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庚 张扬
关键词:窗棂 演变 形制 纹样 艺术特征
引言
窗棂即窗格,窗框里横竖交错的格子,横竖木条称为棂条,交错形成的格为棂格。它是中国传统木建筑的重要组成元素。造型考究,种类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南山遗址4号洞的穴居人为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就已在穴顶凿洞,谓之囱,是窗的雏形。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窗棂的样式和形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简洁的几何纹样到繁复精细的人物群像都有其独特的寓意,融合了装饰美和内涵美。窗棂在现代水泥金属框架的建筑中已几乎消失,但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将其转化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框架。
一、战国至宋前-窗棂的萌芽期
早期文献匮乏,鲜有对窗棂的记载,到战国时期《楚辞-招魂篇》《招魂》中发现对窗棂的记载“网户朱缀,刻方连些”,意为门板窗格楼花涂上了朱红色的漆,方格雕刻图案相连排开。可见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几何形制的窗棂装饰。
汉代,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代建筑注重整体的秩序和形制。此时棂格还未出现分隔变化,形制以直棂窗和卧棂窗为主,棂条从左至右竖排为直棂窗,上至下横排为卧棂窗(图2)。在出土的汉代明器上可见对窗棂的刻画。河南焦作41号墓出土的灰陶五层仓楼(图1),现藏于河南博物馆,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建筑样式。二层窗口下方仓楼表面有规则菱形装饰纹样,在仓楼顶部开窗且四周有放射状矩形窗棂装饰,和两侧的菱形几何纹样相得益彰。汉代窗棂种类较之前时代有所丰富,增添了放射矩形和菱形镂空纹样。
两晋南北朝时期,被牵扯入战争、政斗、思想碰撞中的文人士大夫荣辱生死毫无保证,充满对仕途时局的悲观,产生了逃避和反抗的意识。因而开始将思想寄托于艺术,从探索自由的艺术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居所成为了重要的创作场所[1] 。北魏建筑的屋院围墙上已经出现了成排的直棂窗,这种成排直棂窗的设计以二方连续的手法窗扩展到建筑的整个立面上,提高了通风采光效果,打通了室内外空间的屏障。在同时期的云岗石刻中也能见到这种二方连续装饰手法的应用(图3)。北魏孝昌三年的宁懋石室石刻(图4),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刻有建筑一角,其上可见一房屋以廊连接,四廊上就装饰有这种连续成片的直棂窗。
唐朝的窗棂形制延续了南北朝的特点,以直棂窗为主,也延续了连续直棂窗的装饰手法。山西省五台县南禅寺大殿是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大殿正门两侧各开一破子棂窗(图5左),破子棂窗是直棂窗的一种,属于几何形制窗棂。此外,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图5右)是由中国唐朝时期和尚鉴真主持修建的,金堂建筑下半身基本保留了唐朝建筑的风格。寺院主殿金堂正门两侧可见有成排的连续直棂窗,给大殿提供了良好的通风采光,而一排高大的窗棂也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观感。
宋朝以前,窗棂的存在更多的是服务于本身采光、通風的作用,造型以直棂窗为主,简约朴素。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工工艺技术成熟发展,殿宇建筑技术完善,窗棂的形制发展拥有了基础。唐朝窗棂延续了南北朝特点,直棂窗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窗棂。
二、宋朝-窗棂的发展期
宋朝是中国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工商业的进步。小木作(小木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修造水平的提高,在保证建筑功能性的同时开始注重艺术装饰性。窗棂作为连接建筑内外空间的视觉焦点,也成为了展示美感的窗口,文人士大夫对美的追求催生了更具装饰意蕴的窗棂形。《营造法式》是我国可以考证的最早的建筑制造图集,在小木作构造,门窗一节详细介绍了破子棂窗、板棂窗、睒电窗三种窗棂样式 [3] 。
