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和现实路径

2022-03-18 11:26:57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包装教学内容思政

杜 梅

(徐州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包装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依照一定的技术方法,为了实现对产品的保护、储运以及销售而采用的容器、材料以及辅助物的总称,包装商品的目的在于促进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1]。将“包装”一词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所要表达的含义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以及现实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外在形式的设计和美化,以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目的。

1 “包装”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1.1 适应新时代的内在需要

2017年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判断,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进入新时代,民众的生活需要由重视数量转向注重质的改善和提升。

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相比较于“80后”和“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原本就相对优越,这使得“00后”大学生对学习、生活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企业在招聘时不仅关注求职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越来越关注除智力之外的其他素养等。社会要求的变化必然会影响青年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规划,因此,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0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教育对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他们更加注重教学呈现方式的精细化和品质化。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场域的变化,传统素面朝天的教学呈现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00后”大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用时代化元素对思政课进行“包装”,赋予思政课以现代感和时尚感。

1.2 适应网络时代的内在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一,教育环境从封闭到开放,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育环境是相对封闭的,教师因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垄断性资源而拥有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这种权威被受教育者认可,教师凭借该权威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或价值观灌输。互联网时代,学校、课堂、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丰富性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简单、便捷,教师的权威被弱化。

其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增强,传统的灌输教育遭遇挑战。在互联网面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是网民的身份,教师可以接触到的网络资源,学生同样可以接触到,通过互联网,学生甚至在某一方面和领域所掌握的信息超过教师。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极大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视野,这就使得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被动和顺从,传统单向灌输的思政课教育方式遭遇严重挑战。

其三,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向对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知识载体主要是书籍,是印刷文化,学生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报纸等纸质媒介来获取知识。在新媒体时代,知识的载体开始变得多元化,除文字外,互联网更多通过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来传递信息,文化生成和传播的视觉化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00后”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转变必然也对高校思政课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四,手机极大地干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网络时代,手机就如身上穿的衣服一样成为大学生无法离开的标配。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手机上聊天、刷抖音、看搞笑段子,观看视频以及打游戏等。相比较于思政课的理论性和说教性,手机所能提供的这些活动和信息无疑更轻松有趣,更能吸引人,这必然会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干扰和挑战。教师若想与手机“争夺”学生,将他们从手机中拉回课堂,就必须对思政课进行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创新。

1.3 贴近大学生特点的内在需要

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传导,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无论是学习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是接受教师传导的价值观,主体均是学生[3]。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也就是思政课教学所传授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和外化,归根结底要通过教育对象(大学生)体现出来。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心理认知规律及其成长发展的需要等,在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教学手段、方法以及内容。

2018年秋学期,第一批“00后”大学生正式进入高校校园。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0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个体意识强烈,主体性增强。“0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时代。就家庭环境而言,物质相对富足,70后父母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很大转变,比较包容、开放,家庭成长环境比较民主宽松;就社会环境而言,中国在自我不断发展的同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再加之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环境因素造就了“00后”群体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以往大学生相比,他们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加开放和独立,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加注重自我个体价值的实现。在师生关系中,他们希望师生间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而非被动地接受;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希望被关注和真正地参与其中。

其二,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千禧宝宝”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数媒土著”,对网络高度依赖。在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00后”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就学习而言,他们会使用“英语流利说”“有道词典”“课程格子”,他们背四、六级英语单词不再使用纸质单词书。在生活上,他们用网络语言在微信和qq上聊天,他们用手机叫外卖,他们更习惯于网购而非去实体店购物,他们通过在网络上打游戏、刷剧、看抖音、看搞笑段子来完成日常的放松和娱乐。这种网络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0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精神面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客观情况,调整授课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教师的“教”才是有效供给,才能够被学生需要和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包装”高校思政课堂的现实路径

2.1 现代教学技术包装

“包装”思政课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要注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多层次、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对传统思政课教学形式以及内容的拓展和突破,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在形式上,突破45分钟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上,突破纸质教材以及教师口头讲授的局限,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装教学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即教师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包装”,用PPT、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感性和生动。PPT可以采用文字、图片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编辑和美化,优化视觉效果,同时辅助使用视频和音频,多感官刺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助力课堂管理。课堂考勤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保证出勤率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通常情况下均为大班授课,课堂人数比较多,若教师使用传统的点名式会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现在很多学习App(比如超星学习通、职教云、雨课堂等)都具有签到功能,教师可以在一、两分钟内完成课堂考勤,减少学生的迟到、早退以及缺课现象,确保出勤率。此外,针对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委托班干部通过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对其进行提醒和督促。

2.2 教学话语包装

教学话语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思政课教师要用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的授课话语将理论讲清楚、讲明白。教师的语言既要做到规范、严谨、文明,同时还要做到幽默风趣、生动活泼,贴近学生,接地气。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愿意听、乐于听、听得懂,进而提升教学实效。

其一,教学话语要贴近生活。思政课之所以不像专业课那样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的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因此,在不少大学生看来,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是一门“水课”,可有可无,没有多大的用处。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照本宣科,采用的教学语言均是严肃、刻板、高冷的学术语言、政治语言、官方语言,学生就会更加认为这门课与自己没有关系,学校安排这门课纯粹是为了给他们“洗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进行话语转换,将理论话语转换为学生听得懂的生活话语,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用接地气的、通俗的、大众熟知的日常生活话语进行阐释,实现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换,以满足学生的听课需求。

