悠久而自成体系。其中祭祀女性祖先的“大宫和会”傩仪,承载的历史信息最为丰富。通过对田野作业中发现的民间仪程手抄本与活态演绎形态归类,及其与山民个体之间的先天性关联等相关事相,在“民不祀非宗”传统理念观照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梅山历史上应存在过相对较长时段的女权氏族城邦社会时期,傩俗中女性祖先栖居的所谓“桃源仙境”,应是山民对女权氏族城邦社会历史的群体记忆。

关键词:梅山傩俗;桃源仙境;女权城邦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2)02-0017-14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2.02.002

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始阶段,其形态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一个以母系为主的女权氏族社会,这已是今人的共识。这种社会形态的碎片,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群体记忆中,近代以来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也曾对此已多有关注。例如在对残存于今湘中山地的古梅山文化的研究中,就有陈子艾、马少侨、马铁鹰等学者,对当地山民的“苏赵”“袁李”“吴伍”不通婚、“梅婆帝主三个儿子三个姓”等民俗事相进行过跟踪调查;2003年11月在邵阳市隆回县举行“中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马少侨、马铁鹰等学者还在县西南的南岳庙乡武邵村,组织过一场关于梅婆蒂主和她的三峒梅山大王的胡、李、赵三个儿子“和梅山”的大型傩戏表演,这也是笔者团队专题调研梅山傩俗之始。在此后长达15年的田野调查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梅山傩祭习俗里,对古老的母系女权社会的记忆,实在不能用“残片”来描述!其特别与众不同之处,是不仅在一种叫“大宫和会”的傩祭仪式中,人们创建了一个名叫“桃源仙境”的神性空间,而且,还在大多家居的神龛之上或其旁,为其装置了为数不等的微型神殿群落。在这种超现实而虚实互补的配置当中,世代传承的,应是当年那种古老社会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形态与管理体系的相当完整的记忆。

一、 “大宫和会”必备的虚实两套“桃源仙境”神性空间

“桃源仙境”是古梅山峒区民众举行“大宫和会”傩祭仪式必设的虚实两套神性空间,虚拟部分指举行仪式的场域,即操弄仪式的傩坛及一定的周边环境;实体部分,则是巫傩艺人在仪式现场手工扎制、由三座以上单体建筑组成的微型城邦。扎制及安置这片城邦,必须举行一套仪程繁复的“大宫和会”祭祀仪式,这套仪式必须由巫傩艺人和城邦的供养责任人在虚拟的“桃源仙境”共同完成。

(一)虚拟空间,主体即普通民居的正堂屋,具体范围分东南西北中五方,东为堂屋进门的右上角,南为从滴水檐(所谓三天门下)至进门右下角,西为进门左下角,北为左上角,中为上首神龛所在处。这个空间,是为仪式运作准备的临时性场地,一般称为“桃源仙境”;而在实地运作中,人们则将事主的整座房屋包括门前坪地都视为仙境范围,有的还会在大门门楣上张贴红纸,写出“桃源仙境”4个大字作为标示。图1为湖南省新化县白溪镇吴文英傩坛操办仪式前营造的“桃源仙境”。在这个“仙境”中位的临时性花蓬上,吴文英坛还标出了本次仪式的执事衙门名号:“宝山大殿”(如图2)。

(二)实体空间,即一套组合式土木微型建筑,俗称“娘娘殿”“娘娘坛”或“花墩”“花坛”“坛山”,但这种叫法多指个体或形体,而普通的总称,也是“桃源仙境”,也或有“桃源仙景”和“桃源仙硐”的叫法。这套建筑,组合数量以三座为起点,有五座、六座、七座、九座之别,视事主家经济情况而定。其构建过程,一般在仪式起首后即可开始,结束则以落成并安置为标志。微型娘娘殿的具体形态与制作方法,也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而多种多样。据重庆市原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胡天成先生介绍,重庆南部秀山、彭水各县民间基本是以竹篾编织成一个直径12至15公分的圆形蔸蔸,中间夯以纯净黄土,上面再插小竹杆,称之为“蔸蔸坛”。[1]而梅山本土,既保存有这种竹编的“蔸蔸坛”,也有藤编的,也有直接用直径较大的竹筒的,但更多的,则是用五块小木板,钉成一个正四方形敞口盒子,中间夯以纯净黄土作为底座,上面再添加其它构件(如图3—8)。

