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视角下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评价的思考

2022-03-21 04:06葛新权
知识管理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社会科学

关键词:社会科学    研究成果    知识管理    评价

分类号:G644

引用格式:葛新权. 知识创新视角下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评价的思考[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2, 7(1): 2-11[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70/.

1  社会科学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总体上讲社会向着文明进步方向前行,但不可否定在这个前行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社会现象,尤其是不良的社会现象中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前行中的社会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需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意义与作用巨大且不可替代,正如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笔者认为,社会科学发展为解决或未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起着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还起着传承与引领社会文明与社会文化,以及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既满足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又体现人类的文明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与新气象等。

在实际中,社会科学发展是国家治理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随着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科学人才,尤其是为科学决策、生态环境治理与营商环境营造等提供知识创新与知识服务的智库型人才的需求呈增加的趋势。但现实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尤其是不良社会现象中的社会问题,以及治标的解决方案,足以说明社会科学发展,如社会科学研究中鲜有把社会的实际问题上升到社会科学的问题进行学理研究,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趋势规律,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提供治本的决策支撑。

繁荣发展我国社会科学,既要“顶天”的学术理论研究,又要“立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必须解决好学术学风问题[3]。当前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诸如学术浮夸、学术平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以及学术评价体系偏颇与内卷等不科学问题,纵有多种原因,但社会科学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导向缺陷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对此,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1]。

因此,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是必然的选择,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关键是怎样实现发展?首先,笔者认为,从知识创新视角,社会科学成果是人类大脑劳动的成果,进而是知识,成为人类知识库中重要的内容,如显示社会科学新思想、方法、机制制度、法律法规、政策建议与文化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政策咨询报告等。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是从事知识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科学研究者根据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与学术逻辑,结合实际社会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工作,实现与服务于“顶天立地”。

其次,在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方面,亟需从社会科学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牛鼻子”抓起,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规律与知识创新理论与方法角度出发,并从研究问题、研究门槛、研究实践、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等视角对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从评价原则、评价视角、评价重点、评价制度与评价指标等视角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进行新的思考,以期有利于构建新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科学学术生态。

2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为重新分析与认识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需要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如前所述,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知识创新过程。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知识创新者,同时也是应用者,他们应用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甚至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与方法,针对社会科学实际问题,在应用(知识)中创新(新知识),在创新中应用,或提出新的社会科学思想、观点、理论与方法等,或解决实际问题或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思想。为此,无论是对社会科学研究者,还是对评价者来说,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十分重要,对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建设与监督,杜绝学术不端(规范)与学术平庸行为,营造良好学术生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研究问题

众所周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从知识管理角度来说,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优势与能力,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某研究领域中现象的观察、了解、思考与认知,以及开展相关的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等调研工作,进而提出“研究问题”。这是知识应用与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是人类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尤其不良社会现象中的社会问题。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问题更加关注科学和技术,研究者可以以一篇论文或专利解决实际具体问题摘取诺贝尔奖,推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而传世。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问题不同,社会问题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包括个体和组织的所有需求与行为的结果。研究者主要以自成思想体系的专著或论文引领社会价值,并为未来解决宏观大问题提供思想而传世。因此,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是以研究问题为导向,并基于研究目的,结合实际,应用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为解决问题进行破题,并形成主要的研究内容,明确研究难点、关键点与突破点。对同一个研究问题,即使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破题进行研究与创新。任何社会问题都产生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并伴随与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因此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目的、内容以及理论与方法、难点、关键点、突破点、创新点都与人有关,关注人的发展。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问题是“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与人无关,但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发展,以揭示和发现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即遵从规律、创造并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社会科学则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社会现象以及其中的社会问题,基于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揭示人类与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匹配或契合的特点与趋势、社会现象及其中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趋势规律,对社会问题做出科学合理范围的理性分析、判断和决策。可见,社会问题源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社会科学研究是在解决问题时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所谓解决问题是指对控制在合理范围的问题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也就是说,社会问题不可能彻底(绝对)被解决,只能被相对解决,即控制在科学合理范围,同时会产生其他新的问题。这也是社会问题复杂、研究难度大,且难以取得共识的成果的缘由。

