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的“天宫课堂”你去看了吗?谈到中国航天,总要提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人——钱学森。对大家来说,钱学森实在是太熟悉了,他的头衔、称号也很多:“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这也太“硬核”了吧!美国人曾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他回中国。但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基础,从杨利伟开始,每一位从太空凯旋的航天员,都会来到钱学森家中,向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报告好消息,直到钱学森去世。
走近钱学森,你会发现他不仅贡献巨大,还十分“前卫”。最近“元宇宙”火爆全球,其实钱学森早有相关展望,而且把虚拟现实译成“灵境”;而且他在23年前的一封回信中,就肯定了量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202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该怎么将这样“硬核”爱国,还十分“前卫”的人物写进作文中?下面,我们用几个方面的素材,管窥钱学森的贡献和精神品质,作为对他崇敬的纪念。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在上海出生。读中学时,他就立志用所学的科技知识报效国家。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在淞沪抗战中,钱学森深感中国航空力量薄弱,备受打击,决心改变专业方向,努力掌握飞机制造的尖端技术。1935年8月,钱学森考取公费留学,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他在当年撰写的《火箭》一文中描绘了心中的远大抱负:“你在一个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在麻省理工学院,钱学森每天早上6点起床,除了上课和做实验,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在美国不到一年,25岁的钱学森便毕业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冯·卡门。此后,他以一种全新的近似方程式,解决了飞机高速飞行时壳体变形的数学计算难题,这就是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这一公式,被后来的国际航空界广泛应用了20年。当时,钱学森才28岁。
1940年,钱学森加入加州理工学院最前沿的火箭小组,从此,他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火箭。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制定战后飞机和火箭导弹发展的规划——《迈向新高度》,这一项目云集数十位美国顶尖科学家。到了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美国科学界最明亮的新星之一。
(综合自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CCTV国家记忆”)
【适用话题】不断前进;目标;选择
回国报效始终是钱学森深藏于内心的人生归属。
当新中国的开国礼炮轰然宣告中国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时,在大洋彼岸,钱学森夫妇也即将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他们决定等孩子出生后就一起回到新中国。在与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中,他们共同相约“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然而,这个计划并未像钱学森所预料的那么顺利和美好。
1950年的美国正被“麦卡锡主义”的恐怖氛围笼罩,反共、排外运动愈演愈烈,钱学森推荐的研究员威因鲍姆被查出是美国共产党员,当局立刻吊销了钱学森从事机密研究工作的安全执照,并不准钱学森参与任何涉及军事机密的研究。钱学森不屑于解释和争辩,早已下定决心回国的他将家中一切打包了八只大木箱,送到海关准备起运,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以涉及美国机密文件为由扣押,并以企图运输秘密科学文件罪将钱学森拘禁到特米诺岛。调查人员把他关在一个单间,不允许他和任何人说话,到晚上房间里的灯每三分钟就亮一次……
钱学森被拘禁的消息,很快经《纽约时报》传开。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李·杜布里奇和导师冯·卡门等人凑齐了1.5万美元,终于在13天后将钱学森保释出狱。然而经过这13天的牢狱折磨,钱学森体重掉了13磅,甚至一度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出狱后的钱学森,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是进入被限制自由、监听与跟踪的软禁生涯,甚至每个月都要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报到”。这一软禁就是5年。在给美国友人的信中,钱学森发出了悲凉感慨:你相信世上还有正义与诚信吗?
