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以长春地区乡土资源为例

2022-03-18 11:17可,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春研学乡土

杨 可,黄 艳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乡土资源是故乡土地上的资源,包含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资源。本文重点阐述与历史教学相关的乡土资源的利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1]乡土资源作为学生熟悉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课程可利用的重要社会资源之一。闵廷均指出:“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恰当地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2]由此可见,乡土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亲和性,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历史学习生活化,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本文以实践为切入点,初步探索长春地区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得到有效的利用。

一、长春地区高中历史教学可用乡土资源概述

长春地区幅员辽阔,其历史教学资源可追朔至远古时期。人类文明和历史遗迹为这片地区留下了证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榆树人”在此繁衍生息。各朝各代的社会发展,为长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长春地区可用乡土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是松花江流域文化的重要节点,也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为“非遗”)较为密集的地区。长春地区拥有榆树市“东北大鼓”、农安县“黄龙戏”、“关氏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春地区十分宝贵的财富。就“黄龙戏”来说,它在演绎的过程中很好地展示了满族文化,反映了各朝各代满族文化的发展过程,起到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作用。

(二)丰富的多民族文化

长春地区融会了诸多民族文化。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长春地区,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先后有濊貊、夫余、高句丽、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和族群以及从中原迁入的汉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活动。”[3]上述这些民族的交融与发展,为长春地区留下了诸多民族民俗文化。如长春清真寺、九台胡家乡等地,依然保存着先民留下的民俗,不仅留有各族使用的农具、用具,还保留各族节庆的习俗,是“活历史”一样的存在。

(三)密集的历史文物及遗址

长春地区拥有繁多的历史文物,涉及朝代广泛。“经过6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共发现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址560处、古城址75处、革命遗迹44处、古墓群46处、帝国主义侵略遗迹30处。”[4]这些丰富的历朝历代文物遗址进一步充实了历史课程的资源,如:农安辽塔、秦家屯古城等地,都很好地展示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情况;伪满皇宫见证了伪满时期的历史,见证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强的引导作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历史发展过程,成为高中历史教材的有效补充。

二、长春地区可用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方式很多:在校内课堂可以通过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方式进行利用;在课堂外则多以实地现场教学为主,进而充实校内课堂的内容。校内课堂空间局限于教室,整个教学流程模式化、固定化。校外课堂具备无限教学空间,可使用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如何把长春地区可用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把相关乡土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

用乡土资源填充课堂,可以大幅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涉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内容,而长春地区的公主岭市秦家屯古城、德惠市揽头窝堡遗址等地都出土了较为丰富的辽金时期的文物。针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搜集身边辽金时期遗址文物资料以作课前准备。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遗址出土文物图片进行课堂导入,通过乡土资源教学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课程中,设置“一问一答”环节,如:你还知道长春地区哪里出土过辽金时期文物?在辽金时期这些文物都是做什么用的?通过提出这类问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分享讨论结果。通过营造积极、踊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节课运用学生身边的历史资源,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活动

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精神状态,也可以是物质形态。对于长春市民来说,一场黄龙戏的演出可以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然而,这样的表演想进入校园是有难度的。因而,可以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设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真切地感受非遗的魅力。非遗传承人在讲座中,可以讲解黄龙戏的渊源和曲折发展,展示黄龙戏的动作、戏服等,让学生对历史心怀敬畏。

总之,通过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非遗知识,把学生耳熟能详的乡土资源很好地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参观民族民俗博物馆的现场教学

关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明确指出:“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5]。可见,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民族观的培养。通过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方式,可以从多方面展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带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场所,让学生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6]面对新知识,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想要学习。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变化较大,使学生很难切实感受当时的历史状况。通过现场教学的模式,利用合适的场景,容易使学生走进历史世界,感受历史发展变迁过程,消除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以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涵盖内容种类多样,分东北古代民族民俗、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专题展区等几大类,展示各民族历史文化。结合高中历史教材及课标来看,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涵盖教材所需补充的知识点,符合新课标加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实施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探究交流教学方式有利于消除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感。如:教师设立学习目标“了解红山文化”,结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红山文化专题馆进行摸索、研习,通过对红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精美玉器、牛河梁遗址祭祀文物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历史是可触摸的,感受此专题馆浓厚的人文气息,并由红山文化引出学生学习过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些文化和红山文化有怎样的异同点?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相比在哪些方面更加进步了?

明清时代离现代较近,遗存的明清历史资源较多。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涉及的满族发展的内容,可以通过走进博物馆的方式,让学生更真切地看见历史、感受历史。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沉浸在历史氛围中,尤其在看见各民族文字、服饰及生活痕迹时,容易结合所学知识,感受当时各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学生越来越融入历史情境,求知欲不断上升,研习历史知识的情感逐渐强烈,由此产生一系列疑问,如:学生见到八旗子弟服饰,会想知道当时的八旗子弟处于怎么样的生活状态,八旗制度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正黄旗、什么是镶黄旗?面对这一系列的提问,教师可以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四)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研学活动

长春地区的红色革命文化遗址十分丰富,可以以红色革命文化遗址为学习场所组织研学活动。为保证研学活动有序进行,在开始研学活动前要确立研学活动目标,梳理研学活动流程。在开展研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历史问题,将研学与普通参观区分开来。

以参观伪满皇宫为例,要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溥仪和日本共同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整个史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参观伪满皇宫之后,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革命烈士陵园,使学生了解英烈们的事迹。

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朦胧期,需要教师的引导。每完成一次研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可以就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探讨,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志向。研学活动与红色教育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核心素养的目标。学生受到革命先辈高尚精神的熏陶,很容易形成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在研学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专题讲座,让学生抒发研学感想,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长春地区可用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乡土资源具有潜在的教育优势,近几年国内不断出现将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把长春地区可用乡土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史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限度地还原历史情境,通过对文物遗址的合理利用,让学生更接近史实。长春地区乡土资源丰富,拥有强烈的历史气息。如长春地区的伊通河在历史上的三次大开发,涉及秦汉、辽金、明清这几个历史时期。在讲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时,可以利用伊通河的历史进行课程导入,帮助学生复习此前所学课程,并对明清时期的课程产生期待,提升学习兴趣。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利用这样的乡土资源讲解古代史,有利于缩短学生在感官上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提升学生关于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乡土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针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可以利用长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讲解。本课涉及明清时期的戏曲,在课堂中可以融入黄龙戏的相关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自己家乡的了解,体会非遗传承的不易和重要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7]教育需要体现民族和谐,妥善处理民族关系。长春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能形成很好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民族特色课。如学生在参观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长春地区满族镇、长春地区回族乡时,能充分感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激发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欲望。

(三)拓展素质教育

学生将眼前的文物与教材中的图片进行比较,通过查找史料验证历史问题,可以进一步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针对长春地区红色乡土资源,开展红色主题革命特色校本课,采取研学游览的模式,重走革命先辈的路线,可以充分弘扬红色历史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革命精神,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素质教育。

四、结语

长春地区可用的乡土教育资源极其丰富,让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走进高中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分析历史问题。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发展脉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多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文物,有助于培养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并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校外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加强其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将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模式,是教学创新的有力助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承。将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道路指引方向。

猜你喜欢
长春研学乡土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初夏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印语长春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