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03-19 02:35:46师桂英秦舒浩胡琳莉颉建明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蔬菜栽培农科蔬菜

李 静,师桂英,秦舒浩,胡琳莉,武 玥,颉建明

(甘肃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深化涉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必然选择[1]。甘肃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学》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始设于1983年园艺系建立之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于2019年被列为甘肃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新的时代背景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新农科背景下《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为建设《蔬菜栽培学》一流课程奠定基础。

一、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2018年是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之年,2019年是新农科建设第一年,新农科教育改革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标志着建设已正式实施。《蔬菜栽培学》课程是园艺专业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作为农科专业,积极响应新农科改革的要求,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课程思政不应仅针对思政课程,而且还应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4]。2020年6月,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调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育人目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并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因此,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在《蔬菜栽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赋予课程教学改革深远的意义。

二、新农科背景下《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蔬菜栽培学》课程基本知识体系为依托,围绕现代蔬菜生产技术及智慧农业两大主题,以智慧农业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道路自信,以生命科学伦理引领农业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文融通涵养创新人格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发现专业科学中的真、善、美,深入思索作为一个“农业人”的责任与使命。

(二)建设目标

1.课程专业目标。蔬菜栽培学是园艺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蔬菜植物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内容的学科。作为园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蔬菜植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蔬菜耕作制度和茬口安排,育苗技术、定植技术、水肥管理和植株调整等田间管理技术以及各类蔬菜的栽培技术;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与解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从事蔬菜生产、蔬菜研究及与蔬菜相关的其它方面的工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科技农业[5]。

2.课程德育目标。围绕现代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及智慧农业的主题,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选择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充分领略蔬菜栽培技术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智慧,从而增强大学生立志投身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学习中;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三农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贡献;发扬传承园艺文化,将个人的成才梦有机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农人”。

(三)基本内容

1.在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中融入智慧农业元素,激发学生的中国道路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信心。中国农业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智慧,其中包含中国传统农业智慧及现代农业技术结出的硕果。围绕以上内容,在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中融入思政元素,引领广大学生对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真听、真懂、真信,能将中国智慧转化为鼓舞自己立足行业的信心。

2.厚植科学伦理。找准农科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落脚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农业人”的责任与使命。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需要加强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农科高校来说,必须与农业人才的培养定位进行对接,并重点聚焦到厚植农业工程师价值观和科学伦理道德上来。围绕种子创新,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绿色农业等敏感问题,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思考专业课知识点,发现专业科学的真、善、美,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农业人”的责任与使命。

3.倡导人文融通。把人文教育根植于本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丰厚滋养。

相对于传统的农科人才,未来新兴农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作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农科”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让人文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锤炼意志品质、提升协同意识、培育创新人格提供丰厚滋养。本部分主要通过以专业知识模块中融入上述思政元素来实现。

三、新农科背景下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蔬菜生产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蔬菜产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绿助力”,也是农民增收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蔬菜是人们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含有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促进胃肠均消化,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增强食欲和预防多种疾病发生等多种功能。园艺专业的蔬菜栽培学课程共计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为48学时,实验部分为16学时。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主要掌握蔬菜的起源与分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形成、栽培制度、蔬菜的种子和育苗、蔬菜的田间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常见蔬菜的栽培技术,从而为后续园艺产品质量与安全、无土栽培原理与技术、园艺植物育种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程拟从绿色农业、三农问题、食品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园艺文化科学伦理和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为抓手,设计课程教学,通过信息媒介、参观体验、课堂讨论、考核等方式,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路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园艺专业的蔬菜栽培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为24学时,各论部分为24学时,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本课程以教学大纲为核心,对课程理论部分关键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收集相关思政素材,将思政内容融入理论课教学(表1),与课程有机融合,以达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和寓乐于教的教学效果。

(一)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生产现状及栽培历史

以讲述我国蔬菜设施种类的变化为例,从简单的风障畦、阳畦、小拱棚、大拱棚、玻璃温室、智能玻璃温室再到植物工厂,而这种变化倾注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通过了解设施种类的发展历程,引领大学生对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以及中国道路的自信,激励广大学生胸怀强国梦,励志学好专业课知识,为蔬菜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在科学研究和未来的工作中树立敢于承担、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品格。

(二)蔬菜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生产基地选择、安全质量控制

以蔬菜无公害的生产标准为例,添加施用化肥农药案例,农户为获取利益,滥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差,蔬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产生一系列环境污染等问题,启发学生作为新农人,从事农业生产要依据所学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农事作业,响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肥农药减施”号召,以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替代、平衡施肥、优化农艺措施等手段达到减肥减药的目的[6-8],将蔬菜安全生产与个人价值观、种植户个人能力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伦理道德。

