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

2022-03-18 10:43伊鑫迪叶秀丹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王 标,伊鑫迪,叶秀丹

(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l.可见,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对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具有关键作用。身处新时代,科学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厘清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并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探索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最终在促成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理解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应从理解“劳动”一词开始,并从与其他“四育”的关系来把握劳动教育。

(一)劳动

“劳动”一词可追溯至《庄子》:“春耕种,形足以劳动。”(2)[晋]郭象注:《庄子》,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对劳动的理解,主要专指个体在身体方面的一种锻炼、活动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劳动的定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对劳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哲学的角度看,“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447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提出“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1页。。也就是说,劳动者在劳动时消耗的是劳动力,劳动力是在生产某种价值时所使用的智力和体力的总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劳动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空想社会主义家欧文曾提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并在工厂制度中长出萌芽,这种相结合的未来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59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劳动在促进人的内在动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见,不同学科对劳动的认识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也正证明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和创造精神。”(6)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624页。

综上,劳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发展,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

(二)劳动教育

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劳动知识,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又可以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情感的培养,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弘扬。”(7)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6日第7版。也有学者认为,“教劳结合”思想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实施路径,“旨在造就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态度,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拥有良好的劳动时代风尚,为促成个人全面发展服务。”(8)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7期。还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在教育内容上,劳动教育是集德智体美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劳动教育属于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实践教育形式。(9)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9页。

由此可知,劳动教育的内涵不仅限于知识、技能和习惯培养的层面,更是深入到劳动品德、精神塑造的层面。一句话,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获得正确劳动知识、观念,养成科学劳动态度、习惯,培养良好劳动品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个体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关系

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应在比较中把握。最初,将劳动教育纳入个体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提议引起多方关注,学者们各抒己见,其中“黄瞿之争”是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争鸣。在《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一文中,黄济先生提出,个体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10)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与之对应地,瞿葆奎先生提出,劳动教育不宜与其他四育并列;并从实践范畴和历史范畴的角度提出,劳动教育归于全面发展是合乎理性的。(11)郑金洲:《劳动教育的“自立性”辨析——兼谈黄济、瞿葆奎先生的为学与对劳动教育的论辨》,《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黄济、瞿葆奎两位老先生关于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论述,对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究竟是何关系呢?首先,德、智、体、美、劳“五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劳动教育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并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其次,与德、智、体、美四育的作用不同,劳动教育是实现其他四育的有效途径,在培育大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和情怀等方面,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1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624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整个过程,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中的全方位介入。树德,新时代劳动精神是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增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智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强体,劳动锻炼、意志磨练是大学生体育培养的重要内容;育美,劳动品质与情怀是大学生美育培养的重要内容。总之,“五育并举”是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念导向。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

理解了劳动教育的内涵,还应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概括起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一)思想性

思想性是大学生劳动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与其他阶段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新时代的劳动观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新思想,即劳动教育要高度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决抵制和摒弃好逸恶劳的思想,尤其是当今出现了一些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劳动成果浪费等不良的社会现象,应通过加强劳动教育,从思想上让大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更好的幸福生活。

(二)社会性

劳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益革新,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形势、新局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尤其是与科技生产劳动相结合,无论是“没有劳动的教育”,还是“没有教育的劳动”,都会脱离现代社会技术和科学知识所要求的轨道。(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增订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12页。因此,劳动成为个体与社会集体联结的桥梁和纽带,不能简单地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解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更应把劳动教育视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增强个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手段。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突出特征。劳动教育本质上以日常生活劳动为基点,以生产性劳动为辅助,以服务性劳动为进阶,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均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持续性地坚持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渗透到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之中去。大学生虽身处象牙塔,但必须提前谋划,趁早规划,使大学生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活,形成职业定向。因此,劳动教育应能够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亲身获得真实的体验,进而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实现德、智、体、美、劳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劳动实践中塑造新时代大学生。

(四)时代性

劳动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具体的劳动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劳动的形态也处于演进的过程之中,具体表现在体力劳动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脑力劳动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不断形成新形态的劳动结构形式。因此,不能将劳动教育的内涵窄化地理解为“劳动教育就是体力活动”或“劳动教育就是脑力劳动”,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此外,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或“技能的教育”,更是情感、意志、精神和品德等内在层面的培育。

深刻把握以上四个主要特征,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进而深刻理解其价值,准确把握其定位,从而寻找到更有效的实施路径。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年代,出现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和劳动能力比较薄弱的现象。同时,受当前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影响,传统的辛苦、要勤勤恳恳等劳动观念不再是现代大学生所推崇的观念。而在传统课程的设置中,劳动教育一直被隐匿于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后来又依附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未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导致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教育被重新归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对引导大学生尊崇劳动、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尊重崇尚劳动,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接班人

