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3-21 03:56房珊杉
北方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摘  要: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做出重要指示以来,北京制造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疏解整治、统一思想、转型升级、创新引领等举措,京津冀产业协同步伐加快,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密集活跃;但也面临制造业比重过早下滑、科技转化创新生态有待完善、供应链卡脖子、数字化转型步伐缓慢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推动北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从守住底线、打通堵点、扶持培育、融合发展四方面发力,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逐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供给能力,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做出重要指示以来,北京市制造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为推动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全面回顾了“十三五”以来北京市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了需要破解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疏解整治,京津冀产业协同步伐加快,为高质量发展开拓空间

为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北京市产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瘦身健体,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执行禁限目录,实施负面清单,严把项目准入。出台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的生产环节和工艺有序退出,“十三五”期间共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154家。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疏解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赢得空间,为高精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时期北京携手津冀,构建了协同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在产业规划、园区共建、项目落地等方面加强工作衔接力度,推动产业深度对接;打造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承载力强的平台载体,成功打造了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为“十四五”时期协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一思想,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指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北京市结合产业创新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北京市要走高精尖产业发展之路的共识。“十三五”时期构建完善了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布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财政、土地、人才等系列支持政策,形成“10+3”高精尖产业政策体系;细化制定5G、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细分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方案,明确向社会传递了“北京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政策信号。进一步探索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全市产业向重点园区聚集、园区产业向主导产业聚集、主导产业向创新型企业聚集;明确各区产业主导方向和重点培育方向,按照每个产业最多在3个区布局,每个区最多布局3个主导产业的原则,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立高精尖重大项目库和市区专班分级调度机制,并组建高精尖产业基金、资金等支持行业领军、单项冠军、高成长潜力企业,以及产业创新集群、创新中心发展。

(三)转型升级,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高端化发展凸显,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和9.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2个和6.9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27.7%和34.6%。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电子、医药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4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健康为引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不断发展壮大,京东方液晶显示屏在智能手机等5大领域市场占有率均列全球首位;5个一类新药实现产业化落地,基因治疗药物率先在全国进入Ш期临床,进入优先和特别审批程序的医疗器械全国第一。围绕智能化、服務化转型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在京发展总部、研发及各种新经济形态,涌现出小米等一批服务型制造领军企业。

(四)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密集活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向互促,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着力推动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三城一区”建设,加快新型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创新投入产出量质齐升。“十三五”时期,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十倍。多项新产品、新技术位列全国乃至全球第一,高算力低功耗的多模态智能计算芯片、4K/8K超高清转播车、高端医疗机器人等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准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新平台、新载体、新企业不断涌现,成功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2家、国家级设计中心8家。据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586家独角兽企业中,北京市以93家高居全球城市榜首。

二、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滑,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虽然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为高精尖产业的发展腾出宝贵空间,但高精尖产业发展速度没有赶上不符合首都定位的产业疏解速度,产业高级化发展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制造业增速总体呈下滑趋势,占全市经济规模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北京市制造业占GDP比重仅为11.4%,与其它先进地区如上海24%、广州24%、深圳35%,以及国际先进城市在人均GDP位于2万美元左右阶段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在20%左右相比,北京市制造业占比偏低。同时,近些年制造业发展速度年均下降0.5—0.8个百分点,也快于发达地区制造业下降速度,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的趋势,不仅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形成不利影响,也影响对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效果。

(二)从科技研发到产业转化的融通创新生态亟待完善,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动能有待释放

在科技创新环节,北京市全社会研發投入主要来自于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20%,远低于上海40%以上、深圳90%左右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22%,低于国际2%—3%的平均水平。在从科技研发到转化落地环节,北京市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完全转化为高精尖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成果仅有20%左右在京转化。在创新产品上,高精尖制造业如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体量较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产品不多,高精尖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构建。可见,北京市科技创新优势正在被超越,且优质创新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本地转化能力不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动力和活力不足,科技、产业“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动能尚待挖掘。

(三)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难题依然存在,产业链安全稳定存在风险、企业发展韧性活力有待增强

从产业发展看,北京市产业基础环节控制能力较弱,智能装备、集成电路等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仍较高,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有待建立完善。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看,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生产配套关键环节缺失,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尚不健全,断链、缺链现象明显,对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培育打造区域性产业集群造成不利影响。研究显示,北京市企业重要产品关键零部件在京津冀地区“零配套”比例高达28%。可见,京津冀尚未在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产业分工协作、衔接协作能力不足,产业链活力和韧性有待提高。

(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步伐仍需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倍增发展潜能有待挖掘

除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部分细分行业外,仍有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企业改造升级信心仍有不足,标杆企业对行业的带动性不强,全市制造业距离智能化转型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此外,虽然北京市在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过程中,创造了很多新的场景应用,但目前来看,从场景开放到产品应用的闭环尚未打通,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作用未完全显现;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的“含金量”和开放程度也有待提升。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显示,北京市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得分90.5,排名第三(第一、二分别为上海91.6、深圳91.2),在产业数字化,特别是制造业数字化方面与上海等城市存在差距。

三、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守住底线,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

夯实制造业稳定发展基础,落实好高精尖系列政策,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做好做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持续向社会释放“北京还要发展”的信号,坚定在京投资信心。稳定制造业比重,制定制造业发展底线,并列入全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树立高精尖制造项目“不缺地”意识,划定工业用地“红线”。强化有效投资,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引导;围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共性问题,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落地。完善营商环境,积极解决重点项目在人才、用地、财税等政策诉求;加强优质公共资源市级统筹,推动人才落户指标及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倾斜。

(二)打通堵点,逐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高精尖产品创新,加快出台产品支持政策,推动大型企业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引导企业聚焦市场研发新产品。建立完善产学研用联动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聚焦战略性重大基础共性需求构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和社会企业研发机构协同发展的创新网络体系。畅通创新成果产业化渠道,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或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扩散机制,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技术革新与改造升级。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推动围绕先进制造业实际项目引进需求,开展技术转移、交易等专业服务,切实推动高精尖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扶持培育,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供给能力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形成兼具规模体量与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带动全市产业基础提升和结构优化。推动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攀升,推动提升本市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竞争力,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占据产业链高价值环节的企业和项目,支持中小企业纳入行业标杆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活力,推进核心产业供应链生态建设,探索龙头企业提需求、上下游企业揭榜参与的协作模式。推动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面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一链一策”定制配套政策,增强产业链供给能力。

(四)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制造业生产范式智能化,推动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建设智能工厂、生产智能产品、延伸智能服务,在智能手机、机器人、新型显示等领域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工厂。推动先进制造业与软件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制造企业由产品设备生产商向智能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转型,发展个性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提高产业链控制能力。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制定一批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并加快标准示范和推广。紧抓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契机,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壮大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规模,做优做强集成电路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前瞻布局卫星航天、脑科学等未来产业。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协.聚焦全产业链布局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向更高层次迈进[J].北京观察,2019,(11).

[2]伊喆,潘硕.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北京调研,2019,(4).

[3]盛继洪等.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北京调研,2019,(3).

[4]郭钧岐,房珊杉.减量刚性约束下首都工业高质量发展近况、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1,(3).

(作者单位: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康伟

3457500589217

猜你喜欢
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合价值链视角分析先进制造业成本的管理和优化策略
天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