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河图
你是否听说过“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一条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海上通道,是连接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重要桥梁。在这里,我们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在“海上丝绸之路”造就新辉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沿著这条神奇的路线,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旅程的第一站,我们将来到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
当人们将眼光投射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浙江、广东……有太多地方闪耀着光芒,而大多数人对福建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厦门和福建口音上。福建省泉州市更像是一朵墙角的花,在众多光辉的掩映下孤芳自赏。但当你凑近闻时,它的幽香会让你永生难忘。
宋元时期的泉州,一直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支点。泉州港汇集了大量的商船,也是外国使臣、商人、学者来华的主要入境口。曾经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在今日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海港和泉州的文化,在新世纪又绽放出了新的光芒。
谱一首旧时光的曲
泉州是一座充满古早味的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破败的。泉州的美由时光沉淀下来,经过数辈人的打理,变得独具一格。
一个人逛泉州,从市中心出发,沿晋江的支流一起缓缓走过市区,在文庙广场逗留片刻,经过原汁原味的古城,绕开仍有烟火气的蔡氏古民居——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时光似乎在这座城市里放慢了脚步,时间的长河在这里被压缩,古朴的和现代的在同一片蓝天下进入你的视野。我可以不用刻意地寻找景点,有时开着车漫无目的四处逛,车窗外缓慢飘过的建筑里,就有不少值得下车观赏的景致。
蔡氏古民居里保留了不少晚清和民国风格的房子,最可贵的是,古民居没有完全变为景点,人们依然在其中生活。经过修缮的旧房子最是好看,当一座建筑以古朴的制式完整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好像一下子遁入那个时代,咀嚼着独属于这幢老建筑的苍老回音,直到身后汽车的喇叭声将我拉回现实。
我在网上浏览有关泉州洛阳桥的介绍,有一位游客评论说:“这好像不是古迹吧,桥上面还有当地老百姓挑篮卖菜走过去。”旅游业的发展让人们已经习惯了被圈住售卖门票的古迹,但当我望向泉州的洛阳桥,桥上居民来来往往,将时间拉回到唐宋年间,古人也在桥上通行——一切都属于生活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泉州古迹最可贵的地方。
中山路的骑楼是泉州保存得最好的老式南洋长骑楼,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骑楼就是将沿街建筑的第一层掏空,供人行走,遮风避雨。正如仍然烟火缭绕的蔡氏古民居一样,中山路也保留着很重的生活气息。那些跨在人行道上的楼房,形成条条长廊。我喜欢在这里度过白天,看着明亮的街道上一些青年男女走过。我曾经也混在其中,拉着闺蜜的手,在长廊中的店铺里买一些小饰品。
也许骑楼里的商铺会换新的招牌,这些关停的店铺和新开的店铺,和举着相机的匆匆游人一样,编不进泉州乡韵的歌谣。泉州人歌唱的,是红砖垒成的柱子,是复式的窗户,是晶莹的土笋冻和裹着鸡蛋的海蛎煎,这些是独属于泉州人的记忆。
写一段老风物的词
泉州曾经的名字是“刺桐城”,在那段开满刺桐花的岁月里,马可·波罗曾经亲身来到这座坐拥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的城市,并在自己的游记中写下:“此城为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商人、商货聚积之多,几难信有其事。”
我穿越在这些古旧的记载和传说中,感觉自己的前几世也生活在这座依海的城市中,是个大海的孩子。我和周围的人一样,拥有远大的国际视野和目标,也珍视着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旧事物。
泉州籍作家蔡崇达先生写过一篇《母亲的房子》,和文章中的母亲一样,泉州人似乎对房子有一种执念。其实天南海北,很多地方的人都有安家落户的习惯,这是流传于世代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在我看来,泉州人对家的执念更多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因为只有泉州人脚下的土地才是传统泉州文化生长的最佳土壤。
泉州的文化风貌体现在生活气息和传统风俗上。
泉州立在海边,海风抚摸着它肌肤的纹理,咸咸的气息在泉州的身上沉淀了很久,散发出如同窖藏美酿一般醇厚的味道。这些老的风物和传统文化,随着泉州人的宅基地一起,深深扎根在心里。
我喜欢在文庙广场的茶馆里,捧一杯清茗,听戏台上的婉转南音。文庙广场是市中心最繁华所在,在拥挤的都市人流里,我仍然可以欣赏到来自古典的韵律。
梨园戏是中国的古老剧种,也是闽语系传统剧种。泉州的闽南口音,嗲嗲的,就像我手中清香的茶水,清淡甜蜜。台上女子唱的是传统曲目《荔镜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让我也能如置身其中,唏嘘叹惋。那一曲曲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如海上蒸腾而出的蜃楼,如走马灯般明灭,随海浪浮沉。
不知不觉间,一曲南戏唱毕。台下的听众一时忘我,竟忘了品尝杯中的铁观音。文化,这泉州最妙的关键词,让我沉沦其中。
梨园戏的传承人中,最著名的要数曾静萍女士。这位二度荣膺梅花奖的戏曲名伶,一直呼吁着泉州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我觉得她的坚持终将会有结果,在人们摇头晃脑哼唱着古调时,在国风学堂琅琅的读书声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这座城市,定会像曾经满城的刺桐树那样,春风吹来,香遍天地。
唱一支宴四方的歌
泉州能够被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源自这一港口城市千百年来借由海上贸易兴盛的历史,更与泉州这座文化名城的开放与包容脱不开关系。
正因为背后有足够深厚的文化,泉州可以将自己的目光放诸四海。“海上丝绸之路”,让全世界都能够走进泉州。泉州城是一位和蔼的母亲,抚摸着来自各个民族的孩子,也对随他们而来的文化一视同仁。每个民族都很好地融入了泉州当地的生活。在我的眼里,他们就是走在街上遇到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是我的邻居,是商铺的老板。相信在他们眼里的我也是一样,我们生活在泉州,都是泉州的孩子。
漫游泉州时最无法忽视的是大街小巷的庙宇——对庙宇的特殊情感,并不意味着泉州人有任何宗教上的寄托——这种情感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对各色文化的尊重和对文化差异的包容。
关帝庙旁一百米,就是清净寺。这是一座用砖垒成的石头建筑,像来自中世纪的另一个国度。它的大门是青灰色的,像一座古老的城门般深邃。进入其中,有一些单独的立柱在光天下接受着风吹日晒。
承天寺在市中心最繁华街道的旁边。一街之隔,却安安静静。承天寺的大门就在这条街上,毫不起眼。踏进门槛的瞬间,奔忙的汽车声忽然消失,足音跫然,树叶沙沙,我的心也一下子沉静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座解放军庙。那是一位老奶奶为纪念曾在解放战争中救过自己性命的27名解放军烈士而筹款修建的。像这样的庙宇纪念的是一段温暖的故事,传达的是对战士们的尊重,因此也得以保存下来,供后来人观瞻共情。
这些风格各异、意义深远的庙宇是窥探泉州人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角度,勤劳能干的泉州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传达着对世界的多样思考,也展现着独属于泉州与世界的共鸣。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慢慢成为现实,泉州这朵墙角小花的芳香也越来越为人所知。
港口忙碌,吞吐往来的船只,游人如织,共赏泉州的风物——如今的泉州韶华正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贯通古今东西的胜地,泉州,在世界的瞩目下,正在变得越来越火热。
希望你有机会能来泉州,和泉州人一起立足泉州文化,放眼世界潮流。
30825019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