如图3—8所示,虽然各地构筑娘娘殿外城的材料可有不同,但不出竹、木、藤、纸四类,而净土之上的构件,却基本一致,都包括五彩门脸、硐竹与封存于硐竹内的大米、豆类、棉麻、茶叶、铜钱等物,且其外形,也都大体一致。可见各地各坛的手工制作,均须使用农家自有材料,并遵循着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我们在湖南省安化县原资江乡常乐村的李氏傩坛家传的手抄科仪本此资料为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李翔收集,2012年收入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数据库。上,找到了一些文字记述(如图9、10)。

这组文字,较详细地记述了制作“坛山”即花墩的全过程,抄录于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抄录人未署名,但用文字说明了此件是“依老本誊录”,说明其规范应是1948年前就有抄录人的上代前人在遵循使用的,只是不知始于何時何地何人。有意思的是,抄录者还在正文之后记述了当时的物价,不仅佐证了其抄录时间,也为其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做了珍贵的史料实录。而当时的安化县资江乡,地处今安化县小淹、滔溪两镇地域,资江河右岸,也即古梅山峒的核心区,其内容所述,在今安化、新化两县相邻乡镇,都是适用的。

(三)实体安置。制作与祭奠仪式完成后,整个微型建筑群落一般即安置在事主家居的中堂神龛上,即供奉“天地国亲师”的位置,与“家先”“地主”的木雕神像及故老的照片并列(如图11—16);没有正式神龛的,则或在安置家先的简易神台旁边,或者在另一面墙上搭台安置,但均必须仰视。

二、修复与安置“桃源仙境”实体的“大宫和会”仪式

“大宫和会”是梅山傩祭习俗中一场祭祀傩母的经典傩仪,民间一般俗称为“庆娘娘”,或“和娘娘”。梅山峒区现存的傩戏剧目,绝大部分都安排在这场仪式期间搬演。[2]这种傩仪,在湖南及西南各省区都有流传,在梅山以东区域,如南岳地区,一般称之为“和霄”;梅山以西,如重庆南部各县,则称之为“还霄愿”;但其仪程编排与运作形态,与梅山峒区相比,都有较大区别。梅山峒区,特别是其核心区的冷水江、新化、新邵、隆回各县市,其阐事时间,一般为3天3晚,称之为“三旦三夕”,仪式程序多少不一,一般在30道以上,具体数量则由傩坛掌坛师根据自家师承和事主的经济能力和准备条件而定。目前有些地方出现了做两天两晚甚至1天1晚的情况,但即便是做1天1晚,也至少得有20道以上程序,且都是些基本程序,不能再省略的。

(一)仪程编排。表1为新化县城上梅镇及其东桑梓、南洋溪、西部荣华等乡镇傩坛“大宫和会”的阐事程序编排表,其中冷水江市1969年前隶属新化县,苏立文坛所在的铎山镇可看作上梅镇东部乡镇。括号中“师公”为巫傩艺师,“师兼道”指其还兼有道士身份。选取苏立文坛1天1晚的编排程序并列,可以比较分析出其不可省略的基本程序。

1天1晚的基本程序做法,是我们在苏立文傩坛的目击记录,从凌晨6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共22个小时,20会阐事。其中第16会是搬演一二出傩戏,所以也可以认为共有21会阐事。苏立文坛称阐事程序的计量单位为“堂”,运作一道程序称为“做一堂”。第1堂为装小妹,也叫“上纂”,即为南山小妹娘娘披红,着新衣、鳳冠,安奉于花坛上。第2堂是发帖请仙娘,供奉“三霄娘娘”神牌。第3堂喝下马酒,第4堂进兵,第5堂搭天桥。搭好了天桥后,要将原花坛拆掉,到第8堂中再装新的花坛,称之为“桃源仙境”。第6堂祭初朝,第7堂祭脔牲。第8堂是跄花,即由师公手执彩纸扎就的硐竹跳傩舞。第9堂造席点兵踏九州,以祭祀梅山先祖蚩尤;第10堂接童子军,第11堂是接六娘。接六娘又称为“扎六娘”,是一出可以独立搬演的典型傩戏。第12堂是歌唱娘娘,第13堂为造桥,第14堂为开硐。开硐就是在花坛上安装“凤凰头”(以雄鸡头代,民俗中任何祭祀活动都必用雄鸡镇煞,认为它为凤凰的化身。辟专场安装凤凰头,说明此傩事与大禾女国以凤为尊之俗一脉相承),意即为娘娘安位。第15堂是封洞,即将“带娘娘”者的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好,封在花坛内,这样“带娘娘”者就会心情宁静,家里也就会平静了。第16堂则是再次搬演傩戏,在正常情况下,这里搬演的傩戏共有《起都头》《搬开山》《搬锯匠》《搬土地》《搬和尚》5个剧目;这次因为只是一年一度的“小庆”,只搬演了《起都头》《搬开山》两个剧目。第17堂是和娘娘,第18堂是陪娘娘。陪娘娘主要是以好酒好菜招待她们,诉说娘娘当年一年12个月的蚕桑生活情景,每诉说一个月,就敬一杯酒,连敬12杯酒。第19堂为送小妹上天归殿。第20堂,到野外把一些临时供奉的纸品烧掉,并化钱结束。

