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的严峻复杂局势中,中国要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彻底改变导致舆论性话语权颓势的外部因素,必须创新话语叙事方式,以增强话语表达的有效性。我们可以无国界、容易产生共鸣的音乐音符作为交流的姿态来传递中国声音。以不同时期、具有主题性的红色歌谣作为叙事视角塑造真实中国形象,借助一切积极的海内外力量与媒体资源准确表达中国意思,以“走进来”寻访的姿态了解中国古今的历史逻辑,从而牢牢掌握舆论性话语权,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
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是教育的对外开放,它对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民心相容相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下,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教育政策不动摇,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1]。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1 红色歌谣综述
歌谣是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的文化内容,传承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展现着时代风貌。红色歌谣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衍生出来的时代精华。它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革命斗争与改革建设历程。红色歌谣用革命精神谱曲,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来叙事,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叙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主题内容,彰显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
第一,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红色歌谣的主要创作者和传播主体。红色歌谣真实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体现,反映了社会文化方向。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映山红》:“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腊月呦,盼春风;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唱出了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洋溢着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红星歌》唱道:“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歌曲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温暖怀抱,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恋之情,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意;《学习雷锋好榜样》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雷锋为代表,讴歌集体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大温暖的形象,是雷锋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的波澜壮阔场景是红色歌谣的主要内容。红色歌谣通过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传颂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与人民的热情拥护。它借助艺术的形式给予人们奋进的力量,是具象化、时代化、感性化的艺术党史,符合时代特征、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具有激励作用的文艺符号与特殊的叙事形式。歌剧《江姐》里面的《红梅赞》《绣红旗》讴歌了共产主义战士为迎接新中国的到来自制五星国旗,表达革命必胜的信心与视死如归迎接革命胜利的激动心情。《春天的故事》写出了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大膽探索,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崇敬,反映人民深切的拥护。
第三,红色歌谣富有故事情节,歌词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传唱度高、传播性广。虽有明显政治与阶级立场,但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容易以歌曲的形式打破对政治的反感。中国的叙事习惯一般是将官方权威话语作为对外阐述事件合法性的重要论证形式,往往这种宣传表达方式会让国外民众认为官方宣传带有极强政治色彩,对其阐述的结果真实性与广泛性会产生质疑与抵触。而这种跨越国界,反映官方和人民心声的艺术党史,颂唱叙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让人感觉更亲切,会自觉伴随歌曲去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发生的故事,自然加深了对中国的正确认识。
2 海外华文教育的瓶颈问题
海外华侨华人是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和桥梁,是天然的文化沟通、文化融合的纽带。中国文化、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海华侨华人向世界讲好中国历史与当代中国故事,共同参与“中国梦”的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3]。”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加强,海外华文教育发展势头强劲。但在当前新的国际形势下,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诸多层面仍存在以下的现实瓶颈。
第一,多语教育体制下华语教育受影响。海外华文社会,尤其是老一代侨领仍然坚守华语教育,不论在华文学校、华人社团社区还是家庭教育层面,都固守华语教育,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甚至东南亚有的国家已将华语作为官方的语言。但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中英文双语教学已成为主要教育媒介语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华语在华人社区及华文学校的发展。海外新生代华裔青年,对于华人身份会产生困惑与焦虑,因为这种身份造成他们在当地国社会融入时的障碍,在融入主流社会中不占优势。同等条件下,他们宁愿优先选择更具世界性的英语。
