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赋能: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

2022-03-18 09:24邴英林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建构师生

邴英林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 999077)

人工智能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数据、流量、资本来掌控社会的发展,引发了社会性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甚至造成了数字霸权主义、数字垄断主义、数字资本主义的盛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渗透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既推动了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形成了共在共同体、共轭共同体、共建共同体、共享共同体。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虚假信息、多元文化、意识形态全景监控又深刻冲击着师生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因此,要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发展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和核心素养教育。

一、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的逻辑

人工智能时代赋能教育建设实现了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创新发展,展现出新的理论逻辑,形成了多样化的共同体结构。

(一)共在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的逻辑起点

师生教育共同体是对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科学解读和创新发展。虽然中国社会的教育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并且经历了教师的绝对主导权,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教育共同体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学理念的深入认识也呈现出越发理性的认识状态。师生教育的关系结构根源于经济制度,并且受到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的师生教育相脱离的教学模式再向强调师生教育共同体的科学教育关系的创新发展。也就是说,师生教育共同体的科学教育关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教育理念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时代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教育理念。遵循此逻辑,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和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为算法技术、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赋能当代的师生教育关系之中,使得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形式和内容,其中人工智能时代建构起的师生教育共同体关系结构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人工智能赋能当代教育之中形成共在共同体的师生教育结构。传统的师生教育虽然能够通过教育现场教育以及学生现场学习来构建师生互动的有机共同体结构,展现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教育地点、教育时间、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得师生共同体的有机关系结构只能停留在或者实施于现场课堂之中。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中建构起的师生共同体结构,人工智能技术的在师生教育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师生共同体结构的创新发展,使得师生教育共同体大大减少了时间、地点、环境的制约,真正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新发展,形成了师生教育文化共同体结构、师生教育资源共同体结构、师生教育合作共同体结构和师生教育实践共同体结构。并且,这种新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结构也是作为新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与传统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区别与分界线。

(二)共轭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的逻辑重点

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这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是共轭共同体结构。人工智能赋能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是要形成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有机关系,而不是把师生教育关系简单地看作是物与物的关系,这样才是贯彻了立德树人的科学教育理念,“共轭有机体作为一个整全性存在不是物与物之间的机械聚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合,是一种类存在属性的应当。”[1]从根本上来说,师生教育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场域和学生学习场域的叠加。他们之间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有机共同体结构,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教师作为独立的群体力量展现出强大的教学能力,也不是学生作为独立的群体力量进行独立的学习,他们是独立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基础上的各自独立,这样的结构就是共轭共同体结构。

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师生教育共同体形成了场域共轭和价值共轭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学理念的深入认识师生共轭共同体结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赋能师生教育之中,进一步推动了师生教育共轭共同体的创新发展,形成了场域共轭和价值共同体共轭结构。从场域共轭共同体结构来看,在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共轭共同体结构之中共轭要素是主体,“轭”成为客体中介,主体在“轭”这一客体中介的作用下,展现出“主体—客体—主体”的运动逻辑。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为师生教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更加强大、宽广的场域,成为重要的客体中介,在这个场域之中师生交流与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加快了有机共同体的发展。在价值共轭共同体架构来看,人工智能为师生共同价值的凝聚与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下,数据、流量、资本都成为构建师生价值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既遵循了倡议性的规律、结构功能规律、整体优化规律,又建构起了具有共同价值的师生价值共轭共同体结构。

(三)共建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的逻辑支点

师生共同体的建构与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到建设中来形成自在和自为。人们对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存在这样一种误区,他们普遍认为师生共同体的形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发形成的结果,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规律性存在,从而忽视了师生双方在共同体建设中各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性,忽视了师生共同体建构不止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共同体建设更是师生双方自在和自为的能动性活动。并且,正是随着人们对教育理念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师生双方在共同参与到共同体建设之中形成了共建共同体结构从而构成了师生之间同频共振,其中师生之间的共振幅度、共振频率、共振频次都呈现出惊人的一致。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师生共同体建设,为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与条件。以往的师生共建共同体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场教学环境的制约大多只能建立起形式上的共同体结构。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环境与理念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精神交流,没能从根本上形成师生之间具有实质内核的共建共同体结构。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传统教育中的环境与条件的制约,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共同体建设变得更加灵活和方便,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和精神交流。在此条件下,人工智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师生之间共建共同体的建设,使双方更加方便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师生互动也成为自在和自为的活动,形成了精神的同频共振。

