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家庭教育思想之精髓及其解析

2022-03-18 10:10经柏龙张艳辉
关键词:起居室母亲儿童

经柏龙,张艳辉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裴斯泰洛齐是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他与德国的福禄培尔和赫尔巴特并列被誉为19 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裴斯泰洛齐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教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与他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关。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是他的母亲和一位忠实的女仆巴贝里把他抚养长大,虽然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养成了善良的性格,但是她们让裴斯泰洛齐大部分的时间在家里,限制他的行动,很少和父母或其他同龄人一起活动。裴斯泰洛齐认为,他童年时候接受的家庭教育是违背自然的,这种教育的缺失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不能弥补。二是他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儿童的成长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能完成的。因为,学校教育很难实现发展儿童天性的教育目的,不能给予儿童所需要的全部教育内容,无法取代家庭教育的地位,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完美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一、基于“人性观”的教育价值论: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起点

裴斯泰洛齐的家庭教育思想深受其人性观的影响,他的人性观建立在对人性矛盾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他认为:“矛盾存在于人性之中,要解释这些矛盾,只有从人性中寻找答案。”[1]77裴斯泰洛齐认为,人性具有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的两面性:低级天性表现出来的是动物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的本能,不需要后天培养也能发挥其全部对人发展的作用,动物性除了本能外没有其他新的能力,不能支配人类的发展,永远受本能驱使;高级天性表现出来的是人性,指的是人对自身完美、创造性地工作,以及认识真理、理智思考等的追求,人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发挥其对人发展的作用。人类本性中有一种品质可以绝对支配其全部能力,约束其天性中的低级部分,并引导其做出种种努力以符合道德标准,从而帮助其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使人类遵循更高级的本性发展,这种品质就是智力和道德的自主性。教育具有培养人类这种品质的力量,能够帮助人类克服人性中的动物性,逐步消除低级天性,并向高级天性发展。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智力和道德的萌芽,所以,家庭教育对推动人从低级天性向高级天性发展尤为重要。

裴斯泰洛齐认为,孩子出生之后,“婴儿只具备人的动物本性,而且这些本性也是只处于在最低级的发展状态……即使外面不以特殊的方式增加对婴儿的营养和呵护,依然不能阻止动物本性的发展……动物性便可能退化,但绝不可能在发育成熟后超常发展”[2]46-47。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只要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孩子,他本身就具有一种发展的潜能。这种潜能来源于人的本能,即使父母不给孩子任何干预,这种本能也会促进孩子身体力量和灵敏度的发展,并且发展迅速,其中最明显的发展是手眼协调和身体平衡。

但是,动物性的发展不能让婴儿成长为学会享受和适应生活的人。因为婴儿出生后动物性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较快的发展速度,导致人们容易忽视婴儿期的儿童所具有的高级天性,也就是人性的萌芽。家庭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发展儿童动物性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人性的萌芽。“动物与婴儿期的人类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性也极其引人注目。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却忽视了个体生命初始阶段的人类本性。如果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微弱的痕迹。这些痕迹因为微弱而值得我们爱护和培植,更可以充分激起我们对人类本性发展的兴趣。”[2]47在儿童生命的早期,家庭教育不仅为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外界条件,还应该发现和保护儿童智力和道德的萌芽。

家长通过给予儿童正确的感觉印象来培养和发展儿童智力和道德的萌芽。裴斯泰洛齐在《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强调:“所有知识产生于感觉印象并又可追溯到感觉印象。”[3]146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是人类精神方面本性的开端,这种印象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复杂的感觉印象建立在简单的感觉印象基础上,孩子初步对外界形成感觉印象是在婴儿期,尤其是道德在婴儿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萌芽,孩子最初的简单感觉印象都来自家庭教育。“在人类生命的早期,我们需要进行认知感觉的培养,而德行感觉的培养也同样举足轻重,二者缺失都会产生不利的结果。”[2]21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为了本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家庭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这使儿童对客观世界形成了初步的认知感觉印象,这就是儿童智力的萌芽。在参与和观察父母的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形成自己最初的德行感觉印象,这就是儿童道德的萌芽,也是儿童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些初步的感觉印象为以后约束儿童的动物性提供了准备,所以,家庭是儿童教育的起点。

