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隐忧与路径优化

2022-03-18 10:43郑伟民
关键词:军训强军国防

郑伟民,杨 海

(海南师范大学 学生工作部,海南 海口 571158)

加强高校大学生军训,促进大学生系统掌握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进而强化其国防意识和家国情怀,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后备兵源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的意义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双重压力以及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军事训练,以国防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指导建设强军事业伟大实践中孕育的科学思想体系,揭示了强军制胜的根本规律,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光辉,是指引强军事业发展进步的科学指南。”(1)田义伟:《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时报》2017年11月1日第A5版。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在国际环境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趋向智能化、信息化和科技化,这就对国防和军队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兵源输送的重要阵地,高校强化学生军训工作必须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强军之要,贵在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战争,最终要有一支素质高、作风硬、能打仗的军事人才队伍。大学生通过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掌握较为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其身心经过充分的磨炼和洗礼,进而具有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高校鼓励大学生入伍,他们利用自身学识和专业技能,提升军队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未来必将成为国防军事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即使是没有应征入伍身处社会各个岗位的大学生,由于其接受了科学有效的国防军事教育,也必定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军民融合战略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国防军事动员的规模与质量,提升打赢胜仗的能力。

(二)新时代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训,可以培养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参加军事训练活动,可以有效磨砺意志和锤炼品格,培养挑战自我的精神。在严格而又充满活力的军训活动熏陶下,走正步、站队列、稍息、立正,这些看似简单而枯燥的训练方式,却能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力、忍耐力、抗压力,从而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开展军体活动,部队官兵与大学生进行日常深入交流,能将部队官兵的优良传统和严格作风传递给学生,能将红色革命文化正能量和青春献国防情怀传播给学生,进而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部队、认识国防。此外,在军训过程中教官的言传身教、自律自强等隐性教育资源,也会促使学生“吾日三省吾身”,对标榜样,查找自身不足,进而树立奋斗之志,明确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投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在这个过程中,爱国情怀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心里,最终使学生达到身心的统一。

(三)新时代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抓手

国家安全事关家国安定和人民命运,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守护。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在传统的国家安全要素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国家安全形态,如生物安全、环境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外太空安全等。国家安全的内容和时空范围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带给中国乃至世界更大的挑战和威胁,全世界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因此,我国要提升人民的国家安全意识,积极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安全观,统筹协调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探索出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家安全范式。面对世界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的增多,我国总体安全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历史的沉痛教训警示我们:只有国家安全,人民才能真正地享有发展的条件和安全的环境。加强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四史”教育,尤其是加强人民军队发展史教育,对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和认同中国国防和军队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成长在和平环境中,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社会动荡,不能深刻认识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因此,要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强化大学生责任担当。

(四)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

军训育人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全、思想端正,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关于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以来(2)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编委会编著、龚育之等主编:《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第五册)》,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第5642页。,学生军训工作在各高校逐渐全面铺开,30多年的学生军训实践表明:“集中军事训练有效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行为能力,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经成为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3)李科:《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30年: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对高校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其教育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科教育,是一种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利用军训对学生进行军事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种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也生动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合理科学的军事训练活动如出操、野营拉练、瞄靶打靶等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适应更高强度和压力的任务奠定了身体基础;军事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德行;学习内务条例与整理内务,增强了大学生宿舍安全卫生意识;日常的严格训练和纪律要求,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精气神,彰显了新一代青年的朝气风采,有利于大学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的养成;军训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状,进而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他们开拓更为广阔的视野。

二、当前高校学生军训工作中存在的隐忧

大学生军训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工程,是提高国防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后备兵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的重要途径。高校实行学生军训制度30多年来,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但是受体制机制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隐忧亟需破解和优化。

