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镇江市文化广电产业集团,江苏 镇江 212004)
吕凤子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是我国最早的几所美术院校的创办者、主事人。作为少年秀才、江南才俊的他,早年追随李瑞清先生就读于南京大学的前身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在世界观、人生观与艺术观的层面完成了兼容并蓄、学贯中西、为人生而艺术的蝶变[1]。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李岚清等对吕凤子的毕生努力与成就都有过高度评价。
原创大型丹剧历史剧《凤先生》由丹阳市丹剧团与镇江市艺术剧院联合创作演出,讲述了吕凤子先生历经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间的风云变幻,矢志不渝,三办正则学校,展现了他赤诚热烈的爱国情怀、灿烂卓绝的艺术成就及对民族美育事业的深远贡献[2]。
该剧邀请了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担任文学指导,她三获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吕凤子》的剧本由她与青年编剧俞思含共同执笔创作。国家一级导演童薇薇担任该剧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担任舞美设计,中国京剧院胡天骥担任多媒体设计,由他们共同组成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自2022年6月12日在句容大剧院进行内部审查首演以来,丹剧《凤先生》得到了广大观众和戏曲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以下试从剧作、舞美、对丹剧艺术发展的意义和响应时代呼声四个方面对该剧进行简要评价。
全剧以吕凤子先生“三办正则”为主线,通过三场主戏和两个楔子展示吕凤子的办学生涯和艺术生涯,每场戏各有特色,塑造了以吕凤子为代表的一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了深具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吕凤子先生的一生。
该剧剧作结构舍弃平铺直叙,以倒叙起笔。“先声”从1951年吕凤子将正则学校交给人民政府这一节点切入,在剧情和情感的双重引导之下,开启主体部分的顺叙;“定志”一场以女学生张雯为反抗被逼婚的悲惨境遇而撞柱的行为,增加吕凤子办学的决心,非常有震撼力;“画心”一场体现了吕凤子作为教育家与书画家的智慧与胆识,写得很有意趣;“游校”一场中“风筝”的使用为全剧增加了更深层的寓意,别具匠心;至剧尾“余韵”,时间线汇合继续向后推进,呈现英雄迟暮壮心不已的可敬与悲情。
此外,另设两个楔子,分别介于第一、第二场与第二、第三场之间。第一个楔子讲述1937年吕凤子带领师生赴蜀,在长江岸边即将登船之际,执意回去寻找装有学生画作的行李箱的故事;第二个楔子展现吕凤子1945年西迁七载之后,准备回丹阳之前的思归场景。两个楔子虽为次要场景,却是使人物性格丰满的关键之笔。
主场铺陈情节,楔子聚焦细节,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建构了全剧的叙事线索,也使得人物更为立体丰满。正如剧中的凤先生有一段动人的唱段:“经历了辛亥革命风波乱,经历了多年抗日倍凄然,经历了解放战争渡艰难,终迎来神州光复山河圆!”唱出了他传奇人生的颠沛流离,更唱出了他迎接新中国的欢畅情怀。
众所周知,一部剧对人物塑造和刻画的深度,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高水平的剧本在演员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演绎下,使得一位可敬可亲的凤先生形象鲜活生动地矗立在了舞台上。此外,丹剧《凤先生》中,人物无论主次,性格与立场皆非常鲜明:吕凤子谦和坚定,吕母李氏开明决断,吕妻胡氏温厚坚韧;学生中,张雯活泼刚烈,杨守玉成熟稳重;友人中,张大千耿介,陈乃圣精明;王有才、张雯父亲等人则有滑稽及一些反面色彩。不同人物之间因类型区别而衍生的对照与冲突关系很好地建构了剧情张力。
当然,该剧在剧作方面也略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叙事节奏稍欠紧凑,在戏剧性的营造手法上偏于常规。此外,在张雯一角的身份考究、台词文本在雅俗间的取舍以及楔子的篇幅设置等方面,也有提高空间。如果在接下来的进一步打磨中,能对以上几点再做推敲,必能锦上添花,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舞台美术于戏剧而言,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光彩。[3]63-64