(四)共享共同体: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的逻辑重点

师生共同体结构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师生之间的成果共享。共享共同体结构与共同体、共轭共同体、共建共同体之间是相互关联,也就是说共在共同体、共轭共同体、共建共同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成果共享、资源共享。与之相对应,共享共同体建设倒逼共在共同体、共轭共同体、共建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为它们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价值指向。从根本上来说,师生教育共享共同体结构是要建设师生之间的双向度协同发展,而不是形成各自单向度的且具有“排他性”的独立结构,这是因为只有建立共享共同体的有机结构才能形成师生教育的协同发展,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人工智能时代资本、数据、流量成为师生教育共享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资源。人工智能时代与传统教育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资本、数据、流量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只有通过师生共享资本、数据、流量这些重要的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协同育人和立德树人教育。在此背景下,也要警惕资本、数据、流量的垄断造成的数字霸权主义,这是因为西方社会思潮对于资本、数据、流量的垄断会造成西方腐朽价值观对中国社会教育的渗透,从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作为重要教育理念的地位。其中,有效地应对策略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树立实践价值取向,营造共同体共生文化,建立评估反馈机制。”[2]

二、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功能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不仅展现出新的理论逻辑,更是形成了多样化的功能,对于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都有重大价值,是真正做到全面落实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一)顶层设计:坚持算法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存在,是要解决社会主义的教育问题,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不是盲目地跟从西方教育模式。从这一点可以清楚地看到,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具有属性的区别,是与国家的性质、国家的制度、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的安全紧密联系的存在。这就大大抨击了西方学者认为的“教育无国界”的错误思想和论断。这是因为,教育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是由国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不同的国家发展模式、不同的国家制度则会建立不同的经济制度,譬如中国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及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就是要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的教育理念,其教育内核就是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这就是当前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重要功能。

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了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技术理性要与主流教育观念相契合,并且服务于主流教育理念,成为推动主流教育理念和建构师生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技术手段,而不是让主流教育服务于技术理性,使人丧失了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概而言之,“技术价值要与人的价值、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3]算法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功带动了师生教育资源共享、师生情感交流、师生线上互动,进一步推动了师生教育共同体的发展。随着算法提供的智能服务以及资源共享,师生之间确实实现了自我的发展和双向的协同发展,使学生真正建立起了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是一种自由的交流活动和正能量的互动,是具有革命性的教育体系发展。

(二)主体建构:人工智能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

人工智能在师生教育中的运用成功开辟了新的师生共同体场域。师生教育共同体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唤醒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现场教学之中,让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达到师生之间在学习上的情感共鸣。与传统教育不同,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结构,需要借助情感、交流、互动等教育手段,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学习。并且,随着立德树人和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劳动教育在培育师生的共同体结构和推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方面起到越发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师生教育共同体理念得以实现,真正做到由“天国”向“人间”,“观念”向“现实”的转变,而师生教育共同体理念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育也不再是口号和幻想,而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意识形态控制和遮蔽。因此,也要警惕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控制,通过教师教育的积极引导和师生之间共同体的建构来协同推进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建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呈现出数字消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数字霸权主义等新的社会思潮,这些新的社会思潮的本质是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当代青年学生的控制,是资本发展和资本逻辑的演进结果。然而,学生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参与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严重影响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此背景下,要通过教师教育的引导和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建立来提高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学生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通过有效聚合各类教育资源并进行运用来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三)价值关联:全面落实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有效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了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发展。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并不是要强调教师教育的数量和学生学习的数量,而是更强调师生之间在共同的教育过程中展现出互动和协同的有机教育关系,是对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教学方式、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对各个部分的有机整合,并以科学的方式进行串联形成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前面提到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部分的有机整合并不是一种狭隘的视角,而是从更加宏大和广义的视角进行论述。这是因为,以往的师生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缺陷,只重视把课堂、学校、教师、学生等作为教育活动的要素,忽视了家风、家教、家训对于师生教育重要性,“家风家教是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4]事实上,传统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本质并不是要扩大教育的内容和场域,而是更加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各个部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落实师生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观念。