将这套程序与新化的几套比对,明显可见的,是新化几套时间长的除了多搬演了几出傩戏之外,主要是多设置了诸如启请、开坛、请水、劄灶、发功曹、上表、停銮安驾等道教仪式特有的仪程,其余的多是将前天已做仪程增加内容重做一遍。其中显示的,是其与道教必有某种渊源关系,甚至是在刻意模仿道教科仪。

(二) 载歌载舞亦戏亦仪的阐事形式。“大宫和会”的主题,突出的就是一个“和”字。“和”的含义,在行仪当下,是人与神的“议和庆典”,在此后,是人与神间“和睦相处”。而庆典的阐事形式,不论全程有多少道程序,在坛场之外,是专人在修造微型宫殿;在坛场之内,则从头到尾,都是一段接一段亦戏亦仪载歌载舞的场面,整个场域都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所以民间又称“和娘娘”为“接喜乐娘”。我们以新化县洋溪镇秦国荣坛在板苍山举行的、两天两晚的阐事程序为例,选取几道代表性仪程的剧照图片,大致了解其基本形态(如图17—31)。

(三)仪式必祭的傩母木雕头像与面具。举行“大宫和会”仪式,各地巫傩艺人自备的服饰、道具及其数量可能各有不同,但至少有两样是必备的,这就是傩母的木雕头像与面具。当然,大多数艺人还会准备傩公的木雕头像。傩公傩母,民间俗称“东山圣公”“南山小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东山圣公”和“南山小妹”,实际上即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和女娲。而在梅山峒区的民间传说中,他们也是峒民初祖,是大洪灾后幸存的亲兄妹,是世上仅余的人种。他们在一只万年灵龟的劝说下结成了夫妻,才有了今天的人类。在“大宫和会”演绎的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桃源仙境”之初,艺人们会举行一道异常隆重的“上纂”仪程,即将傩公傩母的木雕头像,安装到竹篾编织、外套衣物的身躯上,然后将其安放到象征“桃源仙境”的花蓬之后的上方,俯视虚拟的整个“桃源仙境”,旨在说明,桃源神系诸神,也是他们的后裔。图32拍摄于新化县游家镇巫傩艺师陈新湘家龛香火坛,图后排中间稍大的头像为傩王,前排左右即为傩公傩母。

面具即搬演傩戏时戴在艺人脸上的木雕傩面,一般全套为5个,分别是土地公、土地婆、开山、郎君与和尚。图23洋溪镇秦国荣坛班晚上表演“点兵起都猖”剧目时,安置在地面南盘上的,就是上述5个傩面。有的坛班会根据表演的规模适当增加一两个面具。图33为新化县荣华乡苏志坚坛班的全套傩面,左起上排依次为土地公、和尚、挖路郎君、大法师公,下排为土地婆、架桥郎君、开山,共7个。

如果我们有条件,将土地婆傩面与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出土的人面四方鼎上的女神浮雕横向比较,即可发现,二者的写实风格、详和形象、祭祀功能,都基本一致,最大区别,只是造型材质与实际用途而已。

三、 驻“桃源仙境”的傩母是一个庞大的女系祖先群体

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民间手抄科仪本,可以发现,被安置在“桃源仙境”的傩母,俗称“桃源姊妹娘娘”,是一个庞大的女系祖先群体。