2.2  研究门槛

研究门槛是指一个研究者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所需具备的必要的、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研究者内在的研究潜能,在持续研究中不断地被发挥出来,进而其研究基础不断增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门槛对研究者自身认识和研究者的选择都是重要的,可确保在研究中让最擅长的人(研究者)做最擅长的事(研究工作)。

由于社会问题就在我们周围且形影不离,每个人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都能表达出有道理的感受感言,甚至观点或看法。这常常给人们一个错误的认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门槛很低,好像谁都可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其实,社会科学研究的门槛完全不是如此。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技术阶梯门槛要求,差一级阶梯就难以入其门。社会科学研究表面上没有显性的技术阶梯门槛要求,但存在着隐性的众多非技术门槛要求,诸如对社会问题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的广度、深度与高度的认识与判断,对相关制度与政策、管理与文化融会贯通的悉知程度与灵活自如应用能力,以及长期积累的经历、阅历、经验与感悟等,尤其文哲史的基礎似乎不影响入门,但文哲史上的瓶颈则会导致普通人难以胜任深入的研究,更谈不上取得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思想、理论等成果。就如同没有过硬的中文水准,英译汉时很难达到“信达雅”的境界,更谈不上达到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译文“存真、存美”和译诗“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论的意境。实质上,社会科学研究的门槛是很高的,并且取得有见地、有价值的成果是很难的,尤其是取得达成共识的成果更难(实际上,非共识的成果更有价值,彰显出百花齐放的繁荣),这是由社会科学问题及研究复杂性的特点决定的。我们知道,学习书法既要入帖,更要出帖,且入帖容易,出帖则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而社会科学研究“入门(贴)”难,“出门(贴)”更难。为此,读书与思考都很重要,成为第一需要,笔者提出“无乐乐无,有为为有”,与同仁和知识管理工作者共勉。

2.3  研究实践

知识来自实践的经验及其总结与升华,有些经验可以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有些知识体现没有表达出来的心感、眼感、手感与情感等成为隐性知识。任何研究,都需要对研究问题的熟知,这是开展研究的先决前提,否则谈不上研究。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问题,不同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问题的客观性与封闭性,都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与行为,以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要求,还需要兼顾宏中微观、效率与公平、过去现在与未来、短期与长期等,这些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社会科学问题的主观性与开放性,进而决定了其复杂性与艰巨性。因此,基于社会问题如此的特点,除相应的理论方法与常规的文献与数据资料外,更需要长期深入实地的跟踪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从广度与深度上全面了解真实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思考分析,进而洞察把握问题,并对相应社会现象或问题中不同利益主体需求与行为的过去与现状有准确把握,对未来进行预判,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不可或缺的研究实践基础。也就是说,没有研究实践作为坚实的研究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纵然理论与方法以及研究能力强大,但研究结果都是沙滩上的阁楼,立不住且毫无价值。正如“发掘、使用原始材料”是陈寅恪的治学原则之一,这种研究实践不同于诸如理论与方法等其他的研究基础,对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2.4  研究方法

在知识管理中,研究方法是最重要的知识,也是研究与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灵感、想法、创新、思想等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方法,则难以落地。如前,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在研究中,不仅需要理论与技术、调研、实验、模型等方法,以及研究能力等研究基础,更需要对研究问题全方位的了解,尤其对研究问题长期深入实地的跟踪调研。基于这一点,在长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调查研究方法。所谓调查是指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研究现象或问题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了解真实情况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诸如问卷调查、文献调查、访问调查、集体访谈、实地观察、实地调查、蹲点调查等各种调查研究方法都是研究社会科学问题的最基础、重要、有效的方法。基于相关理论与文献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洞悉实际,以及对问题深度与广度思考分析与认识,进而总结归纳提升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思想、理论,以及结论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必要的定量方法,尤其一些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中的高深复杂的、科学化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科学化是必要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同时存在着过度科学化产生的滥用误用问题,反倒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与价值,对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化,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值得思考科学化的边界,需要一个选择原则,即考量科学化与社会科学问题的契合性与契合度,以及科学化的合适性、合理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值得强调的是,在满足研究需要下采用的方法愈简单愈好,杜绝人为复杂化行为。如过度人为的科学化导致喧宾夺主,表面上很科学、“高大上”,但科学化的应用并没有揭示出有价值的观点、思想与理论以及结论,或者科学化在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新结论揭示中并没有起到作用。诸如数学解决不了所有的经济学问题,但解决经济学问题中没有数学也是不行的,社会科学问题更是如此,关键的是数学化的边界确定。

