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锦霞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老年教育随之成为新的社会“热点、难点”。杭州的社区共学养老,以其学习养老、终身发展、享受生命的独特价值,创新了老年教育载体和老年教育方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第四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研讨会,在往年社区共学养老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积极研讨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创新,以社区共学养老实现老年教育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为研究老年教育政策规划、助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案例。
随着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 74号)》的颁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4.8%。面对快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老年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期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研讨会,与会专家们围绕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发展的需求与趋势,从顶层设计与政策研究、理论研究与思考、实践与经验三个层面,在总结分析近几年社区共学养老的理论与实践、功能与优势、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深入研讨以“社区共学养老”这一新载体、新样态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实践性与预期效益。
杭州市教育科学院研究员、杭州社区共学养老发展中心主任汪国新在持续十数年研究和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后,把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应用到老年教育的实践中,于2017年首创“社区共学养老”这一学术概念。五年来,社区共学养老已从杭州市发展到全国许多地区。
10年来,老年教育发生了六大转变:一是从一件事情转变为一项事业;成为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公共性”的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二是从享受福利转变为享受权利;三是“从单一课堂转变为形式多样”,每一个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必然决定了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从主体单一转变为主体多元”;五是从老有所学转变为学有所为;六是从提供教育转变为提供服务。社区共学养老,不仅顺应着这六大转变,更是以“不一样的老年教育”,引领着老年教育的方式的重要转变。老年教育的重大转变与发展趋势,证了“社区共学养老”的引导价值。
汪国新在《社区共学养老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社区共学养老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深入剖析了“社区共学养老”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与品质化学习需求、实现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社区共学养老"所直面的老年教育的“堵点”与“痛点”如下:
一是化解老年人的负面情绪感受的新方法。对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老年人虽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精神上的贫瘠感、孤独感、无助感、无用感等依然普遍存在。对老年人而言,物质养老固然重要,但精神养老也不可或缺,谋划老年人的精神养老之路,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充满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当务之急。
二是满足活力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新思维。每个老年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需要的是能将满足老年人自身个体学习需求作为终极目标的学习;同时,老年人有着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的是能够适应这一独特发展阶段和身心特点的学习方式。而社区共学养老的学习,是一种去功利化、去工具性、不消耗资源的学习,真正将满足每个个体当下学习需求作为终极目标;同时,社区共学养老中独特的“共学”和“分享”,是老年人体验学习快乐的源泉,这也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所在。
三是提供“老有所为”平台的新路径。老年人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平台、路径和载体。从养“身”到养“心”,体现的是养老观念的改变,也是养老方式的变革。从“无用”到“有为”就是真正的积极老龄化,实现的就是养老文化和养老教育的质的飞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社区共学养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我实现的“平台”和“路径”,帮助老年人在共学共乐、互为师生、彼此成就中实现自我价值,并积极服务社区、服务他人,让老年人在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中赢得归属感、成就感。
一是本质意志属性。基于本质意志而非选择意志的学习,决定了每个老年人的个性化学习在共同学习、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计划的方面进行平等协商和自主自愿,老年人掌握了自身学习权利的表现。
二是共同学习属性。“成员即资源”,彼此互为师生,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成为“共学”的资源,并在“共学”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这是一种“不消耗资源”的真正的学习,相聚共同学习。
三是守望相助属性。满足了老年人精神需求,不仅化解老年人负面情绪,收获“陪伴”与精神“慰藉”,同时在“守望”他人、奉献自己的同时,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四是生命成长属性。学习不仅促进自身的成长,且以“老有所学”促成“老有所为”,在奉献给社区和他人中,获得幸福感、价值感。
社区共学养老的四大特点,一是揭示了养老的真谛,二是提高了人的生命性价值,三是提高了社会资本和社会健康资本,四是丰富了学习化社会的细胞,破解了老年教育的资源难题。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长期直面的重大考验。面临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了党中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长期战略任务。而老年教育,作为积极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社会热点。
一是“自养”非“供养”。以主动的“自我供给”带来老年教育供给侧的巨大变革。这一自我供给方式提升了老年教育资源总量,大量节约社会资源,在促进老年学习者在社区共学养老中不断发挥自身价值、创造新的价值,产生新的社会资源,从新角度诠释了“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意义。
二是“学老”非“养老”。以“完满自我”创新养老观念的巨大变革。共同学习成为每一位老年学习者享受生命、实现价值的生活方式,“完满自我”成为每一老年学习者的共情和目标。
三是由“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以“老有所为”践行积极老龄化。在“共学养老”中,老年人不断“学习-提高-反哺”的循环,真正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为”,使得老年人不再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而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而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
老龄化背景下,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各类政策,推动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老年服务供给侧改革,积极发展老年教育等等,系统谋划战略全局,对人口老龄化的全民意识、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日臻完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要“推进老年教育资源、课程、师资共享,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021年)明确提出,新时代老龄工作,旨在“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区共学养老,也以其独特优势和功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逐渐进入老龄化相关政策顶层设计中。杭州市2022年2月10日起施行的《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22]1号)明确提出“以老年人幸福指数提升为宗旨”“助推未来学养社区建设”,实施“共学养老建设工程”。文件强调,突出社区学养重点,整合利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有效应对老年教育机构“一位难求”困境,构建幸福指数高、费用低的社区学养结合新模式,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纳、开放、共享的老年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建设示范性老年教育机构100个,共学养老示范基地100个,老年教育品牌项目100个”。
杭州十年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全面推进社区共学养老,它代表的是社区的未来、学习的未来和人的未来。从2017年起至今,汪国新带领其研究团队在杭州市建立了 “社区共学养老实验基地”18个。2018年到2021年,组织召开4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专题研讨会,杭州已经有18万老年人选择社区共学养老,这些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北京、福建、河北等地的社区共学养老成功实践证明,社区共学养老可复制推广。北京石景山积极扶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使之走上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共学养老实践探索。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史枫认为共学养老实现了“扩大有效供给,达到便学、易学、乐学的目的”。
“社区共学养老”是一种接地气、零成本、可推广、全覆盖、常态化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共学养老,不仅能充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可以有效抑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潜在社会不安因素的产生,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未来社区,是时代的重大课题;未来社区的本质,是幸福社区;未来社区的要义是守望相助的邻里、老幼融合、和谐发展。社区共学养老,将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成为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社区共学养老,实现老有所学的同时,特别关照老年学习中学习成果的“反哺”功能,将所学充分运用到为自己、为同伴、为社区、为社会服务中,从而实现老年学习者的人生价值,赢得满满的“被需要”和“受尊重”,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和激励老年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老年人成为社会财富的持续“创造者”。
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老年群体的健康、有效的持续性学习,而为老年人学习成果的“运用”与“反哺”社会创造机会与途径。基于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共学养老”模式,将共同拓宽民间老年教育发展,为新时代老年教育及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