(三)蔬菜种子质量和蔬菜新品种的应用及种质创新

以种质创新中杂交种的应用问题为例,讲述我国蔬菜新品种的应用现状,劣质种子的生产危害及其社会危害等事例,启发学生发现专业科学的真、善、美,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农业人”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蔬菜育苗技术

通过掌握了解我国蔬菜育苗的历史及现代蔬菜育苗技术发展现状,以工厂化蔬菜育苗为例,讲述营养土块育苗、扦插育苗、组培育苗、容器育苗、穴盘育苗等技术进而了解我国现有机械化育苗设施设备,包括营养土块制作机、播种机、种苗转移车、穴盘苗分选移栽机、嫁接机械等;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农业智慧及现代农业技术的水平及创新,引领广大学生对中国智慧、中国文化及中国道路真自信,并增强其学习先进技术及经营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五)特色蔬菜的栽培现状

甘肃省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包括“武山韭菜”“甘谷辣椒”“七里河韭黄”“兰州百合”“民勤人参果”“靖远籽瓜”等。以兰州百合为例,兰州百合是所有食用百合品种中唯一带有甜味的品种,主要栽培地区在兰州七里河区、临洮等二阴山地区。兰州百合目前也有成熟的产业链,包括组培无毒苗生产、百合采收、清洗、贮藏、烘干等。目前已开发出的相关产品有鲜食兰州百合、百合干、百合花茶、百合酥和百合脆等,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无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兰州百合连年种植,引发了产量降低和品种下降等连作障碍问题,通过“兰州百合连作障碍机制研究”等科学研究项目,让学生在从事科学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章节以文化元素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的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读书和读好书,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让人文教育真正“融”入个人修养,贯穿成人成材的全过程,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锤炼意志品质、提升协同意识、培育创新创业人格提供丰厚滋养。

表1 《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融入点

四、《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一)蔬菜栽培学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思政开设初期,部分教师认为就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课穿插到专业课中,而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普遍存在偏差,观念难以转变,缺乏全面认识。另外,一些高校仅选择性地开展具有明显思政特色的课程,而对于难开展的专业课程还处于观望和探索阶段,可参考的经验和模式较少。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首先,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用自己专业的知识体系、严密的逻辑思维、严格的自律、广阔的视野、超前的思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达到寓德于教。其次,加强教师开展思政课程建设的能力,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政课程项目以及校外思政课程解读等培训班,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树立新观点,开发新思路,挖掘蔬菜栽培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中,达到寓乐于教。

(二)课程思政资源的深度挖掘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制约因素[9],因此需要多种教学资源,第一手教学资源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的思政元素资源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纸质或数字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课本、学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及各种网络资料,主要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及线下教学。二是社会化教学资源:如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或生产基地的现场教学,邀请企业家、业界精英等教学示范,主要用于实习实践教学。三是其它教学资源,如教学结合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所积累的自有教学素材等,主要通过科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平台、院地合作基地、甘肃省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院等现有的资源进行搜集。这些教学资源素材的搜集,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和课堂设计的重要素材来源,不是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死搬硬套到专业课程中,而是挖掘、提炼和整合大量的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蔬菜栽培学》课程中。

(三)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蔬菜栽培学》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度和学生接受度的重要手段。传统《蔬菜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蔬菜栽培的基础知识点、课后作业以及实验操作的考核。课程思政元素引入后,评价指标必然发生变化,不仅仅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专业课程德育教育,强化对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效果的检验[10]。首先,从教学目标而言,将德育目标纳入评价体系,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活动评估育人效果。其次,侧重和加强过程性考试评价,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汇报、学科专题讲座等教学活动,了解中国蔬菜栽培历史、先进栽培技术以及增强学术修养和文化自信。最后,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老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自评、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方位评价等;本课程以过程性考核*50%(考勤10%+团队作业10%+在线测试10%+综合作业10%+课堂讨论10%)+期末考试*40%+实验成绩*10%。

五、结论

在新农科背景下,育人和育才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目标,课程思政建设确保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蔬菜栽培学》思政课程的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等关键问题着手,以专业课程德育教育为价值导向,强化对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激发和引领广大学生,做新农科背景下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农人”。

猜你喜欢
蔬菜栽培农科蔬菜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1:56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农科问答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0-14 07:43:12
奇怪的蔬菜
关于影响蔬菜栽培管理技术推广的相关因素研究
新农民(2020年1期)2020-12-09 13:56:48
蔬菜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阳台蔬菜栽培及意义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8
我最喜欢的蔬菜
《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