(一)来自冷水江、新化两县三地的手抄科仪本截页

1.冷水江市铎山镇谢承送抄本截面,从右至左行文(如图34、35)图34、35来源于岩口中学退休教师苏传凤先生收藏的复印本。。

2.铎山(原岩口)镇苏建文抄本截面(如图36—38)。

谢承送是冷水江市铎山镇龙光村村民,1917年出生,13岁时跟师学唱土地。在古梅山峒区,“唱土地”是学习巫傩技艺未成、没能通过“抛牌过度”毕业考试的师公弟子所从事的一种社会职业。因这人没有取得主持祭祀仪式的资格,只能单人戴个土地公傩面具,背个布袋装副竹筶,敲打着小锣小鼓,走村串户给人家演唱祭祀仪式中赞颂事主的歌词,附带问个卦敬敬神,完事后任凭主家打发点财物或食品以度日。谢承送学成以后,喜欢上了这门职业,经常走村串户,广泛接触社会各门信仰,并热衷收集资料,使得他人到中年,已精通儒释道巫各门科仪,但终至2006年90岁高龄,仍是以“唱土地者”身份谢世。其手抄的民间各教门仪式科仪本有上百卷。

苏建文为铎山镇金连村(原岩口镇农科村资料采集之后,冷水江市岩口镇于2015年并入本市铎山镇,农科村并入金连村。)村民,1950年出生,是“梅山傩戏”国家级传承人苏立文的弟弟,也是苏氏傩代第十代已“抛牌过度”的弟子。但他接牌后并没以巫傩技艺为职业,而是以务农为主业,闲暇时便抄写整理家传手抄本经,有需要时才给其兄帮帮场。我们选取这两人的手抄资料,是因其地处新化之东,家传历史与社会关系均有一定代表性,且字迹较规范易于辨认,便于与新化西南部水车镇邹升云活态坛班的现行科仪本对照以综合叙述。

3.新化县水车镇邹升云使用署名“罗立贤”的抄本(如图39—41)。

(二)两县三地手抄典籍综述的桃源神系

綜合上述两县三地不同来源手抄科仪本所载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常驻于桃源仙境的,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傩神系列,俗称为“桃源硐娘娘姊

妹”。其驻地总称为:“太上敕赐鼎州桃源仙硐,

琉璃七宝山前,上中下三座娘娘仙硐”。这三座仙硐,各有规模与编制,上硐号称“九十九宫”,中硐“七十二宫”,下硐“三十六宫”。各硐均配置有把守硐门的侍卫:上硐为花王殿十州和尚,中硐为魔王殿三桥王母,下硐为汉王殿李广仙人。

对上述3硐负责的行政执事机构,有“天霄”“潮水”“云霄”“小山”“宝山”5殿(院),各殿(院)及执事人员名单如下:

天霄院内,上曹迷魂肖九娘,中曹报事李三娘,下曹出降林四娘,香娘、桂娘、童娘、金大戌大仙娘。

潮水殿内,骑龙仙娘、龙凤大娘、白马三娘、白鹤四娘、金花六娘、银花七娘、杏花三娘、梅花四娘、海水二娘、和事六娘、占生定死肖八郎、云中走马十三郎、急水滩头刘九娘,四十八位仙娘。

云霄殿内,景秀莲、考秀莲、晚秀莲八硐仙娘。

小山殿内,上硐冲溪大王、中硐迷溪大王、下硐执溪大王,杉木将军、焦林土地,唐氏老母、沈氏大婆,金子、银子小山,黄茅、黑茅小山,金甲、银甲小山,前殿、后殿小山,前衙、后衙小山,林浮、林溪小山,林武、旺相小山,前殿建州爹爹,后殿抚州爷爷。

宝山殿内,上楼罗天子、中楼李天子、下楼肖天子,三主公婆,一千二百姑嫜姐妹,一百二十花林姐妹,三千美女,八百娇娥。

5殿之下的具体职能部门,为“八景神仙”“十贤子弟”“十二元侯”。

八景神仙为八处重要节点与八位负责人:第一景紫荆门,果老第一仙;第二景水晶硐,石天师第二仙;第三景石钓刀,慧眼仙人第三仙;第四景石香台,炎魔仙人第四仙;第五景五岳,白眼仙人第五仙;第六景石金鸡,天间神仙第六仙;第七景石沉香,鲁班仙人第七仙;第八景石牌头,穿石神仙第八仙。这些节点和负责人配置在上硐区域。

十贤子弟为:第一和会仙娘贤人,第二求财买卖贤人,第三秋千吹打贤人,第四弹琴吹曲贤人,第五养鸡放鸭贤人,第六围山赶猎贤人,第七骑骡跨马贤人,第八八景神仙贤人,第九九州和尚贤人,第十十州道士贤人。他们所负责的执事有硐内蒸酒酿缸,养猪唤犬,呼鸡管鸭看鹅,畜牛喂羊养马,耕田种地,求财买卖,纺花织绢,看蚕取丝,兴家创业,和良劝善,招财进宝。他们的助手还有开硐颜八郎,封硐颜九郎,左坛刘大尉,住坛刘子荣等人。这批执事,主要配置于中硐区域。

