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忱
中华文明耀乾坤,
廉政文化奏强音。
谁不知,两袖清风是海瑞,
万民颂,铁面无私包大人。
有多少良臣廉吏史不绝书道不尽,
唱 一回大宋年间一位李姓官员廉洁自律公私分明。
只因史书上有姓无名,
说书人我为他取名叫李君。
这一日,夜幕降临星伴月,
李君他,秉烛伏案阅公文。
只因为,白日里诸事繁忙为百姓,
到夜晚,依旧是夜以继日难脱身。
眼见得,好夫君案牍劳形人憔悴,
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那是朝夕相伴的李夫人。
李夫人转身取出刚刚收到的一封信,
这封信,在夫人心中重千斤。
那是李家公子亲笔所书,来自疆场,
不知是噩耗还是佳音。
正是“烽火连三月”,
人言“家书抵万金”。
无奈夫人不识字,
双手捧来交夫君。
李君他见字如见孩儿面,
信未启封已连心。
颤巍巍,手持家书心激动,
急切切,我要细读信中文。
(白)“呀!且慢!夫人哪——
你将公烛快熄灭,
点燃自家蜡一根。”
(白)那位说了,什么叫“公烛”?公烛就是用公款配置的办公用品——公家的蜡烛。李君刚才是在审阅公文,当然可以用公烛,现在他要看私信,马上想到不能占公家便宜,要使用自家的蜡烛。这就叫“公烛不展私信”!
(接唱)夫人不解夫君意,
不以为然笑吟吟:
“快看我儿亲笔信,
公烛私烛何区分?”
(白)区别大了!
李君说:“公事公办用公物,
天经地义古到今。
可要展读自家信,
公烛私用怎安心?”
夫人说:“一根蜡烛何足论,
公烛私烛值几文?
更何况,半夜三更谁知晓,
官人何必太认真?”
李君说:“为官者,公私分明是底线,
何论公物轻与沉?
正所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你道蜡烛些许物,
我讲两个故事你听真——
后汉时扬州刺史叫巴祗,
为政清廉天下闻。
夜间如有私客访,
公烛不准用一根,
暗中對坐寻常事,
高谈阔论到清晨。
事情虽小载史册,
再说说当朝宰相寇准寇大人。
那一年,寇大人高寿五十整,
相府上下庆诞辰。
夜来灯烛齐绽放,
亮如白昼喜煞人。
唯见乳娘刘氏心事重,
面沉似水不开心,
转身拿来一幅画,
寇准他,见画如见老母亲。
原来是,母亲生前所作《孤灯课子图》,
上有题诗寓意深。
诗云‘孤灯课读含苦辛,
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
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读罢心潮涌,
满脸羞愧泪淋淋。
叫家人,撤下公烛与灯盏,
罢宴拒礼辞嘉宾……”
李君讲得正起劲,
忽然间,公烛熄灭黑沉沉。
李君当即心明了,
我妻不是糊涂人。
“好,黑暗中我给你讲讲‘四知太守’叫杨震,
且听来,什么叫无人知晓,什么叫认真。
杨震他,乃东汉高官任太守,
家住陕西在华阴。
忽一日,属下昌邑王县令,
夜访杨府扣柴门。
却原来,杨震曾把县令来举荐,
今日专程来谢恩,
巧借夜色做掩饰,
怀揣黄金整十斤。
杨太守严词拒绝声色变,
王县令花言巧语迷惑人:
‘半夜三更谁知晓,
恩公何必太认真?’
杨震的回答好精彩,
一语即出泣鬼神:
‘分明是天知地知你我知,
怎说是无人知晓昧良心!
君子慎独高境界,
爱惜名节须自尊’。
从此后,‘四知太守’名天下,
好一个良臣廉吏传古今……”
李君还要往下讲,
呼啦啦,满堂烛光映星辰。
正是那,李夫人找来自家蜡烛齐点亮,
李君他细读家书信中文。
夫妻俩,读罢家书朗声笑,
却原来,李家公子疆场杀敌立功勋!
点评:
“公烛无私光”是出自唐代诗人孟郊《上达奚舍人》中的诗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蜡烛这样微小的物什,只要属于公家财产,就绝对不能私自使用,体现的是一种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宝贵精神。
该部作品以“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故事开篇。一日,李君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歌颂了李君为官廉洁,公私分明。随后,又依次讲述扬州刺史巴祗、宰相寇准、“四知太守”杨震等人“公烛无私光”的故事。
古人云:“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纵观许多腐败分子的堕落史,大多是从公私不分开始的。公车私用,公物私占,公费旅游,公款宴请私客等,慢慢习以为常了。由占公家小便宜到公然侵吞公款,以权谋私,接受贿赂,那就离身败名裂不远了。该作品正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朴实、生动的文风,倡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树立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
整部作品故事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唱词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独特。如能增添一些饶有趣味的小片段,节奏变化再引人入胜一些,想必更能激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点评人:合肥市纪委监委派驻合肥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组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程俊)
(责任编辑/陈琪颖)
349950190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