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普职分流的实践阻力及推进路径

2022-03-18 09:27胡瑶吴琼林克松
教育与职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分流中等职业中考

胡瑶 吴琼 林克松

近十年,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党和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以期通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释放教育红利和人才红利,中考普职分流政策便是其中之一。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制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并严格实施”。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其核心在于通过中考分流机制,让学生进入不同类型教育体系进行学习,对于推动建设技能型社会、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类型结构大有裨益。然而,该政策背后也潜藏着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等主体对不同类型教育需求的复杂博弈,牵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神经,并持续在民间掀起舆情风波,有关议论莫衷一是、褒贬不一。为此,有必要在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对中考普职分流政策的理性逻辑进行梳理,并对其实践阻力进行审思,从而确保普职分流政策的良性推进。

一、中考普职分流的理性逻辑

如何理性看待中考普职分流?国家为何要推进中考普职分流?中考普职分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显现推行中考普职分流政策的行动逻辑,化解政策所引发的群体性焦虑以及所面对的舆论非议。

(一)宏观层面: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定位

一方面,普职分流是调节人才类型的政策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坚持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是做大做强我国实体经济的关键,而人力资本高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对我国的人才类型、数量、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的主力军。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中考普职分流正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升级的人才现实需求做出的调适。

另一方面,普职分流能够衍生较大的社会价值。第一,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是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手段。技能型社会的特点是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和人人拥有技能,在这个意义上,中考普职分流政策对于扩大技术技能人才规模具有推动作用。第二,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有助于促进就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更迭速度加快,职业教育通过提供技能教育和技能补偿培训,能够帮助群众应对复杂多变的岗位需求。第三,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有助于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如何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时代课题。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扶贫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实现必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功能支持与路向引领。

(二)中观层面: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属性

一方面,推动中考普职分流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重要体现。在近十年当中,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调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直接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滑。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萎缩,不利于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首先要基于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在内的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开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属性无从谈起。从政策层面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是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存在的认可。

另一方面,中考普职分流也是对类型化人才培养规律的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然而,长学制不仅意味着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周期的延长,也意味着各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都至关重要。因而,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往“高”处看,关注高层次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向“上”成长的拔高作用;还要往“低”处看,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奠基性作用。在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转向基础性的背景下,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正是遵循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推动技术技能人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成长,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微观层面:拓展人人共享出彩机会

一方面,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分层的最大化维持的不平等理论,在教育扩张的背景下,较高阶层相对于较低阶层仍然具有升学优势,而只有较高阶层对特定教育阶段的需求达到饱和时,才能缓解较低阶层的劣势。我国的高等教育扩招并没有让处于较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上大学这一事实正好验证了该理论。中等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中起到了“半壁江山”的作用,也奠定了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同时,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通道更加畅通,为处于较低层次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另一方面,中考普职分流政策为不擅长学术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发展通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具备相对独立存在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关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等八种智能,而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八种智能很难实现均衡发展。因此,要基于个体差异推动学生分类培养,而中考分流政策给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而理论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开辟了成长成才的新路径,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正确的成长方向上绽放光彩。

二、中考普职分流的实践阻力

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但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职业教育仍然被认为是学生无法进入普通教育学习的无奈选择,让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面对社会舆论的围剿、家长认知偏差的桎梏以及职业院校供给能力的虚弱,推行中考分流政策的难度不容小觑。

(一)舆论的围剿:接受职业教育是教育失败的象征

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的多元性、分散性、复杂性大大增加,各类新闻媒体对职业教育的相关报道让职业教育深陷舆论的旋涡,“标签化”的报道更让职业教育陷入不利境地。

一方面,媒体平台唯流量马首是瞻,为获得流量回报,赢得资本投入,不惜激化教育供需矛盾。其常用的套路是制造或扩大话题矛盾,透露出将有一半的学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的教育遗憾,给阅读者制造教育落差感。比如,“800万人将无缘高中:普职五五分流,中考禁止复读”“普职比1:1,初中生不努力,将与高中无缘”。该部分媒体,一方面“蹭”国家大力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这一决策所带来的热度;另一方面利用家长对学生成长的关注,进行“沉浸式信息流投喂”,渲染、制造、扩大教育焦虑,从而保持新闻报道的高点击率。殊不知,正是此举给职业教育贴上了“次等”的标签。

另一方面,关键人物为达引流、提升关注度的目的,对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进行引导性的负向评价。根据意见领袖理论,意见领袖是构成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的态度。在全媒体时代,高关注度、高人气的平台号正扮演着意见领袖这一角色。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中考分流的背景下,意见领袖闻声而来、伺机而动。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检索到某些人气账号对“中考改革会让一半初中毕业生会被分流去职高,怎么办?”“初中起分流,教育的发展将何去何从”“中考定终身”等话题发起的讨论。在这些话题的讨论中,通过中考普职分流进入职业教育体系被隐喻为一条“不归路”。

(二)家长的恐慌:选择职业教育攸关颜面和前景

在定势效应的影响下,家长习惯于用轻视的眼光来看待职业教育,其对职业教育的不充分认识更降低了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

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将会令自己面上无光,即便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可能无法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但仍然“坚定不移”地让自己的孩子选择普通高中。该部分家长试图通过让孩子拥有普通高中生身份这件事来掩盖孩子不适合普通教育的事实,以此缓解焦虑、争回颜面。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意味着没有前景。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摆脱劳动者的身份,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很难考上本科学校,也很难有机会成为白领、公务员。因此,在中考分流之际,这些家长不惜财力、物力以及拼尽一切人际关系让孩子避免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三)学校的压力:难以应对突增的学生规模

