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探索
——以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8 08:57钱小青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层课程教育

■钱小青

(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后,新中国的高校中出现了一种在现代西方大学之外的新的组织模式即“校-院-系-教研室”模式。高校按专业来设置,一个系与一个专业(或接近的几个专业)相对应;在系内的教师中,按照课程来设置教研室,一个教研室与一门课程(或接近的几门课程)相对应。在这样一个线性的组织系统里,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1]。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教育的最基本单位,是大学教学各项职能的组织者和直接承担者,是人才培养、专业实现发展目标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教育的一个实体性终端,是各项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基本单位,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孵化器,是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源头。

基层教学组织在建设的初期,满足了人才培养的政治性、教学管理的指令性和教学过程严密性的要求,将统一规范和个人教学、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政治教育与人事管理等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科研评价导向日盛,基层教学组织的地位明显降低,开始边缘化,从过去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交流和研讨的集体性活动弱化到个人的经验活动,基层教学组织形同虚设,削弱了高校的教学质量,阻碍了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2]。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从理念、内容、标准和方法实现全方位创新[3]。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很多专家学者呼吁要重建基层教学组织[4-7]。然而,重建基层教学组织不是简单的恢复其原有的功能,也不是将过去的管理模式直接套用到更为复杂和更高要求的教育环境下,更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模式,而是要在新的情况下,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改造升级、更新迭代。一方面恢复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其协调组织教学、集体研讨教学、互相交流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摒弃其分割知识、信息、人员、课程等各种资源和阻碍跨学科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历史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

本文通过对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物理学院”)为试点,探索在新形势下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方式,并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其运行方式提供了借鉴。

二、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内涵

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是有别于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新型的组织。它是跨校级、跨师生、跨社会的人员,为了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教育教学的问题,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汇集了院系负责人(不在其中担任决策者的身份,而是普通参与者,发布和解答政策性问题)、教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学生培养的问题问诊,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把脉)、学生代表(从教学的受体参与,提高效率)四个维度相关人员的教学研究团队。作为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准确理解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是建设和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它有别于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又与现有的基层教学组织同中有异。

(一)构建教学生态环境共同体

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对教育教学有共同热爱,对探索教育和教学规律有共同志趣,对改善教学环境和打造一流的教学水平有共同愿景的一线教师为核心成员,囊括了不担任决策者,而是教育部和国家教指委的教学指导性意见的解读者身份的院系负责人;以毕业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更好的发展为目标,为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问诊、为人才培养目标掌舵的企事业单位相关专家;在校生和毕业几年后的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学生态环境共同体。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将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者、接受者,教学产出的应用者融合在一个自主、自觉、自律的共同体中,研究内容以聚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应用等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为主,而这类问题是传统基层教学组织拘泥于专业分割而无法综合宏观把握的问题,也是囿于行政归属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痛点”和“难点”。该组织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为目标,为教师交流、研究、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平台和机制保障,为践行先进教育理念、推广先进教学技术方法提供培训示范平台,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提供解决之道,最终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该基层教学组织可以通过线下研讨、线上云端研讨平台、直播教学平台等作为载体和媒介,突破原有的地域局限、行政隶属局限等短板,使得各方面形成合力。

(二)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更新迭代

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是以教师为核心成员,企事业单位相关专家和学生代表为成员,承担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它不是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重复,也不是传统教学组织的否定,是新的教学环境之下传统基层教学组织推陈出新、更新迭代的新形式。具体体现以下几方面。

1.成员构成新

成员不是教学人员的全覆盖,成员身份固定单一。它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成员上强调跨院校、跨师生、跨社会的融合,成员的身份具有动态性、可叠加性和全面性。

2.组织架构新

组织架构不是传统的二级学院的固定建制,也不是院系负责人领导下的一般行政机构,它是自觉、自主、自律的组织机构,正如商业检验中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它是与两者有联系但无利益关联的机构,不属于行政机构,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3.交流平台新

