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结合儿童之家建设先行先试。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5万居民中18岁以下有7200人,社区围绕建设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广场等,特别是通过社区与学校、医院、商家等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联动共建的工作方式,有力推动了儿童友好社区试点。
从孩子的需求出发
站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外,便被对面广场传来的欢声笑语所吸引,和谐幸福的场景令人会心:冬日暖阳下,广场里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孩子,有在大人牵引下蹒跚学步的婴儿,有在沙池里卖力玩沙、沿缓坡攀爬的幼童。在回环曲折的跑道上,孩子们上上下下追逐打闹,最里面是一个环形滑梯,许多孩子排着队往里钻。广场旁边有各种各样的椅子,方便家长坐着看护孩子……
据锦城社区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毛超介绍,儿童友好广场是社区着力打造的主题户外空间之一。这个广场的打造过程很有意思——结合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小小建筑师”行动,通过孩子参与、家长协助、志愿者专业支持,参与对广场的调研规划、模型搭建和实际改造。广场的改造充分融合了孩子们的想法,包含了自然认知教育、创造性游戏活动两个主题,设置儿童沙池、户外蹦床、滑梯和秋千、树屋木屋等游戏区域及设施。这看上去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背后是理念变动的开始,即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力。这无疑是儿童友好示范社区的一个缩影。
“儿童带动家庭,家庭改变社区。”基于这一发展治理理念,锦城社区于2016年便启动探索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从制度、空间、服务、文化层面推进建设“学有优教、幼有善育”的儿童美好家园。
依托区域化党建,建立儿童友好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辖区单位以及民政、卫健、教育、公安、妇联、残联等部门共同参与,“通过跨部门组织架构,建立财政支持体系以及评估与反馈机制,着力打造制度友好。”锦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鑫介绍,在此基础上,社区进行了儿童多维空间打造。
党群服务中心里,有多个“亲子室内空间”。1楼设置供家长、孩子参与的“锦绘美愿”项目,通过沙画、瓶画等,向居民开展亲子教育。再往里看,是“锦悦星辰”四个字,进入大门,浑天仪、地平仪、赤道经纬仪模型、天文望远镜映入眼帘。社区的“锦悦星辰”天文馆项目,开设了“小小天文讲解员”培训班,激发孩子们对天文学的兴趣,这也是社区着力打造文化友好社区,科普文化启迪童心的服务。4楼的“锦囊妙计”项目,提供了让家长参与互动、让孩子获取新知识能力的开放空间,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空间建设上,社区打造了上下学安全通廊。在社区的学校周边,通过建立安全栅栏,对人车进行隔离,并在上下学时间节点,组织志愿者为学校周边,特别是校门口的交通进行疏导。
提供诸多友好服务
走过一个个“亲子空间”,丰富多彩的活动照片、充满童趣的绘画涂鸦、温馨而富含儿童元素的设施布置,都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服务友好和文化友好的生动注脚。
锦城社区提供诸多友好服务,比如建立社区教育联盟和“锦城学堂”,促进儿童带动家庭成员全员参与学习,开展儿童托管、科普教育和暑期青教主题活动,打造“叠溪书院”品牌;依托商业联盟建立儿童防走失干预机制等支持性服务。社区还建立了3岁以下婴幼儿公共托育服务中心,切实减轻家庭托育负担,提升家庭科学育儿水平;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对残疾儿童、行为偏差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提供家庭教育普惠、家庭治疗等补充性服务。针对各个阶段儿童特点,设置“锦城亲子园”,引入社会企业提供早教、科学养育指导和家庭照护等服务,开设“防性侵”、“防走失”教育等发展性服务。
在党群服务中心的5楼和6楼,社区以“公益+市场”的理念引入社会企业,创建了全国首个社区食育中心,成为推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创新发展。魔法实验室、南瓜图书馆、妮妮餐厅……这些充满童趣的名称,就是孩子们在食育中心活动的空间名称。通过“食物”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最容易理解、最深刻体验的载体,开展系列儿童“营养”和“教养”课程,通过有趣、快乐的方式,逐步建立对自己、对自然、对国家、对世界的认知。拾级而上,楼顶布局了食物森林、环球剧场、雨水采集区、厨余再生站。在这里,大人和孩子一起种下种子,并在“观察日记”里做好记录,引导孩子认知大自然中的植物。以孩子的参与为重点,开展“儿童—家庭—社区”的垃圾分类项目,进一步提升孩子环保意识,探索一条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出路,以生态文化涵养童心。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设立了“传统节日诗会”等项目,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深厚文化内涵,结合弘揚传承巴蜀文化,广泛宣传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训,将慈孝、诚信、勤俭等传统美德融入居民公约中,将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到社区发展治理中,以传统文化浸润童心。
32525019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