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航
(北京教育学院 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北京 100120)
推动全民健身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群众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提高广大民众的身体素质。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存在体育人才资源短缺、服务设置不齐全及与高校的协同合作滞后等问题。因此,开展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育组织制度较为规范,人才培养要求较为严格,体育专业的设置符合基本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开设的面向社会的体育指导工作。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能够在开展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对居民健身、体育项目学习、项目比赛等方面提供科学精准的指导,提高社会体育发展的质量。同时,高校与社区乃至居民健身团体开展合作,在推动高校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体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充分肯定了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通过高校体育人才指导及项目的开发,调动了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国家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体育健儿,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社会大众体育的过程,是对接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问题,明晰校内体育教学及体育指导的问题,明晰校内体育实践教学方面问题。在高校与社会体育发展的主体开展协同合作的过程中,迫使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高的人才培养效能。同时,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社会发展,向社会输送体育人才,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指导体育项目的实践中夯实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拓宽理论知识储备,开拓体育视野。使得广大体育专业学子找到差距,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提升体育素养。
在中国举办夏季奥运会及冬奥会之后,掀起了全面体育建设的热潮,广大民众对体育建设的参与度在不断提升,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在村镇及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在体育锻炼民众的数量、需求及当前的体育发展现状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尤其是缺乏规范的体育指导,体育的基础设施尚难以满足大众需求,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的发展进程。而高校内体育设施门类齐全,体育教育人才较为专业,能够进行系统的专业指导,有益于化解当前民众对体育发展的需求,解决发展中产生的一些矛盾,亦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全面健康目标的实现。
高校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场,所具有较为先进的体育办学理念,有丰富的体育指导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并且有门类齐全的体育基础设施。同时还具有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较强的师资人才队伍,是服务社会体育发展的优势资源。
乡村或城镇乃至城市社区活动场地相对较少,且体育器材不齐全。高校或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体育锻炼场所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或者基于体育设施器材维护的角度考虑,往往只是对内开放,不允许校外广大民众进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因此,高校的对外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校内部的体育器材及设施利用效率不高,而校外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1]。高校往往是具备服务社会发展的硬件基础,也具备较好的服务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育设施或器材门类齐全、规模等方面,像田径类、球类、舞蹈类、游泳类等各式的配套设施都比较完备。
就当前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而言,社会层面的体育服务指导人员一般是在体育馆、健身房等提高专业指导的教练,还有公益性指导人员,主要是兼职的大学生或体育院校的教师,他们在社区、公园或大众体育的社团担任兼职教练,主要针对中老年人提供健身指导。当前兼职服务社会体育发展的人才较为短缺,而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基地,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体育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组织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各类体育项目的技能掌握更加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体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矛盾。同时,也凸显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社会的优势。
社会性的体育团体训练往往在社区、公园或其他空旷场所,多为自发随机的,没有统一的服务主体和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服务部门,其服务内容也较为单一,管理较为松散。管理成员之间没有明确分工,主要以自发娱乐为目的。而高校作为完整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构。在开展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涉及组织协调、内部配合、职责划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这种完整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管理机制,能够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咨询、组织及策划等服务,同时亦能够提升广大民众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参与者的获得感。
当前我国高效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发展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管理,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影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地方发展,培养服务地方的人才,因此应加强和地方的协同合作。虽然部分高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是清晰的,但在开展体育项目与社会合作过程中,服务地方体育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2]。一方面,部分高校的领导层基于校内人员安全及各种场地设施维护问题的考虑。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都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知识分子,他们更愿意坐而论道,对于走进群众开展公益性的指导兴趣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此外,在开展校外体育实践指导时,与高校对接的实习基地多为企业单位,如滑冰场、收费的训练场或部分中小学,都很少涉有公益指导。究其原因还是高校服务社会体育发展的意识不强。
高校加强体育教育的宗旨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更愿意自主探索实践基地,多与企业单位开展合作,尤其是涉及体育产业发展的行业,例如一些体育项目俱乐部和体育训练馆等。而高校与政府主导的全民健康活动社区及公益性康养产业发展主体等部门缺乏协同合作。尤其资金、人力资源和合作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政府主导,导致高校缺乏与社区和公益性体育组织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教学人员及体育专业学子参与公益性指导的频度相对有限。
目前,高校存在体育设施投入不足或部分闲置,与当前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既能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的需求又能够推动地方社会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在这一合作的过程中,制度化建设是提升高校资源服务社会水平和质量的关键,然而当前部分高校资源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缺少制度制约,没有明确服务职责,权利和义务划分不清晰,尤其是资源共享的规范方面[3]。高校服务社会体育发展制度化建设滞后导致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
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指导技能,具备专业指导的资格。同时,学校还拥有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广大学子,他们具有体育指导员和教练员的基本素质。此外,在高校还有闲置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但是目前高校对人才资源服务社会体育发展的工作较少,服务的内容也较少,甚至没有对接。部分高校闲置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对外开放效度不高。这些现实情况都反映了高校体育资源尚未精准地对接社会服务。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完成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发展需求,拓宽高校的服务职能,转变服务的理念。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立足地方发展,突破传统的观念,促进高校与社会体育公益团体、社区等机构的协同合作[4]。积极开发高校的体育资源,党委领导要有立足服务地方的理念,积极推动校内设施及体育场所合理地向公众开放。与此同时,高校要开展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师及学生的服务理念,提高对外服务的技能,积极鼓励广大的教师把项目研究立足于服务大众,引导广大学子为社会体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积极参与公益性体育项目的指导。高校在转变理念的过程中要明晰自身的办学定位,推动办学质量的提升,赢得社会声誉。
人才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关键,而社会体育发展恰恰受限于人才。高校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丰富理论学识的体育人才,能够为社会性体育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专业化的训练,这也凸显了高校服务社会公益性体育发展的人才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高校在开展服务社会公益性体育活动中,要结合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实际,详细制定服务的细则,落实服务活动的细节,保障服务的实效。同时,高校在学生及教师群体中选拔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发展技能的人员,组成体育项目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此外,针对体育服务内容不断进行反思,针对服务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弥补,以进一步推动高校资源服务社会。
政府引导高校体育资源为社会服务,积极构建与高校的协同合作的模式。政府在其中牵线搭桥,引导高校与社区及公益性体育组织机构开展合作。同时,政府部门可以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及政策支撑,而高校则立足于提升服务的质量。高校联合服务组织开展常态化的体育竞技,提升全民的参与度和趣味性,提升民族体育参与的获得感。此外,高校要制定详细的使用标准和时间,明确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体育资源共享的规范化。高校要结合校内资源、体育设施及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有序地向外部开放。
高校具有门类齐全的、功能多样的体育设施及场馆,这些基础设施除外了满足本学校教学使用之外,其余时间往往处于闲置状态,而这些器材是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急缺的资源,这表明校内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整合。在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大力号召全面健身,各种体育设施及体育器材在逐步配齐,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民众体育健身的需求。为此,在政府引导下,高校可以整合校内的体育资源,对校内设施闲置的时间、使用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及调研,以利于更好地整合校内资源,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提升校内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效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