破子棂窗和版棂窗都是直棂窗的分支,破子棂窗(图6)是将长方形的棂条从顶部沿对角线一剖为二,成两根直角三角形棂条。在安装时,三角形行斜边朝内,直边朝外。直棂窗在遇风时风会撞击在棂条侧面,对纸糊面造成不规则扰动,进而降低了纸糊面的使用寿命,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而破子棂窗因其对外侧为斜面,能起到对风的导流作用,将风柔和地送至纸糊面,从而减少扰动和噪音,是功能更为优秀的窗棂形式。窗棂的棂条从上至下横放,称为卧棂窗。
睒电窗(图7)则不同于直棂窗,突破性地采用了曲线形、波浪形的棂条,体现了对审美的追求,是窗棂开始追求艺术性的重要体现。
宋朝的睒电窗使用棂条更加纤细柔美,更具装饰艺术性。《营造法式》记载“凡睒电窗,刻作四曲或三曲,若水波纹造亦如之”。在人们移动时看向睒电窗棂格,光线透过连续波浪纹的重复排列会造成一种动态感和光影波动,这种独特的动态观看效果,似水波荡漾,似电闪雷鸣,睒电窗因此而得名。
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宋建筑使用的直棂、方格窗实例,且有一部分是应用在了阑槛勾窗上(图8)。阑槛勾窗是宋朝大范围应用的一种新的窗形式,它的特点是可以开启和关闭,拥有更好的采光、通风、观赏性。
窗棂在宋朝以简洁几何形为主,其中以板棂窗和破子棂窗为代表,粗阔而厚重。也诞生了睒电窗这种突破了直线,向着艺术和美的曲线发展的新窗棂,是当时文人阶级对于审美追求的象征,是窗棂艺术性特征的萌芽。
三、明朝-窗棂的成熟期
明朝,尤其是在明中后期,颁布政策工匠可以银代役。工匠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木工工艺完善,装饰刻画程度直至细部,从远至近,观看效果充满层次感,这也得益于宋朝的积累从而形成的的坚实基础。整体装饰风格丰富精炼,多用弧形线条。明朝的窗棂制作已经十分注重艺术性,做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样式种类更加丰富。
(一)端庄沉稳的明朝装饰风格
几何形制的窗棂仍是明朝窗棂装饰的主流,但较之前朝的特点是棂条的尺寸变大,做工精细,配合深色的涂色,观感端庄厚重。
山西襄汾丁村明朝住宅是现存保存较完好的明朝民居之一,入门后左右厢房,主屋均有窗棂存留。主要窗棂一是出现在门上方的通风窗(图9),为几何平铺菱形窗棂格,此处主要起到室内通风、采光的作用。二为房屋立面的几何一马三箭板棂窗(图10),蕴含着道家三生万物的寓意。形似长箭,有杀尽邪妄,驱灾避邪之意。丁村平铺菱形窗棂单元菱形棂格尺寸小,整体致密紧凑,比起较大的棂格更显沉稳。
曲阜孔府住宅西北侧有一侧屋,后墙有一户一扇两格窗(图11),上隔扇为变形亚字纹窗棂,短直棂条平竖相接,组成一个“亚”字的抽象纹,寓意宅主地位尊贵高贵。下格栅为井字纹,“井”字口为中心主体,周围有小方形棂格似砖石。井字纹取意对应井宿,象征吉祥平安,有避火之意。
襄汾丁村民宅和曲阜孔府的窗棂样式大多为几何形制,从民宅到有皇族祭祀意义的孔府都大面积的应用几何造型窗棂体现了明朝时端庄厚重的建筑风格。工艺规范,用料、尺度、结构严谨。造型简洁但又富有独特寓意的窗棂和明建筑的整体风格结合到位。
(二)克制的点缀装饰更凸显艺术性
明朝窗棂多为直棂条的几何造型,通常只在重要的部位加以克制的装饰和刻画。另一艺术表形式是几何纹和抽象纹组成的复合纹窗棂,二者和庄严厚重的整体建筑造型搭配反而增加了窗棂的整体艺术美感。
具有代表性的是安徽黟县潜口民宅,主屋立面有一两开格栅窗棂(图12),采用网格构成,窗棂题材为几何窗棂和具象植物梅兰菊荷四季花卉的复合组成。方形棂格和圆形棂格将画面分为三部分,在方棂格转交处点缀有梅花,鳞次栉比,画面和谐通透。梅兰菊荷分别在四个方形棂格中央,造型简练统一,各取傲、幽、坚、淡之意。两个窗棂各有两主体植物纹样装饰却现得画面丝毫不拥挤,转角点缀的梅花也错落有致,远观有形象,近看有细节。
浙江东阳卢宅将曲线抽象物和几何线条结合的装饰手法和明朝整体简练庄严的风格相得益彰。侧厢房正门两侧有成排的45度旋转后的風车纹窗棂(图13)。主体以几何形式为主,在两长棂条之间镶嵌有各样花卉雕刻。主要有梅兰菊竹,象征高尚的品格,此外还有松、桂花、莲花等传统意象中美好的植物形象。简洁的窗棂主体和克制的装饰体现了几何窗棂的简洁端庄,同时也凸显了整体艺术美。旁屋正门立面有一两开四扇窗柔和线条和中央雕刻板复合窗棂(图14)。此窗棂对中央雕刻板周围的装饰棂条转角做了柔和过渡,消弱了几何形制的粗犷感。线条自由流畅,交错有致,和中央八角雕刻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明朝的窗棂装饰艺术特点可以用四字概括,简、肃、精、雅。窗棂多为几何形制,样式丰富。棂条转角变化果断,造型简洁,但大多有有其独特寓意,在观感和思想深度都体现出端庄,肃穆之感。同时在工艺规范、用料、尺度上都相当严谨。窗棂远观有形,近看有神,艺术性上追求和建筑的整体性,在保证窗棂整体风格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增加装饰元素。
