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革命化、集中统一化与策略灵活性:中国共产党对“布尔什维克化”的认识(1924-1927)

2022-03-19 02:35:42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革命

孙 浩 程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布尔什维克化”是共产国际“五大”提出的重要理论,其要义是建设以共产国际为核心的统一性世界共产党组织,其内涵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思想理论层面,“布尔什维克化”要求各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指导;二是在组织建设层面,“布尔什维克化”要求各国共产党建设集中统一的群众化政党;三是在策略原则层面,“布尔什维克化”要求各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并运用灵活的革命策略[1]185-186,[2]60-62。“布尔什维克化”实质上就是俄国革命经验的国际化,以加强俄国共产党在国际共运中的核心领导地位。1925年1月中共“四大”宣布接受共产国际“五大”会议决议,实际上提出了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命题[3]321,374。

结合现有史料,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布尔什维克化”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思想革命化: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布尔什维克化”——掌握与运用列宁主义思想

1925年季诺维也夫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五次扩大全会上的报告中将“布尔什维克化”总结为“思想的、党的、工人运动的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化’”,从而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化”是一个包含思想、党建和策略在内的整体性概念[2]60-62。1927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党要建立“布尔塞维克的中心思想”,提出了党的思想理论“布尔什维克化”命题,即党要掌握并运用列宁主义思想,其具体内容包括:宣传列宁主义思想、反对党内的“左”、右倾错误、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创办“布尔什维克化”的刊物等,其要义是保持党的思想革命化。思想理论层面的“布尔什维克化”是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的前提基础。

(一)宣传列宁主义思想

1925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五次扩大全会指出;“共产国际各支部在当代只有站到列宁主义的旗帜下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党。”[2]461-462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支部,非常注重在宣传性文件中凸显革命理念、大力传播列宁主义以体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中强调列宁主义的先进性和指导性,认为“全世界的工农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要脱离此种奴隶地位,只有联合起来消灭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宁主义就是资本帝国主义专权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消灭帝国主义的唯一武器。”[3]397在高调宣传列宁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具有真理性的同时,中共还有意识地呼吁国内工农阶级运用列宁主义原理参加革命斗争[3]397。这一时期,共产国际明显对各国共产党轻视理论建设的情况表示不满,认为“许多党内出现的对理论的轻视是共产国际各党走向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极大障碍”,因此,“掌握列宁主义理论是各党成功实现布尔什维克化的前提”[2]466。显然,在革命斗争中能否自觉掌握并运用列宁主义原理进而宣传、领导群众,已经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是否“布尔什维克化”的试金石。

(二)反对党内“左”、右倾错误

1924年前后,国际共运暂时陷入低潮,共产国际针对一些国家共产党革命中出现的与资产阶级妥协、革命倾向倒退等问题,提出了各国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共产国际对各国党可能存在的右倾十分警觉,强调“各党布尔什维克化的口号是在与‘右’的危险的斗争中产生的”[2]458。在重视反右的同时,共产国际又对极左倾向保持了警惕[2]458。此时的中共也面临与党内妥协退让倾向作斗争的问题,典型例子就是对“彭述之主义”的批判。蔡和森详细概括了所谓“彭述之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脱离工农群众、与资产阶级妥协、政治投机行为和无组织纪律观念等[4]89。恽代英也专门撰文指出了党在发展党员上存在的“关门主义”现象、革命中过度依赖资产阶级、忽视工农运动、对国民党上层人物存在过多幻想等问题[4]10-13。这一时期,动辄将党内同志存在的错误上升到“主义”高度或路线错误进行批评、并与之划清界限,进行坚决思想与组织斗争,这是中共在“布尔什维克化”大背景下处理党内分歧的显著特点。

(三)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

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内容,季诺维也夫在共产国际“五大”会议上指出:“布尔什维克化就是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争取无产阶级的领导权”[5]71。1927年,中共“五大”根据政治形势变化和党的发展,在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由于革命阶段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6]49。同时“五大”还特别指出,要保证无产阶级行使领导权,必须保护其经济利益,为此中共要为提高工人生活水平而奋斗[6]57。在明确提出夺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同时,中共还对“五大”之前对夺取领导权问题重视不足进行了反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认为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建立一个左派各联盟,继续争夺领导权[6]51。由此“五大”提出将“土地革命”和建立“民主政权”作为当前革命的主要任务,认为这样可以“除去反动根基,巩固革命”[6]54,57。

