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节奏

2022-03-19 22:59刘晓琴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1期

刘晓琴

摘 要: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充满节奏。节奏是一种连续进行的、有规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节奏是指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通过说话、走、跑、跳、唱、呼吸和利用自己的身体、打击乐器以及其他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等,进行自由拍、打、跺、捻、锤、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的过程。随着幼儿身体的发育、手部大小肌肉的发展、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对节奏的兴趣等,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好。遵循幼儿发展的天性,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园本课程、班本课程、微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单纯地训练幼儿的节奏是枯燥乏味的,基于此,笔者尝试将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再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综合课程,对幼儿进行科学、有趣的指导,真正以幼儿为主体,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关键词:倾听法;语言法;动作法;乐器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1-0070-03

Play the Rhythm

——Use a Variety of Methods to Cultivate Children's Sense of Rhythm

LIU Xiaoqin  (Zhaoyang Central Kindergarten, Xinghua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he student lives of young children, there is rhythm everywhere. Rhythm is a continuous and regular form of exercise. Rhythm here refers to the children's daily life, through speaking, walking, running, jumping, singing, breathing and using their own body,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various other objects that can make sounds, etc.,perform the process of freely tapping, hitting, stamping, twisting, hammering, rubbing, etc. to make sounds of different strength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body, the development of hand muscles, the development of movement coordination, and the interest in rhythm, young children's ability to perceive rhythm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Following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purposefully cultivating children's sense of rhyth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class-based curriculum, and micro-curriculum research. The rhythm of the kindergarten simply training children is boring.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tries to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sense of rhythm into the children's daily life,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of the five major areas of kindergarten,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interesting guidance to children, truly take children as the main body,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entertaining.

【Keywords】Listening method; Language method; Movement method; Musical instrument method

在課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师需要从多种角度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应以游戏活动为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充满节奏。节奏是一种连续进行的、有规律性的运动形式。这里的节奏是指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说话、走、跑、跳、唱、呼吸和利用自己的身体、打击乐器以及其他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等,进行自由拍、打、跺、捻、锤、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音的过程。幼儿节奏感指的是客观事物和艺术形象中,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引起的审美感知。这篇文章中的节奏感是广义的,不光与音乐活动有关,还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动作、舞蹈、语言、运动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指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幼师应积极改变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的问题,将节奏感的培养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幼儿节奏感的发展对幼儿大脑、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幼儿的动作、运动越来越协调;说话、朗诵越来越清楚、完整;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逐步提高;对节奏充满好奇、表现欲望增强、会自发产生探索欲望;对舞蹈、唱歌、表演的感受力得到增强……那么,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

1.倾听法让幼儿发现节奏的多样

自然界中有许多天然的节奏,幼师要随时抓住机会,善于正确引导,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倾听,让幼儿发现大自然中存在的节奏感。声音与我们的听觉密切相关,幼儿的节奏感知和表现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一日活动中,幼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其听觉的物品,开展形式多样地训练听觉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倾听意识,使幼儿学会耐心倾听的本领。

在日常生活中,节奏丰富了幼儿的精彩生活,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倾听节奏、发现节奏,激发寻找节奏的欲望。可以在益智区设计“小小医院”“钟表行”“小沙漏”等主题活动。在益智区放置许多空心管、听诊器、时钟和手表、八音盒等,让幼儿耐心倾听。幼儿在游戏探索中感知“嘀哒、嘀哒”的手表齿轮转动的声音;“当、当、当”的敲钟的声音;“怦、怦、怦”的心跳的声音;“叮、叮、叮”的八音盒的声音等。还可以引导幼儿到生活中寻找节奏,如“轰隆、轰隆”的打雷声;“嘀、嘀、嘀”的喇叭声;“嗒、嗒、嗒”的脚步声;“哗、哗、哗”的下雨声……

可以让幼儿尝试敲打各种玻璃瓶、塑料瓶、竹筒、锅、碗、盆等游戏材料,感受不同的声音。幼儿每发现一种新奇的、有节奏的、美妙的声音,都会特别激动,还争着拉我的手无比自豪地告诉我:“刘老师,这个声音我听出来了!”通过倾听,他们发现了节奏的多样性。

一日生活中,幼儿可能不会很在意这些声音,因此需要幼师的引导,让幼儿主动发现这些声音,并加以模仿,体会自然界存在的节奏。这就是从生活中“听”出节奏,幼师可以利用自然界的节奏,引导幼儿主动感受,培养幼儿对节奏的兴趣。

2.语言法让幼儿感受节奏的韵律

节奏还来源于人类的语言,因为语言自身含有奇妙的节奏。幼儿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丰富的、奇妙的语言环境里,幼儿通过语言感知节奏,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还有地域特色和很强的生命力。幼儿园综合课程中的许多诗歌、绕口令、童谣、韵律歌,有着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有韵味。为了让幼儿熟悉儿歌,尽快记住儿歌的内容,幼师利用铃鼓、节奏棒、竹板、积木、三角铁等,边有节奏地敲打边朗读儿歌,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也会拿着铃鼓、节奏棒、竹板、积木、三角铁等,不由自主地跟着幼师,有节奏地朗读起来。这样既感受到了节奏的韵律美又轻松地记住了儿歌,真是一举多得!