在漫漫无期的软禁岁月中,钱学森并没有沉沦虚度。他辞去大多数职务,埋头写作,连续四个月每月完成一篇论文,著出40万字的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正是在新的研究领域中,钱学森找到了最大的心灵慰藉,而归国报效的意志则始终不灭、与日俱增。
(摘自微信公众号“CCTV国家记忆”,原标题《13天非人折磨,5年监视软禁,钱学森归国路为何如此艰难曲折?》)
【适用话题】心怀祖国;坚毅的意志;抗压能力
在火箭院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封钱学森写在香烟纸上的信(复印件),这是1955年6月15日,处于软禁之中的钱学森从美国寄回国的求救信。1955年5月,钱学森得知父亲钱均夫的好友陈叔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又陆续从报纸上读到中美两国谈判双方侨民归国的问题,特别是美国报纸宣传“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于是钱学森决定给陈叔通写信,报告自己被美国拘留、有国难归的困境,请求中国政府给予帮助。
为了让信能够准确送到陈叔通的手中,钱学森经过了精心的考虑。6月15日,钱学森写好信后,在信中附了一份1953年3月6日《纽约时报》的剪报,内容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到软禁的报道。因不知道陈叔通的通信地址,他只能先寄给上海的父亲,并把這封信夹在夫人蒋英寄给身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的信中,请妹妹转交父亲。为了使联邦调查局的特工认不出笔迹,他又让夫人蒋英用左手模仿儿童的笔迹,在信封上写下妹妹的地址。
1955年7月11日,陈叔通接到钱学森父亲转来的信件,当即转交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令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进行中美大使级谈判的中方代表王炳南。王炳南当着美国代表约翰逊的面,念了钱学森的信,指出美方“谓中国学生愿回国者皆已放回”是说谎。
最终,在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被俘美军间谍的前提下和铁证面前,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了钱学森回国的请求。1955年8月5日,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准予他回国的通知。这封信在重要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回国的邮轮,这段长达五年的归国旅途,终于画上了句号。对新中国而言,这段艰难归国路,很快便显露出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附:信件内容
叔通太老师先生:
自1947年9月拜别后未通信,然自报章期刊上见到老先生为人民服务及努力的精神,使我们感动佩服!学森数年前认识错误,以致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然而世界情势上有更重要更迫急的问题等待解决,学森等个人们的处境是不能用来诉苦的。学森这几年中唯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
但是现在报纸上说中美有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方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意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除去学森外,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以学森所知者,即有郭永怀一家,其他尚不知道确实姓名。这些人要不回来,美国人是不能释放的。当然我政府是明白的,美政府的说谎是骗不了的。然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请老先生原谅,请政府原谅!附上《纽约时报》旧闻一节,为学森五年来在美之处境。
在无限期望中祝您
康健
钱学森谨上
1955年6月15日
(摘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原标题《珍贵档案!钱学森1955年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救信》,作者:余建斌、杜名馨)
【适用话题】人才的价值;国家的力量;归路
回国后,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提出了长远规划。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也就在这一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在钱学森具体领导下,中国成功研制第一枚导弹。随后,他主持中国“两弹结合”的相关试验工作。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十多年来,中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达到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具备的实力。
钱学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之父”,正是在1967年,钱学森在一封来信上的修改,将宇宙空间技术正式定名为“航天”。他晚年依然牵挂中国航天事业,82岁时还在信中说道:“21世纪的中国人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这是一件国家大事!”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飞行590秒时,杨利伟摆脱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此时的钱学森已经92岁高龄,身体的原因让他只能在床榻上和亿万中国人一起注视着“神舟五号”遨游太空。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行中国第一次出舱行走。在地球上,亿万人注视着翟志刚手中的那面五星红旗,这里面有一位眼睛沧桑却依然明亮的老航天人,“神舟七号”成为钱学森一生中看到的最后一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作为一名“人民科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宝库。当仰望夜空时,我们发现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一往无前,夜空正因他们而璀璨。
(摘自央视网)
【知识拓展】什么是“空天飞机”
空天飞机是航空航天飞机的简称,是一种新型及大部分国家在研究及发展阶段的航天运输系统。它既能够航空亦能够航天,集飞行器、太空运载工具及航天器于一身,亦可以作为载人航天器,并且可以重复使用。空天飞机上同时有飞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起飞时也不使用火箭助推器,可以像飞行器一样从飞机场跑道上起飞,以超音速在大气层飞行,直接进入太空,成为航天器,降落时亦可以像飞机一样在飞机场跑道上降落。空天飞机会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夺制空权和制天权的关键武器之一。目前,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及德国都在研究空天飞机,其中美国最先研制成功,并于2010年进行了飞行测试。
【适用话题】中国航天事业;科技强国;关注;领路人
作为科学家,钱学森的卓越成就家喻户晓,作为教育家的他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学森早年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时,钱学森还不满36岁。