(四)创办“布尔什维克化”的刊物

共产国际认为要达到“布尔什维克化”,共产党还需要利用报纸刊物向群众进行大力宣传和鼓动[2]471。中共认为“建立布尔塞维克的中心思想”就需要创办专门刊物,从而使各地方党部明确“对中央党报定期通讯的责任”,同时也通过党刊,允许党员群众集思广益、讨论党的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共创办了新的外宣性党刊《布尔塞维克》,从而大力宣传自己的革命主张。中共认为,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中国革命应该由自己继续领导,而革命的方式、思想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即革命思想上必须有“布尔塞维克主义的指导”,革命方式上实行苏维埃的政治制度[7]。对于刊物的定位、主题和具体内容等问题,《布尔塞维克》第十期认为该刊物的主题应是扩大党的影响并指导群众革命斗争,因此内容上每期要有对中国和国际政治经济情况的述评、对党的政策的宣传、对革命阶段的分析等[8]。通过创办《布尔塞维克》,中共明确提出新阶段的革命任务,加大了对自身革命理论和方式的外宣力度,更加注重在社会上塑造革命党的形象,“布尔什维克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集中统一化: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布尔什维克化”——建立集中统一的群众性政党

共产国际“五大”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应是“真正群众性的政党”,同时还应是“统一的政党,不允许任何派别、流派和集团的存在的坚如磐石的政党”[1]185-186。季诺维也夫指出:“布尔什维克就是像列宁所教导的那样,建立磐石般紧密结合的中央集权的组织,能兄弟般友爱第消除自己队伍中的分歧”[5]71。共产国际决议和季诺维也夫的报告明确了党的组织建设“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方向,即党的集中统一化与群众化。中国共产党认为:“布尔塞维克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组织之工作”[9]180,其要义是建立集中统一的群众性政党。组织建设的“布尔什维克化”是中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化”的关键环节。

(一)健全党的组织机构、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共产国际认为,共产党“如果没有一个结构严密、井井有条和灵活的党的组织的话”,就难以真正实行“布尔什维克化”,为此必须健全党的机关,因为“没有相应的党的机关,就不会有实行集中制的、紧密团结的、组织良好的布尔什维克党”[2]481,484。中共在接受了共产国际相关决议后,自“四大”起便开始了对自身的改造:首先是在中央层面,“四大”第二次修改党章,改委员长制为总书记制,1927年“五大”改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中央委员会制,更加突出了党中央领导核心的作用。“四大”决定增设一批新的中央工作机关,成立中央组织部、妇女部和出版部,并调整了职能赘余的部门[10]26,28,40,特别是加强了中央宣传部的职能,明确了党的宣传工作方向,即“努力宣传民族革命运动与世界革命运动之关联和无产阶级在其中的真实力量及其特性——世界性与阶级性,以端正党的理论方向”,决定在中宣部下设立专门的编译委员会,明确《向导》周报是中共政策的指导机关等[3]374-375。“五大”对党的组织系统进行了新的调整,之前“四大”规定的党组织系统为“支部、地执委、区执委和中央”四级,“五大”则重新设置了党的组织系统,即支部、区委、县(市委)、省委和中央,这样设置党的组织系统,考虑了地方实际、理顺了领导关系,能够更有效地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同时又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性,形成了沿用至今的中共组织形态的雏形[10]32-33。

(二)党内实行“铁的纪律”

共产国际认为“无产阶级铁的纪律是布尔什维克化十分重要的前提之一”[2]484。中国共产党同样重视党内纪律建设,将“严格的整饬纪律”和“建立党的严密组织”视为党的工作取得成效的两个必要条件[6]476。在中共看来,党必须做到纪律严明,因为“党不能成为铁一般的无产阶级战斗的党,而只是小资产阶级浪漫的集团,一切党内生活和日常工作都只是自由的浪漫的不规律的,反动势力的压迫一来,整个的党即完全瓦解”[4]723。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共“五大”成立了监察委员会,通过巡视制度专门监督党的各级组织。此后中共对违反党纪的典型事例进行了组织处理,如开除了反对土地革命、“自由行动”的谭平山的党籍、开除了在南昌起义中表现消极的张国焘的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资格并对南昌起义前委给予了集体警告、对南方局与广东省委进行了集体警告等[6]478-481。由此可见中共为实现“布尔什维克化”而对党内纪律问题的极端重视。

