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与监督是新闻媒介社会存在的“试金石”
——基于马克思关于报刊的“舆论纸币”理论

2022-03-18 10:43申辰煜
关键词:试金石纸币列宁

申辰煜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8)

我国传媒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已经进行诸多研究,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中,部分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问题进行研究,有的把研究侧重点放在舆论监督思想方面,但在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研究则相对较少。近些年来,学术界关注新闻报道的正负效应及其内在关联,尤其是关于舆论功能提出一些独到观点。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界结合我国国情对该领域问题研究还相对不足,且研究本身存在两大误区问题。误区一,在理解马克思著作某理论时存在片面性,未能结合我国实际来进行正面宣传,没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所具有的作用。误区二,认定西方媒体专门的“揭丑”现象是正理,未能做好舆论正面引导及宣传工作。很显然,这两大误区不符合我国实际,存在明显的理论偏激问题。尹韵公指出,舆论报道应注重掌握其中的“度”,这不仅重要且极为关键。(1)尹韵公:《论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实践基础和时代关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我国一直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该制度下应如何界定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这除了涉及相对应科学认知之外, 还牵扯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等。为此,本文从马克思办刊经历及其观点出发,探究“舆论纸币”的由来及其运作机制,进而反思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报刊作为“舆论纸币”理论的由来

新闻媒介是“舆论纸币”的重要载体,其物质形态直接决定了其舆论传播方式及其社会后果。19世纪中期,新闻媒介所主导的舆论风向对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舆论得失决定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成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就多次出现“舆论”概念,出现次数多达 300 多次。(2)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 135 页。他们从社会发展视角阐述舆论的本质及特征,指出舆论传播的媒介载体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功能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初步构成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体系。16世纪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跃入公众视野,尽管在当时该理论还不成熟,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无产阶级的各种诉求。空想社会主义者非常重视舆论研究,在各个发展阶段均有针对性的舆论研究,托马斯·莫尔指出:“凡属认为重要的事都要提交摄护格朗特会议,由摄护格朗特通知各人所管理的住户,开会讨论,将决定报告议事会。有时问题须交全岛大会审议。”(3)〔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 55 页。18世纪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意识借助报刊舆论来宣传自身的主张。对此,巴贝夫和菲·邦纳罗蒂认为报刊舆论既可以赞扬个体精神及体力上的种种德性,也可以批评某些社会不良现象。(4)张昆、陶喜红:《论空想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思想》, 《新闻学论集》2007 年第 19 辑。19世纪初,圣西门、欧文及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度挖掘报刊的舆论导向功能,并将其作为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圣西门认为舆论在重要性方面不言而喻,它就是“世界女皇”,并指出舆论是高于政府力量的新型权力。(5)[法]昂利·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 3 卷,董果良、赵鸣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 年,第148 页。由于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等因素影响,空想社会主义者所持的舆论观尚不成熟,过分扩大舆论的社会功能,不过,他们所提出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体系形成提供了经验支持。

马克思、恩格斯在办刊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关于报刊舆论的新闻观。在马克思看来,舆论是社会公众心理的集中反映,本质上是社会一般关系的集约表达,也是一种社会普遍交往心态在报刊等传播媒介上的直观呈现。(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384 页。马克思与以往的思想家如雅克·卢梭等具有相似的社会舆论观。卢梭最早定义公共舆论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启蒙角度阐释现代舆论概念的起源。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首次用“公众”与“意见”词汇界定舆论的含义。黑格尔认为,舆论本质上是个体主观自由的内在需要,它通过对普遍事务的理性评价来实现的,这些自由的集合被称为公共舆论。(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316 页。“舆论纸币”理论是对报刊和舆论关系的喻证,具体说来,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纸币而流通的,该论断归纳总结报刊和舆论之间的内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的经典内容。1850年11月1日,马克思和恩格斯率先提出“舆论纸币”概念,并将其收入《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之中。后来部分学者在论及这个喻证时,认为是马克思提出的观点,事实上,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共同提出和论证的观点。该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舆论传播需要有介质提供支撑,报刊就是该介质载体。二是报刊流通发展需要舆论予以支持,这是因为没有各种舆论的吸引,很难激活公众购买报刊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报刊自然很难实现有效传播及发展。