客观上,笔者认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有统一的标准而偏重科学逻辑,尤其科学实验方法等,但社会科学则无统一的标准,而基于学术逻辑与实际偏重观点、思想、理论以及结论。况且,并不是所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方法都能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同时在应用中还有边界,以及契合性与契合度的选择问题,否则会走入误区,适得其反。

2.5  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以下简称“社会科学成果”),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中最普遍、最丰富、最具价值的知识。如前所言,它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脑力劳动成果,亦是最典型的知识。社会科学成果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理论成果,提出较系统的理论、思想、观点,成一家之言,自成体系,为(未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学理支撑。理论成果的载体是专著或论文,其作者堪称为学者,即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取得有价值、有思想的理论创新的研究者。很遗憾,当下“学者”名称却被盗用、泛滥成灾。笔者认为,学者是一个有丰富经历、有深厚阅历,以及有洞察力、有创造力、有思想力的研究者,并通过长期深度冷静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思想、理论。他们不喜热闹灯光与社交,不追求功利财富与奢华,甘于寂寞孤独与坐“冷板凳”,成就“十年磨一剑”。可见,理论创新的难度很大,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观察思考。第二类是应用成果,利用长期的理论积累,结合对实际问题的洞悉把握,提出应对之策,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这里,尤其需要发挥第三方专业智库的作用。如今,各种各样的智库和咨询机构,遠不能真正满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企业对科学决策服务的需要。

社会科学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知识性。任何一项社会科学成果都是知识创新的结果,都是知识且具有唯一性。在鼓励研究者(大脑劳动)创造出来的隐性知识(储存在大脑皮层)显性化,以获得学术同行和社会认可与进行交流传播应用的同时,需要保护创造者权益。否则,不利于知识创新、交流、共享与应用。在显性化过程中,需要(知识的)载体和(知识)显性化技术工艺方法。如利用印刷技术和纸张载体,把储存在大脑中的专著或论文印刷成为纸质的专著和论文,且重复印刷生产出几百、几千、几万本专著或论文(显性化)而成为知识产品。可见,知识强调的是内容唯一性,知识产品强调的是载体产品性。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与困难性,以及研究门槛、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的差异性,因此应允许社会科学创新的失败,宽容对待失败(况且失败中得到教训与认识本身就是知识或知识更新规律),否则不利于社会科学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可预期性。不像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成果那样是可以预期的,社会科学成果则是不可预期的。因为前者是对客观的封闭系统中问题的研究,其价值取向呈线性,主要是发现客观现象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后者是对主观(与人有关)的开放系统中问题的研究,其价值取向呈非线性,主要是揭示社会现象或事物发展的趋势性。

第三,多元性。不同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取得的社会科学成果是不同的,甚至其观点、思想、理论以及结论与建议都是相左的,但这些成果只要都有科学逻辑与学术推理支撑,就能够自圆其说,成为一家之言。如此“相左”的差异恰好彰显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的原本。

第四,相对性。鉴于社会问题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与行为、环境与场景、地点与时期、条件与约束等复杂的交互性,任何社会科学成果都是考量各个主体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综合动态平衡的结果,具有显著的时空、样本数据与资料,以及认识等历史局限的相对性。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成果的不同特征,就如“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现实写照。清楚认识这一点,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及评价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思考

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还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1]。笔者认为,这是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需要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评价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指挥棒”,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点、知识创新规律出发,需要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进行一些思考,以有利于营造学术文化环境,形成学术生态、学术秩序、学术成果,形成批评性评价的良性循环,以利于对社会科学现象或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国家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