四、清代-窗棂的鼎盛期
窗棂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清朝,窗棂的艺术性特征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被赋予了观景、审美教化的功能。因而拓展了许多新的形制与题材,在窗棂上使用透雕技法直接创作人物群像、场景故事等极复杂的图案,光透过复杂层叠的图案产生了层次更加丰富的光影变化,虚实相间。在增加了采光功能的同时强调了窗棂的寓意、教化作用。这一时期平直线条的窗棂几乎不可见。
(一)清初的鼎盛时期
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其制作技艺和审美意蕴都代表了当时的顶尖水平,为研究皇家建筑风格提供有力的考据。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等级较高。殿门两侧开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图15),形似雪花,做工精细,棱角清晰可见,象征正统的国家政权,四方内圆,有天地之意。它用几何棂条交错组成了复杂的复合图案,精美异常且不显得繁杂。景仁宫是嫔妃居所,等级低于祭典用太和殿和皇帝办公场所乾清宫,正门两侧开有双交四椀样式窗格扇(图16)。故宫各大殿窗棂的使用严格的遵循了等级制度,清朝前中期皇宫建筑窗棂样式用简单几何棂条交错组合实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蕴,并在其中附加了皇权等级的寓意,是清朝窗棂发展达到鼎盛的重要体现。
在民居上,常家庄园建于乾嘉年间,保存完整,带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贵和堂正门两侧的几何铜钱纹窗棂是典型的清朝套叠式窗棂(图17),窗棂由基本元素四分之一圆弧经过连续的套叠形成了圆形钱币轮廓和中心星形案。整体没有使用任何其他元素,只用单一弧线就达成了层层套叠的视觉效果,构思巧妙,做工精细,充满装饰艺术性。
清初窗棂在题材上更倾向于刻画丰富的内容和情节,图案复杂,寓意深刻。多见传统谐音意象的使用,谐音意象为主体,周围辅以几何纹装饰。文字在窗棂图案上的使用使得窗棂的精美程度较之明朝更上一层楼。这一时期的窗棂精美复杂和简洁并存,体现屋主精神追求的同时还保证了良好的功能性。
(二)清末-从鼎盛到繁缛
¬¬清朝末期,国力衰弱。晋徽商也不复往日辉煌,他们将自己重拾辉煌的渴望寄托在自己的宅邸上,这一时期的徽商宅邸建筑装饰更加的奢华,题材多采用平安吉祥、荣华富贵。作为艺术品来看清末窗棂做工精美,内容丰富有独特寓意。但作为窗棂来说,过度华丽的装饰艺术作用远远大于窗本身的功能性,窗棂从建筑构件变为了“画布”,棂格服务于画面而舍弃了功能性。
黟县桃源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典型的清末民居。入宅门厅两侧有民俗生活窗棂四组(图18),描写了乡民渔、樵、耕、读的场景。这四幅乡民生活图画面主次分明,近景人物、中景场景、远景背景,人物从事农活姿态极具动态感。以作画的方式来装饰窗棂,这样做的劣势就是牺牲了窗棂本身的功能性,通风效果不佳,光影效果也变得散乱。此外,黟县迪吉堂西厢记题材的窗棂(图19)四分之三都被故事内容所占据,另一块三国题材故事所占比例也在三分之二左右。
清朝时期窗棂题材比明朝有了很大的变化,明朝时棂格的表现主体通常为具象物抽象纹样,同时几何纹装饰也占很大的比例,复合几何纹窗棂是明朝窗棂的复杂度上限。清朝时期,窗棂开始直接使用具象物、植物、群像、故事场景,这让复杂度直接跨越了一个台阶,画面变得丰富多彩,但却失去了原本的简洁端庄。从窗棂的艺术性与功能性平衡来说,清朝从明朝时的巅峰走向了单一的极端,是变相的衰落。
五、设计应用
(一)设计方法
引入形状文法对窗棂代表性窗棂纹样进行设计图形演变,利用置换、增删、缩放、镜像等方法创作具有延续性和拓展性的创新窗棂纹样图形。对单个传统窗棂纹样进行衍变设计或者将多种纹样的特征提取、变形、融合,创作新图形。基于纹样的形态特征和语义内涵将纹样方案应用在合适的产品之中,完成窗棂产品设计应用。以海棠纹为基础,使用形状文法融合如意纹、冰裂纹、铜钱纹特征的图形设计示例如图20所示。