1848年欧洲爆发革命,法国各党派陷入各种纷争状态,为此法国政府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出台出版法。在该提案发布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发现提案的规定存在不足,如收取邮戳费、每篇文章都要署名等规定缺乏合理性。针对这些不足,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该法案的不合理之处,指出:“如规定每篇文章都要署名,则报纸就会沦落为知名人士的作品集。”(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232 页。实际上,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各个革命党派负责的报纸所发表文章基本上属于匿名发表,因此形成一种报刊文章都不署名的社会风气。报刊作为舆论传播的阵地,它把个人意见转化为公共的理智力量,从而扩大报刊对社会发展及革命实践的影响力。1843年1月,马克思负责主持《莱茵报》的各项工作,针对匿名发文现象指出:“我确信不署名是由报纸的实质所决定的,因为不署名可以使报刊由许多个别意见的集合点转变为一个精神的机关。”(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12页。由此可见,不署名的自由可以营造读者公正自由的评价氛围,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媒体报道之事。当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都不署名时,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报刊作为公共舆论媒体,其本身具有某种信息交流与评价功能,就如同市场上的纸币一样具有某种普遍流通功能。而法国政府发布法案,规定所有文章都要署名,这会暴露作者的身份,进而引发部分支持革命的文化人不再投稿,即便他们还愿意投稿,基于风险因素考虑也很难做到畅所欲言。这必然会对报纸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如体现在报纸上的这些文章观点只能和政府立场相同,或者是反馈虚假舆论信息等。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公信力遭受损害也就成为必然,即在规定署名之前报纸是拥有较高信用度的纸币,而在规定每篇文章都需署名之后,则转变为可信度极低的“单户期票”。马克思和恩格斯围绕法国出台的新法案之不足展开阐述,认为报纸是一种社会舆论并进行流通的“纸币”等,这是他们就报纸和舆论关系形成的精辟观点。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何把报纸比喻为“舆论纸币”?关于纸币流通,马克思认为:“纸币实现流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该规律是基于纸币作为金的代表。由此能表明的是纸币得以发行,是基于它作为金或银的代表,这就使得实际流通的是金或银的数量”,“金因为有价值才流通,而纸票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7页。报纸与纸币具有相似的运作原理,报纸实际销量如何,主要看报纸上的舆论是否具有可信性,以及是否具有真实性。报纸需反馈全社会的真实意见及声音,而不是只让其中的一些人发声,只有这样,报纸才能获得受众青睐,进而在更广范围内实现流通。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报纸比作“舆论纸币”,这能反馈出两方面信息:首先,报纸需要在市场上流通,在这方面和纸币相同,报纸在市场上能不断引申开来的根基,则为其所塑造的媒介公信力,并获得读者的认可与信赖。其次,报纸作为一种商品,与纸币相类似,需要有相应的价值,报纸的价值体现在能承载舆论及反映舆论。“哪一种报刊代表着社会舆论,哪一种报刊在歪曲社会舆论!”(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98页。由此可知,在对报刊评判时,马克思所持标准在于它有没有歪曲舆论。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有相类似“驴子”和“麻袋”的喻证,即“打麻袋来吓驴子”。马克思借此喻证,用来暗指德国掌权者打压报刊和钳制舆论,德国掌权者对民营报刊的管制是为了打压德国社会潜在的革命舆论及其实践活动,通过对署名作者迫害以达到恐吓报刊的目的。这进一步验证,报刊是社会舆论的集约表达,它具有舆论监督和引导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做到客观且公正,报刊和纸币才具有社会信用,唯有此报刊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和信息流通。