其二,教学话语要贴近学生。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教师要去关注、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对象语言”,研究他们平时习惯运用哪些语言,他们的语言风格是什么,进而运用学生的语言风格来“包装”、打造自己的教学语言。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教师要特别关注、搜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因为作为“网生代”,“00后”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会高频度使用网络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感兴趣,与教师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供给。

其三,教学语言要贴近时代。青年学生是对新事物最敏感、最关注、最乐于接受的群体,他们不仅关注新事物而且创造新事物,求新、求变是青年群体的显著特点。所以,思政课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必须与时俱进,用充满时代气息的话语来讲授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通过多种路径和方式关注现实,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对于新出现的流行语、大学生日常使用的网络语言,教师都要进行关注和研究,并以恰当的方式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迎合“00后”大学生的口味,达到增强课堂亲和力,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话语。幽默是人生的智慧,也是教学的智慧,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必定是受欢迎的,因为幽默可以使严肃、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有效[4]。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话语,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亲和力,拉近师生双方距离,让枯燥、沉闷的理论讲授变得充满趣味,其教育效果比板着面孔的严肃说教要好得多。运用幽默话语,可以提升学生听课的专注度,激发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笑声中深入思考。

2.3 师生互动包装

如前所述,“00后”大学生个体意识强烈,这一群体已经不满足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师生交往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能否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主体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去说服、征服学生;另一方面要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方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感”,进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当前教学改革在加速推进,但整体而言,在教学互动方面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网络、多媒体等媒介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师生课堂互动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方式仅限于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向度讲授和灌输为主。网络和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时空交流的局限,给丰富、优化教学互动方式提供了可能。比如,在传统的课堂提问之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测试,在短时间内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实现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需要分组进行,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现在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需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在线讨论,将自己的观点上传到平台上,在5-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一个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每个学生的观点,通过信息反馈分析、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为教学内容的调整提供参考,甚至可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释疑解惑,实现教学的“私人定制”。

除课堂测试和讨论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调查问卷,学生在线回答问题,参与问卷调查,或通过给教师留言等方式将自身学习情况和思想困惑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梳理、总结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讲思政课,录制讲课小视频。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意识形态关联不强烈、理论性不强的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讲,录制成小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在实现师生互动的同时实现生生交流。

2.4 教师教学亲和力包装

所谓教学亲和力,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情感力量,这种情感力量通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认可、喜爱,对教学过程的积极主动参与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悦纳而表现出来,主要包括理论魅力、传授魅力、情感人格魅力[5]。在这三者之中,理论魅力是亲和力的前提,传授魅力是基础,人格魅力是关键。要“包装”亲和力,教师需要在提升教学的理论魅力、传授魅力以及情感人格魅力上下功夫。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展示教学的理论魅力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通过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使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了解社会,去分析、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将理论讲得清楚明白是教学亲和力的前提,只有将理论讲得透彻明白,讲得深入浅出,才能够让学生听得懂,才能够为学生释疑解惑,学生才会从内心认可并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接受、相信、悦纳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学的亲和力才得以产生。

传授魅力体现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就是教师在传授和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吸引学生的力量。为了提升教学的传授魅力,教师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接受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去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重新认知、转换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从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管理者、传授者、评判者转变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和陪伴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感互通交融的师生关系。唯有如此,教师才会赢得青年学生的接纳和认可。

情感人格魅力是思政课教学是否具有亲和力的关键因素,因为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情感的支持[6]。“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引路人,因此“包装”、提升教师的情感人格魅力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它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方式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政课教师要带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诚地关心学生,用情感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对象,让学生在平等民主温馨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认同和内化。

3 “包装”高校思政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坚持“内容为王”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情操。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以及基本立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旨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形成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旨在讲清楚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思想道德与法治”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高校思政课的实效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以上课程所传授的内容是否被学生理解、接受、认同和践行。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是首要的、根本的,“包装”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内容为王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包装而包装,包装不能喧宾夺主。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量多媒体素材扩充教学内容,认为这样才是与时代同步,但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素材进行整理和精心选择;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在制作课件时过分强调文字、界面、色彩、动画、音频和视频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ppt不断切换,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课件展示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颇有些眼花缭乱的感觉。另外,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花费不少的课堂时间去与学生互动,而这种互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单纯是为了使课堂“热闹”起来,不沉闷。再比如,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在授课时会有意识地运用网络语言,但没有考虑到这些网络语言是否符合规范、严谨、文明的教学语言原则。

3.2 避免“泛娱乐化”

如前所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高校思政课适应网络时代的内在需要。毋庸置疑,新媒体新技术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重大变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泛娱乐化”的新问题。

当前,有的思政课教师为了提升 “出勤率”和“抬头率”,不断地去迎合学生,比如利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播放视频、音频,花费过多的时间组织课堂辩论等,以这些“轻松休闲”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出勤率”和“抬头率”。其实,提高课堂“出勤率”和“抬头率”只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起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将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传导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理论是抽象的,无论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认同这些理论,自身的独立思考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过多地利用课堂时间播放视频,必然会减少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此外,过多地播放视频和影视作品会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误解,认为思政课就是用来“休闲放松”的,甚至是“娱乐”的,是“水课”。“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对课堂进行“包装”的目的是吸引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实现真正的教学目的。教学呈现形式的“包装”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进行支撑,否则就背离了“包装”的初衷。

总之,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意识形态纷争加剧、转型期中国社会加速调整创新以及“00后”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都给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挑战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有效“包装”思政课堂,为学生提供有滋有味、有颜值有营养、观之悦目、听之悦心的思政课,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切实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包装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时代包装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与设计
浅析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卡通元素在商品包装中的运用及特点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