第二,孔子学院多少存在着官方背景,受意识形态及“中国威胁论”影响,部分国家政府和民众产生了一定的反感,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对外政治宣传的渠道,增加了当地国人对孔子学院的政治偏见,使得各类华文教育机构也遭遇到一定的抵制和排斥。同时,孔子学院是非营利性机构,因为不需要支付任课教师的费用,与当地各类华文教育机构相比,收费极其低,这就遭到文化保护主义者的抵触。
第三,海外华文教育的教材缺乏统一性,也没有统编的教学大纲,教材的研发、编写注重语言文字和历史内容,种类单一,教材形式缺乏创新[4]。华文教育复杂多变,不同国家、不同社区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特殊性。中国政府进行教材的统编难以实现,教材既要扩大国际影响力,又要结合“本土化”的需求,结合当地海外华侨华人的实际,教材仍需具有本地化的特色自己进行编写。
3 红色歌谣推进海外华文教育与国际传播的实施路径
(1)海外华侨华人传唱红色歌谣,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先驱和先锋。推进海外华文教育,推广中华文化,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必须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先驱和先锋作用。因为他们更懂得以当地国文化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讲述中国历史和中国故事,促使中外文化相容相通時更顺畅,使华语与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道路上更畅通无阻。红色歌谣以独特的主题叙事风格讲述中国的近代、当代故事,通过海外华侨华人的传唱和传播,使新生代华裔青年和外国民众更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发展。视听冲击胜于说理雄辩,以特殊的艺术形式与音符文字表达,通俗化地将“被表层大众传播符号包装起来的政治意识形态”推广传送出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是政治话语传播通俗化的关键要素。
(2)研发红色歌谣音像教材,以歌叙事、以歌传播,在红色歌谣的旋律中学习中华历史与中华优秀文化。海外华文教育遍布世界各地,涉及不同族群,我们应从战略层面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对策,梳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成功历史经验,为中华文化国际化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音乐无国界,音乐更容易打破隔阂引起共情共鸣。听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了汉语和中国历史。我们应充分利用当代教育现代化技术,研发各种实用性较强的信息化华文文化产品,整理编写一套集音像赏析、历史背景介绍和伴奏跟唱为一体的红色歌谣电子教程。这类红色歌谣电子教程可实现统编、普遍推广,郎朗上口的节奏歌词更入心,助推华文教育更广泛地传播,同时打破意识形态及舆论上的封锁。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唤醒民族基因活动,红歌开启“中国寻根之旅”。华文教育的目的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以华语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调动一切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性,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侨胞侨眷是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是中华文化之根在海外扎深和延伸的载体和主体。受当地国政策影响及西方舆论话语霸权的影响,新一代华裔对中华文化的基因记忆已然悠远。可通过各类文化亲情活动,激活华裔子弟的民族基因,使其发自内心认同血缘文化,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血脉意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例如在当地国举办仪式感强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举办红歌会,或者根据红色歌谣来一场“红色之旅”,走访红色歌谣讲述的各大景点和城市,举办红歌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实践研修走访让中国故事更具真实性,展现最真实、最亲切的中国形象。通过口口相传和华裔子弟的亲身记录、网络传播,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传播。
(4)利用海外华文媒体作为华文教育的后盾,成为红色歌谣传播宣传的渠道。海外华文媒体是华侨华人为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在华人社区内创办的媒体,包括报刊、电视台及广播,用以记录华侨华人在当地国挣扎、斗争与奋斗的历史生活,是华人精神和心灵凝聚的桥梁和载体,是中华文化展播、传承的平台,起到维护华侨华人权益、表达心声的作用,在提升国际传播与话语权上也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借助海外华文媒体传播红色歌谣,讲述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故事,展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让海外华人能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祖国强大后的荣光,有身为华人的自豪感。
引用
[1] 洪雪辉.后疫情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华文教育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1(4):135-138.
[2] 龙钰.叙事·制度·学术——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理路[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140-153.
[3] 习近平.海外侨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J].中国人才, 2014(15):2+1.
[4] 孙宜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海外华文教育,2017(7):893-90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2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粤红色歌谣的革命文化阐释与创新性发展研究(GD21CYS11)”研究成果;2020年度江门市基础与理论科学研究类科技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华文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之探索(2020JC03033)”研究成果;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22GYB13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宋洁(1978—),女,广西玉林人,本科,副教授,就职于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