二、突出新闻媒介在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中的主导作用

新闻媒介是舆论功能的物质载体,其媒介属性决定了舆论传播的方式及其领域,因而新闻媒介主导舆论引导与监督功能在社会领域的基本形态及其影响。19 世纪 30 年代末,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所存在的弊端问题越发凸显,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借助报刊媒介进行批判。在他们看来,报纸可以干预日常社会生活,并成为各种社会运动的“喉舌”,进而整体上反映社会发展的大趋势。(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年,第 3 页。报刊具有自身重要职责,其中反映社会舆论,以及引导好社会舆论是其主要职能。报纸作为“舆论纸币”而广泛流通于社会各个阶层,阶层诉求通过报纸媒介向全体社会成员传达,由此形成代表各个利益阶层的不同类型的包含形态,如 “石印通讯是奥地利当局出版的半官方出版物,目的是根据需要影响社会舆论”(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567 页。。报刊是社会舆论最重要的媒介载体之一,但社会舆论表达形式并不能局限于报刊本身,而是随着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衍生出更多样化的物质承载者。社会舆论和报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袋子”与“驴子”关系,欧洲各国掌权者为了牵制和打压公众舆论(驴背上的袋子)而去攻击各种形式的报刊(驴子)。(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2 年,第 658 页。社会舆论是时代的产物,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以自由名义出现的报刊承载着社会舆论的生产及传播机制。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时指出,报纸的使命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社会发展形势、改良及变革的条件与方法,并形成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发展。(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第 489 页。因而,报刊是革命发展的重要舆论阵地,只有持续向社会传播革命信息才能持久地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报刊在对私人利益进行定义时,把其界定为普遍利益,只有报纸才能让这些贫困状况成为广泛关注对象,获得普遍同情,并减轻或者缓解贫困问题。

不过,报刊与舆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换言之,不能直接把报刊等同于舆论。舆论是近代社会持续不断解放的产物,随着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大众民意的觉醒催生了社会舆论场。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各阶层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简单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导致社会矛盾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尖锐冲突,社会舆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直接形式。报刊则是舆论表达的载体,各种社会阶层在社会大变革中通过报刊传递本阶级的利益诉求,因而报刊与舆论是应运而生的社会民意收集传播者和利益表达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并非所有的报刊,均能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也存在“好” 和“坏”之区分。 以英国《泰晤士报》为例,它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为当局的社会政策站台而成为“黄裤奴”和 “婆罗门”。(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3 年,第 490 页。在某程度上,舆论被认为是民意的表达,尤其是在改革或革命的关键时期,是否获得民意支持成为其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如马克思在英国国内改革问题上曾指出《泰晤士报》“屈从于舆论”(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第 335 页。。报刊发文的匿名性是对作者的保护,尤其是在当报刊新闻自由无法有效保护时,匿名发文可以有效规避作者群体免受政府迫害。此外,“当报刊是匿名的时候,它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473 页。,只有报刊在文章不署名情况下才能使得个别意见转为公共理性观点。

新的新闻出版法规定,报刊所有文章均需署名,而关于保证金的规定,使得革命报刊遭受致命遏制,并出现死亡。对此,人民认为这是废除普选权之后的一种报应,但新法律在价值方面并非只体现在部分报刊上。报刊所代表的媒体力量是国家的第三种权力,同时也是广泛反映和传播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此时实名发表文章的报纸直接沦落成为一些知名人士的作品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让舆论反馈真相,对真相进行反映,这是纠正舆论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办法。(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第 318 页。报纸应体现真实性及客观性,如实反馈社会舆论,才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这也是报纸实现生存乃至于发展的前提条件。1854年,塞瓦斯托波尔陷落的假消息,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导致其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恩格斯对此评论道,资本家任何不公正对待工人的行为都要准确及时的通过报刊向社会传达,并付诸法律行动进而形成社会舆论,只有这样才能捍卫法律的权威而避免法律沦为一纸空文。(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415 页。独立性是报刊精神的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客观中立报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政府或党派操纵而出现的各种虚假舆论极为反感,并指出报刊想要实现发展必须获得社会多数民意的支持或者认同。“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234 页。资产阶级掌权的政治反动时代,既没有反映工人阶级利益的工人报刊,也没有呼应时代民主革命的社会主义报刊。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创办无产阶级报纸,不仅重要且已经迫在眉睫, 迫切需要报刊作为媒介来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舆论引导来创造有利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方式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关于国家权力,马恩将其划分为三种,即行政、立法、报纸三大权力,这三种权力缺一不可,彼此之间互相牵制与约束。“统治关系形成的前提,就是要占有他人的意志”(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237 页。,如“争夺对德国舆论的统治地位即争夺对德国本身的统治地位”(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97 页。。在此期间,不同的舆论主体之间展开了话语权博弈,并以这种方式交换思想与传递不同意见,进而对社会发展走向及未来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使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政策能有效推行,需要运用报刊等舆论工具广泛引导和宣传以获取多民意的支持,为此统治阶级会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力量的引导和监督功能。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对政府权力形成制约,国王也不例外,普鲁士国王在下发等级制帝国宪法过程中,没有盲目地直接推行,而是主动倾听舆论导向而调整政府决策。(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 541 页。在用舆论监督政治活动过程中也会受到其影响,欧洲专制制度在推广过程中以简单粗暴方式直接控制社会舆论,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书报检查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把宗教当成控制手段,不能容忍各种与权力组织相左的意见,进而防止社会异见传播。以暴力方式维持统治的做法根本得不到民心,难以保证统治地位的稳固与长久,因而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权力时采用舆论控制甚至欺骗等方式巩固其统治基础。统治者要想得到更多的支持与拥护,需要靠自己舆论话语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让这样的统治普遍获得社会认可,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并以舆论疏导方式来缓解社会舆论对统治阶级的压力。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这种类型的控制方式予以批判,认为任何华丽的舆论控制外衣都不能掩盖其阶级统治及压迫的本质,统治阶级只能把这当成权宜之计,必定会把工人阶级推向与自己对立的方向。