1956年,钱学森的力学所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办力学研究班,学制两年,学员为理工大学助教等,钱学森亲自担任班主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钱学森说,“我们仅有那么几个“冒尖”的科学家是不够的,这不能显示我国的科技力量,也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國的科技水平。”钱学森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抽象或升华为理论概念,通过书本、教学、培训、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通俗而有效的传授,使我国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科技实力日益雄厚。
1958年,国家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钱学森担任学校近代力学系主任。在之后的二十年里,钱学森为办好学科煞费苦心,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到教师的聘请、学生的实习和写毕业论文……事必躬亲,使得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钱学森认为:力学研究必须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紧密结合,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他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成立火箭小组,取得非同寻常的成果。在当时毕业的500多名大学生中,出了8位院士,9位将军,一大批担负起国家科技重任的才俊。在教育思想上,钱学森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认为学校培养学生,不应该追求状元人才,而要培育能解决问题的实干家。
钱学森晚年重点思考的就是教育问题。1994年,他首次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通才教育观。他强调“通”是在“专”的基础上通,“专”是在广博的基础上专。学生的学科跨度越大,创造性才会越大。不仅理工科要结合,而且理工文要结合,甚至科学要与艺术结合。
钱学森满怀忧国忧民情感,反思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即人才培养问题,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自《新民晚报》)
【知识拓展】什么是“钱学森之问”
2005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登门拜访钱学森时,钱老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此问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摘自《光明日报》)
【适用话题】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
(1)虚拟现实“灵境”
“元宇宙”是目前最火的科技概念之一。不过早在30多年前,钱学森就对虚拟现实与“元宇宙”有过展望,并为其起了个颇有意境的名字——“灵境”。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开始了解到虚拟现实技术,立刻想到将其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领域。信息领域专家汪成为院士长期从事电子计算机及人工智能研究工作。1990年,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委的汪成为收到钱学森的信,信中说,“ Virtual Reality(注:即如今所说‘虚拟现实技术)” 中译可以是“人为景境”或是“灵境”。钱学森还特别强调:“我特别喜欢‘灵境,中国味特浓。”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已应用于诸多领域,但仍未臻成熟,对于“元宇宙”,除了热炒概念,各界尚未形成清晰、确切的定义。然而,钱学森在当时就已透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预见到人机深度结合将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层变革。他在1993年7月3日写给汪成为的信中表示:“我对灵境技术及多媒体的兴趣在于,它能大大拓展人脑的知觉,使人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新的历史时代要开始了!”
(2)量子信息技术
如今的“量子信息”热词,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当时,这一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悄然萌芽,而国内研究者寥寥。作为我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的开创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敏锐地意识到,量子信息一定会成为未来各国激烈竞争的领域。
当时,如何扩大量子领域在国内的影响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1998年,郭光燦谋划组织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其间,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找全国最“牛”的科学家来做会议主席,影响力就有了。于是,郭光灿大胆地给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写了一封信。让郭光灿惊喜的是,钱学森很快回了信,他说:“我很同意您说的我国应统一组织全国力量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他还在信中表示“此事关系到国家大事”,而且就如何“组织全国力量”表达了看法。
遗憾的是,由于已经87岁高龄,“行动不便”,钱学森“已不能参加任何会议”。但钱学森的回信,以及钱老对量子信息研究的态度,让郭光灿备受鼓舞。随后,郭光灿找到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院士。
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和鼓励下,1999年,郭光灿在中国科大成立了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中科院正式批准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全称“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时至今日,钱学森信中提及的、几代科学家心心念念的“国家大事”的脉络已经越发清晰。如今7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说:“那封信是我们出发的时候一份重要的嘱托。”
(摘自人民网)
【适用话题】先见之明;文化意味;影响力
【范文片段示例·人生价值】“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正值盛年英姿之时,辗转五载,坎坷归国,只为将满腹学识献给新中国;驱驰半生,他呕心沥血,呵护国防现代化的种子,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勤修不辍,他发出振聋发聩之问,只求泱泱中华,人才辈出,强国后继有人。“愿将此生许家国,志存兴邦忘功名”是他一生的概括。
【范文片段示例·跨越】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卫星在太空遨游;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开课。从过去,到现在,中国航天实现了一个个多么大的跨越。跨越从何而来?从钱学森到杨利伟,再到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一代代航天人,用自己的奉献铸就了这世界瞩目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