成员的全覆盖使得在物理上具有分散性,因此,该组织的交流形式不是拘泥于线下单一的交流,而是以“云端”教研活动为常态,在方式上不是以权威为核心,而是以民主化的研讨为主,以平等共建为宗旨。

4.内在驱动力足

该组织聚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教学受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倒逼高校教育者改变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得培养者、被培养者和应用者三者之间深度融合,改变来自需要,需要促进改变,动力足而成效显著。

(三)与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同中有异

随着高等教育要求的提升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开始出现[6]。本文所指的“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在交流平台上突破了地域限制,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研究内容上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从输出与应用的终端——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为切入点,倒逼高校的决策层和教师梳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并高效地进行解决,这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其他的基层教学组织所缺失的;在组织建构上与院系同位但不受行政领导,具有极大的自主权,与院校、师生无利益关联和冲突,可以保持公正、客观的看待和解决问题,具有公信力。它承担了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的功能,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和抓手。

三、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试点

为了响应新工科建设,更好地推广教学理念,弘扬优良的教学文化,提升教学质量。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2019年率先进行了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的试点。

(一)组织架构新颖,运行模式独立

该组织以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其下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分设多样化的微小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灵活多样的形式,可分可合,既有长期的稳定的课程组织,又有灵活短期的根据不同项目组成的项目组,对于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反馈和及时的解决。

首先,有别于传统的官方教学委员会,由校内学生、校内教师(包括学院负责人,各系、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校外行业企业负责人、毕业的学生组成第三方基层教学委员会。下设3个专业基层组织,9个公共、专业理论课课程组,3个实验中心组。这些基层教学组织相互独立,成员可交叉融合,研讨时多方参与,执行时相互独立,是一种良好的运营模式。

其次,除了这15个常设机构,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组建灵活的多样化的项目小组,项目小组以教学委员会成员为核心,根据不同要求吸纳新成员,同时又能有效搭建起各方的联系,高效完成各项任务,形成闭环。这些项目与任务可以搭建起不同基层教学组织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企业与学校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犹如丝线,串起了珍珠,成为完整、高效率、闭合的运行链条。促进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与效果、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力实施。

尤为重要的是,该种运行模式,不同的基层组织之间相互平等,给项目运行之后反馈与改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为相互独立,又相互平等,保证了项目执行时的不被干扰,又能在后期反馈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可以根据需要在运行中二次吸纳新成员,有效提升原有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组织单调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核心,培养专业人才

物理学院以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为抓手,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

首先,以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核心,集结了老师、学生、企业等多方人员,组建不同类型“混编式”专业课程组。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评估每一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课程价值目标为引领,从知识、能力、素养等角度出发,化整为零,重组课程知识体系,从不同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不断改革创新,激发课堂活力。

其次,有别于单门课程挖掘思政元素育人的单打独斗,利用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核心团队,一方面,可以将灵活的课程组整合起来,根据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全面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各个知识点和思政育人点,分解不同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并最终分解到每一门课程,避免重复和割裂,使得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可以组建思政案例课题库,发挥不同课程组的力量,形成合力,有利于不同课程组之间取长补短,既避免不同课程切入的知识和育人点的重复,又能覆盖人才培养的不同方面,促进课程的改进,实现人才培养。

最后,将受教育者的接收、理解和实际应用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时与教师、系所、学院、学校进行沟通,并成立灵活的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跟踪与调研,通过教学—反馈—改进—调整教学的循环提升闭环模式,不断提升课程教学,合理化培养方案与内容。

(三)理论联系实际,搭建实践平台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将专业知识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中,使得学习者根据不同的情境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学习内容的现实构建,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融通,实现学习的迁移,提升学习者综合能力。

