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强烈攻击性和明显政治偏向的社会思潮,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它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解正确的政治、文化导向,通过片面否定、抹黑历史,割裂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颠覆人们的政治信仰、历史认知、文化认同,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比较,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既不公开宣扬激进的政治态度,也不使用具有煽动性的通俗流行话语,而是以貌似严肃的学术面目出现,因而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1]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历史虚无主义,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征,对其实质、危害以及如何正确应对进行分析,从而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P349)而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歪曲、颠覆人们的历史认知为目的,通过唯心史观随心解构真实历史,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重新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片面夸大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错误,以偏概全;只承认历史规律的偶然性而否认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公开诋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及对人们历史辨别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纠结于过去的失败和错误,并借着“纠正历史”的噱头将失败夸大,将错误绝对化,逐步扩大范围,进而全面否定历史。借着纠正“文革”时期的错误,逐步扩大否定范围,进一步对新中国的历史进行歪曲和否定,最终剑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实践。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社会主义异化论”“抽象人道主义”等思潮,就是片面扩大“文革”中的错误,进而否定新中国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结果。这些思潮直接否定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失败的、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之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更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直接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否认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认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不具有任何的积极意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未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否定新中国的历史,而且将触角伸到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通过宣扬所谓的“告别革命论”,对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切革命进行贬损和否定。他们认为革命是一种暴力、血腥的手段和方式,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毫无益处,甚至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他们鼓吹“权谋论”,认为革命运动只是一些人为争取自身权益的密谋,大肆抨击革命人士的英勇事迹,对近现代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切革命运动进行疯狂的攻击和抹黑。在他们眼里,革命完全成为了一个贬义词,成为了人人应当避之的“洪水猛兽”。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甚至以否定革命为根据,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可以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还有人提出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自我改良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革命并不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选择等观点;他们甚至赞扬外国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则使中国发展偏离了“近代文明的主流”。历史虚无主义掩盖历史真相、歪曲历史事件、颠倒黑白,对一些革命领袖人物进行污蔑和贬低,反而对一些封建统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领导者进行褒奖和赞扬。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攻击抹黑马克思主义,再进一步达到解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否认中国革命史和发展史的目的,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特点、表征等做了新的梳理和调整,借此改变已经形成的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认知,指鹿为马,混淆视听。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实质上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虚无,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启蒙的思想路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3]同时,他们进一步攻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称之为“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并且歪曲恩格斯晚年的一些思想,遑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自身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放弃和否定。通过这些恣意的言论,意在设置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迷障,蛊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发展性产生怀疑,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理论根基和群众基础进行解构。
随着社会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层次不均衡,文化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低俗文化盛行,这就给历史虚无主义的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机。 历史虚无主义以搭载大众娱乐的方式,使其核心观点、评价历史的方法和价值取向下潜到大众的心理层面,使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形成特定的群体无意识。[4]相当一部分的低俗文化为了迎合低级的世俗趣味,博取关注度,开始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进行“戏说”“恶搞”,对一些反面人物进行有意无意的抬高和美化,对历史事件未经斟酌考察便随意编纂。这些行为往往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进攻武器,在潜移默化中消解人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认知,使人们开始偏离主流历史文化的价值判断。比如,一些丑化革命英雄人物的言论:“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抢眼的”“董存瑞是被炸药包的两面胶粘住了才牺牲的”等,这些低级、恶俗的戏谑,从根本上伤害了人们对英雄的尊崇和敬仰,漠视了革命英雄的壮举,特别是这些手段容易对青少年正确历史认知和革命文化认同的形成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十分广泛,其往往通过变换不同的形式对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无声渗透,逐渐呈现出泛滥趋势。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披着“价值中立”的外衣搅乱人们的历史认知,引导负面舆论,淡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共产主义信仰。正如有学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需要的意识形态样态”,[5]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坚定的立场,透过外在表象看清其本质,认识到它的破坏性和虚伪性,祛魅其伪善面目,澄明其潜在危害,维护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攻击和抹黑从未停止,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们直接攻击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恶意丑化革命烈士和民族英雄,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的全部历史,无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违背、编纂历史事实。比如,宣扬“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风运动是整人运动”“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和刘胡兰的事迹是为了政治宣传而编造的”等虚假论调。