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环环
近年来,勇于尝试的语文人不断探索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学习方式。备受争议的“满堂灌”“满堂问”也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样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也催生了“语文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模式,即在统一语文活动主题的指令下,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但就目前的语文课堂实践和课堂观察来看,“学习共同体”的培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了具体表现为伪自主、伪合作、伪探究的“伪学习”状态。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真实性都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策略。
而随着普通高中智慧课堂的普及建设,越来越多的网络多媒介进入课堂教学。我们亟待思考和总结并追问的是哪些网络多媒介能解决以上出现的困难。接下来,笔者将以高中语文课堂中,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为例,阐释如何运用网络多媒介解决以上所论述的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伪学习”问题,以期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实践相融合、共促进的一点经验,以供探讨。
佐藤学认为,平等、民主、共享,这是线上教学的天然优势。线上的社交媒体信息平台可以突破时间与地域的局限,对于学习共同体“伪自主”的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助力作用。可以使学习发生从“封闭”到“开放”,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从而助力学习“真实发生”。现以《拟写辩题》学习活动为例,作具体阐述。
日常线下教学,“学什么”“怎么学”都是被安排的,学习所接收的信息大多是经过教师“咀嚼”后的“食物”,接收信息的渠道除了文本,就是教师。这把学习者的视野局限在了教科书、教辅书里,无网络的空间,使他们无法接收更多丰富的信息,即使在为实现主体性而组建的“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也不免出现“伪自主”现象。“拟写辩题”活动,一改以往辩题教师定的做法,把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习者。这个学习任务,促使每一个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网络资源优势,通过丰富的社交媒体信息渠道为共同体活动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其中常用的媒体有官网、微博、QQ 论坛、公众号、知乎、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信息平台。当学习者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路径时,主体性便得到充分肯定,从“被学习”到“要学习”。
日常线下语文教学曾被诟病“少慢差费”,这种基于学习效果的评价虽说有失偏颇,但也暴露出了语文学习的效度问题。就高中的语文课堂而言,如果没有真正体现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突破,那就是低效的平面滑行。这突破主要是审辨思维的发展,理性思辨的成长。
在“拟写辩题”活动中,共同体可充分利用多种社交媒体信息平台,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修正、提升自己的思考。如学生的“论坛跟帖”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辨析-整合-提炼”的过程。面对海量信息,筛选优劣,是对价值判断的考量;辨析真伪,是对“事实”与“看法”的体认;整合提炼,这是对处理信息的思维与语言能力的综合测评。这个跟帖推进的学习过程,使得每个成员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推进,思考的角度越来越接近“上位”,越来越深刻。
因现实教学课时有限,高中语文课堂普遍采用“代表制”共同体活动方式。而学优生成为“代表”的频次往往要远高于学困生。学困生则常由于畏难情绪和惰性成为其他同学的应和者,并逐步被边缘化,生与生之间并未进行良好的互动合作。教师角色又因个体活动区域限制,而不能监督每个共同体内的每个成员是否真实参与到学习中。这就导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习得量不能真实地反馈。引入协作体编辑程序,如现“金山文档”“腾讯文档”“石墨文档”等,可以初步解决以上问题。这些程序主要有三大优势。
协作编辑程序在共同体成员录入名单后,文档会进行保存记忆。这可以避免每次分工的任务长期固定,使得每个成员每一次主题活动承担的任务可以进行重新调整,让每个成员的分工频次和学习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协作编辑程序可将教师角色纳入每个学习共同体,实现“一人分身”的作用。这助于让教师角色成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纪律的管理者,在发现学习“代表”重复固定,学员参与度较弱时,给予及时干预。
协作编辑程序,可以打破时空差,多人可以同时或错时在同一文档进行字化表达,使思考过程可视化,每一个成员可以针对彼此的思考成果进行可视化表达,实现多人合作,研讨互动,生生启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写道:“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多角度设计任务情境,借助能让学生去‘做’的真实情境。”
多介质的辅助制作工具可以帮助创造更真实的现实情境,制作更真实的活动项目成果,以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习。下面将以课例来阐明。
所谓“真情境”,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自我成长、社会发展进行紧密的关联。学习者只有将学科知识与自己的经验融合、与外界交互,并积极的将学习内容迁移运用,才能体现学科在个人长远发展方面的奠基作用。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派生出的依赖网络多媒介展示的语言文字运用产品会越来越多,比如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创作的广告词、海报、求职简历等。而当下多数语言文字运用型的语文活动,由于创造工具的单一,创造时间的有效,很难通过共同体生产具有贴近现实价值的学习成果。而这些都会让学生很难真实投入探究创作。但多介质的辅助制作工具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比如教师教授《论语(选读)》时,布置一个这样的任务:
任务:绘卡识人
如果你是《论语》人物卡片的设计者,你会选择哪一位弟子来设计名片呢?
要求: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做好图片设计者、文案设计者的分工(小组自由组合)。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制作人物名片。包括姓名、生平等基本信息,形式自由(期待更多的创意),可附文字说明设计意图。
学生在“图书馆”“名片设计者”“文案设计者”等现实生活情境要素营造的学习氛围下,熟练使用word、photoshop、美图秀秀等工具设计基本的模板、处理美化相关的图片,最后形成颇具特色的人物名片,非常接近现实模板。正是因为网络多媒介让创作氛围、创作技术、创作成果都浸润在现实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发挥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只能初步解决语文现实教学中的一些困难,真实的语文学习效果的发生,还需要教师在借助网络多媒介的同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共同体活动的必要性是否真实,二是共同体活动的学习支架是否真实,三是共同体活动的反馈评价是否真实。如果这些问题是否定的,线上结束就算进入每个共同体内部了,其作用还是需要进一步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