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成因和对策
——基于天津10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2022-03-19 04:25王一珂褚凤英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大学生

王一珂,褚凤英

(1.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2.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2)

意识形态领域是大国竞争的重要场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挖掘深厚的思想宝库,红色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更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高校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也日渐成为其重要资源。使广大师生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艰苦卓绝的历史,帮助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媒体虽然“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多样化、多渠道,跨领域、跨地域、跨时间等的需求”[2],深受青年大学生喜爱,但是会影响学生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识,使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红色文化形成模糊认识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缺失,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因此,系统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更有针对性地施策加强这一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因此,要深入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就必须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研究使用的问卷名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以及发展态势调查”,问卷内容建立在前期大量阅读整理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并围绕重要问题进行了问卷设计。问卷共分为四大模块,包括30个问题,主要调查内容为: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信息(1—3题);被调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4—8题);红色文化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开展情况(9—20题);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及发展期望值分析(21—30题)。本次问卷调查范围为天津市10所本科院校,分别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累计发放问卷数量为1489份,收回148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302份,有效回收率为87.4%。为了让样本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经过更加细致的筛选,本文选取其中508份随机问卷作为重点分析,覆盖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兼顾学校办学层次和学科范围等主要因素,涵盖“双一流”建设高校、非“双一流”普通本科高校,包括综合类大学、人文社科类大学、理工农医类大学等。此次问卷发放全部通过线上平台问卷星进行发放,然后运用问卷星、Excel进行了后期数据整理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教育部门的强力支持及各高校积极参与,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注重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度

新媒体宣传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我们要用新型、高端的新媒体宣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传承我们的红色基因。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众多线上红色场馆的开设、线上红色育人资源网站和专题研讨区的建设,丰富了红色育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努力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为教育实施者提供了更为丰沛的育人资源库。新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对红色文化育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挖掘。

2.注重线上与线下教育的同向融合

高校育人工作是长久的建设过程,新媒体时代仅凭传统育人模式无法达到预期育人效果,结合新媒体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政治意识和道德观念产生更直接深刻的影响。在疫情影响下,线上授课更是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模式,“钉钉”“腾讯会议”等新媒体平台发挥出关键作用,线上课堂的出现有效补充了线下课堂缺失的方面,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促进,可以说“停课不停学”,新媒体功不可没。本研究对当前新媒体红色文化教育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从调查结果分析,相较于传统红色文化教育的渠道和宣传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学校与课堂一直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有62.08%的大学生所在高校会进行红色文化的线上教学,这表明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实现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这种新型育人方式,也有助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大大提升学生关注红色文化的热情与尊重红色文化的自觉性。

图1 各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形式调查

3.注重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

实现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师生和实际。本研究对当前高校新媒体红色文化建设效果进行了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有近40%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借助新媒体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并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对自身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表明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发挥出了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与实效性。

图2 高校借助新媒体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调查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要有,更要着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由于内外制约因素的影响,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红色文化教育理论内容有待整合

本研究对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调研,结果如图3所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红色文化内容质量一般甚至枯燥,结合图1的结果可知红色文化在高校课堂、线上平台和两微一端中所占比例较多,通过调查发现,在理论内容输出方面,红色文化大多出现在思政课堂中,课程思政中红色文化部分有待加强与整合。再结合图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借助新媒体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并不能对自己看待现实社会问题有实际成效。移动学习如今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却呈现出育人资源太多、低水平重复、过滥的信息频繁出现等问题,削弱了受众吸引力,这表明高校在新媒体时代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有待整合和提炼。

图3 高校新媒体平台发布的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性调查

2.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力度有待增强

本研究还对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活动方面利用新媒体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高校教师能主动融入新媒体时代中,借助新媒体优势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红色文化育人。但是当问及所在学校有无和红色文化相关的社团与活动时,有部分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关心。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高校的红色文化相关社团形同虚设,大学生参与其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较低。在高校官微、微博等主要新媒体平台上,关于红色文化的信息发布较少,多为时政热点与校园活动新闻。这表明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力度还有待增强,提升感染力和吸引力。