中共“三大”与“五大”中央工作机关及其负责人变迁示意图一、秘书 毛泽东 罗章龙二、会计 罗章龙三、宣传教育委员会 不详四、职工运动委员会 邓中夏五、组织秘书部 毛泽东六、宣传报刊部 罗章龙七、工农部 王荷波八、出版部 洪鸿九、工会运动委员会 项英 邓中夏十、《向导》周报 蔡和森十一、《新青年》杂志 瞿秋白十二、《前锋》瞿秋白十三、中国共产党党报 陈独秀一、秘书长 周恩来 陈乔年(代理)二、秘书厅 王若飞三、组织部 张国焘四、宣传部 瞿秋白五、军事(军人)部 周恩来六、军委 周恩来七、农民部 谭平山八、农民运动委员会 谭平山九、工人部 李立三十、职工运动委员会 李立三十一、妇女部 杨之华十二、党校委员会 瞿秋白十三、党报委员会 瞿秋白

(三)党的群众化

共产国际认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党首先就应当是群众性政党,善于同工人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1]185。中国共产党认为党的真正力量来自群众,因此“政治路线要坚决的靠在群众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上层的政治上、军事上的周旋”[4]462。任弼时指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化的精神有三:一是“使团体群众化”;二是“正确明白主义且不忘其为群众的领导者”;三是“能按实际情形而运用经验和理论”[11]。那么如何才能使党群众化呢?在中共看来,达到党的群众化,需要使党的指导机关工人化、干部选拔工农化、实行党内民主制度和加强党的支部建设。

首先,党的指导机关工人化。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进行了反思,认为前一时期党之所以脱离群众、形成机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是“在于我们党领导干部并非工人,甚至于非贫农”,因此“党的领导权竟留在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手中”,党只是“小资产阶级浪漫的集团”[6]534。由此中共开始非常注重增加党的指导机关中的工人成分,规定今后各省省委或各地县委讨论组织工作计划,必须组织工委,为加强工会工作甚至取消了农委[6]536-537。在各级党组织选举时,中共中央要求各省委的正式代表中工农分子需要占二分之一以上,还要有重要工厂支部的代表[6]559。在扩大党的指导机关的工人成分的同时,中共认为还需要大量培养工农干部,只有这样才能“重造我们的党,强健我们的党”[4]607。

其次,实行党内民主制度。共产国际提出,共产党内要有一定程度的民主,这样可以调动全体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唤醒党员的主人翁精神,这是“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内容[2]483-484。中国共产党将党内民主视为纠正机会主义错误和党的群众化的重要步骤,认为党内之所以有严重的机会主义错误,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实行党内民主,“本是民主集中制。然八年以来,只有从上而下的集中,而没有从下而上的民主”[4]521,导致党员群众不能发挥创造力,完全是“听从号令的士兵”,因此领导机关的错误也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关于解决办法,中共提出要“扩大党的民主化至最高限度”“激发党员群众对党内问题的讨论,一切实际斗争的策略上的决定,要尽可能经过党员群众的讨论,务打破党员群众对党之政策不敢讨论或不懂得怎样讨论的成习”[6]560。在中共看来,实行党内民主,能够增强党的决策科学性与民主性、增强普通党员的责任感与归属感,这是成为群众性政党的一项重要标准。

再次,干部选拔工农化。共产国际提出,为了建成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在几年中锤炼出十分强有力的党的骨干”,选拔干部的方式上,“不仅通过组织选举,而且主要是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选拔来形成这些骨干”[2]483。中国共产党认为,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必须能够指导并组织革命的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并从中培养党的干部,为此“必须从下至上,从支部至中央都有集中的组织积极的分子”来负责干部工作[6]473。在革命过程中,中共深感干部力量的不足,为此特别要求各级党组织竭力培养有工作能力的党员,认为这样“才能挽救我们现在人才缺乏的饥荒”[9]36。解决方法首先是举办党校和训练班培训干部,但最重要的是“将工农分子的新干部替换非无产阶级的智识分子干部”,从而“使党的指导干部之中无产阶级及贫民的成份占大多数”。为此中央督促各级党部训练与选拔工农积极分子参加党的领导[4]720。一方面深感干部数量缺口之大,一方面却在选拔工农干部的同时,逐步淘汰党内的知识分子干部,“宁缺毋滥”,这是当时中共选拔干部的突出特点,反映了中共在干部标准问题上的“布尔什维克化”。