三、把握舆论引导与监督的辩证关系,提高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

从理论角度看,以报刊为中心的新闻媒介其传播引导与监督的功能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对立,引导与监督相互区别并构成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另一方面,二者辩证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共同服务于新闻媒介的舆论使命。报纸作为“舆论纸币”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监督功能。关于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态度看待其在实践领域的差异性。实际上,“舆论纸币”在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定位,但其核心是围绕着舆论自身的监督与引导功能展开的。

“捍卫党的要求”和“监督人民代表”是无产阶级报刊的首要职责。恩格斯认为,党刊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党的主张和驳斥敌对势力党的妄断 ,(2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00页。而报刊首要职责是监督政府并保护人民免于暴政劫难。(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年,第280页。在他看来,捍卫党的要求是报刊舆论监督的首要职责。从表面看,这种观点形成了某种矛盾,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首要”。实际上,二者同样重要,因为不管哪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在与普通百姓保持联系时,“捍卫党的要求”成为一条重要纽带。实际上,无产阶级报刊就是党的“喉舌”,越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背景之下,党就越应该借助于报刊来维护群众利益,争取与群众时刻保持在一起,这是党发展壮大的前提。在党性原则之中,“捍卫党的要求”是党刊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工人阶级的报刊是与敌人斗争的重要舆论武器。(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 590页。在维护人民利益时,要尤其关注怎样才能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报刊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严密地监督人民代表先生们的活动”(2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 203页。。报刊的所有职责与功能都是人民提供的,这就需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要让正确的思想在群众中传播,这是所有报刊创立的目的,是发展之源,也是立身之命。对于表达群众心声与思想,马克思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要替人民考虑问题,报道各种关于人民的内容;二要引发舆论,让更多群众对此表示关注。可见,报刊进行舆论引导与监督,绝不只是要满足自身利益需求,更不能置人民利益于不顾而“看热闹”,而是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没有这种条件, 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 。”(2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4页。报刊的舆论引导与监督同等重要,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哪一个更重要,都处于“首要位置”,缺一不可。

