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雪砚 刁莉莉
(1.黑龙江省教师发展学院;2.哈尔滨市启迪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有关家长陪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具体描述和实施管理规范。蔡颖曾指出,家长陪读是指家长为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从生活起居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1]。本研究所说的特殊教育学校家长陪读则指家长和学生一同在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接受老师的正确引导、学习正确的训练方法、友好地与老师合作互动等,从而达到家校共融、互助教学、让学生受益的一种行为。
随着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推进实施,现代特殊教育实现优质融合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多数具备学习能力、没有严重行为问题的轻中度残疾儿童都能够顺利进入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接受回归主流的融合教育。与此同时,《计划》中明确:“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普及程度显著提高,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青少年入学机会明显增加。”[2]对照前两期计划,不仅是指标数值的提高,更是普及对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多重障碍儿童成为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受教育主体,使得这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管理难度显著增加,任务更加艰巨。
在落实《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入学的新生更多的是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他们不但在认知、运动、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其中85%以上的学生还存在自理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这部分特殊儿童,进入特殊学校就读需要有专人对其生活和学习方面提供支持,这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家长陪读作为一种具体的家校合作形式,开始受到特殊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以哈尔滨市的三所特殊教育学校为实践基地进行研究,发现需要家长入校陪读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生源变化巨大,在校教育养护需求增加。培智学校的招生对象不再局限于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脑瘫等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越来越多的典型自闭症、多重障碍儿童成为培智教育的主体。有的存在严重的情绪问题,不但无法正常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入厕、喝水,需要有人照料;有的伴有癫痫、先心病等疾病,存在安全隐患,为了避免意外,需要专人监护。
(二)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师生配比严重不足。2009年,由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比应为1:3[3]。我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受体制、编制等因素的制约,90%以上的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有的近十年未招录新教师,不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师生配比也远达不到文件的基本要求。如香坊区的培智教育学校2022年在校生数为229人,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师仅有44人,缺编近30人,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只能借助陪读家长完成学生的课堂学习辅导及在校生活照料保育等工作。
(三)家庭养育期望与学校教育康复目标亟待统一。特殊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的培养目标上经常会存在不切实际的问题,如无视孩子的障碍、不关注孩子生活自理等自我服务能力,过分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入校陪读可以让这部分家长直观感受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在特殊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理念。
家长陪读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和老师完成了一些学生生活照顾和教学辅助的工作,缓解学校师资不足的困难,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上课时大声训斥孩子、代替老师发指令、影响孩子的思考、存在过度保护等。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笔者从陪读家长的年龄、学历、教育期望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调研,尝试通过具体数据深入了解哈尔滨市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陪读家长的实际情况。
选取市区三个培智学校的一至三年级陪读家长进行调研,通过《培智学校家长陪读情况调查问卷》,从学生情况、陪读家长情况和陪读家长作用三方面进行调查,共收取家长填写的有效问卷93份,具体统计分析如下:
(一)陪读家长的年龄、与学生关系分别如下:陪读家长中有35%属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年龄偏大,其中还有22%的已是60岁以上的高龄,普遍身体状况欠佳、患有多种老年性疾病,缺少必要的教学辅助能力,还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安全隐患。如,运动与保健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格外关注这部分老年陪读家长的身体状况,通过分组教学中减少他们和陪读学生的运动量,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发病诱因。
(二)陪读家长文化程度如下:53%为初中以下学历,19%为高中学历,17%为大专学历,仅有11%是本科及以上学历水平的,远远低于城区同年龄段的文化水平,这也是造成陪读家长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相关要求,配合完成课堂学习的辅助指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于陪读中自己主要任务的认识如下:陪读家长格外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一部分还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不合理要求,十分不利于教师的课堂常规管理。
(四)陪读家长对学生的情绪调控的能力如下:约有86%的家长不能及时找到学生出现情绪为题的原因,67%的家长首选大声呵斥的方式处理学生的情绪问题,上述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课堂教学秩序;更有20%的家长,由于自身情感、性格等原因,在学生出现哭闹等问题行为时,会选择不予理睬将孩子留给上课教师或当着众人对孩子动手打骂等情况。