二、基于“儿童权利”的教育主体论:儿童是家庭教育的主体

裴斯泰洛齐特别强调家庭教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圆满地完成学业,而是教会孩子适应生活;教育不是培养孩子盲目服从规定和勤奋的习惯,而是培养孩子自主的行为。”[2]51裴斯泰洛齐认为,首先必须肯定“人”这个字的全部意义,承认人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明智地对待个人在身体、智力和道德方面的潜能和发展。儿童有权利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儿童的某些能力目前或许并无大用,或许对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很大帮助,但是我们无权阻止儿童发展这些能力”[2]51-52。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的天性特征来开发这种潜能。因此,“教育不仅要探讨儿童的特点,还应探讨儿童适合做什么、该如何做”[2]52。要实现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作为家庭教育外部力量的家长和具有发展内在潜力的儿童共同的努力。

实施以儿童为主体的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要有这样的父母:“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孩子的一切环境,排除所有不适当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寻找到充分地利用特定环境所提供的那种能激发孩子的爱和活动的动力。”[3]303父母实施以儿童为主体的家庭教育,一是要充分地认识家庭环境,在准确地判断家庭环境中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尽量排除那些不利的因素,保留那些有利的因素;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认真而仔细地观察和了解孩子,在儿童早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和性格特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利用家庭中合适的因素帮助儿童发展认知和道德的正确感觉印象;三是要承认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人,要肯定儿童作为“人”的全部意义,而不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和需求剥夺儿童发展某种潜能的权力,儿童有权利选择发展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

以儿童为主体的家庭教育的实现,还需要儿童自己的努力。儿童是自己的教育者,儿童要学会自己思考并且要知道努力。“你们的孩子不仅有能力注意和记忆某些概念和事实,还有能力不受他人思想支配而独立思考……思考的习惯可以使人舍弃无知的自满和浅薄的轻浮,使人坦诚地意识到自己学识尚浅,使人谦虚地承认自己知之甚少。”[2]53儿童在接受早期教育的时候,就让其了解到,学习知识是需要自己努力的,如果教学有太多的游戏性质,那么孩子就会缺乏努力学习的欲望。但是这种努力不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能让儿童感到恐惧,而是要用兴趣推动努力;不要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教育,而要使儿童成为教育中的主导要素;要鼓励儿童独立地思考,自发地探索结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发现儿童的特点和潜能,还要让孩子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主动地去探索自己的潜能;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有“义务”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成长“负责”;锻炼孩子学会利用家长或其他人的知识和见解,通过自己主动的思考和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探索结果,积累自己的智力和道德财富。

三、基于“爱和信任”的教育主导论:母亲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者

裴斯泰洛齐特别强调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母亲神圣的职责。”[3]362母亲因为对孩子自然的爱,而充满智慧地影响儿童。“明智的、有思想的母亲会根据自己爱的本能做事,而不会屈从于孩子的自私和任性。”[2]155父母在教育上不会对儿童的自私和任性“示弱”,因为他们知道自私利己思想会损害儿童的天性,使儿童变得懒惰不爱思考,也难以懂得知足和感恩。他们在帮助儿童改掉身上的自私和任性的同时,还要使儿童理解父母对儿童的这种爱,培养儿童克制和独立的品格。

裴斯泰洛齐在《天鹅之歌》中指出,婴儿身上的爱和信任的第一批种子正是在母性的力量和忠诚的影响下顺乎自然而发展的。“爱和信任的感觉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到家庭生活的全部领域。”[1]349孩子因为在婴儿期得到母亲的养育和保护而满足,就会感到快乐,爱、信任和感激的情感就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在和母亲相处时,如果母亲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自我克制、仁慈、负责任,孩子就学会了克制、仁慈并具备责任感;孩子接触到母亲信任和喜欢的人时,慢慢地就学会了去爱母亲爱的人,学着用母亲的方式和其他人相处;婴儿开始有需求的时候,等急了就哭,后来发现只有耐心地等待才能得到满足,孩子就学会了有耐心;当孩子意识到服从对自己有好处之后,就学会了服从。可见,儿童的道德萌芽源于母亲的慈爱和照顾,并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发展,逐渐扩展为对工作和社会的爱。孩子以母亲为榜样,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对于儿童的教育,身教的效果大于言传。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讲的大道理是枯燥的,有的是孩子不能理解的,因此不能真正地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孩子却有着惊人的模仿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怎么处理遇到的事情、怎么和别人谈话沟通、怎么对待亲人和朋友,为什么快乐、为什么发愁……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孩子身上会发现父母生活的影子。

