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燕 李旭东
随着我国民族音乐学日益发展,畲族音乐受到了众多学者们的关注,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这使得大量的畲族音乐开始登上舞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虽然畲族本身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但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受到了历史发展的影响,很多舞蹈相继失传。这使得人们产生一种片面的认知,即畲族虽然有大量的音乐,但却没有舞蹈。可事实并非如此,畲族自古便有巫术祭祀活动,而舞蹈则是其祭祀活动的重要仪式,以巫舞《奶娘行罡》为例,具体分析了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奶娘行罡》概述
所谓的巫舞,属于原始社会产物,在我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奶娘行罡》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福建闽东福安市社口镇南山村发现的,属于非常典型的歌舞融合的畲族祭祀仪式。《奶娘行罡》主要在祭祀活动中用于驱妖镇魔。其中的奶娘,指的是顺天圣母陈靖姑,在民间传说中,陈靖姑善巫术,会医病救人等法术,并为百姓造福,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在福建省,人们还将其称为“陈奶夫人”“临水夫人”。《奶娘行罡》在展现了人们劳动生活的同时,也更好地塑造了奶娘陈靖姑造福百姓、斩妖除魔的形象。对陈靖姑的信仰充分反映了当时古代基层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希望能够得到神灵庇佑、辟邪除灾的心理。《奶娘行罡》目前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畲族巫舞《奶娘行罡》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奶娘行罡》舞蹈主要分了三个部分,即“净坛”“请神”“踩罡”,在整个舞蹈中,有《净坛曲》《请神曲》《踩罡曲》等伴奏音乐。整体来看,乐曲呈现出端庄、肃静的旋律,在节奏方面也非常平稳,尤其是配合着“法事道场”中常用的打击乐器,比如小鼓、三音锣、木鱼等,使得舞蹈仪式的宗教感异常浓郁,也极具神秘性。
节奏节拍和舞蹈的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依靠乐曲表达内容以及情绪。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则主要通过节奏、节拍来展现,这也是音乐的整体骨架。相比之下,舞蹈主要依赖于动作间的连接展现内容、流露情绪,而在动作表现时,依然需要用节奏和节拍映衬。在《奶娘行罡》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节奏节拍,其中一种是均衡且快速的节奏,一字一音一拍,即|x x|x x|x x|,这个节奏整体并没有明显的规律重音;而另一种则是|x xx xx x|x xx xx x|,属于一种短长型切分节奏[ 2 ]。其中《请神曲》这一音乐乐段,在旋律表现上,呈现出一种顿挫跳跃之感,在上行或下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五度、四度音程体现。与此同时,在舞蹈表演者展现舞姿的过程中,音乐以4/4融合2/4的节奏去引领舞者,舞者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现小八步、迈步、转步等姿势,由两拍一动逐步发展为一拍一动,舞蹈动作主要是向左向右进行转身、迈步,分别向不同的点位走动,此种表现形式,刚好迎合了《奶娘行罡》祭祀舞蹈的特点,表现出了一种向“四面八方”的诸神发出虔诚邀请的意图,舞者在舞蹈中展现动作时,应当保持一种悠然、从容的状态。此外,当舞者在转身迈步时,铃号与三音锣的切分节奏与之相互配合,呈现出“咚哒哒 咚哒 咚哒哒 哒哒咚”|X X X X X |X X X X X X |节奏,这使得舞者的舞蹈韵味尽显。
在《罡头曲》初始部分的音樂较为明朗,呈宫调式,属于2/4拍,这部分主要展现的是一种坚强有力,明朗干净的状态,音乐整体为中速,在与舞蹈相互配合下,尽显抒情。在祭祀舞蹈中,巫师右手拿着铃号进行画圈,与此同时,巫师的脚也做出相应的迈步,意味着“踏地府”“踏人门”“踏鬼路”[ 3 ],这一环节也是祈福仪式进入高潮的表现。在做着舞蹈动作时,巫师口中也会唱词,通常情况下,会自由地在句尾或者句中的长音处,增加一些辅助语气词,比如“祖师来行是(啊)……踏到人长生(啊)……左脚踏山山就断(啊)……”,便是通过增加“啊”字,用以调整节奏,使得句子更加规整。与此同时,也通过舞者的表现进一步展现出舞蹈的寓意,好似巫师在向天、地、人三界进行呼喊,意在告知各方神灵,通过此次做法来达到消灭各路妖魔鬼怪的目的。此外,在畲族宗教祭祀舞蹈中,巫师一般执握铃刀用以舞蹈,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打击乐器,铃刀还可以进行伴奏,在音乐和舞蹈的共同作用下,舞者有规律地敲击|X X|X X|X X|的节奏,并发出“嚓嚓”的声音,在带给大众舒服的体验感的同时,也起到了指挥整个舞蹈节奏的作用,龙角、铃刀的出现使得《奶娘行罡》整个场面非常壮观,营造出了非常浓厚的氛围,带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
