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应强化生命意识教育

2022-03-18 10:23:25马德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诗歌

◎马德传

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真实自然、和谐完美及感性善良,在形式上遵循规律性和创造性,内容上包涵自然万物、天文地理、社会万状及人生百态,凸出作者的纯粹情感及理性思索。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意识的探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商周先民的生命意识及美好的人生追求。对生与死的叩问,人生历程的探寻,生命价值的追溯将古人们的心智唤醒,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命思考。但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的教育较为匮乏,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价值的判断与把握不足,生命价值的判断是人对生命的最基础认知,包括生命起源、死亡的看法与命运的探索等思考。当生命价值判断出现差错时,学生很容易掉进“死亡陷阱”,认为人生无意义,否定自身的存在价值,违背了人的内在个性发展。二是缺乏对生命对社会及自然的意义思考。生命对社会及自然的意义决定了生命的外在价值,这种外在价值是社会及自然需要所给予的,当缺乏对此的思考时,学生便会对人的生命、自然的生命缺乏同情与敬畏,以欺压、剥夺他人生命权利为乐,个体生命难以融入到群体意义之中。而古诗词作为诗人传达生命意识的诗意载体,贯穿了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涵盖了生命意识的两大模板,因此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相当的德育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一、生命意识教育中的诗性跃迁与重构

生命意识的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的素养教育,而古诗词作为文学作品,如何才能够真的与生命意识教育做到水乳交融的呢?要分析其中原因,便要了解古诗词的创作本质。从古诗词的表现特征来看,与文章不同,诗歌强调将主观的情感物象化,通过想象、理解等抽象思维将主观思想与现实相融合,以塑造出主客观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歌艺术形象。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将生命意识的抽象哲学直观地传达出来。而在生命意识的教育中一样要实现这种“跃迁”,将诗词中的哲学具象重新解构,回归本真,在思维意识上塑造学生的观念。

但在教学中,不能将古诗词的生命教育独立于我国的现代文化语境之外,“跃迁”需要文化语境的依托,这不仅反映在古诗词的创作之时,也反映在古诗词的生命教育之中。古诗词的创作一直秉持的是一种以形见理的思维特征,缺乏较为严格的推理形式,以一种抽象模糊的全局性整体思维来把握非逻辑的真理感悟。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所提及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这种“实践理性主义”下的以形见理,主要是创作者对万物的观察中取得生命感悟,采取了通识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反映着诗歌意象中的思维互渗性,通过形象的描述来传达思想的哲学蕴涵。生命意识的教育同样地要遵循这种形象性的思维特征,将生命感悟同诗词中的自然万千物象、社会人生百态相凝结。而这种“跃迁”则需要关注学生的本我。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特征及思想品性都影响着生命意识“跃迁”的最终结果。为何要将古诗词的生命教育融入到现代文化语境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等都来自于现代文化语境,将古诗词的生命教育融入到现代文化语境之中,代表着尊重学生的时代个性与生命价值,唯有肯定学生生存的环境才能施行真正的生命教育。生命意识必不能脱离生存环境,如美国所倡导的人权及自由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人权及自由泾渭分明;李白《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意义非同等等,这种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下的生命意识是不同,当将其作为教育工具或者重新应用时,则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要实现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必须将诗词中的物象重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此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感受真正的生命价值与尊严。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唤醒生命意识的意义

(一)唤醒生命意识迫切性

生命意识的唤醒最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生命本身的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意义的肯定。当前,我国青少年在成长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而互联网上的流行文化普遍存在娱乐化、低俗化、功利化的特征。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又恰好处于容易情绪化的阶段,因此来自外界的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丧”文化、“躺平”文化、“网红”文化、“网抑云”文化等等,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价值困惑,导致学生出现了信仰虚无,很多学生的理想信仰开始转向追求金钱唯上,精神的茫然加剧了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行为上也变得更为极端,一些校园欺凌、校园软暴力等事件增多,学生厌世自杀的次数也在逐年增多,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10万的学生自杀身亡,而高中生自杀数量又占了其中很大的比重。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在高中教育中施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而古典诗词作为人的生活及精神的历史丰碑,特别是在人教版语文选编中的诗词,重视生命价值是主要基调。其中关于生命价值的追溯更多,对生命本身的重视必然会引发对人生短暂的叹息,如苏轼的《赤壁赋》、杜甫的《登高》、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等等,在诗词的内容中还包括对前人的追思及自身的人生态度的抒发。此外,对学生的生命意识的不容乐观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中的人文缺失,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够让学生重拾生命审美,提高生命质量。而人文素养的丢失又会带来对个性生命的压抑,教育并非“流水线”工艺,刷题应试的制式教育难以张扬学生的个性生命。因此,借助教材中古典诗词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成为了不容否认的重要教育内容。