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认知和道德方面的发展,父母的教育效果要比学校教师的教育效果好。父母教育孩子能够触及孩子的心灵。教师教给儿童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儿童不能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感受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这样的知识很难直接成为儿童自己的知识。但是在家庭中的情况完全不同,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不需要刻意地传授,儿童就能潜移默化地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教师告诉孩子要仁慈,但是过几天,孩子可能就忘记了。然而在家里,孩子看见父母给予乞讨者食物,看见父母对不幸者表示同情,孩子就能从中懂得了什么叫仁慈。

裴斯泰洛齐认为,母亲关于智力的教育不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裴斯泰洛齐在《致格瑞斯夫的信》指出:“对于一位母亲而言,无论她的知识储备多么贫乏,无论她的才能如何平庸,她都知道身边无数事物的名称。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陌生又复杂,母亲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快速地掌握事物的名称,也可以引导儿童掌握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浅显概念。”[2]160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得到的混乱模糊的感觉印象进行分离和概括,并使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这些对象的清晰概念,从而日趋完善孩子认识事物的能力的过程,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够认识到教育子女是他们的事情,并且他们要保持对孩子的热爱和耐心。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是教育的素材,儿童从生活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并将各种生活知识进行分类。

四、基于“要素教育”的教育场域论:起居室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场所

“要素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天赋的能力和力量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单的要素构成的。人的发展包含三个方面,即身体、智力和道德,也就是教育中的体育、智育和德育。体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关节活动,从关节活动开始,逐渐发展为全身复杂的身体活动;智育最简单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使一切通过感觉印象而获得的认识得以清晰的手段来自数、形、词”[3]89;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这种爱是因为母亲对儿童真挚的爱而激发出来的,儿童由爱母亲进而扩展到爱全人类。起居室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能够为儿童提供发展需要的这三种最简单的要素。婴儿的早期身体是比较柔弱的,行动受限,起居室为儿童关节活动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儿童呱呱落地后不久,就开始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环境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数、形、词这三个智育的简单要素;儿童最初感受到母亲给予的真挚的爱就是在起居室内,儿童也是在起居室内开始对母亲的爱有所回应,产生爱母亲的这种情感。

因此,裴斯泰洛齐赋予了起居室非常神圣的地位,他认为起居室是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中心,是人类生活和教育开始的地方。起居室能够唤起儿童的心灵力量,是儿童道德和智力发展的天然基础,是对儿童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

裴斯泰洛齐认为要素教育,尤其是要素教育中的智育要遵循直观教学原则。智育的中心只能在儿童由出生开始从早到晚的生活的范围内找到。“这个中心不是别的,就是家庭生活这个圈子,即襁褓中的孩子从早到晚习惯观察和需要观察的生活圈子。孩子反复地直观各种事物,这些事物又以各种形象出现在孩子的感官面前,孩子对于事物的印象也就日臻成熟和完善起来。我们寻找的这个中心就是人的起居室……此外,根本没有任何别的中心。”[1]360

儿童从婴儿时期起,就反复和直观地观察起居室内的各种事物,这些事物又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儿童的感官面前,这促使孩子对起居室内事物的感觉印象日趋成熟和完善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未来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父母因为对儿童自然的爱,能够给予孩子最多的关注、最深的理解,所以,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起居室内通过寓教育于游戏或寓教育于活动的方式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求知欲,发展儿童的智力。

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和宗教的基本教育以具有最亲密关系的整个生活圈子为出发点,起居室将作为孩子们全部生活的中心并被视为唤起孩子心灵全部力量的出发点。”[1]166