十二元侯为松、钟、钱、曹、何、陈、黄、谭、韩、肖、曾、秦等12个姓氏,依次为全年12个月的值班官员。这些官员,直接隶属于上硐。

更重要的,是她们还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战斗序列为:天仙兵、地仙兵、水仙兵,五方、五色、五路梅山猖兵,孟公猖兵,一百二十文武官将,总管为孟公太尉,总统领为倒立神“梅山祖师翻坛倒硐张五郎”。这批武装力量,主要接受下硐的节制。

整个系统,巫傩道释齐全,行当丰富,职责明确,条块清晰,秩序井然,俨然是一个以农耕渔猎为生业的城邦国度的全套社会管理体系。

(三)“桃源硐娘娘姊妹”与山民个体的“先天性”关联

桃源神系中诸傩与梅山山民个体之间的关联,带有很浓的“先天性”色彩,这恐怕就是这种傩俗传承至今仍能供养一大批巫傩艺师的关键。当代山民中上了60岁年纪的大都知道,“大宫和会”是专为“带娘娘”的人举行的祭祀供养仪式。所谓“带娘娘”,是指这些人生辰八字中有一字以上涉及“娘娘”所占的庚甲。所谓生辰八字,即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之“四柱”,每一“柱”配有天干和地支中的一个字,合起来就有8个字。天干10个字和地支12个字搭配一轮,数量有60个词组,俗称“一甲”,民间称之为“六十花甲”,专业人士称之为“六十庚甲”。

在冷水江地域,人们的说法是:十二地支中,有子、午、卯、酉4支“带娘娘”。人的八字“四柱”中,有一柱涉及这4支的任1支,他就是“带”了“娘娘”。按此机率估算,4支是十二支的三分之一,一柱占“四柱”的四分之一,两个分数相加,是十二分之七。就是说,每12个人中,就可能有7个人是“带娘娘”的。

相对于冷水江地域通用依据的粗放,新化西南部的水车、奉家一带的认证方法,显然更其精细。水车镇老城村掌坛师邹升云整理了一份“命带娘娘庚甲表”,按其表所示,在“六十庚甲”中,涉及到“娘娘”的,共有36个庚甲,具体庚甲与所带“娘娘”名称如下:

甲子、戊子、庚子带有:天霄、石霄。

乙丑、丁丑、己丑带有:水霄、云霄、白鹤、银花。

甲寅、丙寅、壬寅带有:天霄、王母、金花、千花、养育。

丁卯、己卯、癸卯带有:白鹤、白马、水霄、云霄、天霄、王母。

甲辰、戊辰、庚辰带有:琼霄、碧霄、石霄、肥猪、小山。

乙巳、己巳、癸巳带有:红花、琼霄、宝山。

丙午、庚午、壬午带有:云霄、千花、满座、王母。

乙未、辛未、癸未带有:天霄、石霄、报事、乌鸦。

甲申、丙申、壬申带有:天霄、石霄、琼霄、养育。

乙酉、丁酉、己酉带有:金花、银花、王母、肥猪。

戊戍、庚戍、壬戍带有:小山、宝山、石霄、水霄。

丁亥、辛亥、己亥带有:红花、千花、石霄、肥猪。

这也就是说,在梅山山民中,不论男女老少,共有60%的人“带娘娘”。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带娘娘”的人都得举行祭祀仪式。如上所述,娘娘分属于“三硐五院”,各有不同执事。上硐娘娘是总首领,一般不太管凡民小事;中硐娘娘是管生产、生活的,人称“宝山娘娘”,她们只会给有关系的人增财添富;下硐娘娘是管武装的,而且脾气有点喜怒无常,爱耍小性,俗称“小山娘娘”,动不动就会作弄人。带中、下两硐“娘娘”的人,据说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行庚不顺,运限稍差,就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反常现象。有的是经常浑身颤抖、昏昏沉沉、自言自语或胡言乱语,有的是家养的牲畜反常,如猪突然生病,不进饮食,或鸡鸭突然隐藏,甚至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梅山民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以为,这或许与此地丰富的地下矿藏有关。据1997年版《娄底地区志》“矿藏资源”章载:仅娄底8000余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域内,已探明有47个矿种,482个矿产地,其中锑金属储量和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其它重金属矿种也在湖南全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民俗现象与地下矿藏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恐怕也是值得探究的。有了反常现象,这些人的家人就会向师公去咨询,师公根据他们所说的异状,先进行分析,再查患者或户主的四柱八字,对照上表对号入座推定。四柱“带娘娘”的,以日柱、时柱上带的最为重要,年柱、月柱上带的次之。但不管重不重要,要想安宁,就得在冬季请师公来家做“大宫和会”安置她们。须在冬季做的原因,是“娘娘”听不得雷声。春、夏、秋三季都难免打雷下雨,做到半路中间打起雷、下起雨,惊扰了“娘娘”就更麻烦了。