此外,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还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失误、挫折为噱头,否认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进步性,否认中国共产党在对失误进行及时调整改正、总结相关经验教训等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这些手段、论调都表明了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通过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扰乱人们的思想认知,使人民群众逐渐对中国共产党保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慢慢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从而进一步冲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权威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讲道:“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6]首先,历史虚无主义者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主流”,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宣扬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性,无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其次,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赞扬新自由主义,推崇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制度,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最后,他们还将中国的改革开放看作是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复归,并以臆造反差的方式遮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整体联系。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歪曲理解,极易误导人们进入虚无的思维陷阱,对于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人们开始重新反思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弱化甚至消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将矛头指向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他们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的正确性,向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发起了冲击。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追求思想自由,美化资本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同新自由主义思潮遥相呼应,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错误,宣称“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产物,到现在已经失去了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希望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历史的话语叙述过程中,通过选取不同的视角,来对既有的历史认知和常识进行疑问、反问、质问,激发群众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否定,形成关于既有历史定论不可信的心理暗示,形成“软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引导群众形成错误的历史结论。[7]他们借“反思历史”的名义对历史进行随意解剖,向人民大众传递完全有悖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说辞,将马克思主义污蔑为“教条主义”,需要以历史虚无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观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接触了历史虚无主义相关认知的人很容易对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疑惑,一旦传播开来会在社会上造成思想层面的混乱、信仰层面的崩塌,使人民对于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逐渐降低,动摇已经形成的正确历史认知,进而向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进行转化,并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缘化,最终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与影响力,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不容小觑,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需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8]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批判、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彻底地、坚决地斗争。
历史虚无主义本身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一旦我们抓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很容易就会发现历史虚无主义看似逻辑严密,实则是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破绽百出,常用的手段不过是歪曲、编纂历史,进而否定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探求历史本质的原貌和历史规律的真实,而非历史过程的碎片和历史细节的精巧。[9]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场伟大变革。人们可以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去正确地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强大的思想武器。它本身的立场观点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包含的群众史观、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等理论,都是战胜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因此,我们需要深刻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去拨开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表象,分析其本质,挑明其错误,批判其缺陷,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自觉丰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证明其科学性、实践性,使其在面对历史和现实问题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防线。
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批判、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还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强化创新“四史”教育都显得异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10]首先,要加强中共党史教育。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宣扬党的光辉历史,拥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其次,加强新中国史教育。通过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面临的种种困难险阻,探索发展道路的艰辛和曲折,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不易,让人民体认新中国发展历史的波澜壮阔,明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再次,加强改革开放史教育。明确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是相互联系、一以贯之的有机统一体(前一个时期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后一个时期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逻辑延伸),必须厘清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坚决否定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割裂或对立起来的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最后,加强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社会主义近五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光辉历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苏联剧变、东欧解体的悲剧并未远去,造成这些悲剧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抛弃了自身的历史,从而失去了自身的根基,失去了航行的方向,党毁国灭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我们必须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厚植自身的历史文化根基,坚决地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往往是残酷的,同时也是触及根本的。为了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针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起的进攻,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严守意识形态阵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保障。首先,我们应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等特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国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新思想带动新实践,新实践催生新理论,如此良性循环,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进攻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加强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提升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引领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愈加迅速,各种思想观点不断涌现。必须加强对网络领域的信息监管和舆论监控,注重提升网民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让社会主义主旋律唱的更响、传的更广。最后,进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文学、影视作品创作,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传播的范围才会更广,也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现,才能构筑起一道思想层面的“万里长城”,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