可以讲,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是通过思考进行创新的结果,它是一套评价社会科学成果的知识服务体系,包括评价视角、评价重点、评价尺度、评价指标等重要的方面。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重要的方面进行思考,并尝试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3.1  评价原则

正如“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没有统一、唯一的标准,呈现多元化,这是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文人相轻”的客观缘由。但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端正意识形态,以及学术态度、学术责任和学术规范,即实事求是是唯一共同的要求。基于多元化标准,进而决定了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结果的差异。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同一项成果,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不同评价者的评价结果都会不同;或同一评价者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评价结果也会不同,甚至相反。重要的是,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采用的理论、资料、方法与分析逻辑与推理不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研究成果,诸如观点、思想、理论,以及结论与建议等都是不同的;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研究成果更是不同的,甚至同一研究者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同的,这恰好是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多元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的特征。

3.2  评价视角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对同一问题,即使研究目的相同,每个研究者都是基于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行破题并开展研究,这体现出“同工异曲”的特点。因此,在评价时,评价者首先需要秉持科学的态度,具有宽容的心态,并需要读懂研究者后再进行评价,即需要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建立与之匹配的分析框架,理解并依据其采用的理论、资料与方法以及分析逻辑与学术推理进行评价。其次,需要考量其对研究问题(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的洞悉程度,以及从问题中提炼出的科学问题是否切中研究的目的,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具有针对性。再次,需要考量在科学问题研究过程中引用的前人成果是否前沿,是否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契合,学术逻辑与推理是否科学。最后,需要考量其研究提出的新观点、思想与理论以及结论是否新颖,是否有价值,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为未来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与新的学理支撑[5-6]。

在实际的社会科学项目评审、成果评审和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的同行评价中,有的评价者往往站在自己角度和逻辑对成果进行评价,这是有失偏颇的,也是不可取的[7];还有的评价者一旦发现成果的观点、思想、理论、结论或建议与自己不一致,就予以批评,这更是不可取的。更有甚者,他们居高临下,戴着放大镜,“鸡蛋里挑骨头”,这都是非常不利于学术研究和青年研究者成长的,也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的,尤其不利于挑战权威、推翻定论、载入史册的一流研究工作成果的创造与问世。

3.3  評价重点

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在评价社会科学成果中不应面面俱到,而应采取有重点的评价。对于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在评价中着重考察其学术价值与贡献,如新观点、思想与理论。特别地,需要考量其中有关因素和机制两方面的理论解释,以及检验这个理论的合适的、完善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应用成果(如政策咨询等),则着重考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这样,才有利于而不是制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但在实际中,对社会科学论文的评价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知道,论文是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主要载体,也是理论创新过程的思考分析与总结提升的结果。因此,论文有3个构成要素:内容、学术创新内容和内容的行文(表述)形式。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行文形式规律形成的科学化的行文范式(即所谓“八股”范式)是有价值的,尤其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素养、规范与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对起步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评价中,往往重视论文显性的“八股”范式,而忽略了论文实质性的学术创新内容。结果,如今的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千篇一律地尽显“八股”范式,难以见到非“八股”范式的论文,更难以见到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创新内容的论文。究其原因,就是颠倒评价的本质,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关注论文实质性学术创新内容,而关注论文的行文形式。结果,从形式上看,这样做似乎没有错,且显得很科学、很规范、很漂亮,但从实质上看,所谓的“学术创新内容”缺少新观点、思想、理论和结论,鲜有学术价值,既立不住,也经不起推敲,只是为按既定的模板制造论文,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结果,大量平庸论文占领了期刊,着实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更谈不上繁荣社会科学。正如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认为,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8]。这是因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论,因此不受人待见,评审者会给你提很多负面的意见,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顶级刊物。迎合时代风向的文章比较容易被接受,否则的话,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获得认可。结果,《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论文发表10年之后,还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只剩下一成[9]。

笔者认为,不能把一流的工作与其论文受到某些名人的好评或发表在某些有名的刊物上画等号,否则因为缺少批评性评价,本来只是正相关的关系,却因名人威慑、门户之见、先入为主,以及双重标准、误用概率规律与相关概念等问题,反倒把一些真正反映一流工作的论文扼杀掉。