丹剧《凤先生》的舞台,可谓是传统戏曲美学空舞台的写意与现代极简主义表达相融合的体现:一套老旧的桌椅,是书香门第的表征;一张条桌画案,是画家舞台的符号;一条露天石凳,指称的是美丽的校园[1]。这样的舞台,简洁而不简单,视觉上的极简所蕴含的意义极丰,不仅为演员预留出充分的表演空间,而且更能激发演员的创作潜力,通过演员的唱、做去传情达意,演绎故事,进而营造灵动且富于诗意的舞台意象,唤起观众对于舞台景观的统觉感受。
与此同时,《凤先生》一剧引入了旋转舞台与多媒体技术,努力达成特定的舞台效果。从时空叙事的角度看,旋转舞台可以形成舞台的区隔,有利于表征时空的流转,并可实现流畅地换场切幕的功用。多媒体技术在此剧中的使用有针对性:一方面作为每场主题背景的视觉补充;另一方面则为舞台上因视角限制不得为观众所见的重要内容提供特写,如吕凤子的一系列书画作品,这类呈现本身有认知欣赏价值。一般而言,舞美技术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剥夺演员表演的空间与机会,转移观众欣赏演员表演的注意力,而该剧在对舞美技术的使用程度把握较好,这是令人欣慰的。
通过精心打造的舞台美术,丹剧《凤先生》营造出了一系列辅助叙事、点明主旨的意象。如剧中反复提及、多次展示的“风筝”意象,它有时指称故里,有时指称家园;时而指代学生,时而象征理想。一只小小的风筝,把主人公凤先生矢志办学启民智、以美育人追光行的毕生心愿实物化、具像化、符号化了[1]。
同样,该剧在舞美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少许缺憾,如舞台美术更多起到说明性作用,而展现戏剧化力量的成分不足,同时,整个舞台观感较暗,色彩稍显单一。
丹剧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地方戏,由丹阳历史悠久的“啷当调”演变而来,初名“啷当剧”,后改现名。作为全国稀有剧种,丹剧在当下的传承也遭遇了严峻的挑战。丹阳市丹剧团曾号称“天下第一团”,但因方方面面的原因,已有多年未曾涌现精品。丹剧作为我省的稀有剧种,需要加以抢救性的保护和传承。
《凤先生》的创作,不仅是为当代戏曲观众呈现了一出优秀剧目,更是对丹剧在当代的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既要保护和传承,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通过优秀新剧目的创作,激发剧种活力,壮大剧团力量,满足观众,扩大影响。
丹剧《凤先生》从排练到正式上演,在为期两个月的创排过程中,丹阳市丹剧团和镇江市艺术剧院的演员们,在著名导演童薇薇、董红精心辅导下,用心塑造角色,让剧本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鲜活起来。
在戏曲领域,声腔是一个剧种的灵魂,丹剧的形成时间并不长,丹剧声腔远没有周边的越剧、锡剧、扬剧、淮剧成熟、规范、丰富和完整,因此更加需要通过新剧目的创作去不断提升和完善。丹剧《凤先生》剧组在作曲家邓斌老师的帮助下,于创排过程中对丹剧音乐的曲牌曲调和唱腔进行了系统化的提炼和梳理,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丹剧音乐,并首次实现了丹剧在男腔唱腔上的突破,对解决丹剧男小生的音乐短板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唱念方面,该剧力求凸显丹剧唱腔特色,并着力体现丹阳方言、民歌小调风格。曲词、声腔、伴奏的一体化效果出彩,紧扣了特定人物与情境去传达曲情。丹剧《凤先生》中的唱词,诗情丰沛,画意盎然,写得很美。尤其是主人公凤先生的那几段“咏叹调”,有妙喻,有品位,情景交融,诗画一体,堪称字斟句酌、精雕细作,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1]。
丹剧《凤先生》的成功,对于丹剧这一稀有剧种的传承发展,对于地方院团提升“排大戏、演大戏”的能力,树立“重剧本、推新戏”的创作原则,以及提高对青年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都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院团以排戏为契机,获得了与当下国内顶级的编导团队深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本地编剧和导演、舞美、音乐、灯光等人才获得了一次系统的培训。专业技能的提高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知道本行业的尖端是怎样的水准和境界。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胸襟,对于打造文艺精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主创团队,包括配角和分量较轻的甚至角色没有具体姓名的演员,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样的机会,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尤其对于年轻演职人员来说,更是弥足珍贵。