传统的实践教学单一且各个实践课程与项目之间关联度不大,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科学和系统的安排;利用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以整体策划、分项目实施的方式,着力于实践类教学设计,搭建不同的实习实践平台,根据专业中不同模块的人才培养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出不同的实践组合菜单,实现差异化实践。目前学院设立的实习实践平台有实习、学科竞赛、实验、社会服务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学院先后建立起多个实践教育平台,如虚拟仿真实验室、校企合作平台、专业实验室。推进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融合,教学与实践对接,将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前沿知识通过实际情况运用的方式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更具备教育性,教学效果更加有效。从逼真模拟到实景演习,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运用能力。

四、反思与建议

(一)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实施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自2019年在物理学院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学业绩、学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各项保障不足。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并非官方行政职务,由热爱教学的人员自发形成。因此,该组织在运行的时候,在资金、时间、物理空间和人员保障上面大大不足。各项活动开展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需要参与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开展。而实际当中,资金来源和审批有难度;参与者虽然热爱也无功利地参与此项活动,但是由于科研压力等其他因素干扰,投入的时间一再挤压;另外,在寻找合适的物理空间、扩充更多需要的人员上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遇到了困难。

2.协调受限。人才培养中,课程与课程、专业与专业之间,需要多方协同,作为院级的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在院内的协调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协同全校力量,寻求其他高校的支持这些方面,仅靠局限的熟人脉络进行联系,很难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与合适的同盟者联系与合作。

3.解决问题范围较小。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历时弥久且成因复杂,涉及范围较广,解决难度大,而在实际运行中,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往往是因事而设,针对事件或者问题的本身进行解决,而这些事件或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导致有些问题无法从根源和本质上进行解决。

4.统筹有短板。教学中政策、举措、方法的发布到落地有一定的时间差,而落实到教育者身上,并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有周期性滞后的过程时间差,这就需要实施过程中有效预判、实时反馈、不断改进。基层教学组织作为落地和实施的终极端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与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相比,在及时反馈、有效实施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如何统筹资源、合理预判上还是出现了明显的短板与不足。

(二)建议

1.成立保障委员会,持续不断助力

组织成立保障委员会,由学校教务处的领导、院系主要领导和行政人员组成,它和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顾问和指导,在保持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独立性的同时,协调开展各项教学组织和研究活动,以平行平等的角色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该委员会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补充,在资金、时间、空间和人员保障上给予支持。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根据实际运行的需要,向保障委员会申请资金支持,寻求场地帮助,保障委员会进行协调与解决。另外,对于热心参与各项基层组织教学活动的老师,保障委员会向学校和学院提出建议,纳入该教师的综合考核当中,适当减少科研压力,通过合理的方式激励教师参与教学,同时减少教师热心参与教学的阻力。

2.建立校基层教学组织同盟,深度融合

成立校级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该基层教学组织是校级教学官方组织的有力补充,可以协同全校资源,协助院级的基层教学组织解决教学当中统筹全校资源上出现的各项问题。通过平等互助、相互促进的方式,搭建学院与学院、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桥梁。

与此同时,校级第三方基层教学组织还要加强与同类高校的合作,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同盟,实现各个同类高校之间的专业、师资、学生等资源的共享,促进同专业(类)之间的深度融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化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借鉴,形成合力,有效解决问题。

3.双引擎驱动模式,内外双循环运行

第三方基层教学委员会通过灵活多样的微小基层教学组织,以项目组方式解决各类问题,在自驱力作用下形成了良好的自下而上的内循环,这对解决单个的问题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人才培养和教育当中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后内外的联系的;表面的问题往往牵动着深层的原因,有的甚至盘根错节、迷雾重重。因此,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解决看似独立的单个问题的同时,还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熟知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与核心问题、预判各种教育教学政策落地之后的影响,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学调研,及时地调整,持续地改进,形成自上而下的外循环。第三方基层教学委员会应吸收教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经验丰富的专业资深教授,与多方代表人士一起,形成强大的核心智囊团,研判趋势,挖掘教育教学中各类问题的本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基层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基层在线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