(二)唤醒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进入高中后,很多教师认为高中作为高考的临门一脚,不应该分心进行与高考内容无关的教育,即便是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跟上快节奏的复习课程,也会放弃进行相关的教学。但实际上,在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从依附走向独立,而这独立的过程中,又因为高考的压力与新的生活追求的转变导致压力骤升,因此高中生急需正确的生命意识作为引导。只有正确的生命意识才能让学生拥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高考的高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者大部分都是士人阶级,除了对生命惋叹外,更多的是对国家时事的忧患意识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生忧愁。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其中选编诗歌的作者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柳永、白居易等人,其人生在政坛上都有遭遇贬责的经历,甚至于选编的诗歌多是在贬责时所作。虽然诗词中饱有诗人的牢骚,但是却并非死意满满,即便在压抑的生存际遇中依旧有着对生命的追求。便如李白《将进酒》中所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等,都有着对生命价值,人生抱负的追求。这些都能很好作为生命教育的教材来让学生明悟生命的质量,教会学生热爱生命,对生命产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意识唤醒策略

生命意识的唤醒是要从生命的层次,通过文本与阅读主体的碰撞,在重构过程中生成对生命的理解,实现生命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诗词作为生命哲学的载体,生命教育必须遵循知识重构的规律,如此才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生命意识,取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营造生命课堂,寄情诗意

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生命意识的丢失主要的成因是由于教学中的人本主义缺失,不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导致诗歌中的生命教育因素难以被利用,学生也难以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只有具备先进的生命教育理念,才能够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掌握教材中诗歌的生命教育要素,开展人本教育。很多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较为模糊,仅仅停留在对“人生的态度”,例如在讲《离骚》时,教师一般只是讲屈原的崇高品德,但是却没有对屈原为何投河做过多的阐释,学生容易产生屈原矫情轻生的错误认知,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屈原的生命价值观念,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其次,人本理念下,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生命个体。高中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诗词情感已经形成了自我的生命感悟。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视这一点,教学时我行我素,没有进行应有的情感交流,对学生感兴趣的点没有把握。例如,《氓》讲述的是古代的爱情故事,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忽视“爱情”这一主题,而“爱情”这一主题却又恰好是高中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便导致课堂对于学生而言索然无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结合学生的心境进行沟通。以《氓》为例,爱情作为生命中的情感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意识。高中生的爱情知识大部分来自于课外书籍、影视作品、互联网媒体等,而在课内教材资料、教师身上的汲取较少,这是不合理的教育现象,因此,教师应给予耐心,为学生营造一个爱情观教育氛围,结合自身的经历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诗文里的真实蕴意。

(二)知人论世,挖掘教学内容深度

古典诗歌教学重视知人论世,要挖掘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则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道德修养。《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而言,要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及主体便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时的遭遇等,从而在诗歌的阅读中建立与作者的对话。特别是在一些感情较为隐晦的诗词中,如果没有掌握作者的遭遇及人生感触是很难发掘诗词中所表达的生命意蕴的。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如果学生对杜甫的人生际遇不够了解,那么很难去明了杜甫诗中的生命意识。这三首律诗都选自杜甫夔州居住时期,此时的杜甫在成都失去了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依靠,于是举家东下,而这漂泊途中,杜甫几乎丧失行动能力,疾病缠身。因此,诗歌中多是追忆往事,或感叹时事不再,或怀古讽今,或关心民间疾苦,或感怀衰伤,而这些诗歌意象中无不寄托着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与眷恋。当学生对杜甫的人生际遇及思想情感不明时,学生很容易便会认为诗人只是一味地抱怨厌世情绪,放弃生命的美好,而全然不觉这是诗人对死亡、没落的抵抗,是顽强生命精神与艰苦的生存现实的相互碰撞。为此,对古诗词中的生命意识的唤醒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从而在诗歌中对话作者,让学生在面对生活压力、高考压力时能够有更坚定的精神力量支撑。

(三)广泛阅读,审美体验

古典诗词中的生命内蕴基于阅读者的角度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生命体验。因此学生应阅读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诗词评论,以更全面的了解诗人的人生追求,及对诗歌意象的想象。这在一些不适用知人论世法的诗词中有着实用性。比如,一些作者有时会创作出不同于平时风格的诗词。如婉约派的代表诗人李清照的豪放词《夏日绝句》中便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苏轼便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通过广泛阅读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诗词中生死体验不同、生命意识的不同所带来的审美效果,再加以前人的阅读经验,更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生命回归中的价值追求。此外,古人注重文以载道,在诗歌中渗透着作者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诗歌的意境中便经常蕴含着,如苏轼的诗歌中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有着“一衰烟雨任平生”的生命追求;诗佛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灵、清幽意境等,处处都渗透着宗教哲学的生命意识,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注意文化的渗透,通过文化的渗透来实现诗歌生命意识的跃迁。例如,儒家的经世济民普世情怀;道家的返璞归真,追求生命本真;佛教的释然超脱等等,当将这些生命意识融汇贯通又会生出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蓬勃朝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积极与诗词对话,通过吟诵、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逐渐感受诗词的生命蕴藉,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真切体验生命的意义与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具有独特的生命灵韵,让人在欣赏时不由得产生对其思想的认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感悟,以从容的态度来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