图4 关于教师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

3.红色文化教育方法有待创新

本研究从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现状入手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法进行调研,结果如图5所示,有53.3%的学生表示信息更新慢,有31.5%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这表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没有深入挖掘学生身心特点,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调查中,部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方式停留在将传统教育方式简单“复制”为新媒体形式,那么这样的教育内容只能入耳、入眼,很难让学生入脑、入心。如果红色文化教育只是走形式主义道路,便无法真正展现红色文化的时代魅力,更难以获得高校大学生的认同。

图5 现阶段高校红色文化主体网站或者宣传情况调查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通过调研,本文将从学校顶层设计、教育者执行和受教育者反馈三个角度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

(一)红色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针对性不强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虽然向上向好的基本面可以看到,但我们依然要警惕、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交错影响。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带来西方制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传播,高校未形成严格的筛选机制和专业团队。如今大学生的平等竞争观念、政治参与和公民意识、效益效率观念显著增强,高校顶层设计并未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筛选,依然以专业、学科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因此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而针对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亲和力,这也是红色文化教育即使利用了新媒体技术与手段,也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的重要原因。

二是高校领导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红色文化教育专业人才的安排与培养、经费支持和全方位协调支持方面尚存不足,导致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受限。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削弱,则无法设计安排更具创造性和深度的内容,最终使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红色文化育人执行层面缺乏说服力

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的引导在整个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红色文化教育过程的全程参与者和真正执行者,目前存在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未将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与新媒体形式紧密融合。红色文化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再加上教材中关于红色文化的内容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属于历史感很强的一种文化形态,致使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接收理论时会有疏离感与陌生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高校关于红色文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本研究还从新媒体带来的风险性角度对如今学生所处的红色文化教育线上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在网络上或者新媒体平台上看到抹黑英雄人物或者歪曲历史的新闻。因此新媒体在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红色文化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助推了灰色文化的传播发展。教育者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再加工,没有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前提下营造网络空间的红色文化精神气息,使得红色文化育人在执行层面缺乏说服力。因此在实践活动方面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图6 线上平台是否具有抹黑英雄人物或者歪曲历史的新闻情况调查

二是教育者对于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没有发挥足够的引导作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主动学习大多是为了课程考试,这反映出高校往往忽略了红色文化育人的现实价值引领作用,空泛的理论宣讲仍占多数,逐渐使红色文化教育发展滞后于新媒体发展速度。新媒体时代,社会热点与新闻比以往更快进入公众视野,大学生可以随时接收新鲜事,跨区域的文字、图片和语音交流已不再是难事。在红色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教育者还没有完全明确新媒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不能将网络化教学理念很好地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关注红色文化内容本身。

(三)新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反馈受限

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群体的个性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只有入脑入心的红色文化教育才真正符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需求。

高校大学生好奇心极为旺盛,对于新鲜事物的渴望与接受度都较强,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对于网络的偏爱,从而使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更容易对大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大学生利用网络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会对网络产生巨大依赖,甚至发展为焦虑、语言交流障碍、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这就导致本就存在教育难度的红色文化无法真正走入学生心中。因此,受教育者的反馈受限使得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创新停滞不前,在方式方法上缺少吸引力与感染力。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学校教育是外在的,必须依靠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才能起作用,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如今的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存在排斥心理,不愿意一味听从应试、填鸭式教育教学。而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大多在特定节日或者纪念日展开,往往重在宣传,忽略学生的体验。因而,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就会被学生忽略,导致高校在红色文化育人过程中得不到预期的学生反馈和评价。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路径分析

高校需要结合新媒体发展特点和自身亮点,深挖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好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优势,提升师生红色文化素养,培育爱国有为之才。

(一)培养高素质的红色文化教育队伍,丰富红色文化教学内容

一支受过新媒体专业训练的教育队伍对于高校加强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并期待取得实质性成效是至关重要的。

1.培养高水平领导者队伍

领导者不仅把握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和宣传的舆论方向,更需要对红色文化信息进行严格筛选和把关,因此,领导者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建设发展情况。高水平的领导队伍会重视红色文化教育过程和成效,始终保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先进性。

2.培养优秀专业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3]红色文化教育效果与专业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直接挂钩,高校需要注重对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不仅要求专业教师队伍拥有正确的政治观、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还要强调与时俱进,加深对红色文化时代内涵的认识,确保其内容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格外注重对队伍新媒体素质的培养,进行相关培训,帮助教师队伍转变教育理念。结合红色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定期开设研讨会、交流会等,使优秀的教学方式和传播方法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教师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学情和本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整合贴近学生的红色文化内容,提炼出专题,设计更多创造性的活动,环环相扣地持续影响受众,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提高对于新媒体的掌握和运用能力[4]。