调式旋法对舞蹈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舞蹈的动作、情绪的表现,往往会受到音乐的调式、旋法的影响。例如,五声音阶,其在角调式与和羽调式上,更多体现的是婉转、抒情、柔美;而宫调式、徵调式方面多以明朗为主;至于商调式,属于前两者居中位置。而旋律音程方面,在二度、三度时,会使音乐更加平稳,若是超出了六度,则显得更加激烈、亢奋,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一定的跳跃感。比如在《奶娘行罡》中的《净坛曲》(一)中,为无声调试的徵调式,整体较为平缓,但是节奏感也较为明显,在表演中巫师会唱词。其中前三个小节音程主要是二度、三度,没有明显的幅度,|6 5 3 5 6 |6 6 5 3 |5 3 5 3 2 |,在哼唱的同时,巫师会将铃号握在右手中,而左手握铃刀。同时,在音乐配合下,巫师的下臂会一拍一甩铃刀,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整体舞蹈动作幅度不大,所以表现出来的情绪较为平稳、祥和。但是从第四小节后直到第七小节,旋律会突然发生九度跳转,由“re到mi(高音)”,发生四度移位后变为“re(高音)、do(高音)、la、sol”,此时音域明显发生了扩大,随之而来的舞蹈动作幅度也会逐步加大。这时便会看到巫师右手在胸前不断地甩动铃号,并顺时针画圆,与此同时,左手则一直保持一拍一甩的节奏,和木鱼伴奏的鼓点相呼应。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增强了灵活性
可以说,在舞蹈表演中,音乐是其中的灵魂,舞蹈若是缺少音乐,则如同人没有灵魂一般行尸走肉。但对于舞蹈艺术而言,视觉形象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音乐效果带给人的感受,可若是失去了音乐,视觉感受也自然弱化,所以说,音乐与舞蹈相互之间的作用、融合,可以有效增强舞蹈表现的灵活性。例如,《奶娘行罡》中的阴锣音乐,其所表现的舞蹈就体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因为每段行罡间都有阴锣音乐进行过渡,主要是随意反复标记的长短自由、能够反复的2/4拍,也正因此,祭祀仪式一般会持续很多天。在舞蹈表演中,巫师会面向五点,按照四进四退的节奏,按照向前走圆场步,后退走碎步的方式进行舞蹈。同时,舞者的右手会不停甩动铃号,使号口以顺时针方向画圆,左手主要是按照一拍一甩的节奏,进行“请神”。在整个舞蹈动作中,舞者左右交叉踏步蹲,铃刀进行左右肩头交替,亦或者配合左右膝部,全套动作富有变化,但舞者的整个体态则表现得沉稳、端庄。在此过程中,音乐总是多次反复,这对于受众而言,对音乐的感受不断加强,从而提升听觉效果,再配合舞者反复进行前进后退的圆场碎步以及独具特色的舞蹈请神姿态,呈现出了非常浓郁的《奶娘行罡》巫舞特色。在音乐和舞蹈的相互配合下,充分展现出了人们对各地神明的尊重,虔诚邀请,进而充分表达出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除此之外,在《奶娘行罡》中的十一段催罡曲,也是融合了舞蹈动作和音乐,并搭配十一段不同的唱词,展现出了不同动作,增强了舞蹈灵活性、独立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舞蹈和音乐是相互配合的,但从视觉体验节奏和听觉节奏来看,二者所反映的情况并不是一致的。比如,可以在快节奏中做慢动作,借此形成一种反差,用来表现独特的舞蹈节奏;也可以在慢节奏中做快动作,所表达的效果也是如此。比如,在《过门號曲》中,其旋律悠远、延绵,在舞蹈表演中,为了有效连接各乐段间的过渡曲,巫师会通过手部和脚部的动作,表现出音乐与舞蹈不同步的状态,从而有效衔接情绪,预示后续乐曲的出现。
音乐与舞蹈相互配合突显了艺术魅力
若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则舞蹈便可作为音乐的肉体,是一种抽象思维的体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是一种至美艺术想象的产物。人们将虔诚的心情与热烈的情绪融入到歌舞表达中,希望得到神灵庇佑,消灭妖魔鬼怪,祈求生活幸福,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以《奶娘行罡》中的散板为例,乐曲包含了“1 5 i”三个音阶,“i5”作为装饰出现非常少见。同时,也起到了休止符的作用,而高音“do”则作了延长号“—”,说明音能够自由延长。此种连续跳进,使得曲段音调非常激昂、高亢,使得整个舞蹈氛围庄严、庄重。在表演中,巫师的舞蹈动作非常简单,仅仅是站立着吹响铃号,身体不做任何肢体动作。在此种氛围烘托下,巫师庄重的形象突显出了震慑力、神秘感,这部分也是为后续正曲、“行罡”做铺垫。