普职强制分流使不少中职学校跳出“难招生”的泥淖,却又面对“难消化”的难题。在想方设法最大限额扩招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做好学生管理等难题又接踵而至,这些无疑成为许多中职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幸福的烦恼”。

中考普职分流对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提出严峻挑战。普职分流使中职学校不同程度地扩招生源,但按照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大多数中职学校校园面积尤其是宿舍面积、教学建筑面积难以支撑学生密度,实习实训室也面临着工位数量不充足的问题。此外,师资短缺是制约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而生源规模的扩大必将加剧这一问题。过高的师生比不仅加重教师的负担,而且必然降低教学质量。学生数量的增加也会对广大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体系和能力带来挑战。可以预见,倘若中职学校不能有效解决因扩招而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将必然加剧舆论的围剿及家长的恐慌。

三、中考普职分流的推进路径

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既有对国家发展需要的衡量、对职业教育事业振兴的考量,又有对每一个个体成长的思量,是对多维度需求进行统筹的结果。要真正落实好中考普职分流政策,使该政策让人民满意、让社会认可,需要在推进过程中直面当前的困境。

(一)舆论引导:澄清职业教育的本真面目

我国在从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媒体通过传播职业信息、平衡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调适职业教育舆论等促进职业教育舆论健康发展。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媒体的正确引导,营造风朗气清的舆论环境,廓清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为职业教育的多元价值正名,从而为中考普职分流政策扫除舆论障碍。

一是规范媒体报道,塑造职业教育良好形象。一方面,建立职业教育舆情监督与管控机制,相关责任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舆情监管,尤其是加强对职业教育相关话题内容的审核,对于刻意夸张报道或者将个别不良案例进行泛化报道而有污名之嫌的内容应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而对职业教育进行不实报道的媒体,相关责任部门要加强约束和管控。另一方面,相关责任部门应推动对职业教育典型人物和正面事迹的报道,改善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如加强对“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增强对高水平高职、优质中职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报道,突出对职业教育支撑区域产业发展、支持学生发展等典型案例的报道等,引导公众以更加开放公正的态度来对待职业教育,以更加具有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职业院校的学生。

二是职业院校要主动加强宣传曝光,抢占舆论高地。在“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和措施投入到舆情治理当中,通过邀请优质媒体进入校园以及校园自媒体平台等提高对学校办学以及师生优秀事迹的曝光率,唱好自己的主旋律,加深公众对职业院校的良好印象,提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同时吸引家长聚焦学生的获得与成长,深化家校合作,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三是职业院校应主动投身社会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职业院校需要提高学校站位,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区域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需求,扩大职业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面。将学生培养延伸至校园外,开辟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第三平台”等,让学生在社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改观公众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释放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弹性执行:扩充普职分流的政策空间

美国学者托马斯·史密斯(ThomasB.Smith)提出的一种旨在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生态关系动态框架,被学术界视为研究政策执行过程的典型研究范式。该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生发张力并渗透于政策执行各个环节,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并依据反馈结果对政策效果产生促进或者抑制作用。因此,基于该过程模型,要推动普职分流政策的执行,必须结合中考分流政策本身、目标学生群体、各地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政策执行场域进行综合考虑。

一是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中考普职分流政策,进一步明确当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规模比。中考普职分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50%与50%的较量,而是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规模相当的形象化表述。地方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人口等发展现实需求,严守40%(职):60%(普)的红线要求,做出45%(职):55%(普)等比例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中考普职分流比例。

二是加强对家长、学生等群体的政策宣传和讲解,让其对中考普职分流政策形成更为科学的认知。要通过充分的政策宣传和讲解,让家长、学生等群体充分认识到中考普职分流旨在促进因材施教和人才的分类培养,给予每一位学生出彩的机会,增加公众对中考普职分流政策的认可度。

三是初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中考分流政策的直接执行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对目标学生的柔性引导。比如,初中学校与当地的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招生宣传、联合开展中职游园活动以及邀请职业院校优秀在读学生或者毕业生到初中学校做交流活动等,通过多重路径推动当地中考普职分流政策软着陆。

(三)提质增能:提升职业教育的类型魅力

影响家长、学生教育选择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质量。只有通过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才能让公众感受和认识到选择职业教育前程广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肯定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意味着职业教育将进入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扭转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所处不利局势的根本之策。

一是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在中考普职分流背景下,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与经费支持保障其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制驱动一批“弱小”中职学校实现改、扩、建,保障学生生活和开展学习活的物质空间,并定期对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从而持续推动项目制建校的功能发挥。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推动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此举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部分中职学校实训资源短缺的现状,有效保障实训室的建设质量,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覆盖面,还可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是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数量和质量。地方政府要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最为紧要的就是解决当前中职学校教师编制普遍不充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在核定区域内中职学校编制的基础上给足编制配额,并可适当增加中职学校的编制数量,从而提高职教教师岗位的吸引力。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具有主人翁意识,对内要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专业技能等的培养,加快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增加优秀教师的数量;对外要充分地挖掘社会力量来解决师资困境,可以引进一批产业导师参与学校教学,或者返聘退休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到校任职等。另外,中职学校还可以依托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与合作高职院校进行商定,邀请高职相关专业任课教师来校授课,在深化分阶段育人内涵的同时,也可以缓解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短缺的状况。

三是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增强学生管理效度。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各职能部门、班主任等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能分工,细化对学生管理的部署。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自主管理组织的建设,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动性。此外,在大力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下,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生管理,从而推动相关决策和管理精准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

猜你喜欢
分流中等职业中考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NSA架构分流模式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