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殷佳珞,陶亚亚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呈现减缓趋势。在此背景下,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中,来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形成创新发展体系,实现科技强国目标,最终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
对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他们本身具备创新的原动力,同时也具备创新创造的能力,需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发挥自身优势。
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系统性框架下,将更好地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与服务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经过多次演变:首先是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将“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列,并称之为教育界的“三本护照”[2],但这时并未提及创新教育;1991年,国际上开始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并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概念界定,即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同时又使其具备自主创业的技能[3]。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4],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新时代,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技能培养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创业技能。
国内学术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与创业教育相同;二是等同创新教育;三是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即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并非一个整体概念,而是两种教育模式。早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主,不注重所涉及的创业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一种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从思想、能力、技能、社会环境等方面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帮助[5]。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主要涉及探索未知知识领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创业应具备的社交、管理以及技术等专业知识,是一种全面有效提升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研究生是在科研领域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却缺乏创业专业知识的一类群体,所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知识应用、创业意识、创业素质、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培养在技术领域能够创意、设计、创造的卓越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征:分别是注重实践、过程较长、终身伴随、时刻辩证[6]。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其素质养成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在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与养成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教育,也要重视理性启发,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将创新创业素质进一步外化和彰显。此外,在培养过程中也侧重构建创新创业载体以及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具备创新创业知识、认识、意识、思维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具有成长性特点的教育,它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与创造的辩证思维。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实践性、长期性、成长性、批判性、广谱性、规范性、实用性等特征的教育。
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不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在“研究中学习”的过程。主张深度参与科学研究是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措施。面对新时代对科研人才提出的的新要求,理工科研究生不仅聚焦于对学术前沿的学习,更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将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政产学研的融合[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领域,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基础材料研究、新型药品研究、电子信息领域等。理工科研究生应该从自身专业出发,发挥理论与技术能力,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并探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对理工科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为了提高科研人才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成效,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使其在专业科研领域内进行创新创业。为此,高校需要革新课程设置、校企联动。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亟须将多种教育、多种学科交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研究生创新创业理念,从思想上提高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原动力。
良好的外部创新创业平台,有利于研究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研究生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短暂实践,缺乏社会实践与企业经营知识,因此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平台十分重要。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要使其在校外平台进行实践活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是切实有效的途径。立足研究生创业园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高新科技创业中心等专业性、多元化的企业孵化器,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整合,扶持研究生创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是连接学校与社会、学生与职业、学业与就业的桥梁。为推动社会经济有序、良性、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育质量的持续性提高有重要影响,也影响到研究生素质的提高,更关乎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能否符合研究生个人发展需求。
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的梳理,结合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加强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
观念的形成受认知影响,而认知水平取决于基础素质。因此,需要培育理工科研究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和正确的创新创业观,通过第一课堂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启发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在此过程中,对理工科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重塑,提升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增强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思想。
影响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师资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影响最为明显和直接的是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主要包括科研导师、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作为基层负责就业指导与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人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时可以引入人文社科领域、财经领域的指导教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根据实践经验将创新创业教师分为四种角色类型,一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与机会的知名教师;二是能够讲授本专业最新理论知识的教师;三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的教师;四是专门负责创新创业过程中成员之间沟通与解决矛盾的教师[8]。这种师资分类配置方式可以供我们借鉴。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制度的完善,引导学生自发进行创新创业,提倡学术创新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创业活动学分纳入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中。完善的校园制度建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理工科研究生大多具备较好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验室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缺乏将这些实验结果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因此,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实践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应具备的技能。实践平台是为研究生提升实践能力而搭建的包含科研竞赛,企业、社会、学校等的多元化、多层级的综合性平台,平台化的培育模式有助于理工科研究生掌握企业经营、科研成果转化、社会融资、社会沟通等多种技能,这些技能往往是理工科院校缺乏的。理工科院校可以依托实践平台形成“竞赛—项目—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竞赛为切入点,学生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并与导师、团队成员进行充分讨论与验证,将其形成可行性项目,在竞赛过程中验证知识并逐步完善项目,最终使优秀项目通过实践平台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对接,完成最后孵化、落地。“竞赛—项目—创业”过程可以不断循环、反馈,使得创新与创业并行,实现良性循环。这一模式的运行需要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的共同协作,配合搭建实践平台。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学生,高校应该联合政府创新创业部门将其打造为榜样模范,通过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使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开展。一要从激励政策出发,建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度,对创新创业活动做出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并对其指导教师进行评优、晋升等形式的激励。二要从导师、辅导员、学校制度等方面合作培育团队,“以优带全”,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将其塑造成示范案例,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三要将创新创业类比赛成果纳入研究生评优考核中,以此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扩大基础数量产生更多优秀成果。四要培育、选拔本校的创新创业优秀个人,同时举办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减少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陌生感。
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多元化、多主体、多力量有机结合的系统教育工程。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科特点,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彰显专业协同、实用等特点。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路径研究及分析,对于分析和总结多载体育人经验、探索和创新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灵魂,理工科研究生既要发扬自身优势,如科研创新、基础理论创新等,又要弥补不足,如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参加科创竞赛、校企合作交流、创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弥补在经营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创新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