“在起居室里,一切有教育意义的东西,是建立在孩子们对父母的信任和父母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爱扎根在感觉的本性之中……脑、心和手的能力,不能简单地通过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得以产生和发展,而在父母的居室里这是很自然的事。”[1]309在起居室内的生活中,孩子通过观察自己家庭的生活圈子,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和父母与其他人之间的亲密,很早就能开始对环境和人们之间的相处模式产生一定关于爱和信仰的直观经验,这些直观经验能够唤起孩子心灵的全部力量,也就是道德的力量。“在德育方面,初等教育是与家庭相联系的,因为他的主要方法是从家庭中的亲子的情爱得来的。”[4]171也就是说,这种在起居室中获得的道德的初步发展不仅是儿童早期人性的发展,也是未来儿童接受初等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基础。

五、基于“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论:日常生活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是儿童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真正的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心、脑、手三种基本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人的道德、智力和体力之间的平衡。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既能够促进三种力量平衡,还能够发展这三种力量。家庭生活是可用于教育的合乎自然规律的最重要的事物,“母亲的意识、父亲的力量、家庭的全部美德、爱情的全部魅力、在家中和家庭周围生活环境的全部经历、在好人家的一切家庭劳动的训练、痛苦、困难和最终把全体家庭成员联系在一起的血缘,这一切都是进行真正良好教育的天然基础”[1]176。婴儿出生后,家庭生活是其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和父母生活、劳动和游戏过程中,生活、劳动和游戏本身就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和父母共同活动,使儿童体会到了亲人之间的爱和合作,这种直接经验就是初期道德感觉印象的一个重要来源;无论是游戏还是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离不开儿童的思考和向父母学习,这发展了儿童的智力。

生活、劳动或游戏本身是完整的连续的和一贯的事件,家庭生活中每一种事件活动都包含了这三种基本能力,并使这三种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据此,裴斯泰洛齐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日常生活提供的各种活动变为有用的教育,且不需要预先设计。家庭生活中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他还提出了贫穷生活教育,这是一种特殊而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方式。母亲可以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引导儿童探究家庭生活中遇见各种事情的原因,促进儿童思考行为的后果,使儿童形成对事情的基本判断。

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在家庭劳动中能够发展自己身体的能力和智慧。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一书中,裴斯泰洛齐生动地描述了葛笃德在劳动中教孩子知识的情景:孩子们在帮助母亲做饭、担柴和挑水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还认识到了火、空气、风和烟的作用;孩子们在学习纺纱和缝纫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数纱线和针脚,于是学会了计算和演算。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手脑和谐的能力,又学到了很多知识,一举两得。家庭劳动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蕴含多种教育意义的教育劳动:一是能使儿童获取生活相关的知识技能;二是能为儿童提供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激发儿童的兴趣,锻炼儿童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三是在共同的劳动中,能唤醒儿童内在的责任感、合作意识等,促进道德的发展。

裴斯泰洛齐一生致力于帮助穷人通过教育改善生活,并认为贫穷生活对人性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他将贫穷区分为两种程度,一种是还可以承受的贫穷,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清贫的家境’;另一种是极度的贫困,使人忍饥挨饿,病了得不到救治和护理,感到只能听凭厄运的摆布,如此这般的贫困裴斯泰洛齐多半称之为‘困苦’。”[5]87通过正确的引导,“贫穷”也能变得有价值,成为一种教育资源。“如果清贫但是可以满足温饱,这种贫穷就不是消极的,而是有积极作用的。清贫的家境原则上之所以是积极的,因为它迫使单个的人,有力必使,通过这种努力培养他的能力。”[5]87

当然,贫穷教育力量的发挥并不是只能在清贫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可以通过对儿童经济的适当控制,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使儿童明白自己劳动的重要性,养成勤劳、节约的习惯,激发儿童的上进心,让儿童在逆境中努力奋斗,习得一技之长去保障自己的温饱。在克服贫穷的过程中,儿童必须付出劳动,努力思考,学会与人相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德智体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他的宝贵遗产对今天的家庭教育实施仍具有启发意义。他的理论能够触及现代家庭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可以为当今的家长及家庭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对其生活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及未来人们的家庭教育也必然会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起居室母亲儿童
创新学生公寓:可持续设计的新方向
住宅起居室设计新发展研究
适老化起居室空间设计研究
给母亲的信
留守儿童
浅谈起居室设计
六一儿童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