3.培养高素质学生队伍

高校要努力培养一支红色文化素养与新媒体素养兼备的学生队伍,鼓励他们独立承担部分红色文化教育任务。其培育内容包括专业的新媒体技术培训、红色文化知识培训、新闻素养培训等,在保证学生拥有一定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条件下,通过建立校园红色公众号或搭建红色文化主题专栏、完善红色网站等方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与宣传。学生队伍与广大学生的距离更近,联系也会更加紧密,能更准确把握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动向和兴趣点,有助于营造全校自觉共担红色文化传播责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新媒体红色文化教育方法,提升吸引力与感染力

我们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结合新媒体优势,抛弃不合时宜的传统做法,加快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推进。

1.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教学

VR虚拟现实技术(以下称VR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这一点在国外学校教育中可以窥见一斑,而近几年起步的国内VR技术已经显露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据新闻了解,深圳市高校在几年前就尝试运用国内研发的沉浸式VR教育系统进行化学元素的课堂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与学生反馈[5]。这种技术对于我们还原逐渐远去的红色年代和革命英雄人物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和价值性,可以使教师超越对“讲故事”的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将VR技术搬到课堂,使用沉浸式教学,“重现”革命年代,让学生体验课本中描述的“真实”环境。

2.将新媒体融入校园红色文化活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光有内容而无好的形式,或只注重形式却不重视内容的建设都是行不通的。精选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不单单要在课堂中展现,更需要通过新媒体优势,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整体性。

一是持续开展红色文娱活动。高校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以往流程化模式,利用两微一端做好宣传,让大学生利用互动平台建言献策,使活动在更加自由化、平等化的氛围中展开,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活动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动漫、手绘等流行元素,吸引学生参与。

二是开展线上辩论赛。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线上辩论赛,辩题则可以借助新媒体优势,以革命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开设如“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年代,我们还要不要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要不要成为必修课”,“红色年代渐行渐远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去强调红船精神”等辩题,鼓励学生们思考自己所持的观点,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与价值观的碰撞,借助两微一端平台推送,让更多人参与探讨与投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了解辩题的背景与内涵,打破以往辩论赛严肃的形式,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是举办线上红色故事分享会或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2019年开始,中国迎来全民vlog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搜索观看vlog变成自己拍视频、制作视频的vlogger,不论是央视新闻还是个人自媒体,都开始以vlog的形式进行事件宣传或者生活分享。因此,高校也应顺势而为,采用vlog的形式,向学生们宣扬新时代榜样的力量,营造更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三)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与教材体系,提升理论深度与广度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可能会引发的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要使这个系统能够科学、协调、有效地运转起来,必须完善红色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建设[6]。

1.夯实红色文化理论基础

要不断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离不开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不断挖掘历史的统一性和新媒体的关联性。根据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红色文化育人现状,需要制定符合高校学情的红色文化特色教材,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媒体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钻研和学习[7]。针对红色文化教育中没有专著的和文献的部分,要加强与红色文化、党史研究专家沟通对接,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与高校学生发展紧密相连的部分,及时扩充在教材中,不断强调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8],让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有章可循,内容丰富。

2.整合教学资源,扩大新媒体教育规模

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硬件条件,打造快捷、方便、清朗的育人环境。加强对校园广播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电子宣传栏等建设的支持与硬件保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以及与学生交流的场所,配备电脑、打印机、录音笔等科技产品,提供快捷的校园网络。只有精神激励与物质保障协调发展,才能让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3.加大政策扶持

高校应给予红色文化教育专项经费预算,将其单独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经费中,合理确定金额,建立科学、公平的资金分配政策;要树立精品意识,对于一些重大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要编列专门的活动准则和经费预算,做到重点活动重点保证;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和新媒体相关的红色文化课题研究,并提供课题经费保障,全方位提升教育者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动力和创造力。

此外,适当的物质利益是能够调动大学生投身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播。设立红色文化教育专项基金,对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学院、个人进行奖励,科学设定奖励金额和等级,合理发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以更开明、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开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