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2020年初,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1]。学习“四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个中共党员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名中国大学生必备的精神食粮。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担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该铭记历史、守正创新,以史明志,方能恪守初心,不辱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立德”,以什么立德关系到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知识的主体,也是从理论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2]顾钰民教授的这一观点阐述了“四史”和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系。“四史”不仅是一部意义深刻的教材,更是一部波澜壮阔、艰苦奋斗的史诗,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前辈的高尚道德、牺牲精神和崇高理想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迸发出的澎湃力量是锻造当代大学生政治品质的精神力量,也是当代大学生“立德”的必修之课。因此,学“四史”以立德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根深才能叶茂,叶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革命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掀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谱写了一部百折不挠奋斗的历史。我们有史可鉴,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在2020年初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又对全党全社会学习“四史”做出重要安排。“四史”是历史,但是能照亮现实,更能昭告未来,“四史”绝不仅仅是过去,必然与现实紧密相关,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现实,更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思政课教学要有理论深度,而理论深度要从历史实践当中来,“四史”蕴含了思政课的历史逻辑、历史维度和历史主体。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育人”“树人”的一门关键课程,教学内容要有政治理论高度、要有实践基础,同时更要有历史深度。历史不是让后人背诵的,大学生学习“四史”不仅仅是学习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四史”学会深刻把握住“四史”历史逻辑和内在联系。思政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辩证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洞悉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意义,从“四史”中汲取磅礴的力量、前行的初心和使命。从这一角度讲,“四史”学习为思政课扎根历史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学好“四史”,讲好“四史”,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关系,思政课才能真正扎根历史,才能深挖理论的深度。只有从“四史”学习中领悟到历史的深度,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才能有深度的碰撞,学生才能真正地学透、悟透,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入脑、入心,进而才能外化于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首先是要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中国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政治素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确的政治性的彰显。“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曲折前进、艰难探索的历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在这一伟大的历史历程中的重大历史时刻和历史关头无不反映着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的政治抉择和政治理念。“四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四史”的创造主体,也是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源泉所在。如果仅仅学习“四史”知识,而不明白其中要义和关系,就不是真正学习历史,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对大学生的认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四史”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是从历史中提升出来的政治理论,“四史”学习则是基于历史基础上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四史”教育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政治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贯穿“四史”学习,必须把握住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中提升政治理论高度,以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培育学生的政治素质,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四史”学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四史”学习和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明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四史”学习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同时认识也对实践有反作用。“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四史”教育是理论教育也是再实践教育,要让当代大学生学习“四史”并不难,但是“四史”绝不能仅仅简单地以知识的形式进大学生头脑就算实现其价值了,更重要的是“四史”在头脑中的转化以及转化之后的价值输出,也就是从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四史”是一项必修课,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民情感,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来源于人民群众,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人民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大的优势所在。加强“四史”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把人民立场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和行动中,进而更明确前行的方向,增强奋斗的动力。第二,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史证论最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第三,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勇于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当前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是历史证明我们走过的历程也是不平凡的,是艰难的、曲折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白了这一规律,大学生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征程中就多了一份不畏艰难和失败的决心和勇气。
高校教师要想讲好“四史”,要使“四史”和思政课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深入学生头脑,自己首先要弄懂、学透、领悟、研究四史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单纯从时间和历史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时间最长的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然后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然后是改革开放史,“四史”之间有时间上的重合,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时间节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应当从历史整体性上来把握四者的联系。四史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史”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首先,领导核心都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四史”最本质的特征和核心要义,“四史”学习要紧紧围绕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其次,“四史”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是相同的,都是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地位。再次,“四史”发展规律是相同的。“四史”是一部部实践发展的历史,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史,不是文字的著书立传,不是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发展而来的,他们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历经了无数的曲折和挫折最后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式和道路的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牺牲奋斗出来的,是一部部苦难辉煌的历史。最后,“四史”最终发展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四点是“四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四史”的侧重点及历史主线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简单地从时间上看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弄清楚四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服务于现实。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思政课教学内容可以多样,但是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形式,教师授课是立足课堂教学的关建环节。古人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作为思政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要硬,专业能力要强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为学生“解惑”。如果教师自己对“四史”知识只知而不识、不解,就不能教育好学生。所以“四史”教育贯穿高校思政教育课堂首先要从思政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养着手。这就要求思政教师政治素质要强、人品要好、情怀要深、视野要宽;要有正确的整体的历史观,要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和培训。教师的自身修养是立足课堂的首要和关建,如此教师才能扎扎实实地立足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迸发出应有的活力和能量。
“四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四史”以文字的形式告知后人,但“四史”却不是文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热血和汗水铸就的伟大和不朽。“四史”教育要讲好讲活才能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守初心、践使命的能量,才能够真正入脑、入心。讲好讲活“四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营养。让红色基因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血脉,学习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奋斗的精神。通过“四史”故事深刻感受革命前辈的高尚品格,在前行的路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以正确人生观为指导规划人生、自律人生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彰显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四史”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来源。教师要把握好“四史”中的素材,讲清、讲透进而上升到理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地论史,重要的是要上升到政治理论的高度,真正让学生学史明智、更要明志。把握好“四史”主线和支线的关系。“四史”内容纵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程,思政课只有几十课时,把“四史”教育贯穿到思政课教学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不分详略没有主次地碎片化讲解,要找到深入有效的切入点,抓住关建点才能把“四史”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活。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教学已经和当今的思政课教学密不可分。新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多媒体课件、视频案例等简单的形式,而是更加突出信息的交互及体验感、融入感。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让思政课教学有个更加有效的手段。例如最近这些年各高校在不断进行探索,将AR、VR等技术融入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图像、视频、音频以及虚拟仿真等技术,打造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全方位体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虚拟仿真等新媒体技术对于“四史”学习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深入到历史场景之中,增强自身的体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所带来的震撼,能够更好地增强“四史”学习的主动性。新媒体的发展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给我们大量的多感官的信息,同时也让人们难以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塑性。因此,思政课程教学要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带给人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的积极作用。
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内容最终目的也是要能应用于实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在毕业之后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目前思政课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可探索多种模式。首先是社会实践。“四史”的历程都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伟大工程,各个城市、地方都有丰富的“四史”学习和实践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到当地的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拜访在“四史”发展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先进人物和集体,真切地听他们讲自己的奋斗故事;组织同学们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集体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践,感受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次是校内实践。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当中的黄金时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创造力,思政课堂上组织学生根据“四史”内容制作话剧、微电影、演讲等内容,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感悟,真正内化于心,并通过对学生制作优秀作品的展播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是一个教和学相长的过程,思政课程更是如此。教师教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每一次思政课教学都是一次师生思想碰撞的过程,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取得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授课只是其中前奏,一定要引发学生的共鸣,思政课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搜索、阅读、学习“四史”内容,然后通过班级研讨、演讲、试讲、视频等形式分享给老师和同学,老师给予指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掘身边的“四史”资源。例如,向父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变、自己家乡以及家庭生活发生的变化进而从中感悟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向老党员、老战士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从中真切体会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探寻本专业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史;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是很大的,关建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改革开放史是我们党和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历史不应该停留在书架上,更不应该停留在过去,把“四史”学习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让“四史”在新时代迸发出磅礴的力量,传递到新时代的大学生心中,成为激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前行的力量,让“四史”照亮今天,昭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