最后,加强党的支部建设。“布尔什维克化”要求共产党成为群众性政党,而党的支部是最贴近工农群众的组织,因此党支部建设就成为“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并对支部活动的意义、原则和标准进行了思考和实践[9]355,[6]151-152。在支部活动的意义上,中共认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明确了党支部作为战斗堡垒、联系群众与教育党员的基本功能[6]611-612。在支部活动的标准上,中共将其概括为“思想的政治化、行动的纪律化、研究的系统化、生活的集体化、信任党的心理和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人生观”六点。在支部活动上,要求支部“看清客观的环境和群众的对象,研究群众的心理和要求”,能够用各种灵活方式领导群众斗争[6]613;同时规定了支部活动的内容、形式,包括做政治报告、讨论党的政策、发展党员、分配同志工作和讨论党内外生活等[6]614-615。在支部人员设置上,特别强调支部书记对支部建设的重要作用,还要求各支部设立“教育宣传员”以协助支部书记开展支部成员的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十分详尽地规划了党支部建设的总体框架[6]615-618。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中共着力于健全党的组织机构、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同时在党内实行“铁的纪律”,推动了党的集中统一化与群众化,组织建设的“布尔什维克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策略灵活性:中国共产党策略原则的“布尔什维克化”——制定与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

共产国际指出:“布尔什维克化的基本任务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2]60。一个党是否能在革命中运用灵活的策略并保持无产阶级性质,这是判断该党是否“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标准[1]185。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中的布尔塞维克的战术”应是“能彻底实行中国革命中之民族主义的及民权主义的职任,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并开始社会主义的建设,非此决不能保障中国革命之彻底胜利”[4]47-48。考察中共的“布尔什维克化”策略,具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民主政权、运用统一战线、开展宣传和军事工作等在内的丰富内容。策略原则的“布尔什维克化”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和组织上“布尔什维克化”的必然要求。

(一)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

就中国共产党而言,由于在实践中逐步认定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1927年中共“五大”明确提出,“应以土地革命及民主政权之政纲去号召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此应该在农村执行“急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6]54。“五大”制定了《土地问题议决案》和《农民政纲》,要求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没收地主土地和“一切所谓公有的田地”分给农民、免除农业杂税并限制重利盘剥、建立农民自治政府、组织农民自卫军和建立国家农业银行以及农业合作社等[6]70-71。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提出的彻底分配土地是以“土地国有”为前提的,“土地国有确系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党纲上的基本原则”[6]66。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复杂情况,中央还特别提醒各省党组织,由于中国各省土地关系并不一致,因此各地党部要提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土地政策[6]491。对于农民政权,中共认为应以“贫农为领导者”,因为“在猛攻的革命斗争中,总是以贫农为中坚”[6]69。这种政权的形式为农民代表会议,实行自治政府模式,对“农村中各被压迫阶级所组织之乡民会议”负责[6]70。与此同时为保卫农民政权,还应该建立农民武装。以土地革命和乡村民主政权作为核心内容,中共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农村革命。明确革命的主要矛盾,找准革命动力与对象,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这一过程,就是中共革命策略的“布尔什维克化”。

(二)运用统一战线策略

共产国际提出,各国党的“布尔什维克化”要有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统一战线策略过去和将来都是革命鼓动和组织群众的方法,也就是共产党员在运动的特定阶段正确对待广大工人群众的方法。”[2]468关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认为革命中应该团结的组织力量,“不应仅仅是产业工人,并要普及于一般劳苦群众,以扩大在数量上的战斗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抵抗一切特权阶级的压迫,以致获得政治争斗的初步胜利——民族革命的胜利”[9]94。随着革命的深入,中共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更为清晰,中共认为要“救济”革命中的危机,必须“深入群众”“获得群众”,“扩大与巩固各阶级群众的联合战线”,确认统一战线是“民族革命运动中任何时期的工作原则”[12]。中共“五大”更明确认为“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将来的发展和最后成功的唯一保证”[6]129。为此中共对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包括政治口号空泛、过于注重工会工作、个别同志态度不好、宣传注重形式缺乏内容等[9]157-161。鉴于此,中共明确今后要虚心向党内外的群众学习,因为“必须有这种本领,才能领导群众争斗”[9]161。显然,能否正确运用统一战线,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打击敌人,关系到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同时也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标准。

