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议成立“碳监会”

2022-03-18 15:08张寒邹碧颖
财经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议能源绿色

张寒 邹碧颖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双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一些代表委员关于在国家层面选取典型地区优先开展“双碳”综合示范,以及成立“碳监会”的建议受到关注。

《财经》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提出了在典型区域优先开展“双碳”综合示范的建议。同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也建议,国家层面加快出台“双碳”试点方案,设立“双碳”专项资金,指导地方实施“双碳”试点示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禀赋,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梯次有序推进碳达峰。该方案根据产业、能源、碳排放等情况,初步区分四类地区,分别为碳排放已经基本稳定地区;产业结构较轻、能源结构较优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地区和资源型地区。

《财经》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中,多地代表提出围绕“双碳”进行探路或发展完善碳市场、打造新能源基地等建议,希望探寻符合当地实际的“双碳”路线图。

同时,“双碳”的市场监管体制与专业能力建设亦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带来一份《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提案,建議由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委,成立类似证监会、银保监会功能的“碳监会”或类似监管机构,明确授权其作为监管主体进行碳市场相关领域的监管和业务指导。

同时,建议生态环境部通过补充专业人手,及与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强碳监管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3月,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根据地方实际,也提出了各地探索“双碳”路线图的相关建议。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王忠林提出,建议国家支持湖北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登记和结算系统。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董事长张新建议,将新疆打造成全国绿色能源大基地,推进煤电低碳转型,合理配置储能基地,加快启动哈密、准东等地特高压能源通道。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分别于2010年、2012年、2017年组织开展了三批共计80多个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低碳生活方式,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功经验。但目前看来,全国的“双碳”路线图仍然缺乏明确可供学习的成功样板。

为此,刘中民建议,国家选择典型区域根据其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双碳”技术创新,制定低碳化发展技术路线并先期开展综合示范。

其一,遴选代表性区域优先开展“双碳”综合示范,验证一批多能融合技术并开展集成示范,为全国同类型区域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案;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同类型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其二,优先选取青藏高原、陕西榆林、山东省和辽宁省开展多能融合综合区域示范,代表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青藏高原是生态固碳与清洁能源输出地的负碳区、陕西榆林是化石资源富集区低碳化发展的减碳区、山东省是新旧动能转换和推进绿色增长的去碳区、辽宁省是高碳排放产业转型升级的控碳区。

对于协调区域任务,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第一,加大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落实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合理承担相应清洁电力发展责任;第二,以单位GDP碳排放考核带动换道领跑,让清洁能源产业在西部就近壮大;第三,做实碳贡献的量化和补偿。扩大西部地区风光电发展的土地供给,让西部减碳、贮碳、固碳地区得到更多实惠。

据悉,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已经明确,要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当下,中国社会“双碳”实践和诸多技术细节仍在探索途中,相关标准还未完善,不少代表委员提醒,加强中国“双碳”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指出,中国产业技术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有待加强,尚未形成以标准促进技术创新、以技术带动标准进步的“共生效应”。碳排放核查核算体系还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提升碳排放国际标准化话语权。李秀香也建议,加快低碳标识认证体系建设步伐,并加速与国际接轨。

去年以来,“运动式减碳”现象引发各方争议。在3月5日举行的“部长通道”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推进“双碳”必须全国一盘棋。要讲究策略方法,正确处理好当前和未来、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要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中国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

此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曾对媒体指出,“运动式减碳”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

为此,刘中民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别。整体实现“双碳”目标,应当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除了呼吁因地制宜探寻地方经验,《财经》记者观察到,自全国“两会”开幕以来,多位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发言均涉及碳市场、碳税、碳账户等政策工具的实施运用。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对《财经》记者表示,当下,中国应当不断扩充碳市场的规模,将更多行业的企业纳入其中,并加强碳市场交易品种的建设,积极开展衍生品交易。同时,应尽快出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统一标准,加强绿色信息的可比性,实现信息披露的标准化,以此建立起更为科学的碳排放体系。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师李炜对《财经》记者分析,绿色低碳经济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转型方向。未来一段时期,相关投资规模大概率将超过150万亿元。因此,要通过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共同发力,在供给端和消费端推动低碳发展,并推动碳市场、碳税和碳账户的落实。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也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结合中国实际破解技术难题,将碳税作为落实推进“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完善“双碳”政策法规体系。

“尽管中国的碳排放仍属于生存排放和发展排放,但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降速提质的新常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征收碳税时机逐渐成熟。”蒋颖说。

还需注意,多位经济学家担忧,在中国经济复苏基础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的局面下,如果盲目推动过于刚性的减排目标,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成本上升,甚至诱发滞胀局面。

此前,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对《财经》记者指出,避免“双碳”可能带来的滞胀效应,理想的办法是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或者降低单位GDP的能耗,这就要求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将对经济产生正面的供给冲击,能给发展带来新机遇。

另有外资行经济学家对《财经》记者建议,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亟须财政补贴、资本市场等各方面资源的合力支持与相互配合。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告诉《财经》记者,要高度关注能源安全,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低碳绿色转型路线。目前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供给,通过优化煤电结构、淘汰高排放的工业锅炉窑炉等方式提高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水平,不搞“一刀切”或“运动式”减排,避免对宏观经济带来不必要的冲击。

同时,周景彤建议,重视平衡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关系,增强能源系统应对冲击能力。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转型计划路线,给市场主体留下一定的调整时间和余地。以夯实国内能源产量为基础,推动中长期储能建设,扩大能源国际合作。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发展,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碳捕获技术,支持能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研发,加强与先进能源科技大国的技术合作。

猜你喜欢
建议能源绿色
绿色低碳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建议答复应该
几点建议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