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成,蒋东霖,贺晓秋
(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立德树人”是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旗号,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各领域、环节、工作的实际要求[3]。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引导职业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要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4]。
中职学校作为专业技能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专业学科中充分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能够做好价值引领,使学生才德兼备、技精理正,能够更好地发现、认知和发挥自身的价值。
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直接进入一线企业生产和技术管理领域,其政治觉悟、理想和信念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其对企业、行业的贡献度,还与其所在的企业和机构的技术安全紧密相关。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往往伴随着眼界与思想的扩展,而这种扩展往往存在一定的无序性,需要科学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此外,进入上级院校深造的学生的思想水平也直接影响其学业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突出的高精尖人才的政治素养的高低甚至直接影响国家在某一领域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实力的提升。综上考虑,在中职学校机械类学科中开展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育人的角度来讲,技术与思想的提升本身是同步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在高等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证明,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思政教育渗透,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切实可行的。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合理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中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将深奥的、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有血有肉,而且能够使专业课程教学变得多姿多彩、富有乐趣,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又能升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对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无疑是非常可行的,也是必须进行的一项探索和尝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涉及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毛胚制造工艺、切削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部分内容[5]。涵盖内容广泛,实践性、综合性强,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当前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结合度不紧,仍存在以下问题。
在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很少有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渗透,学生也不会主动地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由于学科特性,很少有专门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也鲜有机会受到这方面的熏陶。所以,师生的整体思政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理论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也不强,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一知半解,理解肤浅[6]。很难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再学习思政知识,这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庞杂,学习和实践任务偏重,需要系统学习铸造、锻压、焊接、切削、钳加工、车削、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只专注课程的显性资源,而对思政教育有所疏忽,仍存在没有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不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等问题。
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非常强,有一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但他们对思政教育往往是门外汉,再加上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属于文化课,与专业课是分开的,大多数专业和公共基础任课教师都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两课”的内容,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尝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甚至选择忽略思政教育。这往往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出现脱节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三全育人”的理念不能得到有效实践。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可以从党史中寻找机械制造行业的红色瞬间,1919年五四运动在中华大地点燃马克思主义的火种,1920年11月在革命先辈的策划和推动下成立上海机器工会[7]。同年12月,印刷工会和纺织工会也相继成立,这些都是机械工人留给国人的宝贵财富。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不妨带领学生回顾一下这段红色历史,机械工业的前辈们用他们伟大的觉悟点亮了思想的明灯,而当我们翻开这段历史,更能从中感受到自觉、自强、自醒的民族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压力,还能够激励学生,培育他们良好的思政观念。
小组合作,不仅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的高效方法,也是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组织形式。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一段开场白,将学生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并启发讨论。
“机械的产生,就是源自对人类改变世界梦想的迷恋。金属零件的精妙组合,造就了精密机械。这其中,依靠的就是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面对不可能,要敢于打破桎梏,要勇敢地尝试,探索前进,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当学生进入状态后,还是要遵循机械专业课教学规律,讲解专业知识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形成总结,讨论结束后,由组内代表发言,每组发言结束,教师都要进行认真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巧妙地融入思想教育的内容:科学探究终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只有心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钻研的动力。我们了解机械的原理,并不只是为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它,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我们如何从中发现探索精神。古往今来,无数的发明家、科学家就是凭借这样的探索精神,改变了一个领域、改变了世界。通过以上引导让学生明白,高尚的精神品质能从根本上塑造自己、提升认识,从而真正地把自己塑造成有用之才。