(三)重视宣传并运用宣传策略

拉狄克指出,共产党应当“首先是从事共产主义宣传的党,同时这种宣传应该广泛、涵盖更多的阶层[13]。中国共产党认为,党如果要成为真正的群众性政党,就“应当作群众中的鼓动与宣传”[3]478。在此思路指导下,中共对宣传工作进行了反思,认为缺点主要有三:一是党内教育较少;二是在职工运动中忽视了宣传与教育工农群众;三是在群众中的政治宣传不够深入,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引导不足[3]375-376。经过总结经验,中共对宣传工作进行了新的调整:首先,设立了中央宣传部总管宣传工作,要求各地党组织必须按月报告宣传工作,包括宣传鼓动成绩、思想舆论调查、党校教育成绩等。同时在中宣部下设立编辑委员会负责党报工作,对党报的语言风格要求是“力求通俗化”,《向导》《新青年》等党内刊物都是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改版与内容调整[3]481。为明确宣传纪律,中央规定“各党员对外发表之一切政治言论,完全应受党的各级执行机关之指挥和检查”[3]377。在中共看来,重要的是使所有宣传都适合群众实际需要,不但“语言文字要接近群众,鼓动的内容也要接近群众”[3]478。这一时期,中共甚至将“编辑通俗的小册子歌曲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视为文字宣传和鼓动的根本职任,体现了对宣传细节的高度重视[3]481。重视宣传并运用宣传策略是中共“布尔什维克化”的重要内容。

(四)开展军事工作

共产国际认为,“在资产阶级军队中开展坚持不懈和定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特点之一[1]186。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为推动革命进一步发展,“革命军队必须由工人阶级去努力争取”,进而提出了开展军事工作的任务[4]70。1926年《中央通告第二十号》专门讨论了党的军事工作。《通告》规定“军队党的同志,应为纯粹按照军事系统的组织,直接归军委或中央军部管辖”[9]360。在对反动军队开展工作问题上,中共明确在反动军队中应开展“广大的反军阀工作”: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中央要求各省委下设专门的军事委员会,从事“专门行理破坏反动军队、组织士兵群众之工作”。二是开展下级官兵工作。其主要方法是“派遣同志及工农分子到反动军队中向兵士及下级干部工作,以破坏其军队,须根本改正以前上层勾结军官之军事行动”,为此要提出官兵能够接受的口号,如“改良生活、发欠饷、组织监督军饷兵士委员会等”[9]695-696。三是建设自己的军队。为区别于反动军队并产生示范效果,中共认为自己的军队“必须设法完全改为志愿兵制度;停止薪饷制度,改为公有分配办法;军队编制须按照红军的编制,自上至下设党代表”[9]696。中共关于军事工作的思想,在红军的创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与发展,是“布尔什维克化”策略的重要部分。

四、“同向良性互动”: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布尔什维克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俄共的革命经验国际化,要求各国共产党按照俄共的模式进行自身建设与革命斗争。对此,共产国际毫不讳言:“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就意味着将俄国布尔什维主义中过去和现在国际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移植到我们的各支部来”[1]186。这一表示蕴含了另一层意思:即共产国际通过“布尔什维克化”加强对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控制。在要求各国党“布尔什维克化”的基础上,共产国际又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化”与各国国情相结合的要求,即“布尔什维克化是把列宁主义的普遍原则运用于某一国家特定的具体的局势的学说”[2]461,这就涉及了各国共产党如何把革命理论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对中共而言,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把“布尔什维克化”中国化的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杨奎松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其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实际,并使之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自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的意识形态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一种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14]1。但此时中共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被俄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布尔什维克化”,这使得中共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考模式俄国化[14]3-5;也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化”此后成为中共思考中国革命问题的标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共停止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初步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化”并不能完全提供解决中国革命诸多复杂问题的现成方法,因此必须把“布尔什维克化”中国化。如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阶级的分析与对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要力量的认识,他为此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进行阐述[15]。同时他还认识到了掌握军队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16]。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思考中国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综上,1924-1927年,中共的“布尔什维克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体上是一种在时间上并行、内容上部分具有交界性的“同向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共在“布尔什维克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作为中共探索中国革命的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对“布尔什维克化”不足之处的一种补充与完善。中共在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新认识填补了“布尔什维克化”的理论空缺,实际上又发展了“布尔什维克化”。由此,“布尔什维克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种“同向良性互动”,这也是特定历史阶段中共“布尔什维克化”的特点之所在。

猜你喜欢
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革命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列宁对布尔什维克政党制度选择的探索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论苏俄红军的建立
资治文摘(2017年3期)2017-06-09 12:15:05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试论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形成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0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
军事历史(1995年6期)1995-08-21 05: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