(一)学生军训方式较为陈旧

丰富有效的军训方式是引导学生认识军队生活的首要一步。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安全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在规定的军训日程内往往只进行简单的队列队形训练、内务整理、花式队列、拉歌等活动,这些军训训练形式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纪律观念大有帮助,另一方面,训练方式的单一性也保证了军训工作的安全性,防止学生因军训强度过大而造成安全事故。《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19〕1号)》(以下简称《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军事技能》的训练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数等,然而囿于各种原因,军训资源设备欠缺,作为让学生好奇和欢迎的持枪射击、熟悉兵器、防灾防恐、野外生存、掩护救护等军训必修内容,本是培育国防后备力量的应有之义,但在军训期间根本无从谈起,达不到军训的真正目的。(4)焦进:《新形势下中学生军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研究》2012年第2期。这种单一的军事训练方式不能使学生体验真正的军事文化,进而造成军训生活枯燥、育人效果不佳,以致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取消军训”的呼声,或质疑军训“冒酷暑、踢正步、整内务”的军训模式的情况。军训训练方式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军训育人目的的实现。结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时代特征,对当前的军训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已经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共识。

(二)学生军训氛围不浓厚

军训是砥砺品格、磨炼意志的课堂,是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舞台。亲身感受贴近实战的训练,对参与军训的学生尤为重要。囿于条件限制,学生军训不能大规模地进入军营实地参观学习训练,那么军训氛围的营造就至关重要。当前学生军训氛围营造不浓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军训宣传氛围营造不足。通常的宣传氛围往往是挂几个宣传条幅、做几块展板,但这样的宣传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入挖掘军训文化内涵,学生普遍感受不到军训的“虚拟场景”。二是军训的场地训练氛围不足。良好的场地训练保障是做好军训工作的前提。由于部分大学运动训练场地不足,很多军训往往安排在教学楼周边空地或者林荫树下,场地训练面积狭小,训练设备不足,这也造成军训只能“走走步、跑跑路”,缺乏应有的训练场地氛围。三是军训的训练考核氛围不足。严格的训练和考核才能保证训练的最终效果。但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当前的军训考核流于形式,出现了“能过则过、不能过想办法过”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军训的“走过场、重形式”的状况。

(三)学生军训保障服务不足

良好的训练保障服务是做好军训工作的基础。虽然《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学校、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政府等各方保障军训的职责,但是目前学生军训服务保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职军事课教师保障不到位。近年来,多数高校相继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或体育学院等内设机构成立了国防教育教研室,然而,受高校学科发展思维的影响,高校在国防教育师资配备、教学科研提升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短板,极大地困扰着国防教育学科的发展提升。在现有的国防军训师资队伍建设上,辅导员充当了军事课主力军的角色,“兼职为主,专职匮乏”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军训经费保障不到位。由于在学科建设上,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成果与学科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与目前高校开设的基础学科难以比拟(5)彭荣础:《课程与学科抉择: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路线审视》,《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国防军事训练往往成为一些高校的“日常任务”,缺乏统一规划和思考,发展经费难以保障到位。三是军训教官保障不到位。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秋季集中进行的学生军训需要大量军训教官,然而属地部队官兵由于训练战备等各种原因,不能选派数量充足的教官,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军训需要。在这种状况下,承训官兵往往需要带领超额学员进行军训,一方面难以保证军训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较大的身心压力。虽然目前部分高校探索由民兵预备役承训或者组建退伍大学生士兵军训团等方式弥补军训教官不足的困境,但也难以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四)学生军训内容融入不够

军训应当立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的高校军训在内容上过于注重军姿和队列队形练习,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素养提升。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军训教官管军训、辅导员管日常”的训练模式,教官只负责能正常参加军训学生的体能训练,至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军训理论教育都由学校辅导员等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军训的训练目的。对于参加军事训练的同学,白天由教官进行日常体能训练,晚上则由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由于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军训动员,“只重训练、不管思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校大学生在军训这个必修课上只能被动接受。高校军训主管部门在制定军训内容和训练大纲时,依据上级文件精神,在完成“规定动作”之后,在军训活动的“自选动作”上可以探索创新,依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进行论证设计。但囿于传统的管理模式,高校管理部门往往“自我选定”,没有充分征求学生意见,没有吸纳学生有效参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决策力量的失衡,活动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够匹配,在执行起来就难以完全获得大学生的支持和认同。加之部分高校军训动员不够充分,训练方式老套,且没有细致考虑到天气状况、学生身体状况、课程安排等方面的限制因素,部分学生就可能会在心里抵触军训,在军训期间就会以各种理由请假逃避训练。