针对不同朝代,根据时代窗棂形态特征设计具有特色的窗棂产品。
(二)设计实例
宋朝窗棂的特点是开始出现了曲线棂条,在设计应用中用曲线可以创作更加丰富的作品,并且曲线和直线间也可以搭配使用。窗棂纹样素材选取了盘长纹、方胜纹以及由曲线几何组成的花卉纹样,对盘长纹进行了简化处理,减保留识别性的前提下减少了组成单元,增加了视觉辨识性,使用的纹样素材如图21、22所示。书签呈长方形,上下部分做了非对称曲线设计,给造型添加流动感。顶端留有穿线孔,方便用户自由选择书签绳,下方是利用窗棂元素所做的装饰孔。使用金属材质,表面磨砂处理,避免书签长时间受挤压和书页接触粘连书籍、破坏书籍,金属的高强度也延长了使用寿命。纹样题材的选择上,盘长纹带有吉祥平安之意,方胜纹则象征事业成功,和书签这一关联到书籍、知识的产品十分契合。产品展示如图23所示。
明朝时窗棂的艺术性特征已经十分明显,曲线几何棂条和抽象图案的组合为窗棂增加了许多题材,明朝窗棂产品设计采用了几何形和抽象图案结合的方式,选用了窗棂中的八角景和梅花纹样元素提取轮廓线条(图24、25)。设计产品为毛笔架,整体外形采用了八角景的造型,简化了八边形四角的轮廓线,使其更加简洁流畅。在产品中上部分空间中设计了类似于楣板的造型,并做了梅花形状的镂空处理。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代表了文人的傲骨节气,意境和毛毕节结合相得益彰。产品整体色彩采用红棕色,展现沉稳、厚重的观感,也和写字绘画创作时的心境相符合。产品效果如图26所示。
清朝初期窗棂纹样形制、题材丰富,仍可见几何线条的使用,装饰性较强,画面以表现抽象纹样主体为主。清朝末期窗棂多为人物群像、场景描写,窗棂成为了一种“画布”,来承载繁杂的艺术描写,纹样性特征式微,因此选用清朝初期纹样特点来进行产品创作设计。
清朝窗棂纹样产品设计应用采用纹样符号和几何纹样结合的形式,纹样结构为内外包围结构。选用风车纹为辅助纹样,风车纹利用长方形棂条的排布组成风车旋转的样式,象征天地空气流动,寓意财源滚滚,无有而终。四组风车纹呈菱形排列,又组成一圈大风车纹,呈现套叠效果(图27)。中央由文字分割的部分做淡化处理,增加纹样的层次感,并突出文字主体。主题有两个系列“财、福、运”,“喜、乐、欢”,“财,运,福”主题效果如图28所示。整体设计以单一纹样为单元,4个单元纹样不规则排布,充实画面,其中以展现一个单元纹样为主,其尺寸较大。
(三)设计小结
根据设计实例可见,纹样方案应用在了文创产品-纹样和产品表现面的结合;功能性产品-纹样和产品形态轮廓结合演变。应用范围灵活广泛,从纹样贴面到形态特征体现,结合程度由浅到深,各有优势。
基于形状文法对窗棂纹样进行衍生设计,设计具有了更高的拓展性,能更好地形成系列化产品设计(“财、福、运”)和家族式产品设计(书签与笔架),系统化的设计方法提高了产品的迭代性。在确定基本纹样的基础上,合理地融入其他纹样的特征部分,借助于形状文法即可完成同族图形衍生创作,帮助产品设计完成系列化设计和迭代设计。基于形状文法的创新窗棂纹样设计为其他领域的相关产品设计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参考。
结语
窗棂的发展和窗棂艺术性的发展息息相关,不断追求窗棂的艺术性拓展了窗棂的形制、样式。但窗棂作为建筑构件有十分必要的功能性要求,忽略了功能性一味追求艺术性就失去了窗的意义。把握好窗棂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平衡是从窗棂的演变历史中吸取的经验。
综上所述,窗棂的发展是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不可复制,不可取代的人文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建筑的快速发展,窗棂失去了承载,人们也逐渐对此失去了興趣。在现代设计中如何振兴没落窗棂文化,首先应做窗棂的文化符号提取,将传统意象用现代设计手法提取,使其变成符合现代设计审美同时包含传统文化精神的新符号。其次,为其寻找新的载体,现代设计载体比之古代有了极大的丰富,可以以新的视角将窗棂文化符号和现代产品相结合。如从窗的光影变化角度,把光影变化可视的特点和时间变化相结合,设计计时产品。依此类推,优秀的传统文化拥有的深厚内涵经得起考验,可以深入挖掘。
本文研究整理了窗棂的历史流变,希望借此机会为现代产品创新设计提供素材,使窗棂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发展中不断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324250190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