实现师生教育共同体协同育人最重要的是匹配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难以形成稳定的内核的重要原因就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源,教师教育难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现场教学。加上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学情,教师虽然竭尽全力试图寻找高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受到教学技术手段和场域的影响,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以此为背景,人工智能提供了宏大教学场域和智能的教学方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了场景重构、数据追踪和资源匹配方面的创新性应用服务,不仅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发展,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多主体育人成效在一线耦合。

(四)技术创新:人工智能赋能师生教育新的意涵

人工智能催生了多样化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衍生出新的师生教育共同体内涵。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重大的价值意蕴,为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发展,是区分新旧教育理念发展的重要分水岭。这是主要是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中资本、流量、数据、算法推荐成为推动和建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关键的要素集合。其中,资本、流量、数据、算法推荐是具有广阔场域的技术手段,正是它们与师生教育共同体的有机结合之下形成了多样化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类型,这些类型主要包括师生教育文化共同体、师生教育资源共同体、师生教育合作共同体、师生教育实践共同体,并且他们之间是共在、共生、共存、共轭、共建、共享的协同关系。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技术理性在师生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为了服务于师生教育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部分群众提出了用全智能的人工智能取代人的生产劳动的主张,提倡极致的技术理性。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是过于偏激,他们忘记了技术理性的目的是要服务于人的初心和目的,而偏执的观点造成了技术理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末倒置。从根本上来说,“算法是实现人工智能的重要引擎。”[5]人工智能赋能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是要实现“追逐算法”到“驾驭算法”的时代跨越,利用人工智能的内容、协同、关联、效用、知识推挤技术整合师生教育中的资源,从而建立坚固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

三、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的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师生教育共同体的转型与发展,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因此,要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并建构真正的师生教育共同体。

(一)智能技术构建“推荐图谱”,形成师生教育共同体的情感

人工智能背景下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情感,以共同情感建构师生之间的有机共同体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师生教育关系活动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在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以此为契机,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也要着力于情感关系的建构。这是因为师生教育共同体的情感关系既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了环境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使得师生教育共同情感建设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期间,资本、流量、数据、算法推荐都能够成为重要的技术优势和平台便利。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共同体情感的建构也会受到多元文化和多元教育理念的深入影响和冲击,从而面临师生之间情感缝隙的增加与扩大。由此,要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6]对广阔增长的网络资源进行甄别和运用,有效地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运用于师生情感教育之中,通过文字、图像、视频、语音等智能化的教育手段来建构师生教育中的共同体情感。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师生共同体情感建构由抽象的语言文字逐渐转变为具象化的“推荐图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师生共同体情感建构形成的“推荐图谱”的核心意涵就是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图片、视频、投影等图像化的智能形式展现在师生面前,使师生能够针对及时的现象问题和热点问题展现讨论并形成科学的观念,起到教育的成效,形成师生教育中的共同体情感,是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情感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革新。师生教育情感共同体中的“推荐图谱”的两个核心关键词就是“智能热点推荐”和“新媒体传播”,它会根据“流行度”“趋势”“最常讨论”等功能主动分析受众参与网络领域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智能构建“推荐图谱”,形成师生教育共同体的情感。

(二)智能技术构建“防火墙”,戳破师生教育共同体的“气泡”

师生教育共同体是要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结构,戳破虚假共同体和冒牌共同体的气泡机构。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只是作为推动师生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本身是不具有正义与非正义、真实与非真实、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人才是掌握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主体,并且人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区分和判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利弊。在此情况下,真实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不具有判断力和解释力,后续则需要在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教师与学生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的主体力量的重要作用,构建“防火墙”,戳破师生教育共同体的“气泡”,形成真正共同体结构,而非虚假或者冒牌的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