“红榜 ”与“黑榜 ”并用,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实践的重要形式。关于舆论引导与监督,列宁有着明确的阶级立场,对这两项功能作出了精彩解释,提出了透辟的观点。列宁认为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在报纸上以“黑榜”形式进行监督,同样发挥出正、反两种人物的引领作用。“榜样”最大的价值就是精神激励。列宁曾表示, 榜样力量是苏维埃俄国的道义基础, 同时也是强推劳动组织的范例。(3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第136 -137页。列宁所说的“榜样力量”实际上就是一种由共产主义实施的“组织竞赛”。在他看来,苏联要在生产方面树立榜样,要全面推行“星期六义务劳动”,以这种方式树立模范与典型。列宁多次表示,“榜样”将发挥出无限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激励,借助于“模范的”“榜样”让更多群众对新生活的到来充满激情;二是经验推广,以模范示例和典型人物的工作经验推而广之;三是教育群众,以报刊形式宣传“模范”“榜样”,使更多群众能接受宣传教育。在列宁看来,当前许多报刊并没有对“模范”“榜样”做出大量宣传报道,他认为这样令人不满,也批评一些没有在这方面取得成绩的报刊。报刊中的事实来自于生活之中并得到生活的检验,要用生活事例教育群众,这样才能使报刊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31)吴飞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在报刊上设置“黑榜”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出舆论的震慑力。除了从正面舆论引导以外,还要求报刊及时揭露各种坏典型案例,要在舆论宣传的过程中两手同时抓。在报刊中设立“黑榜”是列宁所倡导的,就是要借助于舆论监督作用根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其中包括不讲原则、不讲秩序、好逸恶劳等。在报刊上同时设立“红榜”与“黑榜”,就是要以榜样的力量引导群众言行,而后者则就是为了使报刊能起到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激励、批评这两种手段同时运用,能让舆论形成更有效的宣传作用,能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分析舆论引导、监督二者的关系时,列宁的舆论观念形成了较强的现实意义,但也能让人感受到列宁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过度”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张力,报刊“榜样力量”如果以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这种做法明显不合理,因为报刊应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是一种逐渐渗透的力量。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间存在正反配合、刚柔并济的辩证关系。关于舆论引导与监督的关系,毛泽东在马克思、列宁舆论观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中国化的实践与反思,并结合国情把“榜样”引导调整为“典型引路”。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发扬了这种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工作方法。借助于“典型引路”方法来让更多中国人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管是延安大生产,还是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在不同的时期,报刊中的各种典型报道都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毛泽东认为,报刊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主要是为了遏制“官僚主义”的滋生,“凡典型的官僚主义、 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事例, 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 ”(32)《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毛泽东也重视反面教材的教育价值,他认为真理都是在长期与谬误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舆论引导与监督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强调正面引导的重要性:“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 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 发扬正气, 压倒邪气 。”(33)《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55页。在艰难的岁月里,毛泽东更是鼓励报刊要以正面引领为主,希望用这种方式唤醒更多人的激情。他认为,我们要向人们宣传世界的未来必定是光明的、美好的,只有经常这样宣传,才能让人们对胜利充满信心。在对社会主流舆论进行宣传,或是对“邪气”进行批判、压制时,毛泽东都体现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并以发展视角来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中国共产党当前正在引导中国人民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这项事业是前所未有的,所有投身于这一事业的群众都值得颂扬。毛泽东认为舆论引导要以正面为主,要用正义压倒邪恶,这种舆论思想能得到传播,与当时整个社会对英雄的推崇有关。可见,“榜样力量”“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两种监督都能同时发挥出作用。

结 语

“舆论纸币”具有引导与监督的功能,马克思强调了二者的平衡,却没有要将其有机整合。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列宁舆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正压邪”的观点。然而马克思主义舆论观的实践过程,出现了两种不良后果:一是理想化的舆论引导;二是偏激化的舆论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观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主张要强化正面宣传和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这种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舆论引导与监督相统一,认为在特殊的转型时期要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马克思主义舆论思想进行创新,实现了这一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会出现各种新矛盾、新问题,这就需要用新思维、新方法进行引导。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制度是有效方式,但不是万能的,传媒文化是软实力,能使制度力量达不到的角落问题得到解决,能用无形的精神力量化解矛盾。借助于媒体问政于民,用对话的形式对当前社会矛盾进行分析与处理,这是构建多元化社会舆论的主流做法,要在传媒的辅助下体察民情民间,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社会舆论与文化多元是相辅相成的,要从根本上达成共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思想。

猜你喜欢
试金石纸币列宁
战“疫”是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
CACSI:汽车品质的试金石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消失的纸币
担当是一名共产党人是否忠诚的试金石
猜纸币
Value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