当然,既具有规范的形式,又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内容的论文是很好的,但也是很难得的。因此,应该始终选择有学术价值的创新内容为本,表现为个性化、多样性创造论文,以防止和拒绝漂亮的形式外衣,纵然它似乎可以规避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但却遮掩了学术创新内容的苍白。

因此,在行文规范和学术创新选择中,应优先考量学术创新呈现的新思想、观点、理论与结论是否有价值,而不是行文的规范;相反,行文形式在论证表述清楚下是可以多样的。值得注意的是,往往非“八股”范式、有个性的行文形式的论文其观点、思想、理论与结论是有学术价值的,反倒“八股”范式的论文鲜有学术价值。究其原因,有以下3点:

一是出思想比规范难得多,前者需要研究者长期的经历、资历、经验与感悟等,而后者在端正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通过一定时期的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即可。可见,出思想的学者是少数,尤其资深的研究者,其学术思想底蕴深厚、实际洞察力与分析力强大,并擅长纯文字的学术逻辑推理撰写论文;而符合规范的作者是大多数研究者,尤其年轻人擅长引入复杂模型与数量方法撰写论文。不像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那样,不借助“金刚钻”数学化工具就出不来结果,对于社会科学来说这种情形是个案。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研究者在了解、洞悉、思考、分析与认识实际和进行逻辑推理时,更需要具备丰厚的文哲史底蕴,正如许倬云先生所言的“炼字的淬炼功夫”就十分重要。

二是规范一旦出来,往往又会变为标准,最后用这个“高大上”的标准来评价,往往把好的论文评掉了。原本标准化是程序化的东西,主要考量产品质量与生产过程的流程与操作是否符合规定和具有通用性,但社会科学本无标准,如此规范的误用与滥用,会导致“八股”悲剧,似乎出不了“差文章”,但很难出好文章。显然,诸如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期刊、论文等,在规范标准化下反倒出不了新观点、思想、理论与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否则社会科学研究难以再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谈何繁荣?

三是有思想的人寂寞孤独。古来圣贤皆寂寞,如此有思想的人,往往孤独,他们以个人兴趣为追求,不为一切功利所动,保持初心,敢于打破约束常规,甘愿长期坐冷板凳,持之以恒做研究,十年磨一剑,自成一家,成为真正有思想的学者。换言之,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成果往往不是团队研究出来的,也不是联合攻关出来的,而是个人长期思考、总结、提炼与升华出来的。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会考究相关文献,并自愿与兴趣、三观一致,且合得来的研究者自由交流,呈现出顺其自然的过程。

3.4  评价尺度

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基于学术态度、学术责任和学术规范,并站在研究者的角度,需要一个宽容的尺度对其观点、思想、理论、结论以及学术价值与学术贡献进行评价[10]。如前所述,在判断研究者是否端正意识形态和学术态度,是否履行学术责任、是否遵守学术规范,以及引文和数据资料是否规范、真实可靠的基础上,需要着重从研究者采用的视角、理论、资料与方法、分析逻辑与推理上判断其是否科学、合理与有效,观点、思想、理论能否自圆其说,成为一家之言,是否有学术价值与贡献,以及结论是否新颖、合理与切合实际。特别地,对于社会科学成果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吹毛求疵,需要宽容对待不同观点、思想与理论。宽容还体现在允许个性化创新以及探索性的失败,科学知识的发展就是经过长期淘汰沉淀后所形成的成果的积累,社会科学尤为如此。值得一提的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社会科学成果有瑕疵是很正常的,只要秉持实事求是,就不影响其价值,即瑕不掩瑜。

3.5  评价指标

对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不可否认需要评价指标。但有了指标,又会失去评价原本的初衷。这就是古德哈特定律所言:当一个措施本身成为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措施。若一个经济学的特性被用作经济指标,那这项指标最终一定会失去其功能,因为人们会开始玩弄这项指标。