例如:在兴化市推行地方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郑板桥先生的《道情》引起了幼儿的兴趣。《道情》是江苏省淮扬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小调,又称“淮扬小调”。郑板桥先生于1725年开始创作《道情》。1729年,在他37岁时已完成了十首《道情》的初稿。活动进行时,幼儿有时会三五成群地拿着《道情》的特定乐器“渔鼓”和“夹板”说说、唱唱,真是惟妙惟肖。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家乡小调《道情》的韵味,还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自己的节奏感。

3.动作法让幼儿体验节奏的有趣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卡尔·奥尔夫创造的人体打击乐,是对幼儿进行节奏感培养的一种有趣的教学方法。人体打击乐是以人的四肢为“乐器”,通过捻指、跺脚、拍手、拍腿和点头等动作,打出好听的节奏。在和幼儿玩游戏时,也经常运用这种方法促进其动作的协调与灵活。

例如:在音乐游戏《猜猜现在谁出场》的学习中,先让幼儿倾听音乐,充分了解音樂,感受节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幼儿很快学会了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分角色表演时,幼儿根据动物角色的特点,有节奏地模仿出自己要表演的小动物的叫声。随着不同角色的出场,大胆地、有节奏地进行角色表演。还可以将音乐《猜猜现在谁出场》制成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物或者卡通图案的图谱,幼儿通过观察图谱,进行有节奏的表演。中班综合教材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是一首欢快、节奏感强的律动歌曲。幼儿学唱这首儿歌时,幼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手有节奏地拍打相应的身体部位,幼儿非常感兴趣。在优美的音乐中加入肢体动作,幼儿能更沉浸于音乐中的情境,从而体会到节奏感。这样,幼儿学得很快、记得更牢,激发了幼儿对节奏游戏的兴趣,锻炼了幼儿身体的协调性,最主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不仅音乐游戏有节奏,很多体育游戏也是有节奏的。在一日活动中,幼师要把握好体育运动的时间,让幼儿在科学的运动中,仔细体会节奏感。利用身体动作感受节奏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幼师利用练习各种身体动作,让幼儿在边听边动的同时感受身体带来的节奏感,如踏步、抛接球、跳绳、跳竹杆、拍球、踢毽子等运动游戏也是有节奏的。幼师利用身体动作培养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在这种节奏感的培养方式下,能够很大程度地满足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避免在活动中幼儿感到无聊。如“两人三足”就是一项注重节奏的运动游戏。两人要想快速走到终点,必须喊着“1、2、1、2……”的口令,步调一致地向前走,如果步调不一致,就容易摔倒。可以让幼儿通过运动感受节奏的快慢和协调。如果有良好的节奏感,幼儿就能熟练地掌握这项运动技能。在活动过程中,幼师让幼儿去发现节奏、探索节奏。幼师扮演着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即在一日活动中,幼师在一旁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幼儿对节奏的感知能力,以便及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4.乐器法让幼儿发现节奏的神奇

节奏感是幼儿音乐才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节奏感是有益和必要的。大多数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音乐墙、大舞台、小剧场,让他们与音乐做朋友,还放置了许多“乐器”,如打击乐器:木鱼、非洲鼓、双响筒、沙蛋、铃鼓、蛙鸣筒等。吹奏乐器:笛子、小口琴、哨子等。生活用品:锅、碗、瓢、盆等。废旧材料自制用具:河蚌壳、奶粉罐、可乐瓶(里面放一些豆子、沙粒)等,还要方便幼儿随时取用。

幼儿在音乐区活动时,还会播放轻柔悦耳、节奏明快的钢琴名曲、奥尔夫的音乐作品等,张贴与乐曲相关的图片、标志、图谱等做成背景,方便幼儿个性化地学习,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和音乐熏陶。

幼儿天生好动,喜欢拿着能发出声音的东西敲着玩,探索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幼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一些与声音有关的游戏,比如拿出一个空玻璃瓶,让幼儿去敲打,感受声音,再将这些空玻璃瓶中加入数量不同的沙子,让幼儿感受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幼师可以利用这种现象,让幼儿在空玻璃瓶中放入不同量的水。幼儿通过敲打不同水量的玻璃瓶,看是否能够组成优美的音乐,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幼儿通过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对乐器感兴趣后,幼师还可以指导幼儿利用不同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幼儿在合奏时积极探索,兴趣浓厚,从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与喜悦。也可以用笔随时记录自己设计的图谱,在下次活动中像乐队一样,进行自由、自主、愉悦的合作演奏。幼儿通过乐器的探索、演奏,发现节奏的神奇之处。

5.结语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幼儿能从游戏中认识周围生活,培养独立、积极、创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将倾听法、语言法、动作法和乐器法融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游戏中,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也逐步提了对节奏感的感知和表现能力。由于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对节奏的感知力也有所不同,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应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只有把幼儿的大脑、双手、嘴、眼睛等感官全部调动起来,才能感受到节奏的无所不在。幼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发现节奏、感受节奏、玩转节奏!

参考文献

[1]郭红梅.当前教学模式下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新颖方式[J].幼儿教育,2019(26).

[2]李芳芳.“互联网+”背景下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7).

[3]陈韶.生活化背景下幼儿音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索[J].教育界,2020(08).

[4]吴观长.一日活动对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意义及策略思考[J].幼儿教育,2020(03).

39645019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