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云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400715)
体育教育,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身体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面。(1)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第39-40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体育教育对消除人的异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将劳动教育、智育、体育三种教育融合的全面发展教育模式,主张发展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体育教育,反对工具化、片面性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余年来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体育教育思想,是对体育教育存在方式及体育教育原理、智慧、价值和实践等层面的立体把握。(2)卢吉洪、王华倬:《中国共产党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教育思想是基于体育教育意识的动态延续,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社会实践环境,在对中国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扬弃中深化、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体育教育理论观点,始终举旗定向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矢志不渝将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融入中国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体育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同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既具有时代特征,又与体育教育本质规律相辅相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教育之路。
党在成立之初就大胆抨击封建教育忽视体育教育的现象,倡导发展新式教育,将体育的普及与推广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人人权利平等”的民主体育制度的设想,改变了体育教育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状况。(3)士希:《打倒贵族式军阀式的体育制度》,《中国青年周刊》1925年第51-75期。冉清泉、易学、哈青珍主编:《体操知识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页。
1917年,恽代英在《青年进步》杂志刊发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明确提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保学生之健康”,主张将片断的体育改为系统的体育。(4)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青年进步》1917年第4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5)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新青年》1917年第2期。中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了体育的内涵,论述了体育与智育、德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结合体育服务的主体和体育锻炼的目的深刻阐释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体育教育理念。这是毛泽东基于当时社会背景和对体育教育的深思熟虑而发表的见解,他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已由青年时代为振兴国家民族而倡导体育教育发展到直接把体育教育同中国革命事业联系起来,认为体育教育要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服务。(6)李万来:《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探》,《成都体院学报》1985年第1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体育教育作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明确体育教育服务于军事战争,体育教育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斗争息息相关。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合一。毛泽东提出开展体育教育、训练、竞赛就是为了要“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7)谢开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社会建设研究》,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9页。。1931年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由张爱萍任秘书长的少共苏区中央局,全面开展了以军事训练、野营演习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8)张启安:《共和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5-287页。1933年6月初,党的第一个主管体育教育的组织机构“中华苏维埃赤色体育委员会”在江西瑞金成立,苏区的体育教育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体育运动在小学教育课堂中广泛展开。(9)中共江西省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赣南苏区史百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第344-346页。在学校,体育被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1933年秋,中央苏区中央局提出了“提高军事技术”与“体育军事化”的口号,提出共青团、少先队“应该加紧的来发展体育运动,并把它与军事化青年的任务联系起来”。(10)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闽西人民革命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38-342页。苏区的学校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规模不一的各种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毛泽东勉励儿童团员:“你们儿童团要好好学习,练好本领,长大了才能更好地为革命出力”,(11)杜文勇等编:《毛泽东和孩子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第13-15页。明确地指出了学习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革命出力,为人民打江山。体育教育促进了革命,革命开辟了体育教育新局面,体育教育与红色文化高度融合。1935年1月,中央工农红军到达遵义后,毛泽东谆谆教导学生:“你们在课后应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样身体才会长得健康”。(12)潘靖五:《关于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初探》,《体育与科学》1986年第3期。通过对广大工农群众子女的体育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同时唤醒了广大工农群众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转变了体育教育为少数人服务的现象。
军事体育教育是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体育教育思想最鲜明的特色。毛泽东倡导“锻炼体魄,好打日本”(13)士希:《打倒贵族式军阀式的体育制度》,《中国青年周刊》1925年第51-75期。冉清泉、易学、哈青珍主编:《体操知识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页。,注重用体育来教育、引导民众,把开展体育活动与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发展革命力量、发挥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1938年12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在《一年来边区的国防教育》(14)周慧英、周士才编:《中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大事记:1930—1933》,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2页。中指出,教育要与抗战运动密切联系,中小学实施军事化训练,保证学生可以随时加入抗战。1942年,学校里纷纷添设体育课程,锻炼学生筋骨,增强学生斗志,一时间,连边区学校也把体育课设为了常设课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落脚陕北以后,开展了广泛的体育运动,先后制定并发行了《陕甘宁边区小学法》《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章》《陕甘宁边区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等规章制度,(15)刘民钢、蔡迎春主编:《文化抗战的崛起民族精神的呐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第285-289页。以学校带动群众进行了十分活跃的体育比赛及表演等体育活动,达到了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来进行抗战准备训练的目的。1943年发布的《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强调“体育课应加简单的军事训练,使教员及年龄较大的学生具备最低限度的自卫能力”。(16)宗有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4期。这一系列有关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教育方案,其中蕴含着体育教育军事化性质。(17)王秋李、苏晓明:《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的哲学透视》,《军事体育学报》2013年第4期。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0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活动紧紧围绕政治军事色彩极浓的“捉汉奸”活动展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列宁小学广泛开展了操木枪(器械操)、徒手操等体育活动。(18)《中央苏区文艺丛书》编委会:《中央苏区文艺研究论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126-128页。党将体育教育与抗战革命联系起来,借助学校体育教育的平台,通过普及体育教育活动、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开办特色体育课程等活动,保障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体会到体育教育是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教育必须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积极投身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在强化技能训练的实际行动中自然而然地增强了体质、磨炼了意志。1952年,“国家体委”“中央体训班”等体育管理和组织部门先后成立;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行工作条例(草案)》;1963年,《关于试行运动队伍工作条例(草案)的通知》发布;1964年,《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行工作条例(草案)》发布。