建设师生教育真正共同体结构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过滤气泡”的能力。前面已经论述到人工智能本身不具有判断力和正义价值观,但是人工智能却是构建师生教育真正共同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和重要场域。具体来说,要从在原有协同过滤算法技术基础上构建兴趣模型和人工打造协同过滤“防火墙”,积极预防过度的教育商业化发展趋势,让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与师生教育之中,回归到师生教育的本真和初心,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同时,“教育实体是教育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的人文本性的实质是伦理实体。”[7]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真正共同体的建构必须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则表现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具有的能够建构真正师生共同体的精神内核和伦理思想。概而言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就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建构师生教育真正共同体结构的重要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教育共同体才是真正坚固的共同体。

(三)智能技术构建“议程设置”,实现师生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必须要进行“议程设置”,明确师生教育共同体的边界。人工智能时代与传统现场教育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教育资源呈现出无穷大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新媒体、自媒体和全媒体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消费者在熟练掌握流量密码和数据密码以后,他们也逐渐由传统的网络消费者的角色转化为生产者的角色,并不断运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教育资源,为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帮助。可以说,人工智能时代引发的教育资源变革是革命性和历史性的存在。但是,教育资源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虚假信息,危害正常教育进行的开展。这就是说,正是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资源的无限增加使得师生教育在汲取真实的教育信息时的难度也加大了,为了更好地建设师生教育共同体则需要构建“议程设置”,实现师生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引领。

人工智能时代师生教育共同体面临“全景监控”,从而产生“马太效应”的风险。人工智能既为师生教育共同体发展提供了全景场域,也造成师生教育面临算法、资本、流量的全景监控。如果不能处理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师生教育共同体结构的分化和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马太效应”。“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共同体。”[8]面对师生教育共同体建设中的风险必须要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形成师生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真正共同体结构,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师生教育的发展,真正做到“使其互动时能形成嵌入、赋权与辅助,而不是悬浮、越权与控制。”[9]

(四)智能技术构建“全域学习网”,赋能师生教育共同体图景升华与革新

师生教育共同体建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构成了“全域学习网”平台。“全域学习网”是对算法推进技术的成功运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进阶开放、必和循环和全面融合特征的新型技术,能够为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教育资源输入、教育理念输出、价值共享的运作平台。人工智能时代“全域学习网”主要是用文字类、漫画类、音频类、微视频等“聚变式”形式进行系统的构建,并将主流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新颖和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大众。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赋能师生教育的发展以及真正共同体的建构并不只是存在于教育领域,而是一场全社会范围内,甚至是一场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观念、体系的革新。从根本上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力不仅是一次涉及技术的赋能,更是一次基于技术进步之下的赋权,是对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信息方式的改变,是一次涉及“全域学习”的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收集、生产、传递、反馈一体化,构建良性知识变现体系,不仅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赋能师生教育共同体图景升华与革新,也引发了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

技术智能构建的“全域学习网”形成了伟大的教育领域的革命。“人工智能在教育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五大集群,跨越了计算机科学跨学科应用、教育科学学科、心理教育、语言学四大领域,体现出跨学科、多样化的研究图景。”[10]前面已经全面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是一场涉及全社会范围内的革命,这场革命进一步为新时代构建师生教育共同体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主要是因为,从构成要素来看,师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需要联动学生、学校、家庭、教师、社会、国家等多方面的关系,而不能用狭隘的视角评判师生教育共同体仅仅涉及老师与学生之间。并且,从实现场域来看,师生教育共同体仅仅依靠现场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更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资源利用来看,人工智能共建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建立起了共同体评估反馈机制和平台。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起的“全域学习网”正是弥补了传统师生教育中构成要素和实现场域的不足,为全社会范围参与构建师生教育真正共同体搭建起了平台,并赋能师生教育共同体图景升华与革新。

猜你喜欢
共同体建构师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