一个优秀的剧目可以复兴一个剧种、激活一个剧团,《凤先生》这样一部丹剧力作,让丹剧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让更多人有可能认识它、喜爱它,进而研究它,可谓意义深远。
丹阳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近现代历史上更有众多在各领域大有建树的乡贤人物,如马相伯、匡亚明、吕叔湘以及吕凤子等。然而,作为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丹阳本土代表性杰出人物,吕凤子先生极为低调,世俗的名声远不能与他的实际贡献和成就相符。这也导致他原本可以作为道德教化之范本,却不曾得到充分的彰显。因此,以戏剧结构起吕凤子人生的关键节点,凸显他不凡的精神境界,其高洁人格和道德弧光当可照亮更多心灵的角落,对小到教育系统,大到世道人心,均能起到正面陶冶的作用。
为实现对吕凤子的戏剧化阐释,全剧聚焦并体现了该题材的三个价值。第一,艺术价值,即:作为“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重要缔造者,吕凤子先生在书画方面的成就。第二,文化价值,即:在当下时代刻画吕凤子先生其人、其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包括丹阳这方水土文化底蕴对吕凤子的影响。第三,历史价值,即:吕凤子是中国职业教育和美育推行方面的开拓先行者。[4]134-135编剧在创作时,把吕凤子先生之“画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有机融合,正因为吕凤子先生是伟大的画家,他能敏锐地捕捉到美育对人的影响,从而以“艺术制作即人生制作”“穷异成异、穷己成己”的教育思想[5],贯穿在毕生的办学经历之中,这也正是凤先生区别于其他画家与教育家最重要之处。同时,剧中吕凤子三次办学的背景,正对应中国近现代风云史,涉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关键节点,学校的发展变迁亦与时代的发展变迁相呼应,很有意义。
吕凤子先生是丹阳人,以丹阳本土剧种丹剧塑造当地的先贤,本地观众觉得尤为亲切。戏剧的一大好处是既可以读文字,又可以看演出,那么它的受众也就既包含剧本阅读爱好者,又包含更大范围内的观众。乡情、乡音、乡韵中走出了引以为傲的“乡亲”,无论如何是让人感怀、感喟的。吕凤子先生历经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几十年间的风云变幻,不仅取得灿烂卓绝的艺术成就,具备大师风范,同时始终保持赤城热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尤其对民族美育事业做出了深远贡献,其“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的教育理念对当下“双减”政策具有现实观照意义,通过丹剧《凤先生》,让吕凤子的英名伟业千古流芳,为后世所铭记,既是对艺术也是对历史的负责[6]。
丹剧《凤先生》弘扬大义,立意高远,其创演是树立丹阳文化品牌的有力举措。该剧在情节、表演、舞美等方面精心打造,完成度高,是一部以单纯寓丰沛、融传统于现代的优秀剧目,已然在起始阶段就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和巨大的突破。
该剧自创排以来屡获殊荣,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2022年度重点资助项目、2022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目,并作为唯一县级院团演出剧目,入选2022年江苏省文旅厅重点扶持和打造的优秀剧目。这是镇江市近年来戏剧文艺创作的重大突破。
接下来,该剧应精益求精、继续打磨,戒骄戒躁、继续奋进,尽力在灯光、音效、置景、唱腔设计以及多媒体运用等方面更凸显丹剧特色,为把该剧推向更高的舞台而努力,将该剧打造成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力争冲刺优秀作品大奖,成为一张靓丽的丹阳文化名片。
一切历史,都是对当下的解读,今天我们学习吕凤子先生,就是要学习他永远跟党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信念和决心。希望通过丹剧《凤先生》一部戏的成功,为日后丹剧的新戏创作积累不可多得的财富,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恰如剧中唱词所言,“自此后,心也遂、愿也偿、意也足、乐陶陶、笑哈哈、恍惚此身又年少、翘首一望桃李繁、桃李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