这一系列规章制度详细列出了业余体校的办学条件、组织领导、课程学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规定。(19)辜德宏:《我国经济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8页。自此,青少年运动训练有了独自的体系,形成了最高水平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与以体育教育为主要目的大中小学校的体育竞赛。同时,形成了双轨制体育教育,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体教分离”,(20)毛振明、查萍、洪浩等:《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再到“体回归教”的中国逻辑》,《体育学研究》2021年第4期。在当时特殊的国情下,暂时的“体教分离”有助于迅速培养竞技人才,高效输送了大批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通过“乒乓外交”等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围堵。(21)毛振明、查萍、洪浩等:《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再到“体回归教”的中国逻辑》,《体育学研究》2021年第4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育走向了极端。《关于小学、中学、大专院校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22)陆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百年发展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3页。将“体育课”改为“军体课”,体育课的内容转变成学习军队的常规简单动作。由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这一时期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功能等都蒙上了厚厚的政治面纱而迷失了方向,步入了违背体育教育本质规律的歧途,体育教育的模式和指导思想受到严重冲击,使体育教育经历了十年的扭曲发展。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前两年的恢复建设,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也开始走向正常。(23)沈宝祥:《历史转折的前前后后》,《理论视野》2018年第6期。1979年召开的“扬州会议”重新界定了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及作用,发展体质体育教育再次被提上日程。(24)梁立启、邓星华:《“扬州会议”的回顾和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体育学刊》2014年第5期。当时,党和国家已深刻认识到体育教育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的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25)刘金田:《邓小平在1984》,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48-249页。的科学论断,解决了“为谁发展体育教育”的难题。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重视对儿童和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搞好,要发展少年儿童业余训练”(26)《70年代——重整旗鼓冲出亚洲》(2009年5月24日),http://www.jiaodong.net/sports/system/2009/05/24/010537394.shtml.“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27)王秋李、苏晓明:《毛泽东军事体育思想的哲学透视》,《军事体育学报》2013年第4期。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0页。,强调“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8)李长福:《邓小平理论辞典》,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554-555页。。1988年,《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29)本刊记者:《国家教委颁发〈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学校体育》1991年第5期。开始实施,规定体育不合格的学生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在制度和措施两个方面保障了每个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党和国家将体育教育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为人民谋幸福相结合,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0)李君如:《邓小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10-115页。精神融入体育教育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发展道路。
法制性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体育教育思想的鲜亮底色。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面对国内外十分复杂的形势,持续推动体育教育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将体育教育法制化建设作为保证体育教育工作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与常抓不懈的策略,(3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65-67页。吴晶、胡浩:《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9月10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逐渐结合,先后发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89)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等(32)本书编委会:《中小学校园安全应急教育(教师用书试用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带动下,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扩大,竞技性体育运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促使中国体育逐步迈向世界。(33)李斌雄、姬建建:《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思想的百年发展、指导作用和基本原则》,《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规定:“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增进青年、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维护和保障学生参与体育的权益……”(34)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第112-113页。衔接配套的体育教育法规体系初步形成,终结了体育教育无部门基本法可依的历史。《体育法》的实施对标对表这个阶段党的体育教育的重要思想,细化落实上位法律,建立起推动体育教育健康发展的规范和制度框架,用国家强制力保障了学生的体育权益和体育教育的基本任务,为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创造了条件。(35)周爱光:《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体育学刊》2021年第2期。
党的十六大以后,党和国家将教育公平理念引入体育教育领域,以政策扶持促进体育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公平,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教育需求,以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观在体育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36)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第67-69页。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理念,强调学校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37)华宝元、李铎、黄远翔主编:《体育理论知识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93页。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让“健康第一”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得到落实,并开启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38)汪晓赞、季浏:《新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转型与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2009 年8 月8 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全民健身日”,以推动全民健身、培养终身运动者来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39)周欣:《国务院批准: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2009年1月13日),http://www.gov.cn/jrzg/2009-01/13/content_1204472.htm.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努力推进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不懈奋斗”(40)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9月8日),http://www.gov.cn/ldhd/2010-09/08/content_1698579.htm.。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将体育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立法施策,推动教育公平理念深入到体育教育领域,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同时加快了体质体育教育迈向素质体育教育的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可谓是素质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期。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4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65-67页。吴晶、胡浩:《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9月10日),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党和国家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发展建构了清晰的‘四位一体’目标体系,强调从体育教育渠道、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学训练、教学内容、竞赛评价体系等诸方面加强和改进体育教育工作。”