上述陪读状况,不但达不到陪读的目的,还大大增加了一线教师的教学管理负担。为了有效解决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借鉴国内同类特殊教育学校家长陪读的管理方法,我们提出了《规范化管理培智学校陪读家长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主题。希望结合我省培智类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地域人文特点,通过规范制度管理和定期专题培训等方法,实现陪读家长科学管理,帮助陪读家长建立起正确的特殊儿童陪读观,规范课堂陪读辅助行为,促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目标的有序落实;提高一线教师在家长陪读管理、指导方面的专业能力,利用家校合力共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中重度智障类残疾学生的康复成长。
(一)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家长陪读行为。建议各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结合区域及陪读家长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对陪读家长的需要,形成明确的《学校家长陪读制度》《学校家长陪读协议书》等规范管理章程,从陪读意义、陪读对象、陪读要求等方面提出具体详实的要求。特别是陪读人员的基本条件,要求身体健康、年龄适宜、具有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能力基础等。
在陪读家长进入校园开始陪读之前,要组织陪读家长认真学习学校的陪读家长管理制度,签订陪读协议书。提前建立家长正确的陪读观、规范家长的陪读行为,使其能够高度重视陪读的任务,理解陪读的目的,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工作,成为特教教师们的合格“助教”。
同时也要让家长认识到现在的陪读是为了将来的不陪做努力,学校还要建立陪读家长的定期评估制度,由任课教师为孩子和家长在校情况评分,让日渐具备学校学习生活能力学生的陪读家长及时撤出陪读,回归正常孩子家长的生活工作状态。
学校的《家长陪读制度》和《家长陪读协议书》也应随着学校陪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复课后,就要调整补充陪读家长必须固定为一人,需按要求注射疫苗、佩戴陪读卡,每天提交核酸阴性截图和扫码测温后方可入校等与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
(二)定期集中培训,提高家长陪读能力。学校应结合阶段调研的家长问卷和常规巡课、听课发现的具体问题,定期组织学校骨干教师为家长进行培训讲座等活动。通过培训,帮助陪读家长学习了解培智类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问题、教育康复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法等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有主题的系列学习,逐步提高陪读家长的理论认识、教育辅导和学生管理水平。
一是要指导陪读家长做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注意力切换,在能够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状态。要使用合理的辅助技术帮助学生执行教师的指令,更要在指令发出前督促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根据要求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调作用。通过动作辅助、语言提示等方法,让学生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及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通过教师反馈,大部分经过一年以上系统学习的陪读家长,在课堂上面临孩子对教师指令无反应时,不再急着大声重复老师的指令,破坏学生与教师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能够学习应用行为分析法中的回合式教学法,耐心的等待1—5秒,再给与学生肢体或手势的无声辅助,课堂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参与完成情况也大大提高。
二是帮助陪读家长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科学的方法,分析判断学生出现情绪问题和原因,冷静面对学生出现的异常状况。如果是学生的问题,指导家长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进行冷处理或注意力的转移;如果是环境或教师的问题,家长就可以在课后多和授课教师沟通,让教师较快了解学生的感官特点及兴趣,减少授课活动中对学生情绪有诱发可能的活动设计。如避免课件中的声音对听觉敏感孩子的刺激,在家长的反馈后,老师就会减低播放声音或不使用有高频音波的课件,来减少学生的不适感,避免出现情绪问题。
(三)搭建交流平台,树立陪读家长学习榜样。建议各学校根据任课教师的推荐,选出各班级中的优秀陪读家长,结合陪读和家庭指导过程中的情绪处理、教学辅助等方面切身感受做交流和分享,让其他家长找到自己的差距,同时近距离学习陪读中好的做法。
例如,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期间,实验学校截选了一年一班郑某某家长上传的家庭练习反馈视频,在生字书写时,运用点连线的精细动作训练形式,在起笔、收笔和关键点用红色彩笔点点,提示学生连点成线完成书写的练习;逐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减少提示点的使用,最终达到学会独立书写生字的学习目标。这种方法不但引发共鸣,解决了众多家长指导学生写字时的困境,而且对其他陪读家长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学校还要定期组织一些陪读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平时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各自的解决办法。每学期末,学校还可以对优秀陪读家长进行表彰鼓励。
(四)建立师生联系,明确陪读家长定位。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充分理解陪读的角色定位。他们来学校陪读不是给孩子做保姆、更不是给老师做指令的复读机,而是要像拐杖一样,默默地支撑在孩子身边,帮助残疾孩子建立起“学生”的社会角色,构建起跟随教师学习、游戏的能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地撤出孩子的学校生活,让孩子逐步适应并习惯独立在校生活。
又如,在学生出现长时间的哭闹等情绪问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暂时将学生带离课堂,避免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4]。如根据学校生活的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饮水、进食、整理学习用品和入厕等必备的自我照料能力。耐心等待,给孩子充分练习的机会;及时鼓励孩子的主动完成。如将在学校陪读期间老师教的方法延用到回家后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课后的生活中,达到知识的社会实践应用。
目前,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撑,我省的培智教育学校更离不开陪读家长的支持。陪读家长不但要对特殊学生的在校安全起监护作用;更要在学校的规范管理和指导下要给特殊学生提供生活自理、知识和技能学习中适当辅助,给予特殊学生走进学校的心理支持,调控好特殊学生的情绪和突发情况,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有力助教。培智教育的高速发展更需要教师与家长携手同行,合力铺就学生们步入未来社会的融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