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炎
人物时事速递 >>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研究方兴未艾,而机器翻译被学术界视为人工智能研究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作为我国计算语言学开拓者,冯志伟教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从汉语到多种外语的机器翻译系统、世界上第一个中文术语数据库。2018年,他获得奥地利维斯特奖、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杰出贡献奖。在颁奖仪式上,他深情地说:“现在我已经是近80岁的老人了,可是,我们从事的自然语言处理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她仍然显得非常年轻,充满青春的活力,有着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2021年,80多岁的冯志伟教授走进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期待年轻学者把机器翻译研究推向深入。
人物素描1 跨界求学,年少成名
1957年,冯志伟考取了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课余时间,他钻进北大图书馆,探寻学术前沿研究。有一次,他在图书室看到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论文《语言描写的三个模型》。他怀着极大的兴趣通读之后,认识到这是乔氏应用数学中的“马尔科夫链”来描述自然语言的生成过程,为语言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数学模型。冯志伟下决心学习这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于是多次向学校提出转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的申请,最终如愿。他由此开始了跨学科的学术研究。1960年11月,《文汇报》刊发了陈望道、吴文祺等人撰写的文章《“文法”“语法”名义的演变和我们对文法学科定名的建议》,12月又登载了傅东华的文章《“文法”定名优胜于“语法”》。冯志伟读后认为学术界已经使用“语法”多年,语法定名胜于文法。双方针锋相对,于是引起了一场学术争论。结果,“语法”的定名取代了“文法”。冯志伟的名字在北京、上海传开了,可此时他才读大二。
人物素描2 刻苦钻研,成就斐然
1978年12月,冯志伟赴法国巴黎留学,到维希的“嘉文澜”语言学院进修法语。其间,为了完成机器翻译系统这项艰巨工程,他给自己制定了“887自律规则”:每天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一周工作7天。“汉—法系统”试验成功之后,他又进一步研究“汉-法、英、日、俄、德”多语种翻译系统。历经三年,至1981年11月,这个系统终于研制成功。他在计算机上输入汉语,计算机立即自动将其翻译成五种语言。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从汉语到多种外语的机器翻译系统。
从法国回国后,冯志伟调入了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担任计算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同时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担任兼职研究员。1981年,冯志伟被派往德国斯图加特的夫琅禾费研究院与德方合作,从事术语数据库的研究,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中文术语数据库。2008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和国际术语信息中心给冯志伟颁发了维斯特奖,表彰他在术语学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考场仿真试题】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评论。
【范文示例】凭着对语言的热爱,冯志伟实现了从理科到文科、从地球化学专业到语言学的跨界,开启了语言学之路;憑着对学问的执着,冯志伟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终成一代机器翻译大师。一路走来,几经曲折坎坷,他都无怨无悔。成功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一以贯之的坚持,在自己最热爱的科学领域,冯志伟充分施展了平生所学,成功研发机器翻译系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适用话题】热爱 跨界 突破 坚持 创新
320150190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