三、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改进与路径优化

加强学生军事训练是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立德树人的原则指导下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军训工作,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一)坚持从方式上改进,优化军训方式

军训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军训所能达成的效果。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校要不断优化军训方式。一是训练形式多样化。要在坚持传统的分列式训练、军歌表演、内务评比等内容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时代形势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优化军训训练方式,例如加入军训拉练、真人模拟射击比赛、生存技能培训等。二是训练地点创新化。除了传统的由教官进入学校训练之外,还可以实行“走出去”的方式,与地方部队或素质拓展基地合作共建,可在校外进行全封闭式的军训,增强军训的真实度。三是训练人员拓展化。可以依托大学生退伍兵组建军训教官连,辅助部队教官完成严格训练。统筹学生军训与民兵预备役训练,在普通高等学校试点编组民兵预备役队伍并开展训练。当然,“在训练之中最好能够劳逸结合,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适当增加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实用性技能,使学生在危险情况下有防身自卫意识和随机应变能力,在紧急灾害情况下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6)牛颖:《强军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现代职业教育》2019年第9期。

(二)坚持从氛围上改进,优化军训氛围

提升军训育人效果首要是激发学生投身家国情感的产生和表达,进而将感性的拥军报国之情转化为理性的认知,引导学生实践自我,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军训文化氛围,传承创新人民军队优良作风。一是要切实加强学生军训工作的领导管理,实现“党委统筹、行政支持、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学生军训工作格局。二是超前谋划军训计划。高校要把学生军训工作列入高校日常工作议程,科学谋划年度学生军训工作目标、任务、措施等,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三是要营造良好军训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作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和自媒体便利性特点,抓住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采取“灌输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增强军民融合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广泛联系各类媒体资源,加大对学生军训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军训文化氛围。

(三)坚持从服务上改进,优化军训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全面的军训服务保障是做好军训工作的关键。在学生军训工作中要进一步在综合服务保障上下功夫。一是要保障军训日常工作经费,要协调财务、后勤、校医院等部门及时做好物质和材料储备,确保军训工作的人、财、物及时到位,适当配备必要的军事训练器材,让学生进行战略战术的训练,体验现代化的军事训练,提高军训的训练效果。二是要优化保障训练场地。要提前谋划学生军训场地,做好极端恶劣天气下的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军训场地充足、安全。三是要设立相对独立的军事教研室(国防教育中心),建设专业化、专家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要在现有军事教育师资兼职为主、辅导员为主的窘境下,从根本上壮大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职称评定、学科支撑、项目研究等方面实行单列,进而吸引优秀人才潜心军事国防训练与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国防军训专项研究课题、成立国防教育学会(协会)等形式,搭建平台,鼓励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际的学术交流、学历提升等,努力推出一批典型国防军训经验总结和国防教育示范高校,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四)坚持从内容上改进,优化军训内容

优化军训内容是提升军训育人质量的关键之举。根据新版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应当包括军事体能训练、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体文化活动等主要内容。传统的军训主要集中在军事体能训练,忽视了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体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要改进和优化军训内容,使军训活动的开展更加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加让学生易于接受,真正展现军训育人功能。一是要加强爱国爱党爱军队教育,将家国情怀培育和国内外发展形势教育融入军训当中。“当前,随着我国军事实力不断显著增强,面对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步伐稳步推进,与之相应的高校国防教育亟须紧紧把握政治大势和军事形势。”(7)赵斌:《强军梦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改革路径探析》,《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要在军训中充实军事理论、新军事变革、世界军事安全形势等内容,通过回顾建军90多年来我军艰苦奋斗历程、展示取得的辉煌成就等,让学生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树立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二是创新军训内容。高校可以将野外行军训练、野外素质拓展、野外行军就餐等内容引入军训活动当中,进一步丰富高校军训内容,通过这些“体验式”“沉浸式”的军训活动,提升军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以训促学、以学带练,把军训场变成学习大课堂。利用军训独特场景优势,深挖军训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矩阵,用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鲜明底色感染教育参训学生,策划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实效导向的教育活动,以辉煌历程浸润思想,筑牢精神长城。

猜你喜欢
军训强军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军训这件事
特殊的军训
军训
强军路上
春日里的军训体验课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强军 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