劳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即尊崇劳动,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科学认识劳动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从而通过劳动改变生活,改变人自身;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形塑积极的劳动人格,进而在劳动过程中磨练意志。此外,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对经典案例和榜样人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的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劳动精神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尊崇劳动的内在意识,领悟到劳动的伟大之处,在未来劳动过程中能够做到身体力行、身心合一。总之,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造就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大学教育质量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进而全面提升大学教育质量。劳动教育对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具有重要作用,如弘扬崇高的劳动精神、追求崇高的劳动品格、助力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锻炼和磨练大学生的身心,以及涵养大学生的劳动情怀和追求等。这充分彰显了五育综合、协同育人的功能,为建构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四梁八柱。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大学生劳动教育也应随之变化,“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应该有新的方式,但不管如何,劳动教育对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助推和融合作用。

(三)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将立德树人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之中,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价值观为指引,以德育培养劳动精神,以智育提升劳动能力,以体育增强劳动素质,以美育培育劳动情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个人的全面发展、教养、精神、道德都是在个体素养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得以提升。正是有了劳动、劳动教育才使个体素养达到较高阶段,从而使大学生的知识、品德、体力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并实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此以劳育人促进了个体全面发展。(14)蔡汀、 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52页。

总之,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对引领价值观、高校、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厘清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认识其价值作用,有助于探求对其有效实施的路径。有效实施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建设融合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跨界融合;在资源配置上,统筹实践活动资源,着力建构综合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实现劳动行为的外化。

(一)课程观念:树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观念先行。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是在劳动促进人的发展、发挥育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15)程从柱:《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因此,有效实施劳动教育,首先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指导下,落实新时代劳动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推进国家劳动教育方针的落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16)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2版。因此我们要树立当代大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以及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树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观应有之义。(17)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4月29日第2版。

其次,劳动教育课程观念的渗透应润物细无声,可充分利用大学校园文化和专业学习活动进行宣传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正确劳动认知和观念。也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融于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知识时,积极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将劳动知识转变为劳动技能,将劳动观念转变为劳动行动,将内在的劳动品质转变为外在的劳动行为,深度学习和明晰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再者,劳动教育课程观念的真正养成离不开劳动实践。对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在育人过程中坚持以劳动实践为路径,培育青年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培育大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传统劳动精神;同时培育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此外,大学生应主动将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当代实践活动相结合,既能让传统劳动精神迸发出新的活力,又能紧跟时代变化潮流,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继承和发扬传统劳动精神。

(二)课程体系:建设规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构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为了突出显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就要越过“没有教育的劳动”这一藩篱,努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未来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实现以劳动教育为主体,将劳动渗透于专业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构建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

首先,建构通识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开设劳动教育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法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和能力教育,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使得劳动教育既能对大学生进行劳动知识传授,又能令其通过实践及体验找到自己的人生志趣,在更开阔的视野下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

其次,建构融合性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等相结合。以师范院校的劳动教育为例,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师范教育中的实践课程相结合。师范教育中的专业见习、实习和研习,本身就是职业者的基本劳动,如能在其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就能培育师范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培养具有勤勉、吃苦耐劳精神的“四有”好老师。

诚然,劳动教育被真正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时间还比较短,在现实中,劳动教育的融合性还略显不足,需要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引领、相关机制的保障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丰富的实践检验。

(三)课程资源:建构多元的劳动教育支持体系

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多元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的因素和条件,因此,劳动教育的构成因素和实施条件是其重要的资源。

首先,应充分挖掘相关课程和教师的劳动教育元素。专业学习的相关课程都会渗透劳动教育的观念、习惯、技能、技巧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元素,适时开展劳动教育。同时教授课程的教师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敬业精神、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等表现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范例。

其次,应充分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实践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专业见习、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调查和社会调查等。这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也渗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如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承担实践任务和科学撰写实践报告等,这其中就彰显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严格要求、完善自我等劳动教育的元素。

再者,应充分挖掘社会服务活动、志愿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社会服务和志愿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校园内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风气和氛围,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实现“亲身实践,知行合一”,从而使其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摒弃骄奢、好逸的不良习惯,主动自觉地参与劳动,真正在劳动中体验到劳动最伟大的美妙之处,领悟到劳动创造美丽人生、美好生活的真谛。此外,志愿服务活动从很大程度上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劳动,如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参与这些劳动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引导其接受并践行主动奉献、乐于助人的理念,促进人与人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助关系。

综上,身处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见证者、受惠者,更应当是奋进者、奉献者,有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恰逢其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涵盖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注重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应牢牢抓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线,立足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的重要地位,基于课程价值、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的路径取向,构建综合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实现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引导青年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劳动奋斗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