(4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 年9 月22 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体育教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处于战略和基础地位,体育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从体育、青年及时代新人的角度反复强调体育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步骤,是追求中华民族梦想的首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43)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页。;“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44)习近平:《习近平寄语青年》,《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5月3日第5版。。因此,将来一个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体教融合”(45)毛振明、查萍、洪浩等:《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再到“体回归教”的中国逻辑》,《体育学研究》2021年第4期。,在持续推进青少年体质提升和竞技人才结构完善的过程中,持续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46)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2020年8月31日),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9/t20200922_489794.html.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定位了体育教育的作用和功能,(47)鲍明晓:《“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与应对》,《体育科学》2020年第6期。要求紧紧围绕“中国特色”构建现代体育教育体系,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将体育强国信念融入体育教育之中,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把握体育教育的战略地位。(48)鲍明晓:《“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与应对》,《体育科学》2020年第6期。体育教育是重视素质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以体育教育文化素养为定向,以体育教育心理为媒介,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通过体育教育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层次联结,促进“五育”全方位渗透融合,方能使受教育者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为党和国家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9)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第252-267页。
思想是时代的灯塔和行动的先导。建党一百余年来,体育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绩为新时代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而弥足珍贵的经验。党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变迁史也是我国体育教育在党坚强领导下的伟大发展史,从军事体育教育到竞技体育教育、体质体育教育,再到素质体育教育,党的体育教育思想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完成了各自特定的历史使命。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体育精神文化,致力于构建、培养、丰富和完善人的主体性素质,既遵循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也不违背体育教育自身独特的本质规律,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其独特的功能价值,实现了社会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最大限度的统一和融合。党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实现了从突出政治功能向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并重再到全面发挥体育教育改善民生功能的转变。
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遵循和宝贵经验。一百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体育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体育教育融入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中,从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再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而到德智体美综合发展,最后到德智体美劳均衡协调发展,体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日益高度融合。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教育愿望作为体育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一切依靠人民作为体育教育的价值动力,办好体育教育为了人民,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体育教育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身体更加健康,为了人民享受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荣光,为了人民的江山坐得牢、坐得稳。(50)张爱红:《中国共产党体育战略思想的人民性》,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会议论文集,2021年7月17日。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教育的根本宗旨,增强了人民全面协调发展的获得感。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与民族振兴的使命密切联系,源于党的早期领导人嵌入灵魂深处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孕育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基因的完美结合。(51)刘纯献、刘盼盼:《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价值观研究》,《体育学刊》2021年第4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倡导体育教育为中国的独立自主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思想,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将体质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用法治思维保障体育教育的人民性,将体育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体育教育被作为确保素质教育推行的重要载体,通过体育教育同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层次联结,促进“五育”全方位渗透融合。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而发展体育教育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步骤,持续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才能稳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办好体育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体育教育发展的最大底气,14亿中华儿女教育需求的变迁是体育教育进步的源动力,家庭教育理念的变迁是推动体育教育创新的最佳推动力。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教育,明确了体育教育的战略地位,将体育教育作为个人生存和民族复兴的通行证,由“软任务”转变成为“硬指标”,对体育教育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反映了对国家治理领域认知的重大突破,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在新层面上的提升,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52)陈丛刊:《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构成要素与实现途径》,《体育学刊》2020年第6期。
中国共产党坚持体育教育活动的国家性和社会公共性,促进体育教育与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推动体育教育体系再造,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体育教育体系与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把体育教育融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进行谋划,在实践担当中推进。(53)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序言。将“健康第一”作为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首要任务,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体育教育各个环节,积极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跃升,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服务保障作用,为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提供强力支持。(54)王登峰:《砥砺奋进谱写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新篇章》,《中国学校体育》2018年第6期。从中国共产党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可见,每个时期体育教育思想的历史任务、侧重点都不尽相同,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民族和国家繁荣发展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为体育教育领航定向。
从中国共产党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百余年历程可见,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体育运动,通过增强人民体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提出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相协调的双轨制发展方针,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体育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行学校体育为主的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秉持以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重要指标的体育教育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着力打造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教育“四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今后要如何实现体育教育“四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使体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持续需要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