过去,那种用一套指标体系评价社会科学成果,把指标“玩弄”到淋漓尽致的方式,受到质疑而应被摒弃。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考虑到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特点,应抛弃在评价中追求“全面完美”,而选择抓住“重点关键”的思维,确定极少数,如选择1-3个关键指标,同时辅之其他非指标的特色事实资料为依据进行评价。这样在发挥关键指标作用的同时,又能兼顾个性化特色创新,且规避了关键指标被“玩弄”的可能。可以说,无论评价项目、专著、论文等成果,还是评价期刊、选拔人才、评奖、评职称都应遵从这个原则,这样才能把独具特色、优势与贡献的亮点选出来,否则,我们会因陷入“求全责备”而只选出平庸的结果。这也符合客观规律,不完美就是完美。如按照这样的评价原则选拔100位人才,实质上是选拔出各具创新特点的100种人才,有利于创新;而按照传统评价原则选拔出的100位人才实质上是一种人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任何成果都可能有瑕疵,社会科学问题永存,研究更是无止境。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如此,如托尔斯泰所说“一个道德完美的庸夫仍然是庸夫,一个浑身弹孔的英雄仍然是英雄”,笔者认为无瑕的伟人是垫脚的矮子,有瑕的伟人是踏脚的巨子。

无论研究者和评价者,杜绝学术平庸很重要。创新的基础在于学术。学术平庸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低水平重复、肤浅分析和搞噱头吸引眼球,其本质原因是思想能力的缺失,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一方面,平庸之作表面上看具有某种吸引力,其实是无聊的伪学术,具有隐蔽性,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且助力了用钱解决的问题,应予以拒绝。另一方面,平庸之作占据学术机会与资源,剥夺了那些做出一流工作的异想天开的人的权益,影响了创新,应营造有利于那些挑戰权威、推翻定论、载入史册的研究工作的环境。

为此,正如本庶佑对科学采取的基本做法:不要相信论文里写的东西。对于研究,要一直钻研到眼见为实、让自己确信为止。即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认可为止。对于研究者,如何做到?他提出的“6C”——好奇心(curiosity)、勇气(courage)、挑战(challenge)、专注(concentration)、持续(continuation)、自信(confidence)——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因此,如此不完美的评价,才真正有利于研究者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做真学问,进行原创,完成“从0到1”的创新,成为真正的学者;有利于评价者成长为真正的伯乐,发现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尤其是青年千里马,为他们提供机会与资源,使他们脱颖而出;有利于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出版发表,以及学术思想涌现、交流、共享与创新,进而营造尊重学术、敬畏学术的环境,建立科学化的学术制度,净化学术生态、环境与文化,拒绝“劣币驱逐良币”;有利于改变“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的现状,最终有利于社会科学繁荣发展[11]。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12-04].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任继愈.社会科学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1): 3-5.

顾海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6): 26-29.

葛新权.营造高端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EB/OL].[2021-12-04].http: //econ.cssn.cn/jjx/jjx_gzf/201705/t20170530_3534164.shtml?from=groupmessage.

刘普.关于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3(3): 13-20.

葛新權.引领学术风气是学术期刊重要责任[EB/OL].[2021-12-04]. http: //www.cssn.cn/xspj/qkpj/201903/t20190320_4850381.shtml.

李志军.第三方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

诺奖得主: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没有在顶级刊物上发表[EB/OL].[2021-12-04].https: //www.163.com/dy/article/GOFS6B5T0512Q5FP.html.

诺奖得主本庶佑:不要轻信论文里写的东西,《自然》《科学》这些杂志上的观点有九成是不正确的![EB/OL].[2021-12-04].https: //xueqiu.com/6218450268/ 139453047.

陈先达.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J].中国社会科学, 2004(4): 4-12, 205.

马永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前沿, 2017(5): 7-8.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social science and research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he study of social phenomena and social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sperous social sciences are the eternal themes of human beings. At pres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achievements can hard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ults, which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has generated sickness and doubt in social science, which in turn has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rethinks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the meaning of social sci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ult/conclusion] In orde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its achievements, a new reflect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science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of evaluation principles, evaluation perspectives, evaluation priorities, evaluation systems, and evaluation indexes.

Keyword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chievements    knowledge management    evaluation

3150500589218

猜你喜欢
知识管理研究成果社会科学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