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思想,是充分利用学科特性,结合校企实践,通过模拟或制定中短期项目,形成可研、实践(学习)、成果的知识链条,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自发自觉。项目驱动必然带动学生的全程参与,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因实现了项目量化目标而变得更灵活和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因为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知识的构架也更加开放,在这个构架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学科知识的渗透。再从学生自身来讲,因为充分参与了项目或任务,自身的身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也会随之提高,无形之中提升了自己的意志和品格。这种提升并不是刻意的,而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实践,同样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案例渗透是非常好的思想教育方式。结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教师在授课中结合当下的时事与专题纪录片等作品,结合榜样,引发学生对大国工匠精神的思考。在机械制造行业,有很多突出贡献的大国工匠代表,如“维修神医”刘云清,一个人掌握了机械、电气、液压等多门技术,经过他改造的国产设备作业精度达到了国外进口设备的水准,他所率领的团队自主研发设备200多套[8]。像刘云清这样的机械行业前辈,是很多人学习的楷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通过宣导这样的大国工匠,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和自豪感,明白机械工人也是了不起的,只要肯钻研,一样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职学校有一个独有的优势,就是有机会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等各级别技能大赛,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品质。通过比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个人和学校的荣誉,学生首先能够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自身和团队坚忍不拔、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敢于打破瓶颈、突破自己。机械专业的技能竞赛往往以创新的制造作品为评价标准,这无形中也鞭策了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制造出工艺先进的作品,在赢得比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巧。学生通过比赛提升了自信心,在学习中就会变得更加主动自觉,使思维能力都得以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路径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这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蕴含的德育元素巧妙融入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帮助任课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能够自然地对学生渗透中国文化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以下将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材中第十二章第一节“超精密加工技术”为例进行案例设计。
先进制造工艺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重要章节。通过对之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原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到了超精密加工这个部分,已经到了知识升华阶段。在本节课中,教师尝试进行思政教学渗透,让学生在掌握超精密加工原理的同时,提升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4.2.1 知识层面的提升
(1)掌握超精密加工的内涵和所涉及的技术范围;(2)掌握超精密切削加工的内涵及机械设备原理;(3)掌握超精密磨削加工的内涵及机械设备原理;(4)掌握超精密加工机床与设备的工作原理;(5)掌握进行超精密加工所需的作业环境标准。
4.2.2 思政教学渗透和价值观塑造
(1)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认识到超精密加工与国家关键行业的密切关系,认识超精密技术的重要价值;(2)进行大国工匠精神的渗透,树立榜样;(3)让学生认识到探究精神、探索品格、创新创造品质的重要价值。
4.2.3 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精密加工的原理的认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难点:学科间的渗透,如何引发学生共鸣,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水平的同步提升。
4.2.4 教学准备
(1)超精密加工技术所用的电脑、投影设备;(2)相应的教学PPT课件和其他影像资料。
4.2.5 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部分,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对前面章节知识的回顾,引入本节课所讲内容。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加入思政教育元素,如超精密加工领域展示、有代表性的人物展示、成果展示等,让学生认识到超精密加工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部分,专业知识学习。通过PPT课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内涵、技术范围,切削、磨削技术,超精密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等,了解超精密加工所需的环境。这部分要精讲、细讲。
第三部分,知识延展与思政教育渗透。在系统地讲解完超精密知识后,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巩固和延展。第一阶段,学生要利用电脑查询关于超精密加工知识的拓展资料,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展开讨论,如进行超精密切削加工和磨削加工对使用工具、设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说明超精密加工所涉及的领域一定是尖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阶段,各组学生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要进行引导,根据之前的思考,大家已经认识到超精密加工技术所涉及的都是航天、军事、电子、半导体等高精尖领域,在这些领域,很多人从普普通通的技工经过不懈的钻研而成为了大国工匠。比如掌握“高速切削内螺纹技术”的全国劳模孟宪新、钻研航空发动机打磨技术的洪家光,这些工匠楷模用他们的努力,实现了自主创新,使得中国超精密加工技术获得了巨大的突破[9]。这些大国工匠默默无闻地奋斗在普通的岗位上,但他们所做出的业绩确是不平凡,这些先辈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甘于默默无闻地投身这个领域,我们国家在机械基础科学领域才能实现真正的腾飞。
第四部分,教师引导后,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的收尾部分,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同时,预留作业,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篇课堂学习思考总结,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大的主题 “超精密加工与大国工匠”,要求这篇总结包含专业知识总结和关于大国工匠人物的思考。
4.2.6 教学效果
在超精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思政教育渗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想水平的双重提升。
4.2.7 课后反思
课堂上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进行思政教学渗透,丰富了理论与实践的内涵,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尝试。本次课堂教学引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也给原本枯燥的专业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教学创新的角度来讲,当工科生学会用文科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他们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将是突破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