对比之下,《催罡曲》作为宫调式,表现出了明朗、光亮的感受,体现出了一种富有能量的美,正是这种能量和力量足以震慑妖魔鬼怪。在这部分舞蹈中,舞蹈动作多数是“八步罡”“锁链罡”等展现较浓生活气息的舞蹈动作,散发出了非常浓郁的情感,刚好和这段音乐的速度相契合,从而体现出了一种祥和感。在舞蹈中,巫师会通过吹号,借助其声音来威慑震天。同时,也会借助铃刀点地来镇魔惊鬼,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情节去配合所要传递的信息去烘托相应的庄严氛围,或者轻松和谐的气氛,在不同表演中与音乐的节奏相互配合,增强了巫舞舞蹈的时空立体感。在舞者舞蹈过程中,“la、sol、mi、do”的音乐旋律不断下行的大二度、小三度,再配合三音锣伴奏,以|5 3 2 3 2 3 |切分音型展现,整个音乐营造出的氛围特色风格鲜明,非常适合舞蹈,与此同时,在“咚叮咚叮咚叮”极为对称的击拍作用下,呈现出一种好似泉水叮咚作响的旋律感,尤其是在洗面、梳头、扣缠等舞蹈动作中表现得非常鲜明,将奶娘细腻温柔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相同的音乐、伴奏作用下,间奏中却通过铃号,昂首鼓响,发出长鸣的方式,迎合了男巫师扮演的奶娘形象,进而展现出了降妖伏魔英勇的形象。通过重与轻,刚与柔之间的呼应和衬托,充分展现了巫舞特色以及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民族色彩。不仅如此,从巫师唱词中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比如:“左脚踏山山就断,右脚踏石石成汤”;“左脚踏妖妖魔伏,右脚踏鬼鬼灭亡”;“踏倒千邪连百鬼,行是作法保乡村”。通过这些唱词,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内心渴望战胜邪恶,获得神明庇佑的愿望。借助此种同一乐段去强化十一种舞蹈形象,丰富了舞蹈情绪层次,也推进了“踩罡”进入高潮。
总体来说,音乐和舞蹈属于两种具有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在实际表现过程中并不互相干扰。音乐作为舞蹈传递的声音,舞蹈作为音乐的具体表现。但在二者相互融合下,通过音乐形象、舞蹈形象相互作用,最终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是一致的,而且最终塑造的都是一种舞蹈形象。在视觉和听觉形象相互作用下,使得舞蹈表现更加鲜明、突出且生动,丰富了舞蹈本身的内涵,进而极大地提升了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非遗畲族巫舞《奶娘行罡》中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探究,不难发现,具有畲族风格的音乐和舞蹈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而音乐和舞蹈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二者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舞蹈借助音乐增强视觉形象,音乐通过舞蹈得以丰富的内涵,二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也正因如此,畲族巫舞《奶娘行罡》的舞蹈动作才能独具魅力、别具一格,既抒情、柔美,又雄浑、有力。将人们现实生活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又搭配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伴奏乐器,使得巫舞《奶娘行罡》呈现出浓厚且神秘的宗教色彩,尽显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卢晓静.浅谈闽东巫舞“奶娘行罡”[J].福建歌声,2014(06):48-49.
[2]安琪.浅析宁德畲族巫舞《奶娘催罡》[J].北方文学,2017(14):162-163.
[3]郑焱.福安畲族“奶娘催罡”巫舞的“资本”传承研究——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J].艺苑,2021(01):89-94.
【课题项目】2019年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A2019021《非遗畲族巫舞<奶娘行罡>的动作研究及其在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和创新》。
21285017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