做“大宫和会”,同时为“娘娘”在家龛上安置住所,首先是封三口“娘娘罐”,叫做“接娘娘”,俗称“封禁”。这个步骤,旨在验证师公的推定是不是正确,如果封禁之后,这家患者或异常情况仍在继续,说明推定不正确,需另请高明;如果患者或异常情况得到缓解,就说明推定正确,有必要跟进下一步的程序。验证期间,户主要记得,家里有好吃的,或杀猪宰鹅,首先得供奉“娘娘”;验证确定之后,则须隆重择日,正式延请师公来家举行3天3夜的“大宫和会”仪式,正式装修土木构建的微型建筑群落,并安置到供奉祖先的神位上,供养如仪。之后,每过3年,要请师公择日来为“娘娘”“上粮”,做1天1晚的阐事,并添加1至3座神殿;到了5年上,则须重新建构新座,称为“三年一小庆,五年一大庆”,即重做3天3夜的修建与庆贺相生的阐事。

观照其传承至今的强悍生命力,不得不承认,这整套与普通山民个体命运相关联的运作规则,确是一项相当聪明而严谨的制度设计。

四、 场域、城邦、木雕与祭仪、供养人关系阐释的历史人文信息

从上文图表与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我们可以读到许多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中与本报告相关的,至少有如下7条重要信息:

1.“大宫和会”是至今存活在古梅山峒区民间的一套拥有基本理念及程序的傩母祭祀仪式。

2.桃源仙境的本体是构建在竹木成荫、鲜花掩映的土地上的建筑群落。

3.“大宫和会”的阐事过程,就是在土地上复修这套有范可依的建筑群,并将其安置到祖先享祭的位置享受隆重供养,以之承认或恢复其祖先的地位。

4.经过验证确认后安置在桃源仙境的母系祖先之灵,归属于傩神体系,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有武装护卫。

5.将傩祖从天界请回人间,子孙必需以其熟悉的丰硕农牧成果和歌舞戏曲,营造其熟悉的人文环境以为款待,然后才能请她们安居于复修的桃源仙境。

6.仪式的操作者,是有世代师传并训练有素的巫傩坛班,巫傩艺师俗称师公,也即未来的傩神。

7.不论是书面材料还是场域装置、肢体语言,都可看出其中增添了较多的道教科仪元素,大多巫傩艺人还兼有道士身份,显示出巫傩文化与道教文化的亲缘关系。

《左传》言:神不祚非类,民不祀非宗。直到20世纪80年代,梅山峒区居民的家居神龛上,供奉最多的木雕神像,还是自家的“家先”。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三批“非遗”保护项目“梅山傩戏”,这些“家先”们正是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观众。详情可参阅李新吾、李志勇、李新民:《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吕永升《神明,祖先,仪式专家:明以降梅山“家主”与“地主”信仰》,民俗曲艺 187 (2015.3):45–104。吕永升、李新吾《“家主”与“地主”——湘中乡村的道教仪式与科仪》,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15年。吕永升、李新吾:《师道合一:湘中梅山杨源张坛的科仪与传承》、《道教仪式丛书》,新文丰出版公司,2015年。我们在这样的区域文化背景下来综上所述,可以做出这样的一点逻辑推论:在古梅山蛮峒的成型之初,应当曾出现过一段相当长的女权城邦社会时期,而迄今尚存的梅山傩俗中构筑的“桃源仙境”,尽管经历了长期演变,其核心元素,仍应是峒区族群对当年那种古老社会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形态与管理体系的相当完整的群体记忆。

参考文献:

[1] 胡天成.重庆的“还霄愿”祭祀仪式[M]//李新吾.大梅山研究(第一辑上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2] 李新吾,田彥.中國傩戏剧本集成:上梅山傩戏(一)(二)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杨 飞 涂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